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化学备考指南(纲要版)_2

合集下载

2011年全国理综化学部分(大纲版)解析版

2011年全国理综化学部分(大纲版)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第Ⅰ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等浓度的下列稀溶液:①乙酸、②苯酚、③碳酸、④乙醇,它们的pH 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 )A .④②③①B .③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有机物的酸性强弱;同温度、等浓度的以上四种溶液电离程度:乙酸>碳酸>苯酚>乙醇,电离程度越大,c (H +)越大,溶液pH 越小,故答案选D 。

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B .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区分己烷和3-己烯C .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D .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可区分甲酸甲酯和乙醛【答案】D【解析】A 选项说法正确,乙醇含有—OH ,醇羟基氢可被钠置换产生氢气,而在乙醚(C 2H 5—O —C 2H 5)中不含有羟基,不能产生氢气;B 选项正确,己烷是饱和烃,不与高锰酸钾反应,溶液只是分层,3-己烯是不饱和烃含碳碳双键,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而使高锰酸钾褪色;C 正确,苯和溴苯都是无色油状不溶于水的液体,但是苯的密度小于水在上层,溴苯密度大于水在下层;D 错误,甲酸甲酯和乙醛都含有醛基,与新制银氨溶液共热,都能出现银镜,故无法区分。

8.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2 mol N 2和8 mol H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H 2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时氨气的体积分数接近于( )A .5%B .10%C .15%D .20% 【答案】C【解析】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由化学平衡计算的三阶段式有可知:反应消耗n (H 2)=2 mol ,n (N 2)=2/3 mol ,生成n (NH 3)=4/3 mol ,平衡时n (H 2)=6 mol ,n (N 2)=4/3 mol ,n (NH 3)=4/3 mol ,体积分数等于物质的量分数,则平衡时%15%100*)3/86/()3/4(N 2≈+=)(ϕ。

2011年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备考 讲座用提纲

2011年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备考 讲座用提纲

2011年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备考讲座用提纲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冬镜寰2011-02-27利德智达用第一个问题2011年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命题趋势一、从《考试大纲》看,2011年高考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命题趋势1.学习“命题要求”,明确高考要考什么?明确三个“要”: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2. 学习《有机化学基础》“考试内容及要求”,明确高考要考什么?明确2011年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与2010年、2009年保持稳定3. 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的“题型示例” 明确高考考了什么?是怎么考的?(1)明确2011年的“题型示例”与2010年、2009年保持稳定(2)学习“题型示例”,从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及答案中认识高考题例如2010-《考试大纲》中“Ⅴ.题型示例”42(04-上海-22)某芳香族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 8H 6O 2,它的分子(除苯环外,不含其它环)中,不可能含有的官能团是A .两个羟基B .一个醛基C .两个醛基D .一个羧基例如2010-《考试大纲》中“Ⅴ.题型示例”-23(07-Ⅰ-29)下图中A 、B 、C 、D 、E 、F 、G 均为有机化合物。

根据上图回答问题:(1)D 的化学名称是 。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3)B 的分子式是 。

A 的结构简式是 。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

(4)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B 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个。

ⅰ)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ⅱ)与B 有相同官能团、ⅲ)不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5)G 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 的一种重要的工业用______________。

2011年高考化学考前辅导资料

2011年高考化学考前辅导资料

2011高考考前辅导之临门一脚——化学明确高考评分的要求避免无谓失分一、明确高考评分的要求之评分细则示例1. 回答要明确具体:如某题答案为“除去CO2”若仅答“酸性气体”不给分;若答案为“乙醇” 把乙醇写成“酒精、无水乙醇、CH3CH2OH”都不给分。

2. 化学式要书写正确,方程式必须配平。

评分细则为:化学方程式不规范如:“==”写成“→” “ -- ”,或增加反应条件,或增加“↑”、“↓”等,扣1分,化学式错误或方程式未配平则0分。

二、明确高考评分的要求之评分时坚持的原则1.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甚至白字)都要参照标准扣分。

如:催化剂——摧化剂、崔化剂;加成反应——加层反应;苯——笨;玻璃棒——玻利棒;电解质——电解子;金刚石——金钢石等等。

2.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的,都不给分(包括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系数有倍数(非最小公倍数),分数等均视为不规范而不给分。

“△”、“↑”、“↓”、“→”、“≒”、反应条件等均应正确使用。

3.考生如按其他方法或步骤解答,正确的同样给分;有错误的,根据错误的性质,参照评分参考中相应的规定评分。

4.一个答案,经常有考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把握,写出一对一错,或二对一错,或一对多错的答案,这种情况多少反映考生抱有某种程度的投机心理,把多个可能的答案全部写出,让评卷教师作出选择。

