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 设计改变一切
ideo设计流程

ideo设计流程IDEO设计流程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旨在帮助设计师通过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问题来创造创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IDEO 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策略来帮助设计师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一流程。
第一阶段:了解IDEO设计流程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问题。
在这一阶段,设计师需要与用户进行沟通,收集信息并分析数据,以便准确地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
设计师可以通过访谈、观察和参与用户活动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并避免预设立场或偏见。
第二阶段:观察在理解用户需求和问题之后,设计师需要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深入了解用户的行为和环境。
通过观察用户的日常活动和使用习惯,设计师可以发现隐藏的需求和问题,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观察可以通过现场观察、用户测试和原型演示等方式进行。
第三阶段:发现在观察用户行为和环境之后,设计师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发现潜在的机会和问题。
设计师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来整理和分析数据,例如用户旅程地图、人物画像和亲身体验等。
通过发现用户的痛点和潜在需求,设计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第四阶段:创意在发现用户需求和问题之后,设计师需要进行创意思维和创新设计。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可以运用各种创意工具和方法,如头脑风暴、故事板和原型演示等,来产生创新的解决方案。
设计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并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在这个阶段,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能够尝试和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第五阶段:实验在产生创意解决方案之后,设计师需要进行实验和验证。
通过快速原型和用户测试,设计师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案。
实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设计师可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不断实验和迭代,设计师可以逐步完善解决方案,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第六阶段:实施在经过多次实验和迭代之后,设计师可以将最终的解决方案推向市场。
IDEO,设计改变一切

<div class="article_tit"> IDEO,设计改变一切 </div> <span>作者 : 李耀华</span> <p> 设计思维,对于经历过经济危机,正在努力从制造转型与升级的中国企业尤为重要,产业升级首先要升级的是企业家思想。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多是读毛选、孙子兵法创业的,凭借战争时代的智慧他们获得成功:三十年后的今天,新的经济格局下企业家需要新的思维方式。
企业家和政策决策者引领和决定着这个市场,他们的思考和智慧代表着这个社会和时代。
<br/> 真正的企业家是思想者和领导者,比如Steve Jobs,Mark Zuckerberg等,他们善于思考创造和提升用户体验,影响和控制着消费者,他们的智慧决定着竞争水平的高低。
所以产业升级关键在于思想升级,以创新的思想对企业产品系统化构建资源合理化配置,通过设计思维,变革组织和激发创新。
IDEO,知名的国际设计公司。
多年来,他们在为不同领域的客户服务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设计,提升自己对设计的认识。
总裁TimBrown在他的新书和与杂志的访谈中阐述着IDEO的设计思考,希望中国设计师以全局的眼光,形成真正的跨学科创新而不是多领域骑墙式的妥协,不禁让人们对当下中国浮躁的设计氛围进行反思。
<br/> <br/> 为新西兰航空打造长途旅行体验 <br/> <br/> 新西兰航空希望改善长途飞行的乘客体验,尤其是经济舱乘客的体验。
