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藻类的分类
藻类的定义

藻类的定义
藻类是一类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水体中,包括海洋、淡水湖泊和河流等。
藻类可以分为浮游藻和附着藻两大类。
浮游藻是指那些漂浮在水中的藻类,它们通常具有较为复杂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浮游藻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藻、蓝藻、红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水生生物提供养分。
同时,浮游藻也是水体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附着藻是指那些附着在物体表面的藻类,它们通常以菌丝状或鞭毛状的方式附着在岩石、水草等物体上。
附着藻的生长速度较慢,但它们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附着藻在水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吸附和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并提供生态系统中的微小生境。
藻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们不仅为水生生物提供养分和氧气,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
此外,藻类还可以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藻类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繁殖的藻类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现象,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此外,一些藻类产生的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也会构成风险。
总的来说,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养分,同时也对水质起着调节和净化的作用。
了解藻类的生态特性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浮游藻类 微量元素需求

浮游藻类微量元素需求介绍浮游藻类是一类以浮游生活方式为主的微型植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
它们对微量元素有着特殊的需求,这些微量元素在浮游藻类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浮游藻类的分类、生态角色、微量元素需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来探讨浮游藻类微量元素需求的重要性和特点。
分类和生态角色分类浮游藻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型植物,根据其细胞结构和营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硅藻、钙藻和非硅钙藻等几个大类。
其中,硅藻主要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构建细胞壁,钙藻则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构建细胞壁。
生态角色浮游藻类在水体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维持水体中的氧气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浮游藻类还是水体中食物链的基础,它们为浮游动物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微量元素需求浮游藻类对微量元素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在浮游藻类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起着催化剂和结构成分的作用。
主要微量元素需求浮游藻类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并不相同,但主要的微量元素需求包括铁、锰、铜、锌、钼和镍等。
这些微量元素在浮游藻类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铁的需求铁是浮游藻类最主要的微量元素需求之一。
它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催化光合色素的合成和电子传递链的组成。
缺乏铁元素会导致浮游藻类的生长受限,进而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他微量元素需求除了铁以外,浮游藻类对锰、铜、锌、钼和镍等微量元素也有一定的需求。
锰在光合作用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铜和锌则参与了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钼则是浮游藻类合成一氧化氮酶的重要成分,而镍则参与了一些酶的活化过程。