阅卷一直坚持凡是出现多个答案情况时,只要有一个是错误的,则毫不留情,给于0分处理,5.凡是辨别不清的,皆为“0”分。

所以答题时,字不一定很漂亮,但须十分清晰。

即首先不能过分潦草,而且要十分清晰,易于辨认。

有两种情况存在,其一是学生在修改答案时,改动不够坚决和清楚,如由A改成B,由B又改成D,中间修改不清楚,难以辨认,其二是不排除考生有投机心理,让评卷老师去猜。

另外有些学生开始答卷(题)时,没有把握,而用铅笔答题,没有用签字笔,最后又没有用0.5mm黑色签字笔圈定,扫描时图像不够清晰,造成重大失分。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高考化学考前冲刺(二)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高考化学考前冲刺(二)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高考化学前冲刺(二)理综化学部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S 32 Na 23 Fe 56 Cu 64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6分)1.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发生的9.0级特大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造成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在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铯—137和钚—239等。

其中,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铯—137则会造成人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钚—239的半衰期达到2.41万年,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硼酸具有阻止反应堆内核分裂,降低反应堆温度的功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钚—239的质子数为239B.氢氧化铯的碱性比氢氧化钾强C.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D.硼酸的酸性比铝酸(氢氧化铝)弱2.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是强酸。

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反应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X是强碱时,过量的B跟Cl2反应除生成C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当X是强酸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可能是H2SO4B.当X是强碱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是HNO3C.B和Cl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D.当X是强酸时,C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3.向含有Cu(NO3)2、Zn(NO3)2、Fe(NO3)3、AgNO3各0.1 mo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0.1 mol铁粉,充分搅拌后,Fe溶解,溶液中不存在Fe3+,同时析出0.1 mol Ag。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氧化性:Zn2+>Cu2+>Fe3+>Ag+B.Fe3+的氧化性大于Cu2+C.溶液中Cu2+与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1 mol Fe可还原2 mol Fe3+4.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2011届高考化学复习计划

2011届高考化学复习计划

2010~2011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计划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按照原计划,将要在三月中旬结束,从三月中旬开始的第二轮复习是高考复习备考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建构网络、总结规律、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熟悉高考的重要阶段,复习效果如保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好坏。

为了使第二轮复习能扎实有效地顺利进行,确保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我经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特制订如下的复习计划与工作安排。

一、吃透教材,落实教纲认真学习钻研《考试大纲》,按《考试大纲》要求复习备考,把握要求、明确方向;其次,要把《考试大纲》与高考试题、教材、练习相结合,重在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把握领会高考试题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在吃透《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命题趋向,增强备考的目的性。

二、树立“强化主干、突出重点、关注热点、专攻簿弱”的复习思路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注重知识网络化,在知识的广度上做文章;二轮复习则要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做到深层次的理解,在主干、重点和热点知识的深度上下工夫。

1.对重要知识点要专题复习,重点测练、变式训练;对多个重要知识点,要精编一个典型例题,进行体现基础与能力的整合,同时也体现新高考下的命题思想,使学生加强了整合多个重要知识点的学习研究。

2.建立知识网络,注重学科内综合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章节建立简明的知识网络,然后可以将历届高三经典试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找出其特点和规律,然后进行讲解。

在对各专题进行讲解时要尽可能从各个侧面去展开,做到分析透彻,真正把握解题技巧和规律。

3.做到"精"、"细"结合,加强习题教学"精"、"细"结合即选题要"精"、讲评要"细",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

选题要精,就是要在选题过程中,注重试题的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需要注意的是,历年高考试题均是非常经典和有效的选题素材。

2011年上海高考考试手册化学

2011年上海高考考试手册化学

一、考试性质上海市化学科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

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考试对象为2011年参加高考选考化学科目的全体考生。

二、考试目标化学高考是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并对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具体考查目标为:1.化学知识1.1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2元素及化合物。

1.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化学技能2.1物质的制备、分离、检验及定量实验的技能。

2.2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及化学计算的技能。

3.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3.1能接受试题提供的情景资料并作出判断。

3.2能通过知识的迁移、转换、重组对情景资料进行处理并作出分析、评价。

4.实验能力4.1理解基础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能识别和使用常见实验仪器,熟悉和掌握基础实验的基本操作并能描述实验现象。

4.2能制定和—实验方案并选用实验仪器和试剂,能预测和解释实验现象,能处理实验数据并作出判断。

5.思维能力5.1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图形,理解常见分子和晶体的空间结构。

5.2 应用相关化学知识和技能归纳、演绎、类比推理。

5.3在分析基础上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假设作初步论证,对探究结果作出评价。

6.科学素养6.1能理解和运用化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6.2能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常识解释、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能正确认识公众关心的化学热点问题。