他们寻求IDEO的帮助,对整个长途旅行体验重新设计,包括客舱的布局和设施(如经济舱和商务舱的座位),以及服务和娱乐系统。
<br/> IDEO与新西兰航空进行了九个月的合作,研究了新西兰航空公司客舱的各个方面,并与乘客和机组乘务人员进行了访谈。
IDEO,设计改变一切(10周年纪念版)

的,如何高效领导团队尤为重要,团队领导是关键的破局者。
道,非常道…只是抛开了术,单纯的说“道”…可读性比较一般…对于没有接触过“此种道”的读者来说会
读的很辛苦,认真读却一头雾水…说好的考虑顾客的需求,读者也是顾客啊…设计这本“道”的时候,忽略了
观察:**人们没有做的,倾听人们没说出来的
行为转变:用洞察激发未来产品
换位思考:真切体会别人的感受
超越个体:把针对个人的换位思考延伸开来
第3章思维矩阵,让思维过程变得更明晰
汇聚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分析与整合
用实验的态度从事设计
让组织乐观起来
头脑风暴法
发挥视觉思维的作用
小便利贴中的大创新
第4章用手来思考,模型的力量
发挥强大的功效,例如提升顾客对旅馆的经验感受,鼓励银行客户存更多的钱,或为公益广告铺陈感动人心的叙
述。设计思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解决各样的议题与关怀。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总体来说IDEO在未来10来看,也是相对经典,好的设计永不过时,以人为本,客户需要相互理解,相互信
任,才能做得更好~。
这本书对于设计思维有开创意义,但是读了几本别的书再来看这本,新的信息量较少。
能力:直觉能力、辨别模式的能力、构建既具功能性又能体现情感意义的创意的能力,以及运用除文字和符号以
外的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能力。
设计鉴赏力包括了利用高兴、美丽、个人意义和文化共鸣这些直觉反应的能力。
●可行性,在可预见的未来,有可能实现功能;●延续性,有可能成为可持续商业模式中的一部分;●需求
性,对人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指南ideo观后感

一、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指南在当今的设计领域中,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IDEO作为一家知名的设计沟通公司,提出了许多关于以人为中心设计的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指南,并共享对这一理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IDEO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要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关注用户的体验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功能和形式。
在进行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与用户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合作,从而真正将用户的利益放在设计的核心位置。
2.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为了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IDEO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工具。
设计思维方法论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并提出符合用户期望的解决方案。
原型制作、用户测试等方法也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案例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数字产品设计为例,许多成功的产品都是基于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深入了解而诞生的。
手机App的设计通常会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偏好来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4. 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设计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才能设计出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也能够让产品更加人性化,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情感和体验需求。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崇和深入研究的设计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设计者可以更好地创造出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IDEO,设计改变一切

