人口红利 微观经济学

合集下载

人口红利经济发展影响.docx

人口红利经济发展影响.docx

人口红利经济发展影响一、人口红利的含义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特殊人口年龄结构所产生的效应。

人口红利与人口年龄结构是不同的,其是在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力抚养率较低的时期,因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政策措施而形成的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本质上来看,人口红利与人口年龄结构是不相同的,但是二者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人口红利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形成的,是在人口结构有效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前,我国的人口抚养比例越来越低,而劳动力却越来越高,这就说明我国进入到了人口红利时期,对于经济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红利时期,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富足,人们的经济负担相对较小,抚养比率较低,有足够多的时间投入到经济发展中,这就为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良好的作用。

具体来看,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1.人口红利使劳动供给不断提升要想推动经济增长离不开劳动力,只有劳动力供应较为充足,才能够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而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这就能够提升国家的劳动力竞争优势,而劳动抚养比例的下降,也能够使得劳动供给不断增多,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员参与到经济建设中,为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基础。

具体来看,在人口红利时期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劳动的供给,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婴儿潮时期出生人口逐渐开始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

就相关的分析可知,婴儿潮出生时期的人口当前已经逐渐开始进入到劳动高峰期,这就使得劳动人口的比例不断提升,而人口抚养的比例不断降低,从而有助于这些家庭更好地提升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从当前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家庭规模处于不断缩小的状态中,女性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这就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家庭开始从非生产性活动向生产性活动转移,如此能够使得人们投入到劳动中的时间得以延长,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利作用。

