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究电阻定律(导学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概念介绍。
2. 电阻定律的公式推导。
3. 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阻定律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电阻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含义。
2. 推导电阻定律的公式,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
3. 分析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电阻定律的知识。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电阻定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电阻定律的相关课件,包括电阻定律的概念、公式推导和应用实例。
2. 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电阻器、导线等实验器材,以便进行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电阻定律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公式推导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八、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通过课件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实验验证:安排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阻定律的原理,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电阻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阻定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电阻定律,能利用电阻定律来进行有关计算。
(2) 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电阻定律的理解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电阻定律 观察与思考 情境一: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调光台灯),请学生思考电阻与什么因素有 关?
小练习
1.根据电阻定律,电阻率 RS 对于温度一定的某种金属来说,它的电阻率() L
A.跟导线的电阻成正比 B.跟导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A. R 16
B.16R
C.256R
D. R 64
4.有一只灯泡的灯丝断了,通过转动灯泡灯丝接通,再接入电源后,所发生的现象及其原因是(
)
A.灯丝电阻变小,通过它的电流变大,根据 P=I2R,电灯变亮 B.灯丝电阻变大,通过它的电流变小,根据 P=I2R,电灯变暗
C.灯丝电阻变小,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 P U 2 ,电灯变亮 R
D.灯丝电阻变大,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 P U2 ,电灯变暗 R
5、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薄片边长 ab=10 cm,bc=5 cm,
当将 A 与 B 接入电压为 U 的电路中时,电流为 1 A;若将 C 与 D
接入电压为 U 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
②怎样利用控制变量法来制定实验方案呢? 方案一: 方案二:
(2)探究电阻 与横截面积的 关系(4—6 小 组完成)
分析论证: (3)探究电阻 与材料的关系 (7—9 小 组完
成) 分析论证:
归纳总结
1、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 R 与它的长度 L 成
,与它的横截面
积成
;导体的电阻与
有关。表达式 R=
情境二:对比 “220V,200W”和 “220V,25W” 的 2 只白炽灯,观察灯丝的粗细, 猜想灯泡的亮度,再演示现象,请学生猜想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
(中职)人教版物理通用类41《电阻定律》导学案

第1节《电阻定律》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基础层次(A层次)一、学习目标1、了解电流的概念;2、理解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3、理解电阻定律,知道金属导线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有关。
二、学习过程:任务1:电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电流。
2、形成电流的两个条件:(1)必须要有能够__________________;(2)导体两端存在______。
3、习惯上规定:_____________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_______;在电解质溶液中,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______,与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_________。
4、电流有强弱之分,电流的强弱用_______这个物理量来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电流。
5、电流的公式是:qIt=其中q的单位是c(库仑),t的单位是s(秒),则I的单位是A(安培)例:5秒内通过某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2.5c,求通过导体的电流是多大?解:由qIt=得2.50.55I A A==任务2: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I与导体____________成正比,与导体的_________成反比。
这就是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其公式是U IR =例:电阻值为100Ω的电值,两端加载220V的电压,求通过该电阻的电流。
解:由UIR=得2202.2100I A A==任务3:电阻定律1、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电阻的大小只与四个因素有关: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长度: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2)横截面积: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3)材料: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相同长度、相同粗细的导体,其电阻一般是不相同的。
(4)温度:对金属导体而言,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高中物理 恒定电流中电阻定律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物理恒定电流中电阻定律课堂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一、实验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的定量关系。
实验一:探究电阻R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1、应选择哪几根电阻丝进行实验?A、L=0、5m铁线B、 L=0、5m铁铬线C、L=0、5m镍铬线D、L=1m镍铬线E、S=0、16mm2 锰铜线F、S=0、08mm2 锰铜线– 0、6A3A–3V15V2、应如何连接电路?3应记录哪些数据?请设计自己的数据记录表。
4、分析数据可得:电阻R与长度L间的关系是:。
实验二:探究电阻R与横截面积S间的关系:1、应选择哪几根电阻丝进行实验?A、L=0、5m铁线B、 L=0、5m铁铬线C、L=0、5m镍铬线D、L=1m镍铬线E、S=0、16mm2 锰铜线F、S=0、08mm2 锰铜线– 0、6A3A–3V15V2、应如何连接电路?3、应记录哪些数据?请设计自己的数据记录表。
4、分析数据可得:电阻R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是:。
实验三:探究电阻R与材料的关系:1、应选择哪几根电阻丝进行实验?A、L=0、5m铁线B、 L=0、5m铁铬线C、L=0、5m镍铬线D、L=1m镍铬线E、S=0、16mm2 锰铜线F、S=0、08mm2 锰铜线– 0、6A3A–3V15V2、应如何连接电路?3、应记录哪些数据?请设计自己的数据记录表。
4、分析数据可得:电阻R与材料的关系是:。
二、理论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试从理论上对上述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进行说明?三、电阻定律:1、电阻定律的内容;表达式为:。
2、表达式中的比例系数ρ叫做,是表征的物理量。
数值上等于,反映了对导体电阻值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试说明:公式与有何区别?2、试比较R与ρ有何区别?3、本节课用到了哪些物理方法?4、你还存在哪些疑问?[课后提升训练]1、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思考:该材料可以从微观上解释哪些与本节有关的电学知识?从微观上看,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所以金属容易导电,但金属原子中除去最外层的电子,其他部分(也称原子实)是不能自由移动的,它们的有序排列好像形成了金属的“骨架”。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定义2. 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 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4. 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及实验验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式。
2. 采用实验法验证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电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进行推导。
3. 进行电阻定律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规律。
