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浮游藻类监测及分类

合集下载

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

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

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浮游藻类是水体中最基础的生物群落之一,它们的存在和生长受到水体的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与水生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监测和评价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及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浮游藻类的指示作用、监测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浮游藻类的指示作用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中的指示作用主要体现在:(1)判断水中富营养化程度;(2)检测水体污染;(3)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其中最常被用于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为蓝藻,而绿藻和硅藻则主要用于水体污染和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蓝藻是一类光合作用细菌,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并且还能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

当水体中富含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时,藻类的生长就会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进一步引发藻华或蓝藻水华。

因此,监测水中蓝藻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帮助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绿藻和硅藻则主要用于检测水体污染。

在水体受到有机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影响时,藻类的生长和代谢都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因此,通过监测水中绿藻和硅藻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判断水体是否存在污染物质。

监测方法有多种监测浮游藻类的方法,包括现场观测、镜检、显微摄影、化学分析、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基于DNA的分子生态学方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监测条件和目的。

现场观测是最常见的监测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水体的颜色、透明度、浑浊度等特征,初步判断水中浮游藻类的密度和种类。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对藻类的分类和数量监测精度较低。

镜检和显微摄影则可以对浮游藻类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和数量监测。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采集水样进行操作,通过显微镜观察藻类外部形态和内部细胞器的特异性,并拍摄照片进行记录和比对。

镜检和显微摄影方法数据精度较高,但所需操作流程复杂,需要训练有素的操作者进行实施。

化学分析、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则可以定量分析水样中浮游藻类所含的有机物质、营养元素等成分,从而进一步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污染物质的存在情况。

藻类采集与监测

藻类采集与监测
用量:1L+ 10毫升鲁哥氏液。 长期保存时,再加入福尔马林液
2. 福尔马林液 作用:浮游生物定性样品的固定 配方: 90 mL 40%甲醛 +10mL甘油
用量:100毫升水样+10毫升福尔马林液
定量样品的沉淀和浓缩
1000mL 固定的水 样静置沉淀24小时
用3-5mm的橡皮管, 虹吸抽掉上清液
余下20-25mL 沉淀转至 30ml的定量瓶中,定 容至30mL。
采样频率与时间
➢ 采样频率一般全年应不少于四次(每季度一次), 条件允许时,最好是每月一次。
➢ 根据排污状况,必要时可随时增加采样次数。 ➢ 采样时间应尽量在一天内相近的时间,例如上午
8-10时。
样品采集
定量采样工具
出水活门 功能:定量采集水样
温度计
材质:有机玻璃
进水活门 常见规格:1L, 2L, 5L 压重铅圈
计数框盖上盖玻片 (不能有气泡)
静置数分钟后,计数
计数方法
1. 计数框行格法 计数框内若干小方格中藻 类的数量。
2. 长条行格法 计数框内若干长条中藻类 的数量。
3. 目镜视野法 利用显微镜目镜视野来 选取计数面积。
目镜视野法计数
计数的视野数目应根据浮游植物数量的多少来确定,一 般为100-500个视野,使所得计数值在300以上
监测意义
✓ 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 水中溶解氧的主要供应者 ✓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直接影 响水体水质、系统内能量流、物质流和生物资源变动。
应用:
1)水质监测和环境评价
2)生态学研究
藻类是反映水体环境质
3)水环境治理和修复
量的重要生物指标

浮游植物详细资料大全

浮游植物详细资料大全

浮游植物详细资料大全浮游植物(phy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裸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导的和已鉴定但未报导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浮游植物•拉丁学名:phylankton•别称:藻类植物•界:植物界•门:藻类植物门•分布区域:分布于世界各地基本内容,分布范围,水域环境,生态环境,养殖业,奇特现象,艺术照,发光海滩,基本内容浮游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从炎热的赤道至常年冰封的极地,无论是江河湖海、沟渠塘堰,各种临时性积水,或是潮湿地表、墙壁、树干、岩石、甚至沙漠、积雪上都有它们的踪迹。

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内陆水体浮游植物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年内的不同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水温较低的春季和秋末春初适于甲藻和硅藻大量生长;夏季以及春末秋初水温高的季节有利于绿藻和蓝藻繁殖。

意义作用水质浮游植物是测量水质的指示生物,一片水域水质如何,与浮游植物的丰富程度和群落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浮游植物的减少或过度繁殖,将预示那片水域正趋向恶化。