影响因素浮游藻类微量元素需求的满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体的pH值、温度、光照强度和营养盐的供应等。
pH值不同的浮游藻类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不同,但一般来说,较低的pH值会导致铁的溶解度降低,从而影响浮游藻类对铁的摄取。
温度温度对浮游藻类微量元素需求的满足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全浮游藻类的分类

样品计数(显微镜)
显微镜的校准
将目(测微)尺放入10倍目镜内,应使用刻度清晰成像 (一般刻度面应朝下),将台(测微)尺当作显微玻片标本, 用20倍物镜进行观察,使台尺刻度清晰成像。台尺的刻度代 表标尺上的实际长度,一般每小格0.01mm。转动目镜并移 动载物台,使目尺与台尺平行,并且目尺的边沿刻度与台尺 的0点刻度重合,然后数出目尺10格相当于台尺多少格,用 这个格数去乘0.01mm,其积表示目尺10格代表标本上的长 度多少。用台尺测出视野的直径,按πr2计算视野面积。
多样性指数
Goodnight修订指数(GBI)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生物学污染指数(BPI) 硅藻指数 Margelef指数
群落结构演替
演替是一个群落为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 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主要是由于藻类之间和藻类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 自然演替过程。主要包括季节动态和年变化。
样品计数(显微镜)
计数方法
计数单位:一个单细胞生物,一个自然群体,都看作一个 单位。藻类个体数亦有以细胞数计。 视野计数法:在显微镜(400 ~ 600倍)下观察100个或 200个视野,一般计数两片。 长条计数法:选取两相邻刻度从计数框的左边一直计数到 计数框的右边成为一个长条。一般计数三条,即第2、5、8条。
另外,藻类的种群结构和污染指示种是湖泊营养型评价 的重要参数,尤其是那些在某种特定的环境(营养)条件下能 大量生存的藻类,即污染指示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 度上可直接反映出环境条件的改变和水体的营养状况。
优势种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 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藻类学家在“指示种类”方法的基 础上,提出了用整个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群的变化来评价污染 的方法。 Fjerdingstad(1964)年用群落中的优势种来划分污染带,在 污水生物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水体中优势生物种类的 不同,划分为9个污水带。
水中浮游动物观察

水中浮游动物观察水是生命之源,水中的生物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
其中,水中浮游动物是一种十分神秘和有趣的存在。
它们是水中微小的生物,以浮游在水中为生,没有固定的生活方式和栖息地,常见的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下面,我将带你一起探索水中浮游动物的奇妙世界。
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主要包括浮游藻类和浮游菌类。
它们通常生长在淡水湖泊、海洋等环境中,可以自由地漂浮在水中,并通过光合作用为自己提供养分。
浮游藻类的形态各异,有纽形、球形、丝状等不同的形状,它们的颜色也各有千秋,有红色、绿色、褐色等。
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上的浮游藻类会闪烁出五彩斑斓的光芒,美得令人心醉神迷。
除了浮游植物,水中还有许多奇妙而微小的浮游动物。
它们的身体仅有几毫米大小,很难察觉和触摸。
浮游动物在水中的数量非常庞大,种类也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浮游虾、浮游螺、浮游水母、浮游虫等。
这些细小的生物会游动、拍动鞭毛或拉动小足,以此在水中前进。
通过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它们摆动的鞭毛和透明而脆弱的身体。
其中,浮游虾是最受欢迎的浮游动物之一。
它们的体型较大,通常有几毫米至几厘米大小。
浮游虾生活在湖泊和海洋中,以浮游植物和其他浮游动物为食。
它们的身体呈透明状,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内部器官,这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
浮游虾能在水中快速移动并迅速捕食,令人惊叹的是,它们的触须非常敏感,可以感知到微弱的信号。
除了观察水中浮游动物的形态,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了解它们的生态环境。
科学家们使用显微镜、摄像机和计算机等仪器,对水中浮游动物进行观测和研究。
他们通过采集水样,将其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使用高倍放大镜和摄像机来记录浮游动物的行为和变化。