4. 讲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阻定律概念和数学表达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电阻定律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温度系数:讨论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
2. 并联电阻:介绍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3. 串联电阻:讲解串联电阻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供学生复习和参考。
2. 实验器材:电阻、电压表、电流表等,用于电阻定律实验。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科普文章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阻定律。
九、教学建议:1. 注重概念讲解:确保学生清晰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
2. 加强数学推导: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电阻的概念及电阻定律。
2. 电阻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电阻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电阻定律。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和作用。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电阻定律:介绍欧姆定律,让学生掌握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3. 电阻的计算公式:推导电阻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计算电阻。
4. 电阻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照明电路中的灯泡,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电阻的定义,解释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3. 电阻定律讲解:介绍欧姆定律,阐述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4. 电阻计算公式推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并推导出电阻的计算公式。
5. 实例分析: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照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与电阻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计算简单电路中的电阻值。
2. 学生自主练习: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电阻定律的应用。
3. 答案讲解: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分析学生的解题过程,纠正错误。
八、拓展知识1. 介绍其他电阻元件:如电阻箱、电阻传感器等,让学生了解电阻在实际应用中的多样性。
2. 电阻的测量:讲解电阻的测量方法,如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和计算公式。
2. 强调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公式,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 电阻定律的公式及意义3. 电阻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电阻定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利用公式推导法,引导学生推导电阻定律公式。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电阻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的概念,引出电阻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电阻的概念,介绍电阻的单位,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意义。
3.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推导出电阻定律的公式。
4. 应用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电阻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电阻定律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例分析: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操作和思考过程,评估学生对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力。
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以及对电阻定律公式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提问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更直观的方式解释电阻的概念和电阻定律的应用。
2. 根据实例分析的观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根据作业批改的反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探究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单位讲解电阻的定义,电阻的符号表示,电阻的单位(欧姆)及换算关系。
2. 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讲解电阻定律的公式(R = ρL/S),其中R表示电阻,ρ表示电阻率,L表示导体的长度,S表示导体的横截面积。
强调公式适用的条件,如均匀导体、恒温条件下。
3. 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导体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的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电阻定律。
4. 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举例,讲解如何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总电阻、判断导体的电阻大小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2. 采用实验法验证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导线、电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2. 准备实验教材及实验指导书;3.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电阻定律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电阻定律的学习;2. 讲解电阻的概念及单位:让学生明确电阻的定义,掌握电阻的符号表示及单位;3. 讲解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引导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公式,强调适用条件;4. 实验验证: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导体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的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电阻定律;6. 应用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电阻定律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探究电阻定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阻定律的实验方法,并能用电阻定律解决有关问题.2.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特点,熟练求解各种情况下电路的总电阻.
一、电阻定律
1.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
(1)在材料相同、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
(2)在材料相同、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3)对于同种导体,材料电阻率相同,对于不同种导体,材料电阻率不同,说明导体的电阻与材料有关.
2.电阻定律
(1)内容:对同种材料的导体而言,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 成反比,即R ∝L S
. (2)公式:R =ρL S
. (3)电阻率:ρ反映了材料的导电性能,我们把它叫做材料的电阻率.
二、探究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1.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即R 总=R 1+R 2+R 3+….
2.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即1R 总=1R 1+1R 2+1R 3
+…. 一、探究电阻定律
1.家中的白炽灯灯丝断了,恰好又没有新的可换,轻轻摇晃灯泡,把断了的灯丝搭接起来,还能继续使用.这种断丝再搭接的灯泡重新连入电路中会发现它比原来更亮了,这说明导体的电阻发生了变化,那么,此处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是什么?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用什么方法?
答案 导体的长度 控制变量法
2.用多用电表分别测定下述导体的电阻,比较得出结论.
(1)长度不同、横截面积相同的两根锰铜导线,电阻与长度有什么关系?
(2)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导线,电阻与横截面积有什么关系?
(3)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也相同的锰铜导线和镍铬合金导线,电阻相同吗?
答案 (1)与长度成正比,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②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③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要点提炼]
1.公式R =ρL S
中物理量的理解 (1)ρ表示材料的电阻率,其大小与导体的形状、大小无关,与材料和温度有关.
