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无线收发模块实现电力参数数据的无线传输

合集下载

315M无线模块数据传输

315M无线模块数据传输

315M无线模块数据传输常用的近距离无线传输有很多种方式:1)CC1100/NRF905433MHz无线收发模块;2)NRF24012.4GHz无线收发模块;3)蓝牙模块;4)Zigbee系列无线模块;以上1/2/3模块,一个大概要几十块钱,一套加起来要一百多块,4就更贵了,单个就要上百块钱。

而常用的315M遥控模块就便宜很多了,收发一套淘宝上才卖8块钱。

这种模块用途极其广泛,例如遥控开关/汽车/门禁/防盗等,大部分是配合2262/2272编解码芯片实现开关的功能。

如果能够利用315M模块实现数据传输,透明传输串口数据,那将是无线数据传输最廉价的方式。

就是这种模块,不带编码解码芯片的,淘宝价一套8块钱:发送电路图,使用声表,工作稳定:接收电路图,超外差接收,用了一片LM358:试验一:单片机串口发送端TX直接接315M发送模块的TXD,另外一个串口的接收端RX直接接315M 接收模块的DATE输出端:结果如上图所示,串口发送单字节0x50的时候,串口TX端的波形如上图上半部分所示,一个开始位,一个停止位,8个数据位(低位在前高位在后)。

下半部分是通过315M模块无线传输之后,在串口接收端RX收到的波形。

接收下来之后,发现数据传输错误,发送0x50,收到的是0x05,发0x40收到0x01,发送0x41收到0x50,发送0x42收到0x28。

传输错误的原因:在有数据时候,波形是正确的。

但是串口TX端在空闲的时候,是高电平状态,而通过315M无线传输之后,空闲时候却是低电平状态!结果就是接收电路读出的数据错开了一位,数据传输错误。

试验二:串口TX经过反相后,再通过315M模块传输,接收端再反相一下,电路图如下:这次数据传输成功了!1)在1200bps和2400bps速率下,在数据传输期间,数据是正确的,但是数据发送完成后,接收端会收到一大堆的乱码;2)在4800bps速率下,首字节丢失,其他字节传输正常,发送完成后仍然跟着一堆乱码。

电力环境监测系统论文

电力环境监测系统论文

电力环境监测系统论文摘要:电力环境监测系统不仅通信快速、费用低、安全可靠,而且节省人力资源、缩短修护时间、节省专线建设成本,还能大大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整体性能,对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具有积极意义。

0引言电网的这些环境参数的质量的好坏对电网稳定及电力设备安全运行具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对电网的各环境参数进行在线监测,确保电网供电设施可靠运行、电能充分利用和电网高效、安全运营。

通信技术的选择是开展电力环境参数在线监测工作的关键。

本系统采用GSM无线通讯技术进行电网环境参数的远程传输,实现参数的远程双向通信。

同时,可通过核心控制中心设定预警参数,当达到预警值时,则通过GSM进行远程报警。

从而实现电设施的统一监测和分布式管理。

1监测系统整体结构的规划监测系统主要是以MSP430F149单片机为核心部件,通过对电网环境参数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人机交互等模块的设计,实现系统的自动采集、数据存数、实时显示、无线传输、远程抄表和预警等功能。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采用ATT7026A专用电能计量芯片,进行电压、电流、电量等各项参数的采集。

它具有高精度、多参数测量、远程校表、智能报警等优势。

本系统主要实现自动采集电网环境参数、无线传输数据和自动预警。

2 ATT7026A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本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采用ATT7026A高精度三相有功、无功电能专用计量芯片,适用于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应用。

ATT7026A集成了六路二阶sigma-delta ADC、参考电压电路以及所有功率、能量、有效值、功率因数以及频率测量的数字信号处理等电路,能够测量各相和合相状态下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等参数高精度计量。

