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研究的对象自胎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0-14岁)。
儿童年龄分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出生为胎儿期,约2.3.4.名词解释选择第二章生长发育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3kg,3个月的婴儿是其出生体重时的2倍,1岁时是其出生体重的3倍,2岁时是其出生体重的4倍。
体重计算公式:1-6个月:体重(kg )=出生时体重(kg )+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 )=6(kg )+月龄0.25(kg )2岁到青春期前:体重(kg )=年龄×2+8(kg )2. 身高(身长):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反应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正常新生儿的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 ,第一年平均生长25cm ,1岁身长75cm,第2年,增加速度减慢,平均增加10cm ,2岁身长85cm 。
身高(长)(cm ):年龄×7+70(cm )身高(长)包括头、脊柱和下肢的长度。
12岁时,上下量部相等。
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
3. 头围:平均34cm,1岁时24cm ,2岁时50cm ,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54-58cm 。
4. 胸围: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 ,.1.岁时和头围相等为........46cm ....。
.5. 上臂围:<12.5cm 为营养不良。
前囟 (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出生时为1.5-2cm ,1-1.5岁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等;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脑积水、甲减等;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者。
3个自然弯曲:3个月颈椎前凸,6个月胸椎后凸,1岁时腰椎前凸。
乳牙共20个,恒牙共32个。
4-10月开始出牙,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月龄减4-6岁)。
6岁左右开始出恒牙。
儿科护理学重点整理

儿科护理学重点整理.doc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等特点及其健康问题的学科。
以下是儿科护理学的重点整理:
1.常见疾病的护理:儿科常见疾病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发热、腹泻、疫苗接种等。
在对这些疾病进行护理时,需要注意患儿的饮食、休息、药物管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的问题。
2.新生儿护理:新生儿护理包括新生儿的常规护理、喂养、体温调节、日常护理以及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等方面。
护士需要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掌握相关的技能,提高新生儿护理水平。
3.儿童营养护理:儿童的饮食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护士需要指导家长正确选择食物、控制食量、合理搭配,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4.口腔护理:儿童口腔保健是防止龋齿、牙周疾病的关键。
护士需要教育儿童正确刷牙、口腔清洁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儿童口腔健康。
5.儿童心理护理: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护士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走向,提供安全的护理环境,积极开展康复教育和心理干预。
6.特殊儿童护理:特殊儿童包括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皮肤病患儿、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等。
护士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
况,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护士需要全面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掌握儿童护理的基本技能,并提高儿童护理的质量和效果。
儿科护理学重点

儿科护理学重点1、免疫特点:①小儿免疫功能不健全,抗感染能力差;②新生儿可从母体经胎盘获得IgG抗体(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形成被动免疫;③6个月后IgG抗体逐渐下降直至消失,6~7岁才能接近成人水平,因此6个月后婴儿感染的发生率增加;④新生儿体内的IgM浓度低,易发生革兰氏阴性菌感染;⑤缺乏SIgA,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2、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①胎儿期:是指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胚胎期、胎儿期),特点是依赖母体生存、易流产、孕母情绪对胎儿的影响大;②新生儿期:是指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28天,特点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③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后到满1周岁前,特点为生长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大,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④幼儿期:是指从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特点为语言、思维、交往能力增强,但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⑤学龄前期:是指从3周岁后至(6~7岁)入学前,特点为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展更趋完善,求知欲强、好问、模仿能力强;⑥学龄期:是指从6~7岁后至青春期前,特点为求知能力强、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完善;⑦青春期:是指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特点为生殖系统迅速发育,并趋向成熟;3、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头3个月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期,至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期;②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③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发育较晚;④个体差异性;4、体重的公式(7~12岁):6kg+月龄×0.255、身长的公式(2~12岁):75cm+7×年龄6、1岁时,头围和胸围相等,为46cm。
7、前囟门出生时是1.5~2cm,1~1.5岁时闭合,前囟迟闭(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前囟饱满、前囟凹陷(脱水或重度营养不良)。
8、乳牙的计算:(2岁内牙齿数)月龄-(4~6)。
儿科护理学考试题+答案

儿科护理学考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小儿贫血的最常见原因是A、红细胞丢失过多B、造血功能障碍C、红细胞破坏过多D、造血物质缺乏E、感染正确答案:D2、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的是A、链霉素B、乙胺丁醇C、吡嗪酰胺D、异焖肼E、乙硫异烟胺</P>正确答案:B3、8个月婴儿,体重6.5kg。
身长70cm,腹部皮下脂肪0.5cm精神不振,爱哭闹。