例如湖泊(水库)浮游植物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蓝藻疯长和生长季节的延长就是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水质污染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

在未受污染的水体中,藻类种类的组成因季节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一个特定的水体中,在一般情况是有规律的,而在被污染的水体中则是随污染物和污染程度的不同种群组成的变化却是无规律的。

特别是那些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喜低温,有机质含量低,水体透明度大的金藻,在污染水体中变化最明显。

红色的赤潮此外,浮游植物也决定了水体呈现的颜色。

据藻类的生物化学分析,各大门类几乎各具特殊的色素,最普遍的有四大类,即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浮游植物—黄藻的分类

浮游植物—黄藻的分类

绿胞藻纲
植物体为单细胞的鞭毛藻类。 无真正的细胞壁,外层只有 柔嫩的周质,因此能变形。
细胞常为背腹侧扁,背侧隆 起,腹侧平直,具1条纵沟。
鞭毛2条,游泳鞭毛向前, 拖曳鞭毛向后。
无眼点。
细胞前端具1个大的储蓄泡, 储蓄泡前端与胞咽相连,胞 咽开口于细胞顶端凹入处。
伸缩泡1~2个,位于储蓄泡 侧边。
中。
扁形膝口藻在我国较常见,常在温暖季节出现于肥水鱼池中。 大量繁殖时,形成云彩状水华,水色呈黄绿色,为鲢鳙的良
好饵料。
赤潮异弯藻
• 藻体单细胞 藻体单细胞,细胞裸露,易 变形,略呈椭圆形,长 8~25μm,宽6~15μm。 细胞腹部略凹,从此处伸出 2条不等长鞭毛,长者约为 细胞长的1.3倍,短者为细 胞长的0.7~0.8倍。
三、常见黄藻门植物
1.拟气球藻属
• 单细胞、球形、细胞壁薄,无“∪”形节片构造。
• 个体大小相差很大,大的细胞中央具1大而明显的液 泡。
• 幼细胞具1~2色素体,成熟后色素体为多数,椭圆 形、多角形或盘状,周生。
• 拟气球藻:浮游生活或潮湿土壤表面,动孢子具2条 不等长鞭毛。
2.海球藻属
• 细胞球形、个体大,直径大于500µm • 细胞壁由相等的两瓣组成,以边缘相连 • 色素体多个,侧生。 • 细胞的叶绿体常由原生质线连成网状 • 本种为暖水种,有时可大量分布于我国近海
我国南海、黄海、渤 海等有分布。
01 认识浮游植物
一、藻类的概述 二、认识蓝藻 三、认识硅藻 四、认识金藻 五、认识甲藻 六、认识裸藻 七、认识绿藻 八、认识黄藻 九、认识隐藻
02 认识浮游动物 03 认识底栖动物 04 认识大型水生植物
黄藻门的分类
一、分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浮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浮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浮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浮游生物是存在于水中中的类群之一,它们以微小的体型和浮游的方式生活着。

浮游生物数量有着惊人的多样性,也占据着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关键地位。

浮游生物种类丰富,对于想要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以及种群动态等领域的科学家来说,了解浮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浮游生物的分类对于生物来说,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

浮游生物的分类体系包括了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形态学分类和分子分类。

形态学分类形态学分类主要是通过观察浮游生物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纹理等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对低层次生物进行研究的时候。

比如,对于铁盆水蚤而言,通过观察它们的体型和尾部的特征,可以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物种。

分子分类分子分类通过分析DNA序列,主要是通过测定不同的DNA序列差异,对浮游生物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和形态学分类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但也存在着成本较高、技术门槛较高的问题。

浮游生物的鉴定一般来说,浮游生物的鉴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鉴定,另一类是定性鉴定。

定量鉴定主要是对浮游生物数量和分布的特征进行研究,而定性鉴定则是对其分类和物种鉴定的研究。

定量鉴定定量鉴定是对样品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进行测定。

一般来说测定浮游生物的数量时,可以通过计算器进行计算。

而通过对不同的物种进行鉴定,可以借助显微镜、计数器和同位素技术等手段。

例如,利用显微镜观察某个区域中的浮游生物,然后测量其个体数量,再根据分类系统得出物种的特征,从而确定其种类。

定性鉴定定性鉴定是对浮游生物的分类和物种鉴定进行研究。

对于浮游生物样本,可以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功能,观察其形态特征,然后通过比较分类记录,来确定其所属物种。