同时,他们还利用计算机模拟浮游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以便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生存策略和相互关系。
水中浮游动物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自然奥秘的探索。
通过观察和研究水中浮游动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浮游生物知识点总结

浮游生物知识点总结一、浮游生物的分类浮游生物包括植物浮游生物和动物浮游生物两大类。
植物浮游生物是指那些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的浮游生物,它们通常是藻类或原生生物。
而动物浮游生物则是指那些以浮游生物为食或者依靠其他浮游生物获取能量的生物,它们通常是浮游动物或浮游无脊椎动物。
在现实生活中,浮游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形态和生态习性。
植物浮游生物通常包括浮游藻类和原生生物。
浮游藻类包括硅藻、甲藻、螺旋藻等,它们是水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水中食物链的起点提供能量。
原生生物则是一类比较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维持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水体的生物化学平衡等。
动物浮游生物通常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无脊椎动物。
浮游动物通常是那些在水中游动的微小动物,例如浮游水虱、浮游水丝虫等。
它们通常以浮游藻类和原生生物为食,同时也是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
浮游无脊椎动物则是指那些没有脊椎的水生动物,例如水母、水螅等。
它们通常依靠水流来移动,同时也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食物链成员。
二、浮游生物的生态角色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是水中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量转化为有机物质,成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
而动物浮游生物则通过捕食植物浮游生物或其他浮游动物来获取能量,同时也是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
因此,浮游生物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浮游生物也能够影响水的生物化学循环。
植物浮游生物通过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为水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氧气供氧。
浮游动物则通过摄食植物浮游生物,帮助水生生态系统中营养循环的进行。
因此,浮游生物可以促进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化学循环,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另外,浮游生物还能够对水质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水体中的生态角色非常重要,可以用来作为水体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也是水体养分的主要来源。
因此,了解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非常有意义。
本文将对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与分布进行探讨。
一、浮游植物的种类浮游植物属于植物界,是一类不具根茎叶的微型水生植物,主要通过悬浮在水体中的芽孢或配子形成新个体,繁衍生息。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浮游植物有浮游藻类、浮游硅藻类、浮游甲藻类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于植物的生物,如动物浮游生物、细菌等,它们虽然也是在水体中漂动,但它们不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因此不能被归为浮游植物。
浮游藻类:浮游藻类也称绿藻,它们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
通常它们以异养为生,需要从外部摄取有机物才能生存,但它们也有一些根据环境条件自己合成有机物质的能力。
浮游藻种类非常多,有高等浮游藻类、低等浮游藻类、蓝藻等。
浮游硅藻类:浮游硅藻类主要以硅质为壳,在水体中经常可以看到石蕊(一种常见的硅质壳)形态各异的硅藻种类。
它们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浮游生物,也是水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指标生物。
浮游甲藻类:浮游甲藻类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具有外壳,并且这个外壳是非常复杂的形态结构。
