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理论)

合集下载

高考小说(汇总5篇)

高考小说(汇总5篇)

高考小说(汇总5篇)1.高考小说第1篇(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

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或结尾平中见奇。

2.高考小说第2篇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2024届高考复习系列:小说阅读第一课+小说的基础知识及阅读方法+课件

2024届高考复习系列:小说阅读第一课+小说的基础知识及阅读方法+课件

考情分析:
4.题型分值。(1)新高考:两道选择题各占3分,分别从理 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方面进行考查,均设置选择不正 确的一项。两道简答题分别为(4+6)或(6+6),设问指 向非常具体细致,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总分16— 18分)(2)旧高考(全国卷):一道选择题占3分,从理 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通常设置选 择不正确的一项。两道简答题各占6分,设问指向非常具体 细致,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总分15分)
考情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素养方向。
(1)知识构建。全面考查学生对小说文体的认识能力 ,兼顾小说各个要素。如对人物心理、人物塑造手法的 分析,对情节安排、语句意蕴的鉴赏,对创意构思、艺 术手法的探究。
考情分析:
3.素养方向。
(2)思维发展。注重“去模式化”,重点考查学生形象 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2023新课标II卷材料节选 自沈从文的代表作《长河》,节选部分描写萝卜溪社戏 的盛况,情节集中,富于民俗趣味,需要考生有较强的 形象思维能力。
2024小说阅读第一课
小说的阅读方法
目录
CONTENTS
1
走进高考
2 小说的基础知识
3 考场小说阅读方法
4
真题精讲
01 走进高考
高考中的小说题命题有什么特点?
考情分析:
1.价值引领。 从选材上看,注重立德树人,侧重弘扬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精神,注重劳动教育、审美教育。 如2023全国乙卷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体 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2023新课标I卷 陈村的小说《给儿子》,传递年轻人要经受劳动洗礼的 道理。
第二步——带题阅读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小说考试的命题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情节”题型:简明概括故事情节,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析人物”题型: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客观公平地评价人物。

3.“看环境”题型: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分析作品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并指出某个物品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5.“讲方法”题型: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及其塑造形象的作用,分析特有的表达方式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鉴赏画线句子,以及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分析文章的主旨及其社会意义,检查文章前后是否有矛盾。

考点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可以从修辞角度、写景角度、多种感官描绘、表现手法、选取代表性事物等方面进行。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关于环境的题目,例如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或者分析一些特殊环境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例子1:对于小说《乌米》中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衬托和分层写景的手法,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同时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例子2:在小说《二十年以后》中,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则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例子3:在小说《墙》中,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表达和谐、团结的主题。

②注意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折,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发展过程;③在概括情节的同时,要注意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的影响,尽可能多地揭示这些方面的内容。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产生波澜;2)折射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3)深化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睢海英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举行描写的详细办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对这种题型,普通可从四个方面揣摩:⑴从故事情节的进展变化中掌握人物性格;⑵从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中熟悉人物性格;⑶从描写手法中熟悉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熟悉人物的典型意义;⑸借助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掌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受、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打算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文中写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普通作用(一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映衬,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小说阅读指导+课件54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小说阅读指导+课件54张
果。 如:使用第一人称,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全知视角依时间顺序,结构清晰,自由灵活; 有限视角真实可信,加强表现主题、人物的力度,推动情节的 发展.
二要结合文本具体展开。展开的角度有: (1)人物塑造: ①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接地气。 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立体。 ③使人物形象特征更鲜明生动。 ④有助于烘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感情。 (2)情节结构: 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使情节更丰富完整。 ③串联情节,使情节发展更加连贯,使行文更紧凑集中。 ④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⑤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照应开头、标题。 (3)艺术效果(读者感受): ①设置悬念,营造神秘氛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③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让读者感同身受。 ④富有趣味,富有诗意美,富有艺术张力,让读者回味无穷。 (4)主旨:有助于凸显、深化、丰富小说主题。
例子: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必修一P43
[2018·Ⅰ卷]4.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在主题上: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 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在人物形象上: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 更加立体; ③在情节结构上: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 ④在读者效果上: a.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b.有时空交织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之产生共鸣。
特殊的叙述手法——时空交错
历史与现实交织
效果:
①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②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 ③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描述),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人物,使 人物形象更立体可感; ④时空变换,既体现……的(形象)历史价值,又使……具有当下意义。 使作品主题内涵更深刻(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 ⑤丰富文章内容;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之分析文本特征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之分析文本特征
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别塑造了娴静美好、 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少女形象, 勤快利落、温柔贤淑的水生嫂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 然、淳朴善良的。总之,清新、温柔、情趣、明媚、细腻、 娴静、美丽,这些诗意之美洋溢在三则材料中,故可称之 为“诗意小说”。
戏剧化小说和寓言体小说
讲义练习
1.请根据小说的特点,给上述三则材料拟写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_美__好__的__遇__见__/_微__笑__的__媳__妇__ 材料二:_细__腻__的__心__思__/_闪__光__的__盒__子__ 材料三:_唯__美__的__等__待__/_诗__意__的__编__席__(答__案__不__唯__一__,__只__要__符__合__文__学__体__裁__的__特____ _点__,__抓__住__形__象__或__细__节__等__拟__题__即__可__)__
虚 构
虚构的意义
•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真实
小说基本文本特点
1、虚构性与真实性
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 实,赋予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 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动的心理描写。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⑤语言特点,叠
词·长短句交错·重章叠句等;⑥题材丰富、形式片段化短小
灵活。
《石匠留下的歌》
《石匠留下的歌》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 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 “碾子要凿了哦!”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一)冬天搬来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叉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严峻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