2.1 模拟信号采样的设计ATT7026A片内集成了6路16位的ADC,采用双端差分信号输入。

输入最大的正弦信号有效值是1V建议将电压通道Un对应到ADC的输入选在0.5V左右而电流通道Ib时的ADC输入选在0.1V左右本系统将电压和电流互感器检测出的信号经信号调理后,传输到ATT7026A的模数转换器内进行ADC转换。

高压电力输送线设施的输电线路无线通信技术

高压电力输送线设施的输电线路无线通信技术

高压电力输送线设施的输电线路无线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电力输送线是保障经济运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然而,传统的高压电力输送线设施存在一些问题,如输电线路可靠性差、监测手段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线通信技术被应用到输电线路中,实现了远程监测、故障诊断等功能,提高了输电线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高压电力输送线设施的线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输电线路的实时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

通过在输电塔上设置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获取到输电线路的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传输给监控中心进行监测。

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监控中心可以及时发出警报并进行故障诊断,从而减少了对人工巡视的依赖,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数据传输和通信网络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在高压电力输送线设施上建立起一个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通信网络。

传统的有线通信系统需要大量的线缆来连接输电塔之间的设备,而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直接利用已有的输电线路,不需要额外的线缆,降低了成本和维护难度。

同时,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还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实现对大流量数据的传输,满足了现代智能电网对实时数据的需求。

三、雷电保护和抗干扰能力高压电力输送线设施的输电线路经常遭受雷击和其他各种干扰,这些干扰会对通信系统造成影响。

利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在设备的设计和安装上进行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通信系统免受雷电等干扰的影响。

例如,通过合理安装避雷器、屏蔽设备,可以有效降低雷击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此外,在无线通信技术中采用频谱扩展、调频跳频等抗干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四、节能减排高压电力输送线设施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首先,通过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输电线路的问题,提高输电线路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

其次,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减少传统的有线通信系统所需的线缆,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并降低了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高压电力输送线设施的输电线路无线通信技术在提高输电线路可靠性、实现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建立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通信网络、提高抗干扰能力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无线传感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无线传感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网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电力系统中,无线传感网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无线传感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无线传感网络简介无线传感网络是由大量分布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这些节点能够感知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并将数据通过无线通信传输到中心节点或其他节点。

无线传感网络具有自组织、自适应、低功耗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

二、无线传感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1. 监测电力设备状态无线传感网络可以部署在电力设备上,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动、电流等参数,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或异常情况。

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智能电网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应用于智能电网中,实现对电网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可以收集电网中各个节点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实时分析电网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电网中的故障和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无线传感网络还可以实现对电网的远程控制,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能源管理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能源管理中。

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能耗情况,分析能耗的变化趋势,提供能源管理的决策支持。

无线传感网络还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控制,调整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优化能源利用效率。

三、无线传感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优势1. 灵活性无线传感网络可以灵活部署在电力系统的各个节点,不受布线限制。

传感器节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加或减少,方便扩展和维护。

2. 实时性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时采集电力系统中的各种参数,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心节点或其他节点。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和异常情况,提高故障处理的效率。

3. 低成本相比传统的有线传感网络,无线传感网络的部署和维护成本更低。

无线传感网络不需要布线,减少了材料和人力成本。

同时,无线传感网络的传感器节点可以使用低功耗的芯片,延长了节点的使用寿命。

利用无线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电力计量

利用无线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电力计量

利用无线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电力计量摘要:智能电网覆盖传统电网和物联网网络,包括智能电表,帮助管理和监测客户消费模式的各种参数,几乎是实时的。

智能电网通过引入一系列新的智能技术来改造传统电网,包括智能传感器、新的后端IT系统、智能电表和通信网络。

此外,智能电网集成了不同的技术,使整个电网的运行自动化,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