浮游甲藻类也是一类重要的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标生物之一。
二、浮游植物的分布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环境条件,如水温、光照、养分等因素。
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要求,因此它们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在水体中,最主要的浮游植物分布区分为多层分布和表层分布。
多层分布主要指的是深度较深的水层中的浮游植物,比较常见的有硅藻、黄绿藻等;表层分布主要指的是水体表面的浮游植物,比较常见的有绿藻、蓝藻等。
此外,还有一些浮游植物主要分布于湖沼中,如水生菌藻、石蕊藻等。
总体来说,浮游植物的分布比较广泛,既可以存在于富含养分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于养分较为缺乏的水体中,还可以存在于一些深渊水体中。
浮游植物—黄藻的分类

绿胞藻纲
植物体为单细胞的鞭毛藻类。 无真正的细胞壁,外层只有 柔嫩的周质,因此能变形。
细胞常为背腹侧扁,背侧隆 起,腹侧平直,具1条纵沟。
鞭毛2条,游泳鞭毛向前, 拖曳鞭毛向后。
无眼点。
细胞前端具1个大的储蓄泡, 储蓄泡前端与胞咽相连,胞 咽开口于细胞顶端凹入处。
伸缩泡1~2个,位于储蓄泡 侧边。
中。
扁形膝口藻在我国较常见,常在温暖季节出现于肥水鱼池中。 大量繁殖时,形成云彩状水华,水色呈黄绿色,为鲢鳙的良
好饵料。
赤潮异弯藻
• 藻体单细胞 藻体单细胞,细胞裸露,易 变形,略呈椭圆形,长 8~25μm,宽6~15μm。 细胞腹部略凹,从此处伸出 2条不等长鞭毛,长者约为 细胞长的1.3倍,短者为细 胞长的0.7~0.8倍。
三、常见黄藻门植物
1.拟气球藻属
• 单细胞、球形、细胞壁薄,无“∪”形节片构造。
• 个体大小相差很大,大的细胞中央具1大而明显的液 泡。
• 幼细胞具1~2色素体,成熟后色素体为多数,椭圆 形、多角形或盘状,周生。
• 拟气球藻:浮游生活或潮湿土壤表面,动孢子具2条 不等长鞭毛。
2.海球藻属
• 细胞球形、个体大,直径大于500µm • 细胞壁由相等的两瓣组成,以边缘相连 • 色素体多个,侧生。 • 细胞的叶绿体常由原生质线连成网状 • 本种为暖水种,有时可大量分布于我国近海
我国南海、黄海、渤 海等有分布。
01 认识浮游植物
一、藻类的概述 二、认识蓝藻 三、认识硅藻 四、认识金藻 五、认识甲藻 六、认识裸藻 七、认识绿藻 八、认识黄藻 九、认识隐藻
02 认识浮游动物 03 认识底栖动物 04 认识大型水生植物
黄藻门的分类
一、分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浮游植物分类

浮游植物分类
浮游植物是指生活在海水中,靠浮力维持自己在水中位置的植物。
它们通常是光合生物,依靠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并且为海洋食物链的底层提供了重要的营养物质。
浮游植物在海洋中数量极多,大部分在海水中是不可见的,只有通过放大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浮游植物有多种分类方法,以下是其中的几种主要分类方法。
一、按细胞结构分类
1.原核生物类
原核生物是浮游植物最原始的类型,包括青藻、绿藻等。
这类浮游植物的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复杂的细胞器,体积较小,形态单一,很少被用作食品。
2.真核生物类
真核生物是指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和其他复杂器官的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钙藻、甲藻、裸藻等。
这类浮游植物的形态多样化、结构丰富,营养价值较高,有些是重要的海洋食品资源。
二、按生境分类
1.表层浮游植物
表层浮游植物生活在海洋的最上层,属于光合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营养,并且为海洋食物链的底层提供了营养物质。
2.深层浮游植物
深层浮游植物生活在深海或水体深处,这类浮游植物数量较少,种类较单一,通常是一些特殊的硅藻或甲藻。
三、按类群分类
1.硅藻
硅藻是一种大型浮游植物类群,体型多样、形态复杂,主要通过化石记录进行研究。
2.甲藻
甲藻是一种绝大多数为单细胞的微型浮游植物,有些种类具有球形、卵圆形、梨形等不规则形态。
3.裸藻
裸藻是一类细胞缺乏细胞壁的浮游植物,形态多样化、结构简单,可在海洋中大量繁殖。
4.鞭毛虫藻属
鞭毛虫藻属是一类有鞭毛或纤毛的藻类浮游植物,属于原生生物,形态比较单一,数量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提纲
一 浮游藻类监测 二 浮游藻类分类
2
一、浮游藻类的监测
浮游藻类 监测
监测 方法
评价 方法
3
断面布设原则
➢ 断面布设的代表性
污染源附近;排污口下游;敏感区域(水源地等)
➢ 与水化学监测断面布设的一致性
同步采样;数据对比;全面评价
➢ 断面布设要考虑水体环境的整体性
对照断面;污染断面;观察断面
5
采样频次
➢ 采样频率一般2~4次/年; ➢ 时间以夏秋两季为宜; ➢ 有些湖泊可按丰枯水期采样; ➢根据排污或藻类爆发(如蓝藻爆发状况,水交换频繁 的湖泊,可随时增加采样次数。)
6
采样层次
≤2m
0.5m左右深处采集亚表层水样 若透明度很小,下层加取,制成混合样
≤5m 水表面以下0.5、1、2、3和4m等五个水层采样,取定量水样,制混合样
14
样品计数(显微镜)
显微镜的校准