论人口红利及中国经济发展

论人口红利及中国经济发展
关 系。
关键词 : 人 口红 利 ; 社会 ; 经济; 人 力资 源
在 当今这个 所谓 “ 文化复 兴” 高潮 的年代 中, 人 这一概 念 标 志主 要 。而 中国的传 统 政策 理论 秉 承 了 中国古典 哲 学着 眼 又重新 被肯 定和重 视 。以人为 本发展 观 的提 出, 迄 今 已经 若干 长远 、统筹全 局的传 统 。政 策对 人 口产 生作 用 , 要具 体 问题 具 年 了。值得赞 赏 的是在 此学术 蓬勃 发展 的机遇里 , 人类 的描述 体 分析 。每一 个 区域 的人 口数量 和质量 , 都 因处在不 同 的阶段
用 。在 区域 的发展 中, 人 口被 定 义为一 个新 的独 立 发展 分支 受到考量和 分析 。事实上 , 人 们 在普遍 关注人 口红利 阶 段 时期人 口结构对 于经 济发展 的作 用时 , 更应从人 力资源构 成 , 社会 整体建 设等 发 面看待人 口红利期 的 发展 问题 , 从 而更好 的完成 其对 区域 发展 的贡献 。 本文详细 分析 了人 口红利 内涵和外延 , 论述 了人 口红利和 中国经济 发展 的
和预 测能力 越来 越强 , 发展 从一 门学 问渐渐转 为决 策 以及 政府 而具有 自身 的特点 。不分 析这 些 , 就难 以对 区域 内人 口政 策进 为之付 出 的努 力 。 行 有效 的规划 。在 数量方 面 , 应 当充分 应用人 I Z l 红 利这个 时期 在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学 问中 , 有一 个涉 及人 口经 济学 的专业 人 口年 龄结 构最 富生产性 的特 点 , 使经 济增 长获得 一个额 外 的 术语 , 称为 “ 人 口红利 ” 。此 阶段是 发达 国家昔 日所 经历 而 发 源泉 , 来创 造 区域 经济 的 发展动 力 。质量 方 面 , 应 该注 重 区域 展 中国家 今 日所 身处 的一个 阶段 。究其 含义 , 是 指一个 国 家的 对 人 力 资本 的投入 , 一 方 面是对 人力 的培训 , 以期 待创 造 更 多 劳 动年 龄 人 口 占总 人 口比重较大 , 老 龄及 低龄 人 口比重 较小 , 的 生产 力竞 争力 , 另一 方 面是对 区域 内人 口文化 性 的提 升 , 属 即俗称 的 ” 中间大 , 两 头小 ”结 构 , 劳 动力 资源 相对 丰 富 、社 于 职能 的履 行 。具体 来说 , 一 方面 , 通过 总 结发达 国家 的成 功 会 保 障支 出负担轻 、财富 积累速 度 比较快 , 能够 为其 经济 发展 经验 , 继续推 行计 划生育政 策 , 严格 控制 人 口数 量增 长 , 仍然 是 创 造 有利 的人 口条 件 , 同时 , 整个 国家的 经济 呈现 出高 储蓄 、 我 国 目前人 口政策 的重 要任 务 。也 是 发展 中 国家人 口数量 经 高 投资 和高增 长的局 面。 一 个 国家或地 区如果恰 好处于 人 I : 1 济理 论 的基 本要求 (“ 人 口红利 ”期得 到稳定 的维持 ) 。另一 方 年龄结 构最 富生产 性 的阶段上 , 并且 能够 对这 种人 口红利 加 以 面 , 人的质量 因素 一直是 被忽 视的 。发展 中国 家经济 落后 除了 充分 利用 , 则该 国( 地 区) 的经济增 长就 可 以获得 一个 额外 的动 本 身 的原 因外 , 更为 重要 的 是人 力资 源 的质量 低 , 开发 力度 不 力 。人 口学家 亦称这段 时期为 人 口机会 窗 1 : 1 。 够 。经济 学家 指 出 : 传统 的 经济 理论 认为 , 经 济增 长必 须依 赖 相同的 “ 人 口红 利 ”期所 导 致 的 经济增 长的 不 同结 果意 于 物 质资 本和 劳动 力数 量 的增 加 , 然而 , 在 当 代研 究经 济增 长 味着 “ 人 口红利” 并不必然导 致经济增 长 。 问题 , 有 必 要将 传统 的资 本概念 中包 括进 人力 资 本概 念 。 因 事 实上 , 人 口红利 仅仅 是 一个 经济 发 展 的契 机 , 国家 区域 此 , 要加 大人力 资本 的投资 , 提 高人 口质量 , 把经济 发展 中的人 经 济 的 发展 是 关联 了诸 多 主客 观 条件 的 , 其 中包 括资 源 、政 口数 量优 势 转化 为人 力 资本 优势 和人 才 优势 、把 发展 经 济 的 治 、环境 和人 口等等 。人 口红利 期背景 下 , 经济 能否得 到 充分 立足 点从主要依 托物质 资本逐 步转 向依 托人力 资本上 来。 发展 , 更多 的是 在于其 优势能否 得到最 大发挥 。 总 的来 说 , 要使 人 口红利 发挥 出最 大 功效 , 必 须 抓好 人力 所 以, 如何 因势 利导使 “ 人 口红利 ”发 挥最 大 的潜 力 , 是 资 源的建设 , 这样 才能够 使得 人 口红 利阶段 称为真 正 的黄金 阶 我 们 需 要去 研 究 的 。经 济 学界 一 般 认 为 , “ 人 口红 利 ”或 者 段 。人 力 资源 是 国民财 富 的最 终基 础 。资本 和 自然 资源 是被 说 人 口年 龄结 构 变化 对 经济增 长 的影 响 主要 包括这 样 两个 方 动 的生产 要素 , 人 是积累 资本 、开 发 自然 资源 、建立社 会 经济 面: 一是对 生产领 域的影 响 , 二是对 消费和 储蓄 的影响 。 就目 及 政治 组 织并 推动 国 家 向前发展 的 主动 力量 , 显而 易 见 , 一 个 前 中国形 势来 看 , 每 年供 给 的劳动 力 总量 约为 1 0 0 0 万, 劳 动人 国家如 果 不能 发展 人 们 的技 能和 知识 就不 能 发展 任何 别 的东 口比例 较高 , 保 证 了经 济增 长 中的 劳动 力需 求 , 而且 数量 庞大 西 。在 知 识经 济 时代 , 人力 资本 的核 心地 位 更为 突 出 , 因此增 的农 村 人 口仍然 能够 在 相 当长 的时 间 内为城 镇提 供 劳动 力资 加人力 资本 的投资 , 加快人力 资本 的积累 并有 效地使 用人 力资 源 。第 二点 的 影响是 双 面 的 , 由于 中国传 统意 识较 强 , 在 老龄 本对于我 国经济 的持续 增长具有 重要意 义。 化 的初期 阶段 , 新 进入老 龄 阶段 的人 往往都 有较 高的储 蓄率 和 另外, 人 口红利 的后 期 阶段 ,“ 红 利” 将转 变 为相 对 应 的 储 蓄倾 向, 随着 老龄 人 口比例 增 加 , 在 一定 时期 内并不 必然 带 “ 人 口负债 ” 。人 口老 龄化 将会 从 多个 方面 影 响到 我 国经 济 来储 蓄率 的下 降 , 相反 还有 可能使储 蓄率进 一 步上升 。有人 也 的持 续 增 长能力 。首 先 , 老龄 化会 带来 社 会抚 养 比不 断提 高 , 因此把老 龄化 的初 期阶段 看成是第 二次 “ 人 口红利”期 。