判断该患儿最可能是A、重度营养不良B、佝偻病C、轻度营养不良D、中度营养不良E、中度脱水正确答案:C4、长期食用易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乳品是A、脱脂奶粉B、牛乳C、全脂奶粉D、羊乳E、母乳正确答案:D5、免疫成分含量最高的是A、初乳B、过渡乳C、婴儿配方奶D、晚乳E、成熟乳正确答案:A6、健康男婴,出生体重为3.5kg,身长为50cm,头围34cm,现在年龄为6个月,来医院做健康体检。
预计该婴儿的身长应当为A、55cmB、75cmC、65cmD、85cmE、112cm正确答案:C7、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急性期应至少卧床休息至热退后A、5~6周B、3~4周C、4~5周D、2~3周E、1~2周正确答案:B8、新生儿颅内出血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A、改善呼吸功能B、降温处理C、合理喂养D、健康教育E、绝对保持安静,尽量减少刺激正确答案:E9、新生儿出生后排出胎便的时间应是A、18小时后B、24小时后C、48小时后D、12小时内E、36小时后正确答案:D10、可引起精神兴奋,周围神经炎、肝功受损的是A、异焖肼B、链霉素C、乙胺丁醇D、吡嗪酰胺E、乙硫异烟胺</P>正确答案:A11、新生儿破伤风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是A、意识改变B、呼吸困难C、苦笑面容D、惊厥E、肌张力变化正确答案:C12、异烟肼的副作用是A、尿酸血症B、第Ⅶ对脑神经损害C、血小板下降D、周围神经炎E、球后视神经炎正确答案:D13、患儿,男,2岁。
诊断为法洛四联症。
主管护士考试儿科护理分章知识点

主管护士考试儿科护理分章知识点
本文档是关于主管护士考试儿科护理知识点的分章总结。
以下是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概述:
第一章:新生儿护理
-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生产时的要求
- 新生儿的智力发育和行为特点
- 婴儿的规律生活和喂养方法
- 新生儿特殊护理,如早产儿护理和低体重儿护理
第二章:婴幼儿保健
-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 婴幼儿的生活行为指导
- 婴幼儿常见疫苗接种和补充营养
第三章:儿童疾病护理
- 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方法
- 儿童急危重症护理
- 儿童心理健康的护理和指导
第四章:残疾儿童护理
- 残疾儿童的生活护理和康复训练
- 残疾儿童的社会适应与康复教育
第五章:儿童心理卫生
-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识别和处理
- 儿童心理干预和支持的方法和技巧
第六章:儿童营养与健康
- 儿童膳食营养需求和饮食指导
- 儿童常见的营养相关疾病的护理和预防
第七章:儿童生长发育评估
- 儿童生长发育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儿童异常生长发育的护理和指导
以上是主管护士考试儿科护理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学习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您在儿科护理方面的执业能力和考试成绩提升。
祝您成功!。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名解、简答)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名解、简答)贫血:单位容积末稍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
生理性贫血:指出生后细胞生成素减少,生理性溶血,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同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的12次方/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和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候,死亡率最高主动免疫:指给易感都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被动免疫: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从而立即获得勉力。
食物热力作用:指人体摄食物而引起的机体能量代谢的额外增加,主要用于食物消化、吸收、转动、代谢和储存。
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PEM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血清胆红素>342umol/L,游离的间接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神经基底核处神经细胞损害,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营养性给D缺乏性佝偻病:指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牲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婴幼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指由多种病原或因素引起的,以大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肺炎:指不同病原体及其它因素所引起肺部炎症,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主要表现。
髓外造血:婴儿时期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缺铁性贫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不足3.生长发育快4.铁吸收减少5.铁丢失过NS: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大量血浆蛋白尿丢失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儿科护理学重点考点整理

.儿科护理学第一章绪论1、小儿年龄分期(7个):①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约40周分3个阶段,妊娠早期为期12周;妊娠中期,13周至28周;妊娠晚期29周至40周。
特点:营养完全依赖母体。
②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之出生后28天止。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特点: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适应能力差,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尤其是围生期)③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
(特点:生长发育最快阶段,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④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
(特点: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自身免疫力低,乳牙出齐,识别能力差,容易发生自伤)⑤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
⑥学龄期:从入小学起到进入青春期前。
⑦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到18-20岁。
2、儿科特点(清楚):1)解剖特点:头部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骨骼比较柔软并富有弹性,不易折断,关节发育不完善2)生理特点: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量相对成人多,但肠胃消化功能未趋成熟,容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3)免疫特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均不健全,预防能力差,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
3、儿科护理一般原则:1)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3)减少创伤和疼痛4)遵守法律和道德伦理规范。
第二章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①生长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婴儿期和青春期发育最快)②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性(神经系统最快、生殖系统最慢)③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④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营养、孕母情况、生活环境、疾病---追赶生长:疾病愈后,小儿升高、体重等短期内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造成的损失)3、生长:一般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改善和功能上的成熟。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