(2)L 表示沿电流方向导体的长度;S 表示垂直于电流方向导体的横截面积.如图1所示,一长方体导体,若通过电流I 1,则长度为a ,横截面积为bc ;若通过电流I 2,则长度为c ,横截面积为ab .
图1
2.公式R =ρL S 的适用条件:温度一定、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或浓度均匀的电解质溶液. 3.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1)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且变化也不是线性的.
二、电阻的串联、并联
[问题设计]
1.如图2所示是两个电阻的串联电路.请你利用欧姆定律和电压关系推导出R 1、R 2串联后的总电阻R 总与R 1、R 2的关系.假如n 个电阻串联,总电阻多大?
图2
答案 因为R 1、R 2两端的总电压U 与R 1、R 2两端的电压U 1、U 2的关系为U 总=U 1+U 2; 又因通过串联电阻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U 总=IR 总,U 1=IR 1,U 2=IR 2可得:R 总=R 1+R 2
若n 个电阻串联:R 总=R 1+R 2+R 3+…+R n .
2.如图3所示是两个电阻的并联电路.请你利用欧姆定律和电流关系推导出R 1、R 2并联后的总电阻R 总与R 1、R 2的关系.假如n 个电阻并联,总电阻多大?
图3
答案 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与各支路电流关系为I 总=I 1+I 2.
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由欧姆定律I 总=U R 总
,I 1=U R 1,I 2=U R 2 所以有U R 总=U R 1+U R 2
得:1R 总=1R 1+1R 2
若n 个电阻并联,则有:
1R 总=1R 1+1R 2
+…+1R n . [要点提炼]
1.串联电路的特点
(1)I =I 1=I 2=I 3=…,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
(2)U =U 1+U 2+U 3+…,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3)R =R 1+R 2+R 3+…R n ,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 (4)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的电阻成正比,即有:U 1R 1=U 2R 2=…=U n R n
=I . 2.并联电路的特点 (1)I =I 1+I 2+I 3+…,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U =U 1=U 2=U 3=…,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 (3)1R 总=1R 1+1R 2
+…+1R n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部分电阻的倒数之和. (4)并联电路中通过各支路电阻的电流跟它们的阻值成反比,即有关系式I 1R 1=I 2R 2=…=I n R n =U .
3.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其中任一支路的电阻,且小于其中最小的电阻.
4.多个电阻无论串联还是并联,其中任一电阻增大,电路总电阻也随之增大.
一、公式R =ρL S
的应用 例1 目前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很高,要求里面的各种电子元件都微型化,集成度越高,电子元件越微型化、越小.图4中R 1和R 2是两个材料相同、厚度相同、表面为正方形的导体,但R 2的尺寸远远小于R 1的尺寸.通过两导体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则关于这两个导体的电阻R 1、R 2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 .R 1>R 2
B .R 1<R 2
C .R 1=R 2
D .无法确定
解析 设正方形导体表面的边长为a ,厚度为d ,材料的电阻率为ρ,根据电阻定律得R =ρL S
=ρa ad =ρd
,可见正方形电阻的阻值只和材料的电阻率及厚度有关,与导体的其他尺寸无关,选项C 正确.
答案 C
二、电阻率的理解
例2 关于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阻率ρ与导体的长度l 和横截面积S 有关
B .电阻率反映材料导电能力的强弱,由导体的材料决定,且与温度有关
C .电阻率大的导体,电阻一定很大
D .有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可用来制作电阻温度计
解析 电阻率反映材料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材料及温度有关,与导体的长度l 和横截面积
S 无关,故A 错,B 对;由R =ρl S
知ρ大,R 不一定大,故C 错;有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可用来制作标准电阻,故D 错.
答案 B
三、串联、并联电路问题
例3 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R 1=8 Ω,R 2=4 Ω,R 3=6 Ω,R 4=3 Ω.
图5
(1)求电路中的总电阻.
(2)当加在电路两端的电压U =42 V 时,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是多少?
解析 电路连接的特点是R 3、R 4并联后再和R 1、R 2串联,可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总电阻和流过每个电阻的电流.
(1)R 3、R 4并联后电阻为R 34,则R 34=R 3R 4R 3+R 4=6×36+3
Ω=2 Ω,R 1、R 2和R 34串联,总电阻R =R 1+R 2+R 34=14 Ω.
(2)根据欧姆定律I =U R 得I =4214
A =3 A. 由于R 1、R 2串联在干路上,故通过R 1、R 2的电流都是3 A .设通过R 3、R 4的电流为I 3、I 4,
由并联电路的特点:I 3+I 4=3 A ,I 3I 4=R 4R 3
,解得I 3=1 A ,I 4=2 A. 答案 (1)14 Ω (2)3 A 3A 1 A 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