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历史初二上北师大版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历史初二上北师大版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历史初二上北师大版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一】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二】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三】教法: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研讨、合作学习法【四】教具:《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小黑板,印发练习题【五】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甲午中午战争中日本的侵华事实以及中华民族爱国将领的抗争精神。

本课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的原因、经过〔主要包括几次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结果、影响。

六、教学过程:诊断补偿: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导入新课: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自此之后,中华民族就经历了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的践踏。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中华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三〕出示学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主要战役〔经过〕、结果、影响。

(四〕依案自学,探究质疑:学生依照学案看书,教师巡回指导,对班上的后进生给予学法上的指导。

〔五〕反馈信息,合作释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释疑,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师进行指导,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真正做到精讲点拨。

〔六〕教师精讲,归纳总结: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2、时间:〔1894年〕〔学生回答并思考“甲午战争”的由来——旧历的甲午年〕3、经过:〔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舰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黄海海战可让学生对照《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以战争亲临者的身份进行讲述,既可加深学生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又可深深体会邓世昌的爱国精神。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北师大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战役、邓世昌、马关条约的概况。

能力目标: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情感目标: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重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过程:一、启动课堂1、复习旧知:听写上节基础知识(见课件)2、课堂导入回忆一下唐代中外交往的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得出: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二、学习导航基本采用教师课件出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点拨的方法。

第一目:黄海海战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止时间?2. 甲午战争的主体性战役?战役结果?有关人物?清政府表现?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甲午海战中国依旧惨败,再次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说明:中国的落后绝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落后。

第二目:《马关条约》1、《马关条约》签订时间、双方代表?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空前的赔款数目,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开设工厂,列强扎取得利润不仅远远超出在本国设厂,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目:瓜分中国的狂潮学生自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危机。

3、课堂小结: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有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我们后面将一一学到。

三、当堂巩固基础知识并听写。

四、课堂练习:《学检》1——13. 随堂练习五、板书设计:六、教后记: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word教案 (14)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word教案 (14)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感知历史(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2.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在地图上指出(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它的内容有哪些?同桌相互测试一下:1、_____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后签订《》条约。

2、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清军将领是___________。

3、 _________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在 _______对中国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

感悟历史(再现历史场景或创设情境,模拟表演或探讨辩论)观看多媒体展示《甲午风云》和旅顺大屠杀,你的感受是什么?合作探讨(重点或难点,运用收集的资料与教材内容结合,分析、归纳、整理)(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1、《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在内容、危害、影响上的异同。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过程、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Array提升要求: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学习邓世昌爱国主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三、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年。

①重要战役:在海战中,致远舰管带壮烈殉国。

②结果: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双方签订《》。

2.《马关条约》①签订的时间:年;地点:;签约双方代表:中方;日方。

②《马关条约》主要内容:A.B.C.D.③《马关条约》的影响:A.B.【合作探究】1.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2.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四、课堂小结五、教学要求题【基本要求题】1.光绪皇帝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

“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场景,从哪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A.《鸦片战争》B.《虎门销烟》C.《末代皇帝》D.《甲午风云》2.甲午海战纪念馆坐落在刘公岛,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影视等艺术手段展示海战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

如果你有幸参观,你不可能看到的是()A.邓世昌像B.洪秀全像C.北洋舰队图片D.致远舰模型3.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在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场战争的失败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大B.列强获得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C.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增多D.索取的赔款数额大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给日本巨额赔款B.增开新的通商口岸C.开辟新的内河航线D.允许日本投资办厂【提升要求题】6.阅读材料,请回答: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word教案 (7)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word教案 (7)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阅读教材15--20页,完成如下任务):
1.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
四、根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重点掌握:
(一)、黄海海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
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法
选择
讨论法,归纳法。
课型
新授
课前
准备
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3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本课采用图片导入。投影展示:邓世昌像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带领我们回忆这们民族英雄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故事?
2.战争的性质是什么?(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非正义的。)
3.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邓世昌的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
4.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残败。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 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投影:日本的“大陆政策”
指导学生读第15页《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
投影:《马关条约》的内容。
提问:《马关条约》的每一项内容对中国有哪些危害?
点拨,提示。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word教案 (2)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word教案 (2)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课程标准: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在中国近代史上发动侵华战争时间最长、给中国人民造成伤害最大的是哪个国家?由此引入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二、新课:(一)、黄海海战首先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学生思考: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吗?引导学生学习本节。

师生合作完成本节内容。

最后启发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又失败了?(二)、《马关条约》引导学生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比较:1、赔款数额有什么变化?2、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变化?3、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的工厂的规定吗?4、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结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学生自学小结:指出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