IDEO,设计改变一切禧玛诺公司(Shimano)是日本一流的自行车配件制造商,2004年,在美国的传统高端公路赛车和山地车市场中,该公司业绩平平。
禧玛诺公司一贯以新技术促发展,而且在创新技术方面投资甚大,希望能以此带来新的转机。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禧玛诺意识到,创新是摆脱困境的明智之举,因此它邀请IDEO 公司与其合作。
合作伊始,我们就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关系,这种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与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的情形都大不相同。
禧玛诺并没有交给我们一系列技术参数和一大堆市场调研结果,然后让我们去设计一批零件。
相反,我们通力合作,一起探索自行车市场不断变化的态势。
在初始阶段,我们组建了一支由设计师、行为科学家、营销专家和工程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团队的任务是找出针对此项目的适当约束条件。
团队开始时的直觉是,不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端市场。
相反,团队成员分头外出调查,想了解为什么90%的美国成年人不再骑自行车虽然他们中90%的人小时候都骑过自行车!为了寻找思考这一问题的新思路,他们花时间跟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待在一起。
团队成员发现,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对儿时骑自行车的经历怀有美好的回忆,然而现在却对骑车望而却步,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不愉快的买车经历(包括那些在多数独立自行车店里担任销售人员的运动员,他们身穿紧身骑行服,样子有些咄咄逼人,让顾客感觉不安);自行车、配件和专业服饰过分复杂并贵得出奇;在没有自行车专用道的公路上骑车太危险;也许只有周末才骑车,但维护这样一辆复杂的自行车,要求太高。
团队成员还注意到,他们访谈过的每个人差不多都有一辆自行车扔在车库里,要么是轮胎瘪了,要么是闸线断了。
设计团队不仅从自行车玩家中寻求灵感,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到禧玛诺核心顾客群之外的人中寻求灵感。
这种以人为本的探索让设计团队意识到,一种全新的骑车方式或许能让美国消费者找回儿时骑车的感觉。
一个尚未开发的巨大市场开始在设计团体面前逐渐浮现。
IDEO设计改变一切

IDEO〃设计改变一切
第一部分 设计思维的力量
视觉思考:动手画出来
当我用图画来表达某个想法时,我得出的结果和用文字表达得不一样,而且通常速度更快。 达文西和许多成就斐然的设计思考家一样,是运用绘画技巧来强化别人的构想。
IDEO〃设计改变一切
第一部分 设计思维的力量
便利贴,创新时少不了它
便利贴鼓励我们捕捉快闪念头,变换位置,或否决丢弃,非常适合用来对付每个设计专案都会不断碰到的一个事 实:截止期限(所有的专案工作都有一堆限制:科技限制,技术限制,知识限制) 设计思考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能力。包括有能力在一团复杂混乱的资料中找出模式(便利贴,创新时少不了 它),可以从断简残片里综合出新概念(便利贴,创新时少不了它),可以对于我们不同的人感同身受,这些都是 可以学习的。
IDEO〃设计改变一切
第一部分 设计思维的力量
化需要为需求,把人放在第一位
我们全都得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我们得学习:把人放在第一位。 亨利福特很清楚这点,他曾说:「假如我们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这就是为什么传统 那些焦点团体和调查研究无法奏效的原因,因为这类做法大多只是问受访者想要什么,无法激发新的洞见。 经过长达一百年的创意解难磨练,设计师已经累积了一套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游走在我所谓的「创新三空间」: 发想,构思和执行我认为,现在必须把这些技术扩散到整个组织,更重要的是,设计思考必须力争「上游」,更靠 近制定决策的执行单位。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说出潜藏在心里,甚至自己也没觉察到的需求,我把这三项彼此强化的要素称为:洞见 (insight),观察(observation)和同理心(empathy)。
2、变需要为需求——把人放在首位
洞察力:从他人的生活学习 观察:关注人们没有做的,倾听人们没有说出来的 行为转变:用洞察激发未来产品 换为思考:真切体会别人的感受
80本好书推荐:一位天才少年妈妈的年度私人书单

80本好书推荐:一位天才少年妈妈的年度私人书单 有人说,中国家长可能是世界上最分裂的家长:自己不愿意、不主动学习和阅读,却天天盼着甚至骂着孩子好好学习并读万卷书。