同时,可以利用分子学、同位素等技术,对浮游生物样本进行分析,确定其属于哪种物种。

总结浮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是进行海洋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以及种群动态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

生物学家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细致的观察力去鉴定不同物种的分类和亚种。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浮游生物部分Word版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浮游生物部分Word版

一、浮游生物的测定浮游生物(plankton)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生物,它们多数个体小,游泳能力弱或完没有游泳能力,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

浮游生物可划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在淡水中,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它们以单细胞、群体或丝状体的形式出现。

浮游动物1: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浮游生物是水生食物链的基础,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反应很敏感,可作为水质的指示生物,所以在水污染调査屮,浮游生物也常被列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一)采样1.点位设置釆样点的设置要有代表性,采到的浮游生物要能真正代表一个水体或一个水体不同区域的实际状况。

在江河中,应在污水汇入口附近及其上下游设点,以反映受污染和未受污染的状况。

在排污口下游则往往要多设点,以反映不同距离受污染和恢复的程度。

对整个调査流域,必要时按适当距设置。

在较宽阔的河流中,河水横向混合较慢,往往需要在近岸的左右两边设置。

受潮汐影响的河流,涨潮时污水可能向上游回溯,设点时也应考虑。

在湖泊或水库中,若水体是圆形或接近圆形的,则应从此岸至彼岸至少设两个互相垂直的采样断面。

若是狭长的水域,则至少应设三个互相平行,间隔均匀的断面。

第一个断面设在排污口附近,另一个断面在屮间,再一个断面在靠近湖库的出口处。

此外,采样点的设置尽可能与水质监测的采样点相一致,以便于所得结果相互比较。

如若有浮游生物历史资料的,拟设的点位应包括过去的采样点,便于与过去的资料作比较。

在一个水体里,要在非污染区设置对照采样点,如若整个水体均受污染,则往往须在邻近找一非污染的类似水体设点作为对照点,在整理调査结果时可作比较。

2.采样深度浮游生物在水体中不仅水平分布上存差异,而只垂直分布上也有不同。

若只采集表层水样就不能代表整个水层浮游生物的实际悄况。

因此,要根据各种水体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取样层次.如在湖泊和水库中.水深5m以内的,采样点可在水表面以下0.5、1、2. 3和4m等五个水层采样,混合均匀,从其屮取定量水样,水深2m以内的.仅在0.5m 左右深处采集亚表层水样即可,若透明度很小.可在下层加取一水样,表层样混合制成混合样。

(完整版)浮游藻类监测及分类

(完整版)浮游藻类监测及分类
定性样品
定性样品一般采样量为20ml(指管容积),加福尔马林溶液1ml、甘油2ml。为防止样品褪色,可在样品中加1、2滴饱和硫酸铜溶液(分别加入的溶液的作用)
对于浮于水样表层的样品(如带气囊的微囊藻)可在样品中加入适量皂液,以便沉降
样品的沉淀及浓缩
1、沉淀和浓缩可以在筒形分液漏斗或直接在采样瓶中进行,因为一般浮游藻类的大小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再经过碘液固定后,下沉较快,所以静置沉淀时间一般需用24~48h。
2、然后用细小玻璃管加乳胶管或小橡皮管以虹吸方式缓慢地吸去上层的清液,注意不能搅动或吸出浮在表面和沉淀的藻类。
3、最后留下约20ml时,将沉淀物放入容积为50~100ml的试剂瓶中,试剂瓶事先应精确的在30ml处做好标记,用吸出的上层清液或蒸馏水冲洗分液漏斗或采样瓶2~3次,一起放入试剂瓶中,在计数时定容到30ml(转移量大于30ml时可多次虹吸)。
另外,藻类的种群结构和污染指示种是湖泊营养型评价的重要参数,尤其是那些在某种特定的环境(营养)条件下能大量生存的藻类,即污染指示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反映出环境条件的改变和水体的营养状况。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藻类学家在“指示种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整个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群的变化来评价污染的方法。Fjerdingstad(1964)年用群落中的优势种来划分污染带,在污水生物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水体中优势生物种类的不同,划分为9个污水带。
定性样品
用25#浮游生物网在表层至0.5m深处以20~30cm/s的速度作∞形循回拖动约1~3min
样品固定
定量样品
测定藻类用的水样采样后应立即加以固定以免时间延长样品变质。固定剂用鲁哥氏液,一般用量为1L水样中加15ml鲁哥氏液,使水样摇匀即可(加鲁哥氏液的作用)

