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考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考点1、单选正常人血液pH为()A.7.05~7.15B.7.15~7.25C.7.25~7.35D.7.35~7.45E.7.45~7.55答案(江南博哥):D参考解析:正常人血液pH值为7.35~7.45。
2、单选瑞氏染液中起固定作用的是()A.伊红B.亚甲蓝C.甲醇D.沙黄E.甘油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将适量伊红、亚甲蓝(又名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伊红和美蓝;二是固定细胞形态。
3、单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原理是()A.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阻止血小板的聚集C.除去球蛋白D.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除去纤维蛋白原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枸橼酸钠抗凝剂的原理是枸橼酸钠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
4、单选网织红细胞计数灵敏的染色方法是()A.煌焦油蓝染液B.碱性亚甲蓝染液C.墨汁负染色D.抗酸染色E.瑞氏染液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1.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将适量伊红、亚甲蓝(又名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2.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经体外活体染色,网织红细胞内RNA的磷酸基带有负电荷,能与新亚甲蓝、灿烂甲酚兰(煌焦油蓝)、中性红等碱性染料带正电荷的有色反应基团结合,使RNA胶体间电荷减少,分子间斥力下降失去分散力,形成核酸与碱性染料复合物的多聚体,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
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
5、单选不适用于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抗凝剂是()A.EDTA盐B.枸橼酸钠C.草酸盐D.双草酸盐E.肝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肝素可以保持红细胞的自然形态,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枸橼酸钠对凝血因子V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其活性缓慢减低,故常用于凝血象的检查,也用于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因毒性小,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之一;EDTA-K2对血细胞的影响最小,是全血细胞分析的理想抗凝剂,不适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草酸铵对红细胞破坏力较强,保持血小板形态完整适用于血小板计数;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影响血小板聚集,不适合于做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临床血液检验的考点

临床血液检验是临床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等多项检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点: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
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2.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
白原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3.血液生化: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
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4.血涂片检查:包括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等的检查。
需要掌握正
常和异常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临床意义。
5.红细胞沉降率(ESR):用于检测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
需要掌握其正常范
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考点,具体的考点还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来确定。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 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考试重点知识点大全

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考试重点知识点大全1、连续监测法测定ALT活性浓度,标本量(v)10μl,试剂量350μl,比色杯光径(L)1cm,340nm处NADH摩尔消光系数ε=6.3×103,经计算K值[X=(TV/SV)×(1/ε)×(1/L)×104]为( )。
A.6508B.5714C.4920D.4127E.3915正确答案:B2、下列试验中血标本受溶血影响最小的是( )。
A.钾离子B.葡萄糖C.LDHD.ASTE.ACP正确答案:B3、与前列腺癌密切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
A.NSEB.CEAC.CA225D.PSAE.AFP正确答案:D4、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免疫复合物,可选用何种试验来检测A.Clq结合试验B.腹蛇毒因子激活试验C.细菌多糖结合试验D.胰蛋白酶结合试验E.速率散射比浊法正确答案:A5、骨髓移植后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基质细胞D.造血干细胞E.红细胞正确答案:A6、目前抗可提取性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是( )。
A.免疫印迹法B.ELISA(夹心法)C.直接凝集试验D.ELISA(间接法)E.免疫荧光技术正确答案:A7、下列关于清蛋白的描述,正确的是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B.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850个C.分子结构中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3个D.不能运输青霉素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正确答案:A8、胰岛素的作用机制是A.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膜成分的排列结构,这种变化的信息通过第二信使再引起细胞内生物学反应B.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经过第二信使的传递直接参与糖代谢的调节C.直接渗透到细胞内对糖代谢发挥作用D.直接渗透到细胞内与核内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E.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对糖代谢发挥作用正确答案:A9、ICSH推荐血沉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库氏法B.潘氏法C.温氏法D.魏氏法E.ZSR法正确答案:D10、下列对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是A.大肠埃希菌B.阴沟肠杆菌C.草绿色链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结核分枝杆菌正确答案:D11、以下关于抗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

血液检测知识点总结一、血液检测的常见指标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一种负责携氧的蛋白质,在血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贫血情况,并进一步评估造血功能的情况。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负责携氧和二氧化碳的血液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体内贮氧程度和造血功能的情况。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负责止血和凝血的细胞元素,在血液检测中,血小板计数可以用于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状况。
4. 白细胞计数(WBC)和不同白细胞亚群: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通过不同白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了解免疫功能和炎症情况。
5. 血糖(Glu):血糖是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糖尿病和胰岛功能的情况。
6. 血脂(TG、TC、HDL-C、LDL-C):血脂是人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通过血脂的检测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心血管健康情况。