这些放在十年前可能还会获得不小认同,但今天可能就犯众怒了:70后80后这一代父母,大都受过良好教育、视野开阔也更懂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重要性。
这不,前不久一位在外企任职的妈妈Serena。
她的儿子小学二年级,但俨然是一位“小小CEO”的苗子了。
一位出众少年的背后,一定有一位不俗的爸爸/妈妈以及至少一个好习惯。
Serena非常注重亲子共读,她们母子俩共同拥有的书房,藏书已经超过800本,堆满了5个大书架。
这800本书一部分是给孩子读的,一部分则是Serena自己阅读后希望分享或运用到孩子身上的,用她的话来说,至少让自己活得通透,做更好的父母。
整个2015年,她和孩子看过的好书超过100本(套)。
在我们的邀请下,Serena愿意分享这份共80本的年度私人阅读书单:数学与经济学启蒙▋1、《我教女儿学数学》作者:独狼推荐理由:讲故事、做游戏、情境教学,这位睿智的爸爸非常巧妙地将历史、天文、地理等知识融入数学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综合教学模式,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更改变了孩子的思维方式。
▋2、《汉声数学系列》作者:汉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推荐理由:极具趣味性,知识体系性和深度的经典数学读物。
▋3、《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作者:R.柯朗H.罗宾推荐理由:爱因斯坦推荐的数学科普经典读物,对整个数学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了透彻清晰的阐述。
▋4、《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作者:陈志武推荐理由:生活中很多经济现象的阐述和分析,知识点比较全。
▋5、《看漫画读经典系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者:孙基华推荐理由: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原著艰深难懂,令人望而生畏,这套漫画版图书就大为不同啦!它在准确传达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透过漫画让人物与思想都活了起来。
《IDEO_设计改变一切》读书心得

这本书名叫《设计改变一切》也许我们见证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这本书序言的第一句话作者这样写到:“近年来的游历令我深信,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商业发展和变革最为迅速”那么问题来了,在这高速发展的洪流中如何脱颖而出,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品牌价值,并创造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令它们对于受众更加具有吸引力呢?需要寻求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不是仅仅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设计思维设计思维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在三个空间中来回往复,甚至彼此重叠,它们是:灵感,既那些激发我们找寻解决方案的问题或机遇;构思,即产生、发展和测试想法的过程;实施,即把想法从工作室推向市场的路径。
策略为三个对象服务:环境福祉,人的需求,企业利益。
成功的设计策略必须具备这样的特征:强调人的基本需求,这是推动设计思维摆脱现状的动力。
以此为基础,为企业带来利益,然而这里所说的人的基本需求,与短暂的或人为控制的渴求截然不同。
我们也应以创新的方法降低环境压力,为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创造福祉。
好的策略应该找到这三种对象之间关系的平衡点。
实现环境福祉,要求反对传统人为废止的商业制度、反对带来污染的技术和材料、反对急功近利的生产方法。
反对的同时又必须找到可以取代传统制度的新模式、选择新的生态材料和新的组织手段,而且它必须可持续,而不给未来的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实现企业利益,要以人作为根本的服务对象,为最终极用户开发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或者开发全新的方法解决他们现有的问题。
仅仅用功能改进、外形美化、用户界面友好等方法解决现有竞争者的产品问题,这样的手段已经不太容易为企业创造价值,你能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
这些手段应该是策略的最基本目标,而不是核心目标。
策略的核心目标在于发掘终极用户自己都不知道的一种潜在需求,再根据这种需求而寻求灵感、想象出某种体验,最后再通过技术和商业的手段,把这种体验实施为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設計思考改變世界)