【备考总结】浮游生物学总

【备考总结】浮游生物学总

一、各大类藻的形态结构区分1、硅藻门:具硅质细胞壁,由上、下两壳套合而成,硅质壁上具有排列规则的花纹,没有鞭毛,细胞表面有多种多样的突出物,运动种类具有壳缝。

2、甲藻门:细胞有背腹之分,前后端具有角状突起,具2条顶生或腰生鞭毛,纵裂类细胞壁由左右两片组成,横裂类细胞壁由许多小板片组成,大多数具有一条横沟和一条纵沟,具有2条等长或不等长的鞭毛,具有特殊的换甲藻素、新甲藻素和甲藻黄素,贮存物质为淀粉或油滴。

3、蓝藻门:原核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无鞭毛,具有假空胞,除颤藻目外其它的蓝藻都有异形胞,具有藻胆素,贮存物质为蓝藻淀粉。

多数能分泌胶质,包于藻体外。

4、金藻门:多数种类为裸露的运动个体,有些种类在表质上具有硅质化的鳞片、小刺或囊壳,大多具有2条鞭毛,色素含有金藻素,藻体成金黄色或棕色,同化产物为白糖素和脂肪。

5、黄藻门:细胞壁由“U”形或“H”形的两节片套合而成,运动细胞具两条不等长的鞭毛,长鞭毛为短鞭毛的4~6倍。

藻体成黄绿色或黄褐色,有1个至多个色素体,贮藏物质为油滴和白糖素。

6、绿藻门:色素体是绿藻细胞中最显著的细胞器,一般具有1或多个蛋白核,细胞内有液泡,大多具有2条顶生、等长的鞭毛,在鞭毛着生基部一般都有2个生毛体和伸缩泡。

大多具1个细胞核,少数多核。

7、隐藻门:大部分种类没有纤维素细胞壁,细胞长椭圆形或卵形,前部较宽,钝圆或斜向平截,有背腹之分,前端偏于一侧具有向后延伸的纵沟,有的种类具有1条口沟,纵沟或口沟两侧具有多个棒状的刺丝泡,2条鞭毛,略等长,具有藻胆素,贮存物质为淀粉,有蛋白核。