三、考试细则1.考试内容在试题中的比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约占30%,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约占20%,各有机化合物约占15%,化学实验约占20,化学计算约占15%。

2.试題难易度比例基础部分约占70%,较高要求部分计约占30%3.考试方法和试卷总分考试方法为闭卷书面考试,试卷总分为150分。

4.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5.试卷形式试卷分为第I拳和第II卷两部分。

2011年高考化学备考指南(纲要版)_5

2011年高考化学备考指南(纲要版)_5

2012年高考化学备考指南(纲要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考试大纲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高考题的命题依据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编写依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课标》,而教材又是不同的课标制定者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考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因此化学教学要教会学生重视在学化学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的本质,训练科学探究的技能、培养探究的能力,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化学是实验学科,学生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处理等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师要深刻体会高考化学备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能力,从而形成高效、有力的化学复习备考模式。

二、对2010年高考化学题简单解析2010年是广东实行3+文/理小综合的第一年,也是由单科到大文大理的第一年,是过渡的一年,所有的人都预测题目不会太难,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这次的试题应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过渡。

总体来说,这次试卷难度不是很大,准确地说应该是偏简单的,比起前五年广东高考的化学试题要简单很多。

试题并没有考得很怪很偏,所考查的都是重要的知识点。

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大部分来自于课本,有的甚至低于课本。

比如选择题的第7题,此题考查的是离子共存的问题,但并没有考到高中阶段才讲的考查频率比较高的因发生双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只是考查了初中阶段就讲过的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共存的一些离子组。

又比如选择题的第9题考查的是反应热中的重点内容即盖斯定律的应用,以往的题目都会给出三个已知的方程式,要求考生运用盖斯定律得出目标方程式,而这一题只给出了两个很简单的已知方程式,考生只需进行一次运算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再比如选择题的第10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先让大家先推出目标元素再做判断,而是给出了周期表让考生直接比较元素的化学性质。

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新课标全国统考大纲 化学

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新课标全国统考大纲  化学

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招生化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卷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二、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又有利于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原则,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考化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化学备考指南(纲要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考试大纲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高考题的命题依据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编写依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课标》,而教材又是不同的课标制定者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考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因此化学教学要教会学生重视在学化学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的本质,训练科学探究的技能、培养探究的能力,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化学是实验学科,学生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处理等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师要深刻体会高考化学备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能力,从而形成高效、有力的化学复习备考模式。

二、对2010年高考化学题简单解析2010年是广东实行3+文/理小综合的第一年,也是由单科到大文大理的第一年,是过渡的一年,所有的人都预测题目不会太难,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这次的试题应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过渡。

总体来说,这次试卷难度不是很大,准确地说应该是偏简单的,比起前五年广东高考的化学试题要简单很多。

试题并没有考得很怪很偏,所考查的都是重要的知识点。

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大部分来自于课本,有的甚至低于课本。

比如选择题的第7题,此题考查的是离子共存的问题,但并没有考到高中阶段才讲的考查频率比较高的因发生双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只是考查了初中阶段就讲过的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共存的一些离子组。

又比如选择题的第9题考查的是反应热中的重点内容即盖斯定律的应用,以往的题目都会给出三个已知的方程式,要求考生运用盖斯定律得出目标方程式,而这一题只给出了两个很简单的已知方程式,考生只需进行一次运算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再比如选择题的第10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先让大家先推出目标元素再做判断,而是给出了周期表让考生直接比较元素的化学性质。

又比如选择题的第12题考察的是水溶液中离子平衡,但并没有像以往一样考查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只是考查了最简单的电荷守恒。

虽然考的比较简单,但一些知识点考查的比较细,比如选择题第11题的D选项,考查到了裂解和皂化反应。

四道大题也和预测的题型一样,一题有机,一题化学反应原理,一题工业流程,一题化学实验。

第30题是有机的大题,依旧秉承了广东考查有机的风格,不考有机推断,而是给出流程,让考生去判断有机物的性质及书写化学方程式。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中规律性比较强的一块内容,在高考中得分率较高。

第31题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大题,依旧考查了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问题,只需根据温度和平衡转化率的关系便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此题的最后一问竟然考查了最基本的平衡常数的定义,只需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把数据代入公式即可算出正确答案。

第32题考查的是工业流程,依旧是以除杂为主,考查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一个是调节PH 值除杂法的原理,二是如何排除除杂过程中各种离子的相互干扰。

第33题是实验大题,依旧秉承了广东考查实验的风格,即考查离子的检验,需要考生书写检验过程。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道题目让考生检验的不再是课本上要求大家掌握的离子,此题让考生检验的是亚硫酸根和次氯酸根。