因此,可以把本目作为后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内容的背景来学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北师大版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教师可梳理知识要点,构件知识体系)甲时间:午战役:、结果人物中、结果日结果:战马关条约内容:争影响:二、教学教程与分析:复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哪两个国家发动的?在战争中它们犯下了什么罪行?哪个国家又趁火打劫,掠夺中国的领土100多万平方千米.19世纪70年代,收获新疆的是谁?1、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1)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可通过图示来理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朝鲜(东学党起义)求助中国支援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黄海海战讲述邓世昌的事迹.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李鸿章避战自保,有什么严重的后果?(3)、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如战前不做认真准备,战时极力“避战自保”,有些官兵贪生怕死,慈禧太后大搞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等(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2、《马关条约》: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了解谈判的代表、时间与地点.条款内容影响结果割地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赔款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通商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开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3、瓜分中国的狂潮:本目为小字部分,简单介绍“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形势图”.(1)、向学生指出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了解:《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它有什么含义?(2)、思考:列强瓜分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三、课堂小结: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如邓世昌,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最终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再一次遭到践踏,也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出现了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四、布置作业:预习第4课五、巩固练习:(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的舰队是A、福建水师B、北洋水师C、南洋水师D、东洋水师(2)1895年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清议和大臣是A、左宗棠B、李鸿章C、奕、曾纪泽(3)某电视台要拍摄历史剧《北洋水师》,编写剧本时应该首先阅读下列()的传记. A、林则徐 B、康有为 C 、邓世昌 D、孙中山(4)下列四条约中,规定赔款白银二亿两给一国的是()A 、《南京条约》 B、《瑗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5)、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A、割取领土的面积大B、索取赔款数额很大C、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少D、获取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六、教后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日甲午战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到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民族危亡的严重性。

教材内容包括:战争前的中国和日本、战争的导火索、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战争的影响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战争的影响和意义可能认识不足。

学生可能对战争中的具体战役和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深远影响需要通过教学引导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战争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争的影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甲午战争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内容,呈现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战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战争过程和影响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中日甲午战争》【教学目标】1、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等。

2、分析《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

【重点难点】1、讲述黄海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关键问题】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以及签订此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分析《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危害程度如何。

【知识链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学法指导】:(不要写空话、套话,要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理解新知识,对难点给予点拨。

要真正对学生的预习有指导作用)【教师预设问题】问题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是谁?问题2: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可以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图片、致远舰冲向敌舰的插图和小字部分及配套地图册相关图幅,然后请学生讲述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战斗的故事,让学生充分发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也可以在讲述黄海大战前,播放《甲午风云》电影片段,展示以邓世昌为代表的中国官兵在战斗中奋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教师应带着崇高的感情,描述以下动人的场面:致远号已受重伤,但邓世昌下令拼死决斗,开足马力猛冲,意图跟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全船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也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叙述。

以适时、适度、适当的电教手段,再配合师生的描述,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学完黄海海战,请学生回答邓世昌有哪些高贵品质?及时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问题3:《马关条约》是何时签订的?中国和日本的代表分别是谁?问题4:概括《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问题5: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影响?这是教学的重点,除要求学生雇条约签订时间、中日双方代表外,主要采用谈话法,用较多的时间对条约内容逐条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马关条约》对中国危害性的理解。

首先,教师可选择中日代表在马关春帆楼谈判时的典型材料,揭露李鸿章一副卖国的奴才相和伊藤博文的帝国主义饿狼般的贪婪相。

谈判一开始,伊藤博文就提出了已拟好的苛刻条件,并对李鸿章说:“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在谈到赔款2亿白银时,李鸿章哀求说:“请让稍许,即可定议。

”伊藤博文回答:“如已稍让,尽已让出。

”“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又如谈到割让台湾时,李鸿章说:“台湾已是(日本)口中之物,何必心急。

”而伊藤博文回答说:“尚未咽下,饥甚!”接着运用谈话法与学生一起讨论:问: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有什么危害?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大陆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达50年之久,不仅掠夺了资源,而且把台湾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基地。

问:赔款白银2亿两有什么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作为日本军费,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发展;清政府除了大肆搜刮外,还要大借外债,更加依赖帝国主义。

问: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有什么危害?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采用《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开设商埠的复合投影片进行比较。

《南京条约》开设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都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天津条约》开设的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已深入到长江中游和长江以北;《北京条约》开设天津为通商口岸,北京的大门被打开;《马关条约》开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说明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对日本全部开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可向这些地区倾销商品。

问: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有什么危害?以前也有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工厂,但没有条约依据,现在有了条约依据,反映了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西方在中国建厂,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料,严重阻挠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通过共同讨论,师生对《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达成达成以下共识:《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我的问题】(开始时学生可以提出在预习中理解不了的概念和教材上的练习、习题中自己不懂的问题,慢慢地可以生成一些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中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开始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时不要着急,慢慢引导)【多元评价】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