Book summary Prepared by Daniel Wu Justin Wu 10-10-2010
設計思考改變世界
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 作者簡介 提姆.布朗 Tim Brown IDEO執行長暨總裁。IDEO獨立名列於全球十大創意 公司之列,是一家全球顧問公司,曾協助打造蘋果電 腦的第一隻滑鼠和Palm V之類的標準設定創新產品。 IDEO應用以人為中心的取向,為全世界的領導企業 以及政府、教育、健康照護和社會等部門,驅動創新 和成長。布朗為《財星》百大企業的資深執行長和董 事會提供建議,並與微軟、百事、寶僑和Steelcase等 公司保持策略性的顧客關係。
目錄 - 章節
設計思考是什麼? 第一篇 設計思考是什麼? 1. 打動人心,或設計思考不只關乎風格 打動人心, 創新三空間 專案+簡報 跨領域整合團隊 大團隊中的小團隊 2. 化需要為需求,或把人放在第一位 化需要為需求, 洞見:從他人的生活學習 觀察:看人們不做的,聽人們不說的 同理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3. 在腦中下棋,或「這些傢伙根本沒流程!」 在腦中下棋, 這些傢伙根本沒流程!」 聚斂性思考和擴散性思考 分析與綜合 / 實驗態度 腦力激盪 / 視覺思考 便利貼,創新時少不了它 4. 打造思考力,或原型製作的力量 打造思考力, 用手思考,製作原型 把構想演出來 天馬行空地製作原型 管好自己的事業 為組織重整製作原型 5. 體驗的設計,或將構想付諸執行 體驗的設計, 光有好構想還不夠 從消費到參與 / 參與式體驗 誘導人們改變行為 打造人人都是設計思考家的體驗文化 將構想付諸執行 6. 散播訊息,或說故事的重要性 散播訊息, 在第四度空間做設計 帶著時間去設計 當故事的重點就是故事本身 從追求數字到服務人類 設計思考怎麼做? 第二篇 設計思考怎麼做? 7. 設計思考運用到組織,或教企業捕魚的方法 設計思考運用到組織, 設計思考是一種有系統的創新 利用設計思考來經營創新組合 組織改造 8. 新社會契約,或你我必須同舟共濟 新社會契約, 經濟服務化 系統規模: 系統規模:我們該向蜜蜂學習 企業、 企業、經濟和地球的未來 改變我們的行為 9. 設計行動主義,或利用全球潛力激發解決方案 設計行動主義, 最極端的使用者 印度體驗之旅 從全球到在地 設計未來的設計思考家 10. 設計未來,現在就做! 設計未來,現在就做! 設計思考和你的組織 設計思考和你個人 感謝篇 IDEO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
• 台灣美學經濟創言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李仁芳
創新三空間
• 我們可以用「3i」空間來思考這個過程:發想(inspiration)、構思 (ideation)和執行(implementation)。「發想」指的是刺激你尋找解決 方案的機會與需求;「構思」指的是想法的催生、發展和驗證;「執 行」指的是從研究通往市場的步驟。在研究小組不斷琢磨想法、探尋 新方向的過程中,這個案子可能會在這三個空間裡來來回回不只一次。 • 這種交互影響、非直線的走法,並不是因為設計思考家沒有組織、缺 乏紀律,而是因為設計思考基本上就是一種探索的過程;只要做對了, 必然會在路途中找到預料之外的發現。 • 對追求美的藝術家或追求真理的科學家而言,專案的種種限制可能是 令人討厭的束縛。 設計者的特色就是樂意擁抱限制。 • 少了限制,就不可能有設計,而最好的設計,往往就是來自於最嚴苛 的限制。 • 這種接受挑戰限制的意願或熱忱,正是設計思考的基礎所在。 找出有 哪些重要限制,然後建立評估架構。
洞見、觀察、同理心
• 洞見:從他人的生活與工作中學習,發現他人的奇怪的作業與矛盾的 洞見: 細節,檢視假設,形成洞見。 • 觀察:現地現物實地觀察,看人們不做的,聽人們不說的。為了得到 觀察: 令人意外地新想法,我們應該朝邊緣前進,朝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思 考和消費的「極端」使用者前進,從深度觀察中萃取洞見。 • 同理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同理心: • 我們的目的不是建立知識、測試理論或驗證科學假設。 • 設計思考的任務則是,將觀察轉譯成洞見,進而轉化成可以改善生活 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具備同理心,我們才不會把人當成實驗室的白老 鼠,或統計數據裡的標準差。 • 要努力透過別人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透過他們的經驗去理解這個 世界,透過他們的情緒去感受這個世界。 • 我們看到他看到的,摸到他摸到的。所謂潛在的需求,就是人們感受 強烈但無法清楚陳述的需求,如果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我們就能 想出更好的辦法來改善這些經驗。
不會過於具體,又不會大到無邊無際。
真正的跨領域整合團隊