儿科护理学一、名词解释1、儿童年龄分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3.新生儿早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
4.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5.儿童免疫的特点?答: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防御能力差。
新生儿虽可从母体获得IgG,但3~5个月后逐渐下降;而自行合成IgG的能力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易患革兰阴性菌感染;婴幼儿期SIgA也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故护理中应特别注意消毒隔离以预防感染。
非特异免疫不足:如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差;胃酸杀菌力弱,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差等。
6.儿童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7.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
8.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除,可导致体重暂时性下降,一般下降原有体重的3%~9%,多在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9.计算体重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X0.77-12个月:体重(kg)6+月龄X0.252岁至青春期前期:体重(kg)x年龄x2+7(或8)10.计算身高公式:身高(cm)=年龄(岁)x7+7711.头围和胸围相等:1岁时46cm12.上臂围的增长评估标准为:>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为营养中等;<12.5为营养不良。
13.体格生长评价常用方法:(1)均值离差法(2)中位数.百分数法(3)标准差的离差法(4)指数法(5)生长曲线。
14.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1~1.5岁时闭合,最迟不超过2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本科教材1、赫氏沟: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赫氏沟手足镯:6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肋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可触及或看到,称佝偻病串珠。
2、法洛四联症(TOF):是存活婴儿中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占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男女发病比例接近。
差异性紫绀:分流量大者,长期大量血流向肺循环冲击造成肺动脉管壁增厚,肺动脉压力增高,可致右心室肥大或衰竭,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即产生右向左分流,患儿呈现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称为~ 3、21-三体综合症: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症,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常染色体畸变疾病,也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4、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
5、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怀胎8周为胚胎期,是小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天止称新生儿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婴儿期:出生后到满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幼儿期:1周岁后-3周岁前为幼儿期,智力发育较前突出。
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学龄期:从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期(12-14周岁)为止。
生殖系统发育接近成人。
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
青春期:从第2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生长:一般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改善和功能上的成熟。
初乳:产后4天以内的乳汁,内含脂肪少而以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为主,维生素、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
过渡乳:5~10天的乳汁,总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和矿物质逐渐减少成熟乳:11天~9个月的乳汁,总量达到高峰每天可达700~1000ml,但蛋白质更少晚乳:10个月以后。
足月儿:胎龄满37足周至未满42足周的新生儿,早产儿:胎龄满28足周至未满37足周的新生儿,过期产儿:胎龄超过42周以上的新生儿脱水热: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室内温度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为脱水热。
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1、小儿腹泻护理措施1)调整饮食:腹泻脱水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①口服补液: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②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3)控制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4)维持皮肤完整性:婴幼儿选用柔软布料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防止尿布皮炎发生;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尿路感染;注意约束多动患儿5)严密观察病情:观察排便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表现6)健康教育:向家长解释腹泻的病因、潜在并发症以及相关治疗措施。
注意饮水卫生、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
教育小儿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加强患儿体格锻炼,适当户外活动2、小儿支气管炎护理措施(1)、环境调整与休息病室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55%~60%为宜。
嘱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被褥要轻暖,穿衣不要过多,以免引起不安和出汗;内衣应宽松,以免影响呼吸;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觉舒适,以利于休息。
各种处置应集中进行,尽量使患儿安静,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2)、氧疗气促、发绀患儿应及早给养,以改善低氧血症。
一般采用鼻前庭导管给养,氧流量为0.5L~1L/min,缺氧明显者用面罩给养,氧流量为2L~4L/min,氧浓度不超过40%。
出现呼吸衰竭时,应使用人工呼吸机器。
吸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患儿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体位,以利于肺的扩张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泄除。