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人口红利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等多领域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红利利用情况的对比分析,揭示人口红利从产生到逐渐消失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充分挖掘人口红利潜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人口红利作为一种特定人口结构阶段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在全球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理解人口红利的本质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政策具有关键意义。

二、人口红利的概念与形成机制(一)概念界定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储蓄率较高、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形成机制1.生育率下降2.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生育率逐渐下降。

这使得少儿抚养比降低,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增加,更多的资源得以从抚养少儿人口转移到经济生产领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和资金支持。

3.预期寿命延长4.同时,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抚养比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阶段,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

三、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劳动力供给增加2.丰富的劳动年龄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快速扩张,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长。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使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3.高储蓄率支持投资4.较低的抚养率使得家庭和社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关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惊讶,人口红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有关人口红利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

本文将另辟蹊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人口红利的变迁和效应。

一、人口红利1.人口红利的现代经济学解释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最早提出“人口红利”。

此后,大卫?布鲁姆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转变的过程会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大,青少年和老年人人口规模小。

这种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人口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被称为“人口红利”。

2.人口红利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劳动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三部分来度量: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劳动力供给充足,造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下降。

此外,劳动力价值决定受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消费水平较低,劳动力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使用成本较低,资本积累较高,这就是“人口红利”。

二、中国人口现状1.劳动力商品供给充足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市场结构和资源分配等问题。

与之相对的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和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基础,两者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学科,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和行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市场结构、生产成本、价格理论、需求理论等方面。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均衡分析和成本分析等。

其中,需求分析主要研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通过价格、收入等因素来解释需求量的变化。

供给分析则是研究供应商对商品的供给,通过成本、技术等因素来解释供给量的变化。

均衡分析则是研究市场处于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其中包括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相互作用。

成本分析则主要针对企业,研究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情况,通过成本、价格等因素来解释企业生产状况的变化。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是以全国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研究国民收入、物价、就业、货币、利率、生产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总量分析、模型分析、政策分析和经济周期分析等。

其中,总量分析主要研究经济体总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模型分析则是利用经济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建立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体的总体运行情况和影响因素。

政策分析则主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贸政策等。

经济周期分析则是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周期性变化和结构性变化,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和风险。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微观经济行为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宏观经济环境也受到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

硬核经济学: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

硬核经济学: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经济学术语,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人口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如果这个系数低于50%,也就是每个非劳动人口由两个以上的劳动人口抚养;那么整个经济体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叫人口红利期。

劳动人口年龄标准是15~59岁,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把这个标准设定为14~65岁。

人口红利期带来的利益首先,能提供大量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其次,由于老龄化程度较低,社会保障支出也相应较少。

第三,由于劳动者整体抚养负担较小,有一定的储蓄,能够以债券或者股票的形式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社会经济因此能够保持高投资和高增长。

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在理论上将趋于消失。

抚养比有两种概念;一个是指全社会的抚养比,另一个是社保系统内的抚养比。

2021年底,养老金的抚养比例是3:1。

由于在六、七十年代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即将进入退休高峰期,再加上出生率下降,15年后的抚养比例可能下降到1:1。

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主要就是从供养比这个角度来考虑。

但对于企业来说,更关注劳动力工资水平,这就涉及到“刘易斯拐点”这个概念。

刘易斯拐点,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一个经济学观点:在二元经济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由逐渐减少变为短缺,最终达到瓶颈状态,这个转折点就叫做刘易斯拐点。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晚,在发展初期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主要是指农业和工业。