例如,在部署电力基础设施期间,智能电网被用来提高操作精度和降低成本。

为农村电气化引入小型“远程”系统,被视为一种成本效益高的方式,可以方便地扩大国家电网的基础设施。

然而,由于安装和重建新环境的基础设施成本很高,将其扩展到网格基础设施似乎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关键词:无线物联网技术;智能;电力计量一、无线物联网技术背景随着物联网网络的最新进展,具有各种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开始在电力计量系统中得到部署和应用。

LPWAN技术是目前应用广泛的远程接入技术,可用于智能计量电表的实施。

智能电表可通过配置智能模块实现无线接入电力计量系统的功能。

该无线连接技术的数据传输使用低功率、长距离和窄带传输,增大了操作范围,提供了更好的网络稳定性、可靠性和较为低廉的实施成本。

无线网络技术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拥有完善的标准,如WiFi、蓝牙4.0、ZigBee和Z-Wave。

这些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所存在的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为功耗较大、连接范围较小。

类似地,诸如GSM、3G、4G、LTE的蜂窝网络也是为了更好的网络覆盖和数据吞吐量而开发的专有移动网络,虽然这些蜂窝网络在功耗方面被认为优于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但是在成本上不具有大规模推广的优势。

因此在电力计量系统的应用场景中,新推出的LPWAN技术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表现为:能够支持固定的中到高密度无线连接,可用于在配电网计量系统中接入自动化的智能电表;对于使用电池供电的智能电表,电池使用寿命长,最适合将电表连接到变电站以实时监控电力消耗。

SiGfox和LoRa是过去两年LPWAN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标准。

能源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能源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能源行业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开发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5)1.1 背景概述 (5)1.2 市场需求分析 (5)1.3 技术发展趋势 (6)1.4 项目目标与意义 (6)第2章系统总体设计 (6)2.1 设计原则 (6)2.2 系统架构 (7)2.3 功能模块划分 (7)2.4 技术路线 (7)第3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8)3.1 数据采集方案 (8)3.1.1 采集对象 (8)3.1.2 采集方法 (8)3.1.3 采集频率 (8)3.1.4 采集设备 (8)3.2 数据传输协议 (8)3.2.1 传输协议 (8)3.2.2 加密与安全 (8)3.2.3 数据压缩 (8)3.3 传感器选型与部署 (9)3.3.1 传感器选型 (9)3.3.2 传感器部署 (9)3.4 数据预处理 (9)第4章用户侧智能电表设计 (9)4.1 智能电表功能需求 (9)4.1.1 实时监测:实时采集用户侧的用电信息,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电量等参数。

(9)4.1.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用电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用户提供详细的用电报告。

(9)4.1.3 预付费功能:支持预付费模式,用户可实时查询账户余额,便于管理和控制用电成本。

(9)4.1.4 远程控制:支持远程开关控制,实现远程拉合闸操作,便于电力公司进行需求侧管理。

(10)4.1.5 报警功能:当检测到异常用电情况时,及时向用户发送报警信息,保证用电安全。

(10)4.1.6 系统升级:支持远程系统升级,保证电表软件的持续优化和功能拓展。

(10)4.2 电表硬件设计 (10)4.2.1 采集模块:采用高精度、低功耗的电流电压传感器,实时采集用户侧用电信息。

(10)4.2.2 处理器:选用高功能、低功耗的处理器,负责数据处理和通信任务。

(10)4.2.3 存储器:配置大容量存储器,存储实时用电数据、历史数据等。

(10)4.2.4 通信模块: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电表与电力公司、用户之间的数据交互。

