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基于布依族案例的思考
职业教育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布依族“八音坐唱”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 和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科学、 文化、历史、经济、教育、审美等多重价值。“八音 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 式,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名录,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盘江奇葩” 等美誉。目前,国内外普遍达成共识,认为教育是 “非 遗”传承 的最佳 途 径,但很 少有人 看 到职 业 教育传承“非遗”的优势。对布依族“八音坐唱” 研究,多侧重于起源、形态、内涵和特征等方面, 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传承八音坐唱方面的研 究只字未提。本文以布依族“八音坐唱”为例,分 析“非遗”教育传承的困难与困境,论证职业教育 与“非遗”传承的关系。
2019 年第 7 期 第 40 卷 总 929 期 No.7, 2019 Vol.40 General No.929
职业教育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以布依族“八音坐唱”为例
张 荣
摘 要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传承 场域、传承主体和传承方式遭受破坏和异化,并呈现出意识不明、实践缺失、资源匮乏等困境。鉴于职业教育与非 物质文化传承存在互动的耦合效应,既能够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国 际影响力,又能够达到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因此,以布依族“八音坐唱”作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存在缩影,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实施路径,通过形成专业群落、构建课程体系、引入民 间艺人、加强校企合作、运用现代技术等手段,能够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特色”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八音坐唱”;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7-0055-07
浅谈布依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浅谈布依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浅谈布依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羊场乡位于盘县xxxx东北部,距县城72公里。
全乡共有人口3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60.8%,其中布依族人口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7.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的布依族同胞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民间文化。
丰富多采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精美繁多的民族民间工艺,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食品等。
然而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布依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淡化、失传的状况触目惊心,令人担忧。
如何保护、传承布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布依族传统文化走向失传已经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装布依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羊场乡,布依族村寨除妇女们着布依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
2.布依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羊场乡自古就有"布依盘歌"之称。
婉转的"情歌",以悠扬清脆的月琴和木叶曲,构成布依族民歌的主旋律,那庄重肃穆的"转场舞",婀娜多姿的"绣荷包舞"。
昔日那里的布依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布依族歌、会吹木叶、弹月琴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的布依族村寨除了欢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布依族民歌和木叶声了。
3.布依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七八岁的幼女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学绣花、挑花,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
可现在布依族村寨的少女能绣花的已不多见。
4.布依族民间体育也潜藏消亡的危机。
布依族民间体育是我县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些独具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着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布依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体育,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间体育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
云南罗平县布依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苏 绣 中 的“ 双面绣 ” 、 粤 绣中的“ 金 银线垫绣 ” 虽 然 都 是 我 国传 统 刺绣 中 的瑰 宝 , 但 现 在 大 多 变成 了室 内 昂 贵 的 陈设 品 。 罗 平 县 布依 族 的 刺绣 工艺 都 是 平 常 百 姓 的 日常 生 活 用 品 。如 衣裙 、 围腰 、 鞋垫 等 。 布依 族 一 直 还保 留着 古 老 的耕 作 方式 。 人 们 都 需 下地 干活 ,他 们 所 穿 的衣 服 鞋 袜 大 多 由布 依 族 妇 女 自 己缝 制 , 因此 质 量 较 好 不 易 损 坏 , 也 许 这 也 是 布 依 族 刺 绣 得 以 传 承 下 来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匪
:
丁晓梅 耿 卓 明 姬 林 燕 夏 曼
6 5 5 0 0 0 )
.