由于农业部门受到土地数量的限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极低;投入再多的劳动力也不能增加产出,这就相当于隐蔽性失业。

技术较先进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相应也较高,对农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机制描述

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机制描述

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机制描述人口数量红利是一国始于其人口年龄结构从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即人口转变而产生的经济加速增长,由于青少年和老年人相对于劳动适龄成年人口较少,政府政策的长期成功实施,可以使一国从人口数量红利中获得了丰厚回报。

并非只要青少年和老年人相对于劳动适龄成年人口较少就会自动产生人口红利,人口数量红利也需要必要的社会经济政策支持,例如良好的就业政策、良好的储蓄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获得人口红利的国家需要投资于健康和教育的人力资本,并且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

执行这些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挑战,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够利用人口数量红利促进经济加速增长。

此时,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将阻止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进而促进投资和储蓄,并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名妇女的子女数)下降,15岁以下人口相对于成年劳动年龄人口(一般为15至64岁)也被称为子女抚养比的比例开始下降。

这一比率的下降为小家庭奠定了基础,他们现在有更多的资源来投资于每个孩子的健康和教育。

由于需要健康和教育的人口相比之前减少,如果制定正确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国家就有一定条件对人们的健康和教育进行投资,一个国家就有机会实现快速经济增长。

然而,当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被称为老年抚养比的比例越来越大,第一次人口红利即人口数量红利也意味着逐渐消失。

从人口的角度来看,人口年龄结构的这些变化表征了人口数量红利发生的时间范围。

出现人口数量红利的第一步是,一国必须经历人口转变——出生率和死亡率从高到低的转变。

二十世纪后半叶,尽管大多数国家在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生育率持续居高不下的国家却为数不少,尤其是非洲国家。

只要生育率居高不下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口增长率保持高位增长,儿童和青少年人口的规模就会很大,甚至可能会大于劳动适龄成年人口。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和政府通常没有多余的资源投资于儿童的健康和教育,也就使得人口数量优势无法转变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人口红利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人口红利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当今时代,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人口红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人口红利。

简单来说,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对于乡村地区而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

乡村地区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这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许多农田闲置、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归乡村,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技术和理念,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人口红利还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多元化就业上。

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乡村地区还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例如,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乡村旅游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旅游消费;农村电商则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农村的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此外,人口红利也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大量的劳动力可以参与到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