M2M技术全解

M2M技术全解
普适性 交互性 实时性
大量的机器实现互联,大量数据集中,融合,协 同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
各种各样的机器如果安装了M2M终端,即可有效加 入互联 机器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时M2M技术的 核心 M2M的作用就是及时交互机器的具体情况,并根据 获得的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调整
M2M概述
SI M2M的系统 功能结构
M2M概述
M2M面临的问题
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维护成本高 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关键技术不够成熟 行业融合难度大
M2M模型及系统架构
中国移动的M2M系统模型
M2M模型及系统架构
WMMP协议概述
WMMP(Wireless M2M Protocol)协议是为实现 M2M业务中M2M终端 与M2M平台之间、 M2M终端之间、M2M 平台与M2M应用平台 之间的数据通信过程 而设计的应用层协议 。
M2M模型及系统架构
WMMP的功能架构
M2M支撑技术
应用
机器
中间件
M2M
M2M终端
通信网络
M2M应用
智能抄表
电表直接通过RS232口与无线模块连接, 运营商无线系统可提供广域 的无线IP连接。在运营商的无线业务平台上构建电力远程抄表系统, 实现电表数据的无线数据传输。
M2M应用
安防视频监控
M2M应用
车载系统
M2M应用
医疗保健
M2M概述
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更深入的智能洞察和控制
M2M概述
M2M的作用
电力行业
◆监测配电网运行 参数,实现配电系 统的监测、保护、 控制、用电和配电 的现代化管理维护
石油行业
◆采集油井工作情 况信息,远程对油 井设备进行遥调遥 控,及时准确了解 油井设备工作情况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论文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论文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论文摘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当今最为高端的智能技术之一,其应用场景较广,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当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较好,但是该技术在大型高功率电子设备的应用还有待成熟。

当然,就目前发展来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是一个大的趋势。

前言当今社会进入到信息智能化时代,作为智能时代的代表性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当今社会研究与应用的热门技术。

工业生产行业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引进能够极大地节省相关行业的人力物力,消费类电子行业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引进能够便利消费者的对相关消费电子产品使用,因此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项重大的技术。

当前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根据电能传输方式可以分为电磁感应式,射频式,电磁共振式,微波式,激光式等五种形式,本文将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阐述当前无线电能传输。

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2000年以来,各国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热度迅速提升,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

2007年MIT的科学家Marin Soljacic等人利用磁耦合谐振原理实现中距离的无线电能传输,并且实现了传输效率的极大提升。

在 2011年东京举行安防用品展会上,松下公司推出了可以进行无线充电的太阳能板电池。

2012年9月,基亚联合微软发布了一款能无线充电的手机。

这些事件标志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前途广阔。

1.2 国内研究现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大约2000年,国内开始有相关单位研究这个技术。

2001年,安石油学院的李宏教授,发表的一篇关于感应电能传输技术在矿井用感应电力机车应用的文章标志着我国对此项研究技术的开始。

同年,庆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孙跃教授开始了对电磁感应耦合无线电能传输进行大量的研究,2002年该研发团队开始研发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前已应用于充电汽车、日常电器等领域。

2003年,重庆大学樊华、郑小林、皮喜田、彭承琳等对用于体内诊疗装置的无线电能传输方案进行了研究。

这些标着我国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上的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无线收发模块实现电力参数数据的无线传输海涛,尚磊,骆武宁,高翔,陈丽敏,梁丰,刘霞(1.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3.郑州测绘学校,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随着各种型号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开发,无线电收/发模块也可以作为远程监控系统数据传输的一个选择。

这种组网方式具有成本低、干扰少、低功耗、组网自由、无运行费用等优点。

经过实验,该方式在近距离通信中有较好的通信效果。

关键词:无线电收/发模块;无线通信;传输协议;差错控制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167(2007)04—0080—04 The W ireless Transmission of the Electric Power ParameterData with the Wireless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ModuleHAI Tao ,SHANG Lei ,LUO Wu-ning ,GAO Xiang ,CHEN Li-min ,LIANG Feng ,Xia (1.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Guangxi Univ.,Nanning 530004,China;2.Zhongyuan Univ.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ina;3.Zhengzhou Technical School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Zhengzhou 450005,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wireless data tran smission modules,wireless transmi t.receive module can be a choice for the data transmi ssion of long—distance superrision an d control system.n1is networked way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less disturbance,low power loss,free networking and non—operating cost.Through experiment,this method has a good effect in the short distance communication.Key words:wireless transmit—receive module;wi reless communication;transmi ssion protocol;error contro11 引言随着IT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电通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数据采集系统,尤其是远程监控系统之中。