7. 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DBIL):肝脏是人体内的化学工厂,在代谢和解毒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肝脏的健康状况。
8. 肾功能指标(BUN、Cr、eGFR):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排泄器官,通过检测肾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肾脏的健康状况。
9.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指标(Na、K、Ca、Cl、HCO3-):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人体内部的稳态有重要影响,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体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10. 甲状腺功能指标(TSH、FT3、FT4):甲状腺是负责代谢和能量消耗的腺体,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可以了解到体内的代谢状况。
以上只是血液检测中的一些常见指标,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指标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疾病和健康状况需要不同的检测指标来评估。
二、血液检测的意义和应用1. 诊断疾病:血液检测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指标的分析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的诊断。
2. 评估健康状况:血液检测可以帮助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心血管健康、代谢健康、免疫功能等方面。
临床输血学考试重点

临床输血学与检验09 级医学检验(3)班绪论1、概念:血液是一种特殊的药物,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
目的:安全,有效,经济2、输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①血液凝固→抗凝剂(枸橼酸钠)②污染→无菌技术③血型→ABO 血型④保存→建立血库(添加保存液,低温保存)⑤器材改进3、输血的基本内容:管理体系,血源,血液免疫学(血型) ,血液制备(预备,成分输血),临床输血(成分输血) ,不良反应与传染疾病。
4、输血的发展趋势:①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②采供血集中化③无偿献血:义务献血和建立固定的无偿献血人群④合理输血(成分输血)⑤新技术的应用:血液代用品;胰岛素; EPO⑥输血的信息化管理输血安全输血的主要风险: 1 、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肝炎、 HIV 等2、免疫性不良反应:血型不符输血安全的措施: 1 、输血管理:固定无偿献血人群,献血者的筛查。
2 、血液的制备:为成分输血做准备,保证输血的质量管理。
3 、血液的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
严格规范操作,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确保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
4 、输血管理: a 血液免疫学检查 b 强制性的筛查:血型鉴定,传染性疾病的筛查 c 合理用血:严格把握输血特征,输血新技术 (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白细胞过滤),血液替代用品 d 输血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形成制度化。
安全献血1、献血者种类:无偿献血者:风险最小,包括固定无偿献血者和志愿无偿献血者有偿:风险最大替代:也叫家庭献血者,血液有明确的去向。
特殊:非常稀有的血型。
2、固定无偿献血者:至少献血三次并且保持每年至少献血一次的人(或一有电话联系就前来献血的人)3、建立一支无偿献血者队伍是保证血液供应的有效方法: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民族的修养,全方位动员,教育,招募献血者。
4、献血者的检查:病史,体检(年龄、体重、血压、脉搏、呼吸等) ,实验室检查(血型、血红蛋白、 ALT、传染病) 。
5、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无偿献血整体素质高,有稳定收入,存在高危行为情况少,新感染病毒几率低,因而处于窗口期的几率低,所以无偿献血者为“低危”献血者。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考点巩固真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考点巩固真题1、单选梅毒感染时可引起哪种细胞增多()A.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单核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①血液病:慢(江南博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霍奇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治疗期、梅毒、恶性肿瘤、脾切除术后、痘疮、水痘、异种蛋白吸收等。
2、单选下列疾病中,哪种的中性粒细胞不增加()A.脾功能亢进B.尿毒症C.急性链球菌感染D.急性溶血E.肺吸虫病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脾功能亢进时,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白细胞或肿大脾脏分泌过多脾素,来激活促粒细胞生长因子。
【考点】: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3、单选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同时有明显核左移时,常表示()A.造血功能衰退B.感染已近恢复期C.感染严重D.轻度感染E.预后良好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感染严重的症状:WBC明显增高可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并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改变。
【考点】: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4、单选嗜酸性粒细胞乙醇伊红稀释液中加入碳酸钾的作用是()A.破坏白细胞、红细胞,并促进嗜酸性颗粒着色B.保护嗜酸性粒细胞C.抗凝剂D.为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E.染料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试剂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种类繁多,虽配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异,其中,碳酸钾、草酸铵等是用来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物质。
【考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5、单选关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参考范围和生理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人(0.05~0.5)×109/LB.<5岁:(0~0.8)×109/LC.5~15岁:(0~0.5)×109/LD.休息时低,活动后增高E.宜在早晨8时测定正确答案:D6、单选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病毒感染B.寄生虫感染C.化脓菌感染D.放射病E.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正确答案:A7、单选关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定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人>4×109/LB.4岁以上儿童>7.2×109/LC.4岁以下儿童>9×109/LD.老人>6×109/LE.女性>4×109/L正确答案:D8、单选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间接法简便易行,故首选B.在临床上,百分率更有意义C.成人参考范围:(0.05~0.5)×109/LD.手工法精确性比血液分析仪好E.直接计数法不如间接法准确正确答案:C9、单选关于MPV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MPV指血小板平均容积B.MPV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C.MPV增加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D.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E.MPV减低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者正确答案:B10、单选通常血小板的寿命为()A.3~5dB.5~7dC.7~10dD.10~20dE.20~30d正确答案:C11、单选关于仪器法白细胞分类,以下错误的观点是()A.国产仪器主要用电阻法B.准确性肯定高于手工法C.可以对白细胞进行分类D.经溶血剂处理后的白细胞大小不完全反映真实体积E.仪器法不能完全替代镜检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2种,即三分群和五分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血液学检验
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
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