知道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前协助转换体位,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进行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的方法是:根据病灶的部位取不同的体位,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呈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轻拍背部,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促使肺泡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借助重力和和震动作用排出。
必要时,可使用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薄利用咳出。
用上述方法不能有效咳出痰液者,可利用吸痰器吸出痰液。
但吸痰不能过频,否则可刺激粘液产生过多。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窘迫程度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
(4)、发热的护理体温增高者要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5 )、营养及水分的补充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供给足够的营养,利于疾病的恢复。
应少量多餐,避免给油炸食品及易产气的食物,以免造成腹胀,妨碍呼吸。
辅喂时应耐心,每次喂食必须将头部抬高或抱起,以免呛入气管发生窒息。
进食却有困难者,可按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鼓励患儿多饮水使呼吸道粘膜湿润,以利于痰液的咳出,并助于粘膜病变的修复及纤毛的运动,同时防止发热导致的脱水。
对重症患儿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要严格控制静脉点滴速度,最好使用输液泵,保持液体均匀滴入,以免发生心力衰竭。
(6)、密切观察病情①当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加快>60次/分、且心率>160~180次/分、心音低钝、奔马律、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时,是心力衰竭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剂、利尿剂,做好抢救的准备;若患儿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为肺水肿的表现,可给患儿吸入经20%~30%乙醇湿化的氧气,但每次吸入不应超过20分钟;②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肌张力等变化,若有烦躁或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增高等颅内高压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共同抢救;③观察有无腹胀、肠鸣音是否减弱或消失、呕吐的性质、是否有便血等,以便及时发现中毒性肠麻痹及胃肠道出血。
(7)、健康教育知道家长加强患儿的营养,增强体质,多进行户外活动,及时接种各种疫苗。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应积极治疗,增强抵抗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教会家长处理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使患儿在疾病早期能得到及时控制。
3蓝光照射法(1)光疗前准备清洁光疗箱,特别注意清洁灯管及反射板的灰尘。
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灯管亮度。
使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相对湿度55%~65%。
(2)入箱使患儿全身裸露,用尿布遮住会阴部,佩戴护眼罩,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记录开始照射时间。
(3)光疗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
惹使用单面光疗箱一般每2小时更换机体一次,可以仰卧、侧卧、俯卧交替更换。
俯卧照射时要有专人巡视,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
(4) 检测体温和温箱变化光疗时应每小时测体温一次或根据病情、体温情况随时测量,使体温保持在36~37℃,根据体温调节箱温。
若光疗时体温超过38.5℃,要暂停光疗。
(5)出箱一般情况下,血清胆红素<171umol/L时可停止光疗。
出箱前,先将患儿衣服预热,再给患儿穿好,切断电源,除去护眼罩,抱回病床,并做好各项记录。
注意事项(1)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光疗过程中,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奶,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
记录出入量。
(2)严密观察病情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以判断疗效;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的部位、程度及其变化,大小便夜色与性状,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注意吮吸能力、哭声变化。
若有异常需及时与医师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3)保持灯管及反射板清洁,并及时更换灯管每天清洁灯管及反射板,蓝光灯管使用300小时候其能量输出减弱20%,900小时后减弱35%,因此灯管使用1000小时必须更换。
(4)光疗箱的维护与保养光疗结束后,关好电源,拔出电源插座,将湿化器水箱内水倒尽,做好整机的清洁、消毒工作,有机玻璃制品忌用乙醇擦洗。
光疗箱应放置在干净,温、湿度变化较小,无阳光直射的场所。
4.温箱使用法(1)入箱前准备使用前应将温箱预热,以达到所需的温、湿度。
温箱的温、湿度应根据小儿体重及出生日龄而定。
(2)入箱后护理①根据体温调节箱温,并作好记录,在患儿体温未升至正常之前应每小时监测1次,体温正常后可每4小时测1次,注意保持体温在36~37℃之间,并维持相对湿度。
②一切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进行,如喂奶、换尿布、清洁皮肤、观察病情及检查等,可从边门或袖孔伸入进行,以免箱内温度波动。
(3)出箱条件①患儿体重达2000g或以上,体温正常。
②在室温24~26℃的情况下,患儿穿衣在不加热的温箱内,能维持正常体温。
③患儿在温箱内生活了1个月以上,体重虽不到2000g,但一般情况良好。
注意事项(1)掌握温箱性能,严格执行造作规程,定期检查有无故障,保证绝对安全。
(2)观察使用效果,如温箱发出报警信号,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3)严禁骤然提高温箱温度,以免患儿体温上升造成不良后果。
(4)工作人员入箱操作、检查、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5)保持温箱的清洁:①每天用消毒液及清水擦拭温箱内外,若遇奶渍、葡萄糖液等沾污应随时将污迹擦去,每周更换温箱1次,以便清洁、消毒,定期细菌培养;②机箱下面的空气净化垫每月清洗一次,如有破损,及时更换;③患儿出箱后,温箱应进行终末清洁消毒5、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婴儿期和青春期发育最快)(2),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性(神经系统最快、生殖系统最慢)(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6、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规律。
如出生后的运动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先会控制腿,再会控制脚的活动;先会用全手掌握持物品,再发展到能以手指指端摘取;先会画直线,再会画圆、画人;先会看、听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事物。
7、新生儿保健(1)家庭访视:了解新生儿情况、体格检查;进行宣教、保健指导(合理喂养、保暖、日常护理、预防疾病和意外、亲情心理,使其尽快适应外界环境等);(2)合理喂养,鼓励母乳,宣传优点,指导方法,技巧,评估母乳;(3)保温温度22-24,湿度55%-65%;早产儿温度24-26;(4)日常护理观察面色,呼吸,体温大小便;(5)预防疾病和意外,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清新,消毒,衣物被褥和尿布清洁干燥;(6)早期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