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人口红利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农村劳动力的回归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通过举办民俗活动、传承民间技艺等方式,让乡村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红利:
人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述
1
2 3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原因解析
人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
人口红利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 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 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通常用GDP增长率或人均GDP增 长率来衡量
力。
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将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潜在的劳动力 资源转化成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
人口红利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人口结构变迁及其影响
1
人口结构 人口老龄化
2
3
人口老龄化现状
4
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
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 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等等。 一般来说,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大体的社 会和经济状况。当论及这一问题,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就主要以年龄为标准来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
4.9 5.4 5.6 6.2 6.4 6.5 6.7 6.9 7.0 7.1 7.3 7.5 7.6 7.7 7.9 8.1 8.3 8.5 8.9
62.6 51.8 49.8 48.8 48.8 48.1 47.9 47.7 42.6 42.0 42.2 42.0 41.0 38.8 38.3 37.9 37.4 36.9 34.2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 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 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 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 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尽管未来 几年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g=s/v,其中g是经济增长率,s是储蓄率,v是 资本-产出比,后者是由经济体的技术条件决定的外生变量)中,社 会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具有决定性作用。 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大量的储蓄可以转 变为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储蓄作为流动性较 强的财富,可以随时提取满足消费需求和灵活的投资需求。 数据显示,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40%的高水平。
33.6 28.7 27.7 26.6 26.4 26.0 25.7 25.4 22.9 22.5 22.4 22.1 21.5 20.3 19.8 19.4 19.0 18.5 16.6
62517 71985 76306 81393 82245 83448 84338 85157 88910 89849 90302 90976 92184 94197 95068 95833 96680 97484 99938
(人口抚养比: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另一半人口红利——农村人口红利
限制放宽 技术进步 重要特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到城镇: 城镇为农村人口 红利兑现提供经 济机会; 延长城镇人口开 放时间,有利于 城镇经济再次发 展。
农村人口转变 滞后于城镇。 农村有着更为 年轻的人口年 龄结构。
G=△Yt/Yt
2、经济增长的原因解析
增长核算方程 : △Y/Y=α·(△K/K)+(1- α)(△L/L)+ △A/A 从该方程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取决于 劳动量的变动、资本量的变动和技术的进步。
2、经济增长的原因解析
索罗模型:△y/y= α(sAf(K)/K-sδ-n)
长期增长: 使A增长的 因素抵消了资 本边际产品递 减的趋势。其 本质在于生产 率的提高。
83448
84338 85157 88910 89849 90302 90976 92184 94197 95068
67.5
67.6 67.7 70.1 70.4 70.3 70.4 70.9 72.0 72.3
48.1
47.9 47.7 42.6 42.0 42.2 42.0 41.0 38.8 38.3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
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 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 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 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 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 加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比 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
人口视窗: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人口负担率 较低的黄金时期: 由于生育率迅速下降等因素,几十年内工作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将持续在一个高水平上,人口负担较轻,为发展经济、改革社会政策 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人口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视窗,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
中国的“人口视窗”阶段:1990-2030
人口视窗与人口红利
人口视窗开启是人口红利兑现的前提条件:“人口视窗”带来的“人 口红利”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人口视窗只是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本身并不是红利。 人口视窗的开启是一把双刃剑: 在“人口视窗”阶段,若能实现充分 就业,则可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对经济发展有利; 如果就业问题突 出,失业人口则不仅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巨大损失,还将成为未来的 沉重负担,更谈不上收获“人口红利”。 中国目前处于人口视窗期并且存在人口红利。
101654 109300 114333 121121 122389 123626 124761 125786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130756 131448 132129 132802 133450 134091
34146 31347 31659 32218 32311 32093 32064 31950 29012 28716 28774 28559 27947 26504 25961 25660 25166 24659 22259
增进A的因素: •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 •法律政治制度 •发达的市场
2、经济增长的原因解析
索罗模型的扩展:
Y=K α(AH)1- α
H=eφυL
u表示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 增加u,L的增加可以显著改进H 显示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作用
2、经济增长的原因解析
罗默模型:
sk sR /(1 ) y(t ) ( ) (1 sR ) L( t ) n gA d gA
式中总产出Y与劳动力L是正向变动关系,即劳动力要素投入越 多,总产出越多。因此,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比例高对经济增 长具有正效应。
人口红利效应之二:高储蓄率
实证研究指出:15岁以前年龄段人口和55岁-59岁以上人口占比较高 的人口结构和更低的总储蓄率相联系,并随着20-55岁间人口比例的 提高开始出现和总储蓄率之间的正向关系,35-39岁之间人口占比高 的人口结构和总储蓄率的正向影响会达到峰值。
大量剩余பைடு நூலகம்动 力出现。 人口红利在农 村兑现困难。
二元经济环境下的人口红利兑现
利用经济不发达地区人 口资源延长发达地区的
人口视窗开放时间、将
人口机会和经济增长机 会相结合。即是二元经
济环境下的人口红利兑
现。
人口红利效应之一:高劳动参与率
高劳动力比重意味着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参与率高。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在改革开放期间,人口 抚养比每下降1个百分 点,可以提高人均GDP增 长率0.115个百分点; 1982~2000年,总抚养 比下降了20.1%,推动增 长速度上升2.3个百分 点,同期人均GDP增长速 度在8.6%左右,其中抚 养比下降的贡献为 26.8%,即由于人口抚养 比的下降,人口因素对 改革开放期间人均GDP增 长的贡献率超过1/4。 过去多年,人口抚养比 指标一直在下降。 大概2013年开始,我国 人口抚养比将停止下 降。
人口红利效应之三:较高的劳动配置效率
配置效率体现为使 提高的一个因素。
我国工农业生产率的巨大差异为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
从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地
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一旦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 工业部门,就能发挥劳动力要素重新配置的巨大效应,创造出新的生产
81393 82245 67.2 67.2 80.0
总抚 养比
48.8 48.8
70.0
1995 1996
121121 122389
60.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23626
124761 125786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130756 131448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日本 韩国 泰国
1995 2000 2005
人口机会窗口关闭的国际比较
中国
2010 2015 2020
越南 印度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人口红利之“利”
人口视窗 (demographic windo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