8、裸藻门:细胞裸露,无细胞壁,细胞质外层特化为表膜,有色素种细胞前端一侧有一眼点,少数种类具有特殊的裸藻红素,大多数种类具1条鞭毛,有贮存物质为副淀粉粒。

二、主要藻类的分类1、硅藻:中心硅藻纲Centricae:壳面花纹呈同心的放射状对称,不具壳缝或假壳缝。

羽纹硅藻纲Pennatae:壳面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纹排列,具壳缝或假壳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淀粉:裸藻特有的贮藏物,形态大小各异。
油:黄藻、金藻、硅藻的主要贮藏物,甲藻、隐藻中也有。
注:白糖素、副淀粉、油遇碘液不变色。
液泡和鞭毛
液泡:在细胞壁与细胞质间的空腔,空腔充满液体称为液腔,在调节滲透压,吸收水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鞭毛:除隐藻和红藻外,其他藻类几乎都有具鞭毛的种类。鞭毛的数量有一根、两根及多根,有两根以上鞭毛时,有的等长、有的不相等。鞭毛着生、有顶生、有侧生。
生物密度:
藻类个体数
划分标准:
贫营养型:<30万个/升
中营养型:30~100万个/升
富营养型:>100万个/升
藻类湿重
浮游藻类的比重近于1,其湿重相当于其体积。
划分标准:
贫营养型:<3mg/L
中营养型:3~5mg/L
富营养型:5~10mg/L
超富营养型:>10mg/L
藻类的分门:
藻类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在分类地位,分类依据等方面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把常见淡水藻类分成11个门(即蓝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裸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轮藻门)。
注:红藻门、褐藻门不常见,轮藻门多为着生藻类,本课件不展开讨论。
红藻门、褐藻门在淡水中种类极少,而且不是浮游种类。
浮游藻类的基本特征:
基本定义:浮游藻类是指所有生活在水中营浮游生活方式的微小植物。
样品计数
显微镜的校准(需要好好学习)
将目(测微)尺放入10倍目镜内,应使用刻度清晰成像(一般刻度面应朝下),将台(测微)尺当作显微玻片标本,用20倍物镜进行观察,使台尺刻度清晰成像。台尺的刻度代表标尺上的实际长度,一般每小格0.01mm。转动目镜并移动载物台,使目尺与台尺平行,并且目尺的边沿刻度与台尺的0点刻度重合,然后数出目尺10格相当于台尺多少格,用这个格数去乘0.01mm,其积表示目尺10格代表标本上的长度多少。用台尺测出视野的直径,按πr2计算视野面积。
藻类细胞壁大多平滑,也有具有各种花纹、刺、棘或突起等
色素和色素体
藻类含有的色素组成极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叶绿素(a、b、c、d、e)、胡萝卜素(α,β,γ,ε)、藻胆素(藻蓝素、藻红素)、叶黄素(二十来种)四大类。
不同的色素组成标志着进化的不同方向,是分门的主要依据。
藻类细胞中的色素载体叫色素体,其形状有盘状、板状、杯状、带状、螺旋状等;位于细胞中心或中轴的称轴生,位于细胞周围、靠近细胞壁的称周生。
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具缘微囊藻Microcystismarginata、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wesenbergii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植物体团块由许多小群体联合组成,微观或目力可见;自由漂浮于水中或附生于水中其他生物上;群体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在群体上有穿孔,形成网状或窗格状团块;群体胶被无色、透明,少数种类具有颜色;细胞球形或椭圆形;群体中细胞数目极多,排列紧密而有规律;原生质体浅蓝绿色、亮蓝绿色、橄榄绿色;营漂浮生活种类的细胞中常含有气囊;非漂浮的种类,细胞内原生质体大都均匀,无假空胞;以细胞分裂进行繁殖,有三个分裂面。
色素体在藻类细胞中的数量、形状和不同位置都是分类鉴定时的重要依据。
储藏物质
由于藻类含有不同的色素组成,其同化产物和贮藏物质也各异。
淀粉:绿藻、轮藻的贮藏物,甲藻、隐藻也贮存淀粉,遇碘呈暗红色、黑色。
蓝藻淀粉:蓝藻的贮藏物,遇碘呈淡红褐色。
白糖素:金藻。硅藻、黄藻和褐藻的贮藏物,多呈棒状或颗粒状,位于色素体外,折光强。
计数方法
1、计数单位:一个单细胞生物,一个自然群体,都看作一个单位。藻类个体数亦有以细胞数计
2、视野计数法:在显微镜(400~600倍)下观察100个或200个视野,一般计数两片
3、长条计数法:选取两相邻刻度从计数框的左边一直计数到计数框的右边成为一个长条。一般计数三条,即第2、5、8条
分类计数必须在200个藻体以上,否则需全片或浓缩计数。
定性样品
用25#浮游生物网在表层至0.5m深处以20~30cm/s的速度作∞形循回拖动约1~3min
样品固定
定量样品
测定藻类用的水样采样后应立即加以固定以免时间延长样品变质。固定剂用鲁哥氏液,一般用量为1L水样中加15ml鲁哥氏液,使水样摇匀即可(加鲁哥氏液的作用)
Lugols鲁哥氏液固定液:称取40g碘及60g碘化钾(分析纯),溶于1000ml纯水中
以太湖群落演替为例:
浮游藻类:近50年来,浮游藻类种类减少,生物量上升。50-60年代优势种群以硅藻为主,80年代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优势种群,90年代优势种群以蓝藻为主。
