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21篇河中石兽原文呈现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作者为纪昀,题目是编者加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篇1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21篇 河中石兽 (共25张PPT)

今义:判断词,是
(4)盖 石性坚重 .
发语词 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 知其一 . 古义:____
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水边,河岸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与湿相对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 十余岁 . (2)竟 不可得 . ( 经过,过了 ( 终于,到底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B ) A.是 非木柿 . B.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 D.山门圮于 河 . 问今是 何世 . 士卒多为 用者 .
C.老河兵闻之 于上流 . 当求之 . 或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 .
吗?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呢,难道可以
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而且从中悟出了天 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 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21篇 河中石兽课件

12020/7/28
18
与水有关,但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分)(意 近即可,共2分) 【解析】一个是考虑水的冲力对石兽位置变化的影响, 一个是利用水的浮力称重,根据文意作答即可。
12020/7/28
19
(选自《曹冲称象》) 注:①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②太祖:曹操。 ③ 校(jiào):比较。
12020/7/28
15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山门圮于河 _倒__塌__ (2)不亦颠乎 _通__“__癫__”__,__疯__狂__(__每__小__题__1_分__,__共__2_分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事__物__的__道__理__、__规__律__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棹数小舟 原意:船桨,在句中意思是: __划__船__ (2)动词用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原意:水位急剧上升,在句中意思是:_洪__水___
12020/7/28
(16)转转不思已
已:_停__止__
(17)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_于__是__溯__流__:__逆__流__(__Y_W__:__逆__着__河__水__)__
(18)如其言
如:_依__照__
(19)但知其一
但:_只__(__Y_W__课__后__习__题__)_
12020/7/28
6
(20)可据理臆断欤
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译出大意, 1分;“求”“竟”译对,1分。共2分)
12020/7/28
16
(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 轻,(所以)水不能冲走石头。(“盖”译对,大 意正确即可,2分)
中考必备21篇文言文中心思想归纳整理(初中必备)

中考必备21篇文言文中心思想归纳整理(初中必备)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关于道德修养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陋室铭》)唐·刘禹锡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也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河中石兽》清·纪昀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伯牙善鼓琴》战国·列御寇知音难觅。
部编版八年级(上)《三峡》南北朝(北魏)·郦道元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派遣的豁达乐观的感情。
《富贵不能淫》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揭示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桃花源记》东晋·淘渊明通过写渔人探访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和平、安乐、平等、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民大众的社会理想,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记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的概貌、潭水的清澈、游鱼的静动情态、探索溪水的源头等,由此引出作者寂寞凄凉的心境。
《北冥有鱼》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河中石兽》《石钟山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题)

《河中石兽》《石钟山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题)二、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一)(16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河中石兽(节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石钟山记(节选)《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枹⑤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彭蠡(lí):即今鄱阳湖。
②郦元:即郦道元。
③李渤:唐代人。
曾作《辨石钟山记》。
④函胡:厚重模糊。
⑤枹(fú):鼓槌。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3)故莫能知()(4)余是以记之()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分)(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分)11. 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4分)12. 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答案:9. ①. 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②. 颠倒,错乱。
河中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其反激

河中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其反激
河中石兽
纪昀
〔清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
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2020年中考专题复习 第21篇 河中石兽

第二部分阅读专题二课标文言文21篇阅读第21篇河中石兽[清]纪昀◎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语文版:七年级(下)第27课教材原文参考译文(严格依据课下注释及教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河南语文中考复习河中石兽

*第
原 文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于 河,二石兽并沉 焉。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求二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 迹。
篇 河中石兽 [清]纪 昀
译 文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 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 前的两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这河 里。经过了十多年后,僧人募集 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那两 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人们)认 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便)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 游寻找了十多里,(都)没有(石兽 的)踪迹。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 意味? 【答】 讲学家的 “ 笑 ” 是自以为懂得 “ 物理 ” , 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 “ 笑 ” ,则是 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 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其一”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 (石 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 )。“其二 ” 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使石 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与水流相反的方向移 动。
拖 (6)棹数小舟,曳铁钯 ... 曳:______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 ..
设馆教书 设帐:___________
你们这些人 (8)尔辈 不能究物理 .. ... 尔辈:____________ 研究、探求 究:____________ 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 削下来的木片 (9)是非木杮 木杮: _____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人的形象
寺 僧——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没有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文章中心】这则故事用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的特殊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②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第21篇河中石兽
考情搜索:近12年未考查。
版本导航:◎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鄂教版:无
原文呈现
教参译文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第①段:交代石兽落水,数十年后寺僧到下游打捞却没有找到的背景。
第②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第③段:写老河兵认为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人们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并推出遇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