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讲课稿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血液学检验讲义02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血液学检验讲义02

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二、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三、血细胞的增殖、发冇与成熟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大纲要点〉(掌握)1 •胚胎期造血特点2.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2)淋巴器官造血(3)髓外造血3.造血微环境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1.胚胎期造血胚胎期可相继分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1)中胚叶造血期:人胚发育第2周末-第9周。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聚集成团称血岛。

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卵黄囊血岛的形成(2)肝脏造血期:第6周-第5个月(逐渐退化)。

造血干细胞源于卵黄囊。

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L期:第3个月长卄卄髓内已开始造血。

第8个月时骨餉成为造血中心。

从此肝、脾造血功能减退,骨歸造血迅速增加。

胚胎时三个造血阶段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替,此消彼长的,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分别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 •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出生后在正常情况下,产生所有类型血细胞的唯一场所。

分为红臂舲和黄计躅。

红骨歸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龍(4岁前)。

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发展。

至18岁时,红忖髓仅存在于扁平供、短供及长管状计的近心端,如颅Th胸th脊椎Th肋骨、酩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髄,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黃骨協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又可重新转变为红竹陆参与造血,因此正常情况下,竹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竹髓脂肪化的规律(2)淋巴器官造血:在件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成T、B淋巴祖细胞。

B淋巴祖细胞在骨翻内发育;T 祖细胞随血流迁移至胸腺、脾和淋巴结内发冇成熟。

(3)髓外造血:転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葩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譴外造血」備外造血部位也可累及胸腺、肾上腺、腹腔的脂肪、胃肠道等。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点备课讲稿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点备课讲稿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点1.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7.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1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水粉画蓝色,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

1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微米,比原始粒细胞大,园形或椭园形。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血液学检验 讲义 14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血液学检验 讲义 14

第十四章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大纲要点>一、概述1.概念*;2.分类*。

二、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1.概念*2.血象*3.骨髓象*4.临床化学检查5.免疫电泳*一、概述与分类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isorders)是由于浆细胞克隆性过度增殖所致的一组疾病。

此组疾病的共同特征是:1.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

2.增生的单克隆浆细胞合成及分泌结构均一的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单克隆轻链或重链)。

浆细胞病包括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癌、免疫球蛋白沉积病等。

二、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1.概念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

其特征是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左图:正常浆细胞。

右图: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浆细胞。

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异常。

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溶骨性病变。

A.脊椎 B.颅骨 C.髂骨2.血象绝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的严重性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

贫血多属正细胞正色素性,少数呈低色素性,也有大细胞性者。

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增快。

多发性骨髓瘤血象,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与骨髓受损有关。

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占40%~55%。

外周血片可见到骨髓瘤细胞,多为2%~3%。

若瘤细胞>20%,绝对值>2×109/L,即可考虑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血小板数正常或偏低,血小板减少与骨髓被浸润及微血栓形成有关。

3.骨髓象骨髓穿刺检查对本病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早期病人的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因此需多部位、多次穿刺才有助于诊断。

瘤细胞常成堆分布于涂片的尾部。

骨髓象一般呈增生活跃,各系统比例常随瘤细胞的多少而异。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

其中,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负责止血,而血浆则主要是由水、蛋白质、脂类、糖、盐和激素等组成。

2. 血细胞的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形,其直径为7-8微米,厚度为2微米左右;白细胞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的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核的是血小板;血小板呈片状,直径为1-4微米,最大厚度为0.5微米。

二、临检血液的常用指标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0-175g/L,女性的为120-160g/L。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目,正常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目,正常值为4-10×109/L;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值为125-350×109/L;5. 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PDW)PDW是指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其反映了血小板大小的分布范围,PDW值的增加常常提示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存在。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平均大小,其单位是fL(10^-15L),反映了机体内红细胞的大小情况,正常值为80-100fL;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其单位是pg(10^-12g),正常值为27-34pg;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其单位是g/L,正常值为320-360g/L;9. 紅細胞體積峰寬度(RDW)RDW是指红细胞的分布宽度,正常值为11.5-14.5%。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讲义复习精讲.doc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讲义复习精讲.doc