目前在远程监控系统常用的无线电通信方式有利用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网络的方式如: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短信息业务及使用无线电收/发模块两种方式。

随着各种型号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开发,无线电收/发模块也可以作为远程监控系统数据传输的一个选择。

这种组网方式应用于没有GSM/GPRS公共通信网络覆盖的地区或GSM/GPRS通信系统存在盲区的地区,多个终端用户和监控中心站共享使用一个信道,采用TDMA机制,属于专用无线通信网。

一般用于某一单位组建,覆盖范围一般不大,容量也不可能太大的分布式监控系统。

在使用无线电收/发模块时应注意其功耗与工作频带的问题。

2 以无线电收,发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在整个数据传输系统中,数据采集板利用A VR主单片机提供的通用同步和异步串行接收器和转发器(USART)向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传送数据,并接收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接收到的数据。

在上位机方面,通过MAX232芯片进行1TrL电平与RS-232C接口电平之间的转换进行信息的交换。

如图1所示。

图 1 数据传输框图通过该种接入方法既可以利用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安装容易的优点,减轻设备安装现场布线困难,又可以利用RS-232C在近距离通信中应用时传输协议简单,对硬件要求低的优点,实现数据的快速有效传输。

3 点对多点的数据传输协议为了避免主动式传输方式可能造成的子机之间竞争,采用被动式传输方式。

在每次通信的过程中,主机根据需要采用询问方式向子机发送命令信息,并接收子机返回的应答数据。

未受询问的子机不发送信息。

同时,当有参数需要全部子机更改时,主机通过广播的方式将信息传输给全部子机。

主机和子机之间的数据交换信息如图2所示。

主机每次传送信息前,先发送所要询问子机的地址码。

由于工作在相同频道下,每个子机每次接收信息都触发串口通信中断,判别该地址码与公共码或本机地址码是否相同。

若相同,则发送确认信息,并等待接收命令信息。

由于为了连续准确的接收上位机传输的命令字,在进入串口通讯子程序时,屏蔽所有中断。

因此,为避免在等待接收命令过程中陷入死循环,应在接收信息过程中加入一个等待接收的时间限制,以判断通信线路的链接是否正常。

该流程如图3所示。

根据实际情况,设定10组命令字,其对应的ASCII码值如表1所示。

4 差错控制在进行通信过程中,有效性是协议必须能可靠的将有用数据从错误数据中分离出来。

通常是在数据流中嵌入错误检验格式来实现。

奇偶校验、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都是检错码的常用格式。

4.1 CRC校验循环冗余校验码是一类重要的线性分组码,它是利用除法及余数的原理来进行错误检测(Error Detecting)的。

编码和解码方法简单,检错和纠错能力强,在通信领域广泛地用于实现差错控制。

利用CRC进行检错的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在发送端根据要被传送的,位二进制码序列(在本设计中为8位),以一定的规则产生一个校验用的k位监督码(即CRC码),附在原始信息后边,构成一个新的二进制码序列数共k+r位,然后发送出去。

在接收端,根据信息码和CRC码之间所遵循的规则进行检验,以确定传送中是否出错。

表2列举了常用的标准生成多项式。

其中,CRC-12通常用于传输6 bits信息,而CRC-1 6和CRC-ITU用于传输8 bits 信息。

CRC-ITU方式为欧洲标准,被广泛的应用与ISO HDLC,ITU X.25,V.34/V.41/V.42,PPP.FCS等标准体系中。

其中,生成的多项式可用一个码组来表示,例如:1611251516+⨯⨯++可用码组:10001000000100001来表++=x1x+A1xx⨯xx示,转化为16进制数为0x11021。