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详尽特征如下:a.完全稀释: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b.部分稀释:骨髓小粒、油滴小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稚童细胞>。
9.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0.计算粒红比值:所谓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1.骨髓象分析:(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多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明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兴旺,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化疗后恢复期等。
(3)增生活跃(4)增生减低(5)增生极度减低。
12.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3.铁染色:1.细胞外铁2.细胞内铁:铁幼粒红细胞阳性率在12%~44%。
以I 型为主,少数为II型。
无环型铁粒幼红细胞及铁粒红细胞。
14.铁粒幼细胞贫血:铁粒幼红细胞增多,其中的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到铁粒红细胞,细胞外铁也常明明增多。
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严重方法。
15.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酶染色(NAP)主要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胞浆内,故中性成熟粒细胞胞浆呈阳性,其他细胞基本呈阴性。
16.NAP主要用于慢粒与类白血病反应、PNH与再障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17.血细胞所含的过氧化物酶(POX)主要为髓过氧化物酶(MPO)。
18.粒细胞系统中:嗜酸粒细胞阳性最强,嗜碱性粒细胞阴性。
其他细胞:淋巴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均呈阴性。
浆细胞、组织细胞也呈阴性,吞噬细胞有时呈阳性。
19.POX染色是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的、最严重的细胞化学染色。
20.苏丹B(SBB)染色:SBB染色的特异性低于POX染色,但SBB染色敏感性高于POX染色。
21.过碘酸-雪夫反应(PAS)以前又称为糖原染色。
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红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均呈阴性。
淋巴细胞系统:大多数呈阴性,少数呈阳性(阳性率常少于20%)
22.PAS染色在诊断恶性红细胞,疾病中最有价值。
23.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CE),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
单核细胞系统:绝大多数为阴性。
NAS-DCE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规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POX阳性的急粒及急单的鉴别。
24.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是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分型时常规要做的细胞化学染色,对单核细胞白血病与粒细胞白血病鉴别意义较大。
25.NAS-DAE中单核细胞的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26.酸性磷酸酶(ACP)染色:由于ACP染色在多毛细胞白血病中最具有特征性,所以主要用于多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其次是在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应用。
27.白血病:目前,骨髓象分析任然是急慢性白血病确诊的最主要依据,这是其他检验方法不能替代的。
骨髓涂片中原始及早期稚童细胞异常增生是急性白血病的特征标志。
而分化后期阶段稚童细胞异常增生是慢性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2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危机混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点为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和失效造血,具有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
29.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包括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造血原料不够或利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检验有(:1)造血检验(2)铁代谢的检验(3)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检验。
30.酸化血清溶血试验,也称(Hamtest),其原理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是红细胞由于膜有缺陷,对补体溶血效应的敏感性增加,这类红细胞在酸化(pH6.4~6.5)的正常血清中孵育,可被激活的补体破坏,产生溶血。
而正常红细胞不被破坏,无溶血现象。
31.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肿瘤分类法(2001)已将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形成MICM分型。
3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的独立疾病。
33.大多数患者的白细胞增多,甚至可高达100×10的9次方/L,亦出现较多的原始及稚童细胞,此称为“白血性白血病”;部分患者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未发现稚童细胞可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
Auer小体有助于AML的诊断。
34.微量残留白血病(MRL)是指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而体内残存微量白血病细胞(MRLC)的状态。
免疫学检验,细胞遗传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
35.什么是自身溶血试验?
36.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的诊断: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NEC)。
37.红血病:贫血轻重不一,贫血程度随疾病的进展而加重。
血小板常减低。
红白血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大多由中度到重度减少。
38.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累及粒细胞系,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分类中出现例外分化阶段的粒细胞,尤其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90%以上患
者白血病细胞中有恒定的、特征性的Ph染色体及其分子标志bcr/abl融合基因。
39.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90%~95%的CML可检出Ph染色体(小的22号)。
40.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简称“慢淋”,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形态上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外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淋巴组织的侵袭。
白细胞增高常为最早诊断线索。
41.无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M蛋白水平达到骨髓瘤诊断(>30g/L)和/或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10%,无相关器官功能损害(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质破坏),无骨髓瘤相关症状。
42.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
本型可见于各种感染、恶性肿瘤骨髓转移、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溶血或大出血,危机外伤或大面积烧伤等,其中以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最为多见。
43.血小板的细胞器和内容物:血小板有多种细胞器。
最严重的一些颗粒成分,如α-颗粒、精致颗粒和y-颗粒(溶酶体)。
α颗粒是血小板中最多的颗粒。
44.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血块收缩等。
45.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应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正常各种血栓与止血改变处在正常过代偿阶段,若临床表现出较明明的延迟性出血,则多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FXIII缺陷症。
46.血友病诊断:无论是否存在临床出血,是否具有明明的家族史,一旦确定FVIII:C或FIX:C显赫降低,而vWF无明明减少,排除获得性因素,即可诊断血友病A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