复习精讲复习精讲造血检验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第五章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红细胞疾病与检验第七章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白细胞疾病与检验第八章白血病概述第九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第十一章慢性白血病第十二章特殊类型白血病第十三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四章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第十五章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六章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七章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八章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血栓与止血检验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第二十章血栓与止血检查的基本方法第二十一章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第二十二章血栓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二十三章抗栓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造血检验一、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三、血细胞化学染色一、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1.胚胎期造血中胚叶(卵黄囊、血岛)肝脏骨髓2.出生后造血骨髓(全能、脂肪化规律)淋巴器官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5.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1.骨髄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诊断、协助诊断、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凝血因子缺陷)3.骨髓标本的采集髂骨后上棘为首选的穿刺部位4.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痛感;骨髓小粒和脂肪滴;骨髓特有细胞;杆核/分叶大于血片5.骨髓涂片检查低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五级)油镜:200~500个细胞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诊断意见:肯定;支持;排除;可疑;描述7.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2)粒细胞系统形态粒细胞系统形态特点:(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4)淋巴细胞系统形态特点(5)浆细胞系统形态特点(6)巨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三、血细胞化学染色1.过氧化酶染色(peroxidase,POX)2.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acid-Schiffreaction,PAS)3.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icalkalinephosphatase,NAP)4.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phtholAS-Dchloroacetateesterase,NAS-DCE)5.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phtholacetateesterase,α-NAE)6.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phtholbutyrateesterase,α-NBE)7.酸性磷酸酶染色(acidphosphatase,ACP)8.铁染色(ferricstain)酯酶的分类三种常用细胞化学染色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中的应用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部分临床意义红细胞疾病与检验一、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二、缺铁性贫血三、巨幼细胞贫血四、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五、溶血性贫血一、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1.确定有无贫血根据RBC、Hb和Hct确定。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血液学检验 讲义 11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血液学检验 讲义 11

第十一章特殊类型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大纲要点>一、浆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二、多毛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一、浆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1.血象*2.骨髓象*3.其他*4.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浆细胞白血病(plasma cell leukemia,PCL)临床上分为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特征为异常浆细胞广泛浸润,可遍及全身各组织,并常伴有出血和淀粉样变,引起脏器肿大或功能障碍。

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主要来自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其白血病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基本相似。

1.血象大多数病例有中度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是低色素型。

白细胞总数多升高,可达(20~90)×109/L,包括原始和幼稚浆细胞,形态异常。

血小板计数多减少。

PCL血象,可见形态各异的幼浆细胞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各阶段异常浆细胞明显增生,包括原浆细胞、幼浆细胞、小型浆细胞和网状细胞样浆细胞。

浆细胞成熟程度和形态极不一致,形态一般较小,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较幼稚,核仁明显,核染色质稀疏,核质发育不平衡。

PCL骨髓象,可见形态各异的异常浆细胞3.其他血沉明显增高。

血清中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以IgG、IgA型多见。

多数病人尿中本-周蛋白阳性。

血清β2-微球蛋白及LDH水平明显升高。

骨骼X片有半数病人可见骨质脱钙及溶骨现象。

根据国内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具体如下:(1)临床上呈现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或多发性骨髓瘤的表现。

(2)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109/L。

(3)骨髓象浆细胞明显增生,原始与幼稚浆细胞明显增多,伴形态异常。

4.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浆细胞白血病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鉴别点PCL MM年龄较年轻多见于老年人病程发展快,预后差发展缓慢临床表现贫血、出血、发热及肝脾大,骨痛较轻骨痛、肾损伤、高黏滞综合征X线表现无明显骨损伤骨损伤明显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109/L白细胞数不高,可见少量骨髓瘤细胞骨髓象弥漫性浆细胞浸润,包括原浆细胞、幼浆细胞、小型浆细胞和网状细胞样浆细胞浆细胞<15%血尿单克隆球蛋白较低或正常增高明显<总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血液学检验 讲义 13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血液学检验 讲义 13

第十三章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大纲要点>一、霍奇金病的实验诊断1.概念*;2.组织学分型*;3.血象*;4.骨髓象*二、非霍奇金病淋巴瘤的实验诊断1.概念*2.分类3.病理学检查*4.血象、骨髓象*一、霍奇金病的实验诊断1.概念霍奇金病是恶性淋巴瘤的一种类型,是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发生恶性增生而引起的淋巴瘤。

霍奇金病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2.组织学分型2008年WHO对霍奇金淋巴瘤再次进行分型,可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后者又包括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和淋巴细胞丰富型。

3.血象部分霍奇金病病人有轻度到中度的贫血,可为正色素正细胞型,或小细胞低色素型。

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正常。

但到疾病晚期,尤其病变浸润骨髓后,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也有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增多。

4.骨髓象霍奇金病的骨髓象多为非特异性改变。

若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找到R-S细胞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其阳性率不高,而骨髓组织活检可将阳性率提高至9%~22%。

霍奇金病的骨髓象,可见形态各异的Reed-Sternberg(R-S)细胞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实验诊断1.概念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另一种类型,是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或组织发生恶性增生而引起的淋巴瘤。

2.分类见下表。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分类3.病理学检查(1)病理学检验:非霍奇金淋巴瘤需依赖组织病理学诊断:①淋巴细胞型形态多样化,分化良好的肿瘤性淋巴细胞与“成熟”的小圆形淋巴细胞相似,胞体小,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量少,胞核圆,有凹陷、切迹、不规则。

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多无核仁。

分化不良者,以原淋及幼淋细胞为主的瘤细胞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常有凹陷切迹、分叶、折叠、结节及花瓣状等畸形。

核仁1~2个,核染色质常凝集,呈粗颗粒状,分布较均匀。

胞质深蓝色或浅蓝色,胞质量增多。

②组织细胞型,即所谓的“网状细胞肉瘤”,以肿瘤性组织细胞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临床血液学检验1. 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 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 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 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5. 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 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 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 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具体特征如下:a.完全稀释: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b.部分稀释:骨髓小粒、油滴小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稚细胞〉3/5。