云 南 罗 平 县 布 依 族 刺 绣 工 艺 的传 承 与 发 展
( 曲靖 师 范 学 院 教 师 教 育学 院 , 云南 曲靖 摘 要: 在 漫长的历 史时期 . 云 南罗平县布依 族创造 了 内容 丰 富 、 类 型 多样 的刺 绣 工 艺 . 它 是 民 族 文 化 多 样 性 中一道 亮 丽风 景 线 , 也是 云 南 少数 民族传 统 工 艺 中的 一 块 瑰 宝 。 随 着 经 济 的 不 断发 展 。 许 多 民 间手 工 艺在 现 代 工 业 的 冲 击 下 . 面临 严 峻 的 生存 危 机 和 发展 困境 , 有 的甚 至 已经 失 传 。 因此 . 保 护 布依 族 传 统 刺 绣 的 工 作 刻 不 容 缓 .它 关 系到 民 族 文化 的 发展
刺绣
传承
发 展
云 南 罗 平 县 是 云 南 进 出 东南 沿海 的东 大 门 .地 理 位 置 优 越, 3 2 4 国道 和 南 昆 铁路 横 贯境 内 。 云南 共 有 布 依 族 5 万余 人 , 其 中2 . 9 万余 人 在 罗平 县 生 活 . 占全 省 布依 族 人 口的 百 分 之 六 十。 罗平 县布 依 族 妇 女 能 织善 绣 是 很 早 就 有 的传 统 。 纺 织 和刺 绣是布依妇女的绝活。 随 着社 会 和 经 济 的 快 速发 展 。 许多民间 工艺在逐步消失 , 布 依 族 刺 绣 的传 承 与 发 展 面 临 巨 大 的 挑 战 。 在 现 在 和 未来 的历 史 中 , “ 人 们将 可 以看 到在 标 志着 本 世 纪 革 命与战争下面, 存 在 着一 种 及 泵 的统 一 性 。 这 一 种 统 一性 的结 果 是 对 民 族文 化 多 样 性 传 统 的全 面侵 蚀 。而 民族 文 化 多 样 性 的 消 失 将 威 胁 到 民族 文 化 的全 面复 兴 。 ” i t ] 因此 , 如 何 认 识 罗 平 县 布 依 族 刺 绣 在 社会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地位 ? 如何 开 拓 刺 绣 工 艺 的 传 承 和创 新之 路 ?都 是 我 们 需要 认 真 思 考 的问 题 。 罗平 县 布 依 族 刺 绣 的历 史 刺 绣 技 艺 在 中 国特 别 发 达 , 刺 绣 始 于 何 时 目前 尚无 确 论 . 但 在 秦 汉 时就 已经 盛 行 了 , 马王 堆 出土 的 刺绣 品就 是 明 证 。 说 起刺绣 , 人 们 自然要 想起 “ 苏绣 ” 、 “ 湘绣” 、 “ 蜀绣 ” 等, 它们是 中 国刺 绣 的 代 表 ,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 其 精 品都 为宫 廷 独 占。 渐渐趋于贵族化。 布 依 族 的 刺 绣 见 于记 载 是 从 明代 开 始 的 , 《 贵 州 图 经 新 志》 中就 有 “ 腹 下 系 五彩 挑 绣 方 幅 如绶 ” 、 “ 绣花衣裙” 之 类 的描 写, 到 了清 代 更 是 屡 见 不 鲜 , 清 朝时期妇女衣袖 、 裙 边 皆 以绣 花 为 装 饰 。 民 国 以后 易 裙 为 裤 。 衣 袖 和 裙 边 的刺 绣改 为 “ 镶 栏 式” 。不 管 在 什 么 年 代 , 刺 绣 都 是 布依 妇 女 的绝 活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布依族蜡染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基于贵州省镇宁县石头寨的调研分析

“ 蛮僚” 俚僚 ” 夷僚 ” “ “ 称谓 的来源。在 魏晋南北 朝 至唐 代 , 依 族 、 族 都 称 为 “ 僚 ” 蛮僚 ” 布 壮 俚 “ 或 “ 夷僚” 五代 以后 , , 布依族称 “ 仲家” 目前全 国 。 布 依 族 人 口大 约 有 20多 万 , 中贵 州 省 的 布依 0 其 族人 口占布依族总人 口的 9 %左右。主要聚居在 5
“ 饶” 布曼”这可能是古代“ ” 蛮” 仲家” 布 “ , 僚 “ “
贵州蜡染的中心 , 而安顺市境 内所属镇宁布依族
苗 族 自治县 下 辖 的石 头 寨 , 直 代 表 着 安 顺 蜡 染 一 的最 高水准 。 石头寨 素有 “ 州蜡 染 甲天下 , 头 贵 石 寨蜡染甲贵 州” 之称 , 并且在 19 95年被贵州省文
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主要 研究方 向为 民族法学 、 人权法学。
201 年 1 第 3卷 第 4期
J U n lo i i a Ec l g c lN ai n lCu t r o r a fOrg n l o o ia to a lu c
都匀 、 荔波 、 山、 独 平塘 、 宁等 1 县 ( ) 其 余 镇 0个 市 , 散 居于 云南 、 四川 、 广西 等 省 ( ) 区 。在 历 史 上 , 布 依 族是 一个 崇 尚男耕 女织 的 民族 , 生活 生产 、 其 风 俗 习惯 决定 了布 依族 蜡染 的特点 。 蜡 染作 为我 国古老 的 民间传 统 纺 织 印染 手 工 艺 , 称蜡 缬 , 古 与交缬 ( 染 ) 夹缬 ( 花 ) 扎 、 印 并称 为 我 国古代 三大 印花技 艺 。 目前 蜡染 的 产地 主 要 集
承
与 保
护
染和扎染制品, 供游客观赏或选购。在寨 子里 , 还 有“ 蜡染一条街” 街的两旁有农家 自己开的蜡染 , 店铺, 挂满了典雅美丽的蜡染 , 当然有些蜡染是村 民 自己做 的 , 有些蜡 染 是从 外 面 购 回来 再 销售 的 。 通过对石头寨的实地考察发现 , 总体上而言, 石头 寨 的蜡 染充 满 了布 依 族 的 特 色 , 持 着 本 民族 传 保 统的画、 染工艺 , 在选材、 纹样 以及成 品的用途上 , 沿袭着布依族传统的样式。 二、 布依 族蜡 染 的总体 特 色 历 史上 。 布依族 自称 “ 布依 ” 布 雅 依 ” 布 仲 ” “ “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近年来,文化部提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并将其视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为确保该计划实施,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行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协同有关部门提高开办“以展促销”式展览会的举办频率,为传承人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如何让非遗在现代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下去,确实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但是如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忽视“传承”而过于强调“利用”和“创新”,特别是直截了当地让西学背景下的大学教授对秉承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人实施充满西化教育的培训,对非遗的伤害可想而知。