将目(测微)尺放入10倍目镜内,应使用刻度清晰成像 (一般刻度面应朝下),将台(测微)尺当作显微玻片标本, 用20倍物镜进行观察,使台尺刻度清晰成像。台尺的刻度代 表标尺上的实际长度,一般每小格0.01mm。转动目镜并移 动载物台,使目尺与台尺平行,并且目尺的边沿刻度与台尺 的0点刻度重合,然后数出目尺10格相当于台尺多少格,用 这个格数去乘0.01mm,其积表示目尺10格代表标本上的长 度多少。用台尺测出视野的直径,按πr2计算视野面积。
13
样品沉淀和浓缩
➢ 沉淀和浓缩可以在筒形分液漏斗或直接在采样瓶中进行, 因为一般浮游藻类的大小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再经过碘液 固定后,下沉较快,所以静置沉淀时间一般需用24 ~ 48h。 ➢ 然后用细小玻璃管加乳胶管或小橡皮管以虹吸方式缓慢 地吸去上层的清液,注意不能搅动或吸出浮在表面和沉淀的 藻类。 ➢ 最后留下约20ml时,将沉淀物放入容积为50 ~100ml 的试剂瓶中,试剂瓶事先应精确的在30ml处做好标记,用吸 出的上层清液或蒸馏水冲洗分液漏斗或采样瓶2~3次,一起 放入试剂瓶中,在计数时定容到30ml(转移量大于30ml时可 多次虹吸。
➢ 断面布设的经济性
优化验证;样品及时运输
➢ 断面布设的连续性
长期、连续、可比性数据
4
断面布设方法
➢ 河流
平原水网地区一般不布设浮游藻类断面,建议采集着生藻类。
➢ 湖泊水库
入湖(库)口区 湖(库)中心区 湖(库)出口区 湖(库)特殊水区 沿湖(库)边排污口区 湖(库)相对清洁区
若水体是圆形或接近圆形,两岸设置两个相互垂直的采样;狭长 的水域则设置三个相互平行,间隔均匀的断面。
>5m
深水水体可按3~6m间距设置采样层次,变温层以下的水层可适当少采样; 对透明度较大的深水水体,可按表层、透明度0.5倍处、1倍处、1.5倍处、 2.5倍处、3倍处取样,制混合样
水华期间 表层0.2m、亚表层层0.5m和底层各采一定量水样,制混合样
备注 若需了解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状况,可分层次分别采样,不需混合
用作测量和计数的其他镜头的每一种搭配,也都应作同 样的校准和记录。15样品计数 Nhomakorabea显微镜)
计数框及其使用
一般用容量0.1ml的计数框,计数框的实际长宽度 和每两相邻刻度之间的实际距离,应事先用测微尺准 确测量并记录。注液前,将盖玻片斜盖在计数框上, 将样品按左右平移的方式充分摇匀,迅速吸取0.1ml样 品到计数框中,将盖玻片平旋正位。计数框内应无气 泡,也不应有样品溢出。
8
仪器和器具
显微镜、冰箱、有机玻璃采样器、25#浮游生物网、 烧杯、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刻度吸管、胶头滴管、 硅橡胶管、乳胶管、量筒50ml、采样瓶50ml和1000ml 若干等。
9
采样工具
➢ 定量样品
1000ml、1500ml、2000ml等各种容量和不同深度型 号的有机玻璃采水器。
➢ 定性样品
分类计数必须在200个藻体以上,否则需全片或浓缩计数。 硅藻破壳不计数,藻类计数用画“正”的方式进行。 两片的数值与其平均值之差大于±15%,需进行第三片计数。
17
样品计数(显微镜)
结果换算
计算公式:N=[(A/Ac)×(Vw/V)]n 式中: N—每升原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数量(个/L); A—计数框面积(mm2); Ac—计数面积(mm2); Vw—原样定容的体积(ml); V—计数框体积(ml); n—计数所得的藻类的个数或细胞数。
➢ 定性样品 定性样品一般采样量为20ml(指管容积),加福尔马林
溶液1ml、甘油2ml。为防止样品褪色,可在样品中加1、2滴 饱和硫酸铜溶液。
➢ 对于浮于水样表层的样品(如带气囊的微囊藻)可在 样品中加入适量皂液,以便沉降。
Lugols鲁哥氏液固定液:称取40g碘及60g碘化钾(分析纯),溶
于1000ml纯水中。
25#浮游生物网(孔径为0.064mm,200孔/in,1in= 0.0254m)。
10
采样量
根据浮游藻类的密度和研究的需要量而定。
➢ 定量样品
一般以1~2L为宜,藻类密度高的采水量可少,密度 低的采水量则要多。
➢ 定性样品
一般水体中沿表层至0.5m拖滤1.5~5.0m3体积。
11
样品采集
➢ 定量样品
一般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样,采水器深入水中,根据刻 度采集不同水层的水样。
➢ 定性样品
用25#浮游生物网在表层至0.5m深处以20~30cm/s的速 度作∞形循回拖动约1~3min。
12
样品固定
➢ 定量样品 测定藻类用的水样采样后应立即加以固定以免时间延长样
品变质。固定剂用鲁哥氏液,一般用量为1L水样中加15ml鲁 哥氏液,使水样摇匀即可。
7
实验室要求
➢ 前处理室和镜检室两分开。 ➢ 每间实验室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 ➢ 显微镜室需要防潮(湿度不超过85%,否则需要除 湿),防震(工作台振幅不大于2µm,最好加橡胶垫),防 酸雾;镜头需要单独避光、防潮、防尘、防震保存(棕色干 燥器);需要醒目标志,加窗帘;需要通风设备。 ➢ 实验室内需要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购买相应的仪器 和器具。
16
样品计数(显微镜)
计数方法
➢ 计数单位:一个单细胞生物,一个自然群体,都看作一个 单位。藻类个体数亦有以细胞数计。 ➢ 视野计数法:在显微镜(400 ~ 600倍)下观察100个或 200个视野,一般计数两片。 ➢ 长条计数法:选取两相邻刻度从计数框的左边一直计数到 计数框的右边成为一个长条。一般计数三条,即第2、5、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