由于各种CRC编码生成多项式的码组首位均为“1”,因此可用去掉首位的码组来表示生成多项式,该码组即为简记式。

如表2所示,CRC-ITU 的生成多项式的简记式为0x1021。

4.2 CRC校验的硬件和软件实现在发送端,CRC的实现方法有多种,可以由一组移位寄存器和模二加法器(异或单元)组成硬件除法电路以实现除法多项式。

用硬件实现CRC-ITU,需要16级移位寄存器和3个加法器,其组成框图如图4所示。

编码、解码前将各寄存器初始化为“1”,信息位随着时钟由低字节向高字节移入。

当信息位全部输入后,从寄存器组输出CRC 结果。

其中,第16为(即第F 位)位数据输出位,其值与上次移位后的第15位(即第E 位)的值相同。

因此 ,可以理解为每次与数据位进行异或运算的是上次计算的CRC 编码的第15位。

由于传输数据量较小,而且对通信速度要求不高,采用计算的方法进行CRC 编码。

在计算中主要利用CRC-ITU 的简记式及进行CRC 编码实际上是数据位余上次计算的CRC 编码的第15位相互异或的规则。

其流程图如图5所示。

5 差错控制的硬件措施在整个传输过程中,造成误码的原因出于信道中的干扰,还有硬件设计方面因素,即在使用A Tmeag16L 单片机的USART 进行串口通信过程中,传输速率存储与单片机的波特率寄存器 UBRR 中。

其中,UBRR 的值和系统的时钟频率OSC f 。

之间的关系为:116-⨯=BAUDf UBRR OSC (1) 当且仅当UBRR 的值为整数时,数据的波特率与设定值相同,误码率为 0。

因此在传输速率为9600Baud ,本设计中选择11.0592 MHz 的晶体振荡器作为单片机系统的主时钟。

此时:711960016100592.116=-⨯⨯=UBRR (2)通过该时钟的选择,可以保证UBRR寄存器的值与理论值相同,从而降低单片机在发送数据时发生差错的概率。

无线收发模块的选择同样关系到通信质量的高低。

对于无线收发模块的选择,应注意几个指标:(1)发射功率。

在相同的气象、地理位置、天线高度等条件下发射功率将直接影响到无线收发模块的数据传输距离。

同时要保证其发射功率不能超过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标准;(2)工作频率。

除了工作在公共频段的无线收发装置,都需要向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频点;(3)功耗。

6 影响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分析为了保证信息准确传输,固定一个数据帧的大小为11位数据,并且尽量减少每次通信的数据量以降低一个数据帧中发生多个错误的概率来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发现,连续传输数据帧的时候,数据帧之间的时间间隔越大,系统发生丢失字节的概率越小。

二个数据帧之间的时延取值大约15 ms。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一旦两个无线收发模块间的距离小于3m,通信的可靠性将急剧下降,具体表现在:通信中的模块之间,总有一个模块只可以接收数据但不能发送数据,或者在发送数据帧的过程中部分数据丢失,导致数据反复重传。

将模块间的距离增大到5 m,模块间的通信可靠性恢复正常。

因此,在实际应用场合,两个节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应该大于5 m,以提高无线通信模块之间通信可靠性。

另外当同一时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块在其相互的接收范围内同时发送信息时,二者的发送均不能成功。

因此,在正常通信过程中应极力避免两个模块同时发送的情况。

7 结语在没有移动运营商网络覆盖的范围内若想要以无线电通信的方式进行远程监控,可以采用无线电收,发模块方式与RS-232-C串口通信方式相结合,传输采集数据及命令字。

经过实验,该方式在近距离通信中有较好的通信效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1] 李春杰,王天庆.无线传输通讯模块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外国电子测量技术.2005(6):23.26.[2] 华泽玺,王长林,尹忠科,等.基于主动发送,串口监听模式的实时数据采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1):38.39.[3] 海涛,龙军.计算机通信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30~224.[4] 厉小润.一种与接线无关的三相功率因素检测方法[J].电子技术应用,2003(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