• 下一個構成要素,顯然就是專案團隊。對象包括心理學家和民族學家、 工程師和科學家、行銷和企業專家,以及作家和電影製片等。 • 他們聚集在同一個團隊,同一個空間裡一起合作,而且使用同一套程 序,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 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 有「T型人」在縱向部分,身懷某項絕技, 可以對成果做出實質貢獻。 • 設計思考家就不同,他們在縱軸上多畫了一橫,變成「T型人 型人」。他 型人 們可能是研究心理學的建築師,擁有企管碩士學位的藝術家,或是具 有行銷經驗的工程師。具有跨領域合作能力和性格的人(合作性格的 重要性不下與合作能力),永遠是創意組織積極尋覓的目標。 • 究竟只是多領域混編團隊,還是真正的跨領域整合團隊。 在多元領域 混編團隊裡,每個成員都會擁護各自的專業,於是專案變成了成員之 間的漫長協商,結果往往是黑白不分的灰色妥協。但是在跨領域整合 團隊裡,所有的想法都是集體共有,每個人都得為結果負責。
• 一個靈活敏捷的設計思考團隊,會從第一天就開始製作初樣,然後一 路自我修正。如同我在IDEO常說的:「越早失敗,就越快成功。」
成功構想的三大準則
• 這三個彼此重疊的準則分 別是: • 可能性(feasibility,產品 的功能在應用上的可能性); • 存續性(viability,產品有 可能成為公司永續商業模 式中的一部分); • 和需求性(desirability, 對使用者有價值,抓得住 消費者的心)。
打動人心,設計不只關乎風格
• 科技是設計思考之本,講究「感性科技」;人性是設計思考之始,注 重「人性設計」;文化是設計思考之源,追求「文化創意」。因此, 現代的設計師必須融合「感性科技」與「人性設計」的設計思考,營 造一個具有「文化創意」的人性化的組織與生活環境。 • 未來的設計師將扮演「科技的詮釋者(洞見),人性的引領者(觀察),感 性的創造者與品味的營造者(同理心)」
化需要為需求,把人放在第一位
• 我們全都得像設計師一樣思考,我們得學習:把人放在第一位 把人放在第一位。 把人放在第一位 • 亨利.福特很清楚這點,他曾說:「假如我們問顧客想要什麼,他們 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這就是為什麼傳統那些焦點團體和調查 研究無法奏效的原因,因為這類做法大多只是問受訪者想要什麼,無 法激發新的洞見。 • 經過長達一百年的創意解難磨練,設計師已經累積了一套工具,可以 幫助他們遊走在我所謂的「創新三空間」:發想、構思和執行。我認 為,現在必須把這些技術擴散到整個組織,更重要的是,設計思考必 須力爭「上游」,更靠近制定決策的執行單位。 • 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人們說出潛藏在心裡、甚至自己也沒覺察到的需 求,我把這三項彼此強化的要素稱為:洞見(insight)、觀察 (observation)和同理心(empathy)。
設計思考五項關鍵元素 設計思考五
• 首先是強調跨領域整合團隊編組,由各種不同類型異質性人才有機組 合而成。 • 第二套工作工具是視覺圖像,它可以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問題, 「創新始於眼睛」,好的設計思考家始終喜愛觀察。 • 第三套工作工具是擴散性思考和聚歛性思考交錯前進的腦力激盪與實 驗態度。 • 設計思考第四項得力工具是用手思考原型製作。 • 最後一項關鍵能力就是打造劇本說動聽的故事,創造無與倫比,感動 人心的體驗式設計。
創新三空間 (II)
HCD team Formative Team
for business project
Inspiration
Ideation
Implementation
Goal
For biz objective s, involved with UXIP team and key stakeholders
利用實體空間增強創意過程
• 一個規劃完善的專案空間 專案空間,外加一個協助小組成員外出實地觀察時, 專案空間 隨時和內部保持聯繫的專案網站或wiki,可以大大提升團隊的生產力。 • 這類專案空間對設計思考非常重要,研發團隊在這裡為專案進行渦輪 增壓,讓原型產品更快成形。 • 為該專案空間打造出好幾層可以隨機改造重組的空間。由於設計思考 的本質是嘗試和實驗,因此靈活有彈性正是它的成功關鍵。
好專案從“合宜的設計簡報”開始
• 把思考重點從問題(problem)轉向專案(project),以創意方式優遊在這 三者之間 (可能性feasibility,存續性viability,需求性desirability) , , • 簡報是所有專案工作的起點。簡報幾乎就像是科學假設,是一套腦力 限制條件,提供專案團隊一個著手進行的架構,一套衡量進度的基準, 以及一組有待實現的目標:價格點、可以使用的技術、市場區隔等等。 • 他的簡報給了專案小組一個明確可行的目標,但不會過於具體,他讓 我們有空間去詮釋自己的想法,去探討,去發現,但那空間又不會大 到無邊無際。 • 合宜的設計簡報 (非常重要),和過於模糊或過於嚴苛的設計簡報之間 的差別,可是不下於充滿突破性想法的設計團隊,和只會重炒冷飯的 設計團隊。
我們偕同他們
• 從洞見到觀察到同理心,我們要做的是,發明一種嶄新激進的合作形 式,讓創意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線變模糊。不是「我們對抗他們」, 甚至也不是「我們代表他們」。對設計者而言,這種新方式必須是 「我們偕同他們」。 • 設計將從設計師為民眾創造,走向設計師和民眾一起創造,終點則是 由民眾利用「使用者自行生產的內容」和「開放原始產品創新」自行 創造。 • 「機會只保留給那些準備好的人」 機會只保留給那些準備好的人」 • 設計思考家尋找洞見的準備方法:從看似平凡和異乎尋常的現象中尋 找,從日常生活的儀式和打破例行公事的意外插曲中尋找,從一般常 人和極端分子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