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
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
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 刻画人物性格。
(2)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 氛、烘托人物。包括环境描写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
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
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鱼 鹰 杨光洲 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分析这 样写的好处。 这样叙事,一方面真实可感,通过“我刚记事”、“我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岁的时候”和“而立之年”三个时间段,体现自己的亲 历亲闻;另一方面也传递出了叙述者的声音——对“鱼鹰
鉴赏艺术技巧的题型主要涉及: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 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2.文中所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 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富有节奏
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了哪 些艺术审美情趣。(主要题型:①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②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③本文在语言 上有什么特色?)
2.叙述人称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比较直
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二)描写
1.描写类型及作用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 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题: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分析略) (2)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分析略) (3)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分析略) (每个要点2分)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2) 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4)象征和暗示。 (5)衬托人物心情。(6)交代人物活动环境。(7) 深化文章主题。 题型主要有: (1)在文中准确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具体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4)请对小说划线处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2010年安徽卷) (5)小说多次写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0年辽宁卷)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如一段往事,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满 补叙:如介绍人物,对上文补充解释,对下文作出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更加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比较直接 客观地展现生活 叙述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表达方式 正面(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侧面、细节 描写 表现人物内心感情、性格特点、精神面貌, 折射时代的特点。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 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术 结构安排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技 巧 阅读 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一、分值: 4+5+6=15分 二、体裁 诗歌 散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说明文、传记等等) 小说 戏剧 影视文学 三、时代 现代文学(1919—1949) 当代文学(1949—2012) 外国文学
1.小说阅读趋势。 2008广东小说 2009广东散文
2010广东小说
2011广东小说 2012广东散文 2013广东 ?
木 笛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答: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 打基础。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
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从渲染氛围、
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
[例1]
(2010· 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保护人 莫泊桑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 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1)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逻辑更加合理; (2)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 入高潮; (3)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每要点2分)
天翻地覆地争吵,十年没能唤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 呼唤就能唤醒吗? 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 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 突然转变吗? 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的“等待”揭示的是现实中
2.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
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手法的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修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等。 (2)表达方式的运用。叙述,议论,描写,夹叙夹议, 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 4.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
等。
(3)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 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 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4)此外还有细描、白描、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
语言特色
鉴赏小说语言表达特色题目,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 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常见题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010 年广东卷)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④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 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⑤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2010年全国新课 标卷)
负的有志青年,只是暂时被削去了青春的锋芒,一旦有
转变契机,必将找回自我。 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我”,再到 “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 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 不断进取”。
(2)不合理。
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
小说在情节方面设题方式通常有:1.概述情节;2.某一
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3.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概述情节——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内容 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 情节考查某一情节的作用 设置悬念;作铺垫(埋伏笔); 结构 照应前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安排的好处与合理性 线索的安排:人物,事物,情感,事件,空间,时间,单线,双线 情节的结构安排: 1.时空线性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摇摆模式(一波三折):产生摄人心魄的效果; 3.其他: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首尾呼应式,倒叙式,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等。
论、抒情五个方面,其中叙述与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一)叙述 1.叙述方式及作用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的一种方法。情节发展脉络分 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
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 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 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的一种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 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 容更加充实丰满。如: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 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润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 。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 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 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如:《智取生辰纲》“同一 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 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 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 得事件真相大白。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 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 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 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 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 得体。
分析人物形象的设题方式通常有: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 析。(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2010年辽宁卷) ②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2010年山东卷、2010 年安徽卷) ③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例2]
(2010·新课标卷)阅读《保护人》一文,回答下面问
”行为的支持和赞美,透露出强烈的人文情怀。
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中常见的题型。其常见
的提问方式有: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 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
说明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