有研究表明水草对藻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然而,由于大量滤食性鱼类的放养,增加了对大型藻类的摄食压力,使得小型藻类大量繁殖,呈现藻类小型化(陈立侨等,2003)
基本特征: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自养生活;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用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生殖。
浮游藻类的细胞结构
细胞壁
色素和色素体
贮藏物质
液泡和鞭毛
细胞壁
大多数藻类细胞都有细胞壁(裸藻、部分隐藻、甲藻、金藻及其生殖细胞[即动孢子、配子等]不具细胞壁)。
细胞壁一般分内外两层、内层较坚硬,外层较柔软,成分为纤维素、果胶质、二氧化硅、碳酸等。
平裂藻属Merismopedia
植物体小型、浮游,为一层细胞厚的平板状群体,群体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球形或椭圆形,内含物均匀,少数具伪空泡或微小颗粒。细胞排列规则,两个一对,两对一组,四组成小群小群集合成平板状植物体
例: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glauca
3止样品褪色可在样品中加12滴饱和硫酸铜溶液分别加入的溶液的作用对于浮于水样表层的样品如带气囊的微囊藻可在样品中加入适量皂液以便沉降样品的沉淀及浓缩1沉淀和浓缩可以在筒形分液漏斗或直接在采样瓶中进行因为一般浮游藻类的大小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再经过碘液固定后下沉较快所以静置沉淀时间一般需用2448h2然后用细小玻璃管加乳胶管或小橡皮管以虹吸方式缓慢地吸去上层的清液注意不能搅动或吸出浮在表面和沉淀的藻类
蓝藻门
隐球藻属(Aphanocapsa)
植物体由2个至多数细胞组成的群体,群体呈球形、卵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群体胶被厚而柔软,无色,黄色,棕色或蓝绿色;细胞球形,常常两个或四个细胞一组分布于群体中;个体胶被不明显,或仅有痕迹;原生质体均匀,无假空胞,浅蓝色、亮蓝色或灰蓝色。
例: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
多污带
α-中污带
β-中污带
寡污带
植物
无硅藻、绿藻、结合藻以及高等植物
藻类大量出现,有蓝藻、绿藻、结合藻和硅藻
硅藻、绿藻、结合藻的许多种类出现;此带为鼓藻类主要分布区
水中藻类少,着生藻类多
指示种:狭义的“指示生物”即以某些种类的存在或消失作为监测指标。公认的“指示种类”应用的鼻祖是Kolkwitz和Marrson,他们不仅提出河流有机污染的污水生物系统,还为各个不同污染带举出了不同的指示生物,而后被许多研究者(Patrick 1949; Liebmann 1995; Fjerdingstad 1964; Sladecek 1973)不断的修改和补充提出各种污染带中更为详细的指示生物名录。1969年Palmer对许多忍受有机污染的藻类作了综合分析,并对这些藻类的指示作用作了评分。
2、然后用细小玻璃管加乳胶管或小橡皮管以虹吸方式缓慢地吸去上层的清液,注意不能搅动或吸出浮在表面和沉淀的藻类。
3、最后留下约20ml时,将沉淀物放入容积为50~100ml的试剂瓶中,试剂瓶事先应精确的在30ml处做好标记,用吸出的上层清液或蒸馏水冲洗分液漏斗或采样瓶2~3次,一起放入试剂瓶中,在计数时定容到30ml(转移量大于30ml时可多次虹吸)。
浮游藻类监测方法、浮游藻类评价方法
实验仪器及器具
显微镜、冰箱、有机玻璃采样器、25#浮游生物网、烧杯、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刻度吸管、胶头滴管、硅橡胶管、乳胶管、量筒50ml、采样瓶50ml和1000ml若干等。
采样工具
定量样品:1000ml、1500ml、2000ml等各种容量和不同深度型号的有机玻璃采水器
用作测量和计数的其他镜头的每一种搭配,也都应作同样的校准和记录
计数框及其使用
一般用容量0.1ml的计数框,计数框的实际长宽度和每两相邻刻度之间的实际距离,应事先用测微尺准确测量并记录。注液前,将盖玻片斜盖在计数框上,将样品按左右平移的方式充分摇匀,迅速吸取0.1ml样品到计数框中,将盖玻片平旋正位。计数框内应无气泡,也不应有样品溢出
寡污带:绿藻群落,优势种为簇生竹枝藻;或环状扇形藻等。
清水带:绿藻群落,优势种为羽状竹枝藻,或蓝藻群落眉藻属。
多样性指数:
Goodnight修订指数(GBI)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生物学污染指数(BPI)
硅藻指数
Margelef指数
群落结构演替:演替是一个群落为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主要是由于藻类之间和藻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过程。主要包括季节动态和年变化。
粪生带:无藻类优势群落,基本无藻类。
甲型多污带:无藻类优势群落,基本无藻类。
乙型多污带:裸藻群落,优势种为绿裸藻和静裸藻。
丙型多污带:绿色颤藻群落。
甲型中污带:环丝藻群落或底生颤藻群落或小毛枝群落。
乙型中污带:脆弱刚毛藻或席藻群落(包括蜂巢席藻、韧氏席藻)。
丙型中污带:红藻群落,优势种群为串珠藻;或者绿藻群落,优势种团刚毛藻或环丝藻。
硅藻破壳不计数,藻类计数用画“正”的方式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