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一、“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兴起与开办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进入中国已经十几年了。
这些年来,由于保护理念的正确,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它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许多非遗项目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传承。
但是近年来,一些人并没有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文物”这一基本共识,而是考虑如何让非遗适应并服务于当代生活。
基于此考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应运而生。
据报道,这种研修是委托相关高校进行的。
“研修、研习、普及培训时长1-2个月,具体时间由各高校或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各高校每年组织3-5期。
研修班每期不少于20名学员,普及培训班每期不少于60名学员,研习每期不超过8名学员。
要争取经过各级各地共同努力,用5年时间,培训10万人次。
”①据说,有关部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推动跨界交流,提高其(传承人)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或者通过组织中青年传承人进入高校工作室、实验室及设计企业研究学习,通过手工实践与设计、学术、高新技术的跨界交流,开拓眼界,互汲营养,解决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瓶颈问题。
②除此之外,各种名目的传承人培训工作也陆续在全国范围铺展。
二、“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具体实践及其问题非遗保护的初衷就是让非遗原汁原味地传承以避免被现代化浪潮裹挟,从而丧失其存在的真实性。
论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 1 . 贵州 师范 学 院大学 外语 教学部 , 贵州 贵 阳 2 . 贵州 省 教育 科学 院 , 贵州 贵阳 5 5 0 0 1 8 ;
5 5 0 0 0 4 ; 3 . 贵 州省凤 冈县 石径 完小 , 贵州 凤 冈 5 6 4 2 0 7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2 0
质遗产 ( 简称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 文 化 景 观遗 产等。 “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 是 世 界 遗 产 大 家 族 中 的 员, 它 是指 各 民族 世 代 相 承 的 与群 众 生 活相 关 的各种传 统 文 化 表 现 形 式 ( 如 民俗 活 动 、 表 演 艺 术、 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器具、 实物、 手 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 ( 即定期举 行传 统文化 活 动 或集 中展 现传 统 文 化 活 动 表 现形 式 的 场所 , 兼 具 时 间性和 空 间性 ) 。“ 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 的范 围 包括 : 口头传 说 , 作 为文 化 载体 的语 言 ; 传 统 表 演 艺术 ; 民俗 活动 、 礼仪 、 节庆 等 ; 有关 自然界 和宇 宙 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 ; 传统手工艺技能 ; 与上述 表 现形 式相 关 的文 化 空 间 …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与 自然 遗产 、 文 化 与 自然 双 重 遗 产 等遗 产 的主 要
第2 9卷 第 1 0期
2 0 1 3年 1 O月
பைடு நூலகம்
贵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ma l o f Gu i z h o u No r ma l Co U e g e
V o 1 . 2 9 . No . 1 0 0c t . 2 01 3
谈当前布依族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中学生作文指导高中英语教师有效培养同学们的跨文化意识。
首先则应当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积极优化创新教师的教学形式,使同学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英语文化意识,进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大致形成了个人的思想观念。
因此,推动学生形成对英语学习的想法,则可有效提高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应当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当下被普遍运用的信息技术进行相应的优化创新。