9.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0. 计算粒红比值:所谓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1. 骨髓象分析:(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化疗后恢复期等。

(3)增生活跃(4)增生减低(5)增生极度减低。

12. 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3. 铁染色:1.细胞外铁2.细胞内铁:铁幼粒红细胞阳性率在12%〜44%。

以I型为主,少数为II型。

无环型铁粒幼红细胞及铁粒红细胞。

14. 铁粒幼细胞贫血:铁粒幼红细胞增多,其中的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到铁粒红细胞,细胞外铁也常明显增多。

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15.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酶染色(NAP )主要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胞浆内,故中性成熟粒细胞胞浆呈阳性,其他细胞基本呈阴性。

16. NAP主要用于慢粒与类白血病反应、PNH与再障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17. 血细胞所含的过氧化物酶(POX)主要为髓过氧化物酶(MPO)。

18. 粒细胞系统中:嗜酸粒细胞阳性最强,嗜碱性粒细胞阴性。

其他细胞:淋巴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均呈阴性。

浆细胞、组织细胞也呈阴性,吞噬细胞有时呈阳性。

19. P0X染色是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的、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20. 苏丹B(SBB)染色:SBB染色的特异性低于POX 染色,但SBB 染色敏感性高于POX 染色。

21. 过碘酸-雪夫反应(PAS)以前又称为糖原染色。

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红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均呈阴性。

淋巴细胞系统:大多数呈阴性,少数呈阳性(阳性率常少于20%)22. PAS染色在诊断恶性红细胞,疾病中最有价值。

23. 氯乙酸AS-D 萘酚酯酶染色(NAS-DCE ),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

单核细胞系统:绝大多数为阴性。

NAS-DCE 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规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POX 阳性的急粒及急单的鉴别。

24. a -醋酸萘酚酯酶(a -NAE )染色是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分型时常规要做的细胞化学染色,对单核细胞白血病与粒细胞白血病鉴别意义较大。

25. NAS-DAE 中单核细胞的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26. 酸性磷酸酶(ACP)染色:由于ACP染色在多毛细胞白血病中最具有特征性,所以主要用于多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其次是在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应用。

27. 白血病:目前,骨髓象分析任然是急慢性白血病确诊的最主要依据,这是其他检验方法不能替代的。

骨髓涂片中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异常增生是急性白血病的特征标志。

而分化后期阶段幼稚细胞异常增生是慢性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2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点为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具有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

29.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包括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检验有: (1)造血检验(2)铁代谢的检验(3)叶酸和维生素B12 的检验。

30.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也称(Ham test),其原理是: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是红细胞由于膜有缺陷,对补体溶血效应的敏感性增加,这类红细胞在酸化(pH6.4〜6.5)的正常血清中孵育,可被激活的补体破坏,产生溶血。

而正常红细胞不被破坏,无溶血现象。

31. 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肿瘤分类法(2001)已将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形成MICM 分型。

3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是一组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的独立疾病。

33. 大多数患者的白细胞增多,甚至可高达100X 10 的9次方/L,亦出现较多的原始及幼稚细胞,此称为“白血性白血病”;部分患者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未发现幼稚细胞可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

Auer 小体有助于AML 的诊断。

34. 微量残留白血病(MRL )是指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而体内残存微量白血病细胞(MRLC )的状态。

免疫学检验,细胞遗传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

35. 什么是自身溶血试验?3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型)的诊断: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 (NEC)。

37. 红血病:贫血轻重不一,贫血程度随疾病的进展而加重。

血小板常减低。

红白血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大多由中度到重度减少。

3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累及粒细胞系,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分类中出现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尤其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90%以上患者白血病细胞中有恒定的、特征性的Ph染色体及其分子标志bcr/abl融合基因。

39. 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90%〜95%的CML可检出Ph染色体(小的22号)。

40.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简称“慢淋”,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形态上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外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淋巴组织的侵袭。

白细胞增高常为最早诊断线索。

41. 无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M 蛋白水平达到骨髓瘤诊断(>30g/L)和/或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10%, 无相关器官功能损害(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质破坏),无骨髓瘤相关症状。

42. 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

本型可见于各种感染、恶性肿瘤骨髓转移、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溶血或大出血,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等,其中以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43. 血小板的细胞器和内容物:血小板有多种细胞器。

最重要的一些颗粒成分,如a -颗粒、致密颗粒和y- 颗粒(溶酶体)。

a颗粒是血小板中最多的颗粒。

44.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血块收缩等。

45. 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应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正常各种血栓与止血改变处在正常过代偿阶段,若临床表现出较明显的延迟性出血,则常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FXIII 缺陷症。

46. 血友病诊断:无论是否存在临床出血,是否具有明显的家族史,一旦确定FVIII:C 或FIX:C 显著降低,而vWF 无明显减少,排除获得性因素,即可诊断血友病A 或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