但根据题目给出的试剂我们也很容易想到方法,题目给出了具有强氧化性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以用它来检验具有还原性的亚硫酸根离子,题目也给出了具有还原性的碘化钾,可以用它来检验具有氧化性的次氯酸根离子。

整个试卷虽然题目不多,只有6道选择和4道大题,但重要的知识点几乎没有遗漏,都有涉及到。

比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第8题)、离子共存(第7题)、氧化还原反应(33题第2小题),元素周期律(第10题)、盖斯定律的应用(第9题)、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问题(31题)、水溶液中的离子问题(第12题)、工业流程问题(第32题)、有机物的性质(第11题和30题)、实验中的离子检验问题(第33题)。

总体来说,因为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第一年,题目不难偏简单,但并没有考查较怪较偏的知识点,考查的仍然是重要的知识点,而且几乎没有遗漏。

因为题目比较简单,所以综合科会拉不开分数的差距,高分段的同学会比较集中,对考生志愿的填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对2011年高考的展望与各类型题目的特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题,逐步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试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体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化学科学发展趋势,主要考察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题目中的情境大都是社会热点、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和课本知识的结合,强调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特点,突出考查了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与理论,加强了以化学与能源、医药、新材料、环境、工业生产等作背景,体现了化学科学与科技、社会、环境的联系,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化学学科特色相结合,立足基础,以能力立意,以实际化学问题解决作思路设问,在问题解决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试题情境设置新颖。

重要考点的题型和能力要求变化是比较突出的,在复习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总结和归纳,从而找出命题人的一些思路。

高考选择题的训练应以选编题目为核心,以科学训练为依托,根据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研究命题的思路,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趋势和方向,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因而,选择题分数的提高,训练的策略只是一种手段,如何在不花费学生大量时间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训练呢?关键在于教师高效的选题。

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了选择题命题者对考点、题型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才能有的放矢,精练巧练,提高高考备考的效率。

对于有机部分:1.“同分异构”要把握适度。

过去的要求是能列举同分异构体,而09必考中只是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选考中也只是要求能判断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若以C 7H 16或氨基酸为例,若是06年以前,写出其各种同分异构体那是正常要求,而现在就超纲,现在只需能对给出的几个结构简式进行判断即可,教学中对同一分子式会有不同类别的物质,如C4H8O2可让学生理解一下,但碳原子个数多的就不宜介绍。

2.难度大的有机合成题不宜过度训练。

2010年前有机合成题较大量训练是个正确的做法,因为考纲中明确地要求能“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但新考纲中未提及,07、08试题也没有大型的有机合成题。

不过由乙烯到乙酸乙酯或聚乙二酸乙二酯、甚至丙烯合成聚乳酸酯的系列反应方程式可以引导学生熟练写出,因为这些过程借助了基础知识,典型物质,可以复习到考纲中涉及的大部分反应(如加成、取代、氧化、酯化、缩聚反应等)。

如果把这些物质“嫁接”到某个蓝本上就可成新题,这样做也有依据2010年考纲指示“能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3.典型有机化合物能发生的主要反应类型要熟悉,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要熟悉。

比如在必修中的甲烷、乙烯、苯(苯的衍生物)、氯乙烯、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的类型。

4.知晓各类典型有机物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看熟教材。

5.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6.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知道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对于实验部分:高考实验题既是化学实验知识的大融合:包含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试剂的选择,仪器、装置的选择和绘制,溶解、过滤、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的应用,离子的分离、离子的检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定性分析,定量测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和评价;又是中学化学核心知识的大融合:化学实验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逐渐渗透、融合,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考查了中学化学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科学探究”理念:两道高考题都很好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其中设计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作答,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如果学生跳过这一步,就会导致实验过程这一重头戏的回答。

3.用化学术语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考生将所有的实验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注重了对考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科学性、整体性等,要求考生有较高的知识内容层次、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文字表达能力。

4.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新课程将“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写入的课程标准,大纲也明确要求要了解控制实验条件,考查了对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对于元素与化合物1.掌握中学化学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运用恰当的方法,比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化学实验,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元素与化合物性质的内在本质与联系3.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将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验中,加强实验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这对于解决化工生产的化学题比较有效果。

对于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与能量:增加的内容有“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等;删去原考纲中“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

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调整为“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增加“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等内容;删去“理解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义”;将“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调整为“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电离平衡概念(第一节)→酸、碱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节)→盐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节)→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第四节)→固液混合物中的离子平衡(第四节)→酸碱盐溶液之间反应的本质认识(增补)。

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渗透到各节中。

前三节的教学应将溶液组成的认识作为理解新的理论的重要依托,否则认识就会出现歪曲和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