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学科知识的展示和拓展,可有效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欲望也通过多媒体对英语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教师也是要在传统古板的英语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使同学们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教师针对于学生沟通的桥梁—语言,则应当进行相应的润色,在语言中教师可纳入一些趣味性的英语文化,使同学们在快乐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有效提高整体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能力由于大部分人的成长往往是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之中,深受自身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就会受到自身固有文化的限制,不自觉的利用自身的文化意识来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理解。
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总会存在这么一个潜意识,就是喜欢使用中文文化的表达习惯来学习英语,比如在英语中“fairy”这个词是男女都可以使用的表示,美好的词汇,但是在中文的表达习惯中,美丽一般用于形容女性,这样就会在对文章的理解中产生误差。
所以教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来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真正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英语表达的环境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四)重视文化差异,借助比较认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重点在于文化层面,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文章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简要讲解,或者采用文化导入的方法,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知识印象,也利于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与文化情感。
与此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汉语文化经验,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以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对布依族民族数学教学案例编写的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对布依族民族数学教学案例编写的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孙健【摘要】挖掘整理布依族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文化,提炼蕴含其中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元素,编撰布依族民族数学教学案例,并将其运用于日常课堂教学,是解决布依族学生“文化偏向”问题、提高他们数学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案例要精心选取素材,重点探索布依数学文化载体与现行数学教材的结合,多角度呈现数学情景并解决相关问题.【期刊名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8页(P72-78,82)【关键词】布依族;民族数学;教学案例【作者】孙健【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52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和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文化一样,蕴含在丰富的民族文化当中。
吕传汉先生在其关于民族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论述中,对民族数学文化作出如下界定:民族数学文化可以理解为存在于民族文化群落里的数学思维模式及其系统实践的知识综合。
目前,“民族数学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着重研究和重建那些在现代文明扩张过程中受压制和排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另一类则重点关注与学校数学教育直接相关的问题,认为民族数学文化的意义更主要在于它的现实作用和教育价值,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将民族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黔西南州是一个文化经济都欠发达的地区,布依族作为本地区的主体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偏远的农村。
根据调查得知,布依族学生一入学就面临“文化偏向”问题。
由于国家统编教材对内容的限定性(文化背景多选取主流地区,与边远民族地区文化缺少关联),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本民族的东西有较大差异,造成他们数学学习困难,导致数学成绩普遍较差。
