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资料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2. 分析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3. 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4. 学会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词汇的复习: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用法和变化。
2. 文言句式的复习: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
3. 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段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讲解与实践: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注意词义、句式和语境的转换。
三、教学方法:1. 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典型文言文句式和词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2.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文言文段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问题。
4.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评价他们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包括正确性和书写规范性。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交流能力。
4. 翻译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准确性、流畅性和表达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或复习资料:提供系统的文言文学习材料,包括课文和练习题。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文言文文本、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参考译文:提供标准译文,供学生参考和对照。
4. 练习纸和笔:用于学生做练习和记录重点知识。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重点词汇。
2.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段落,理解文意。
3. 翻译练习: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教学难点: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虚词的相关资料和例句。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文言虚词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新课:讲解本节课的文言虚词,包括用法和意义,并通过例句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虚词运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虚词运用的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他们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运用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学生做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对句子中虚词位置和作用的理解。
3. 评价标准: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能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讨论问题有深度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定适合学生程度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文虚词的相关知识点。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题:编写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
4. 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第二课时:练习文言文虚词的使用,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第三课时:总结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综合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

文言综合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乃”等。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及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用法。
3. 举例:通过具体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文言文虚词,体会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测试:进行文言文虚词运用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文言文虚词的教学内容。
2. 课件: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题:用于课后练习和测试。
六、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2. 多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加强课后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4. 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七、教学时间:1. 授课时间:45分钟2. 课后练习时间:课后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完成。
3. 测试时间: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文言文虚词运用测试。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常见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练习使用文言文虚词。
4. 测试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难点:1.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讲解清楚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2. 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十、教学准备:1. 教材和课件:准备相关文言文虚词的教学内容和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
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
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
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
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
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2.掌握“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一、“之”(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3、宋何罪之有?()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5、久之,目似瞑()6、(陈涉)辍耕之垄上()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8、固以怪之矣()9、马之千里者()(二)“之”的用法归纳1、代词(1)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2、助词(1)结构助词 (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到。
(三)直击中考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怅恨久之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何陋之有?C:公将鼓之D:辍耕之垄上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B. 小大之狱C. 布衣之怒D. 王之蔽甚矣二、“而”(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1、佣者笑而应曰()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夺而杀尉()4、人不知而不愠()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二)归纳:“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三)直击中考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学而不思则罔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挟天子而令诸侯D.足肤皲裂而不知三、“以”(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以君为长者()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以塞忠谏之路也()6、策之不以其道。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二)“以”的用法归纳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表结果,译为“以致”。
有时相当于“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三)直击中考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 以告先帝之灵C. 以光先帝遗德D. 以咨诹善道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 必以情B. 以残年余力C. 徐喷以烟D. 以彰其咎四、“于”(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2、胡不见我于王()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骈死于槽枥之间()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不求闻达于诸侯()8、皆以美于徐公。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三)直击中考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A.休祲降于天B.贤于材人远矣C.欲有求于我也D. 又留蚊于素帐中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不求闻达于诸侯B.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五、“为”(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二虫尽为所吞()4、若为佣耕()5、为坛而盟。
()6、以丛草为林()7、或异二者之为()(二)“为”字的用法归纳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
读作“wéi”二、用作动词,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i ”。
(三)直击中考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C.项燕为楚将D.士卒多为用者六、“其”(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复前行,欲穷其林()3、其真无马邪?()4、其真不知马也()5、既克,公问其故。
()6、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其”字的用法归纳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三)直击中考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百姓多闻其贤B.安求其能千里也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其如土石何?七、“乃”(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久而乃和()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二、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三)直击中考与“乃记之而去”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见渔人,乃大惊()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乃重修岳阳楼()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六、方法指津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
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所剩虚词,下节课继续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