要改变这一状况,最有效的工作就是研究布依族文化中的数学文化背景,开发和编写一些具有传统布依族文化特点,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教学案例,作为通用数学教材的补充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 即使它在不属于明显 占支配地位 的活动 的时候 , 也 以某种抑制 的形式保持作用 。 康 氏强调 “ ” 习惯一 词表 达 了运作和不断被进行的活动的意思 。它表达了练习 和反复动作的强化效果” 通过 练 习, 体开始 能协 。“ 身 调越来越大范围的肌 肉活动 , 越来越变得 自然而然 , 直
基于 实践记忆定义的界定与 内涵的分析 , 结合 布依 族“ 宁” 式案例 的思考 , 送 仪 文章指 出实践记忆是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 不可
或缺的重要方式。 因实践记忆是一种 固有存在 的记忆 , 所以人 们习以为常 , 习焉不察 , 故而往往被忽视。
关键 词 : 实践 记 忆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承 ; 非 传 布依 族 中 图分 类 号 :9 2 5 C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64 2 1 0 04 0 10 64(00)2— 0 5— 3
实践记忆首先 强, 括有组织 和无组 织 、 包 有计划 和无计
划、 有安排 和无安排 、 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从事或参与某
在康 纳顿 看来 : 习 惯 是一 种 知识 , 手 和 身 体 的记 “ 是 忆 ; 培 养 习惯 的 时候 , 恰 是 我 们 的 身 体 在 ‘ 在 恰 理 解 ’ ”4P 实践记忆 的潜移默化性 习得 , 。 EJ Ⅲ 正是在这种 反复 的身体行 动和文化实 践 中, 自然而然 , 到无意 “ 直 识 ” 甚至是不 由 自主地获得或发生文化记忆 。 ,
在全球 “ 遗产运动 ” 的时 代背景下 , 非物质文 化遗
对人们的记忆程度也有所差异 。
( ) 移 默 化 的 习得 二 潜
产 的保持与保护 、 传承与传播无疑是热门话题之一 , 也 可 以说是争议最大 、 疑难最 多 的问题 。如何 对非 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展开有效的实施 方案?如何有效使其 传 之久远 , 遗泽后代?政府 和学界 至今 没有形 成一致 的 定论 , 即没有一个大家公 认 的 、 良好 的操作实 施方案 。 笔者就个 人对 布依 族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长 期考 察研 究, 结合理论思考 , “ 从 实践 记忆 ” 的角度 , 略谈个人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保护 的一些思考 。
到无意识 , 动作 ‘ 由 自主地 ’ 不 发生 , 于是 出现 了一套 从头到尾流 畅进行 的 固定 习惯 动作 。 E H ”3 ”质 言 之 , ]
础之上 , 并在变与不变之间代代传承 、 绵延传续 。对于 这个定义 , 我们需要作如下几方面的解 释 : ( ) 一 日常生活或仪式 实践活动( 行为)
( ) 三 文化 记 忆
事, 正是人 的这 种活 动 和行 为 , 行 为人 自身 产 生影 对 响, 获得体验 , 从而形成对事物和事情背后所潜藏 的文
化 的记忆 , 并影响着下 一代 , 达到在 实践 中记忆 , 在行
为 中传承 。尤其是一些 “ 文化 ” 活动实践 , 如特定 的仪 式, 对人的文化习得 , 思想 、 心灵 、 情的冲击 和触动相 感 对 明显 , 视仪式实践影 响 的深 度 、 度和范 围等不 同, 广
一
如保罗 ・ 康纳顿 所说 : 研 究记忆 的社会构 成 , “ 就是研究 使共 同记忆成 为 可能 的传 授行 为0 【j 0 ” P 换 4
一
言之 , 实践记忆 成 为群体 的共 同记 忆 , 文化 ( 其 记忆 ) 传承方式或 行为的基础 是什 么呢?康 纳顿认 为“ 所有
的习惯都是感情 意 向: 通过 经常 重复一些 特殊 动作而
这里所指 的文化记忆 , 依据扬 ・ 阿斯曼的界定 , 是
“ 关于一个社会 的全部 知识 的 总概念 , 特定 的互 动 在 框架之 内, 这些知识驾御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 , 需要 并
收稿 日期 :0 0— 3— 0 2 1 0 2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项 目“ 调查与演进 : 中国无文字 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阶段性成 果之 一( 编号 :9 MZ 1 ) 0 C O6 。 作 者简 介 : 罗正 副, 贵州大学人 文学院历 史系讲师 , 中国文化学院兼职副研究 员, 类学博 士。 人
形成 的嗜好 , 我们 自己 固有 的和基 本 的部 分 ” 是 。他 进一步解释说 : 习惯 ( ai 一词 使我 们得 以指 称 由 “ hbt )
一
一
、
实践 记 忆 的定 义 与 内涵
所谓 实践 记忆 ( rc c e oy , 指人 们在 E pat em m r) 是 i t
2 1 年第 2期 0 0_
贵川 氏羲 学 院 学 报 ( 学莅 奎科 学 版 ) 哲
Iun l ,Guzol iest o t n1 is( hls p )a tsca s in e o ra f- ih UJx rJ rNai aie P i o h ni o il ce c ) f L l )f o t o
Nf 2 , . Ap . 01 r2 0
( 总第 10瑚 ) 2
实践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
— —
基 于布依 族 案例 的 思考
口 罗正 副
( 州大学 人 文学 院历 史 系, 州 贵 阳 5 0 2 ) 贵 贵 505
摘
要: 实践记忆是指人们在 日常交往、 活、 为或仪 式 实践 活动 中, 闻 目睹、 濡 目染、 生 行 耳 耳 潜移 默化 习得 的文化 记忆。
连 串特征集合起来 形成一 种实 践 的某 种活 动 : 这是 个 习得 (curd 活 动 , aq i ) e 因为它 受 到先 前活 动 的影
常交往 、 生活 、 行为或仪式实践活动 中, 闻 目睹 、 耳 耳濡 目染 、 移 默 化 习 得 的 文 化 记 忆 … 川 。 潜 。换 句 话 说, 就是人们通过文化 行为 , 获得某 种体验 , 有意识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