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服装材料下的古人生活态研究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时尚文化研究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时尚文化研究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服饰与时尚文化。

古代中国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衣着,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首先,我们来看古代中国的服饰在时尚文化上的体现。

尽管时光已逝,但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了解到古人对时尚的追求。

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服饰特点,比如长袍、束腰、衣襟的样式不断变化,体现了时尚的流行和变化。

而到了唐朝,宫廷衣着尤为盛行,宫女们的服饰华丽多姿,丝绸、花纹的运用异常精致。

这些古代服饰的时尚元素,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也影响了后来时尚文化的发展。

其次,古代中国的服饰也是地域文化的表达。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也因此多元丰富。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疆,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服饰风格。

例如,北方的汉族传统服饰注重保暖和实用性,多采用厚重的织物和深色调,体现了北方人民坚韧勤劳的性格特点。

而南方的汉族服饰轻薄透气,色彩鲜艳且注重装饰,体现了南方人民开朗热情的性格特点。

此外,少数民族的服饰更是各具特色,不同颜色的斑纹、动物皮毛的运用,彰显了民族的独特文化。

再者,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社会地位和身份有着紧密关联。

在封建社会,人们对服饰的规范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皇帝、贵族和官员只有在特定场合才能穿戴特定的服饰,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这种等级制度不仅在社会中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也给人们提供了审美的范本。

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服饰简单朴素,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差距和封建制度的影响。

最后,古代中国的服饰与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在古代中国,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人们内心寻求美好的表现。

比如,斗笠的使用,不仅可以防晒和遮挡雨水,还可以体现个人的情感和格调。

古人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与时尚流行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独特的审美追求。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服饰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时尚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特色的体现,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报告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报告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报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报告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社会风俗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服饰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穿戴动物皮毛来保护自己免受寒冷和野兽的侵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制作衣服。

最早的衣服是用纺织品制成的,如亚麻、蚕丝、洛阳的丝织品等。

而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文化背景也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服饰风格。

在中国古代,服装的款式和颜色通常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例如,皇帝的服饰往往比其他人的更加豪华和华丽,以显示其权力和地位。

而普通人则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

此外,在古代,人们还有严格的居礼制度,衣着的规范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另外,中国古代的服饰种类繁多,有衣、裳、襦、袄、袍、裙等不同的类型。

同时,不同的服饰在不同的场合和季节中有不同的用途。

在重要的庆典活动中,人们通常会穿戴礼服,以示尊重。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则穿着舒适和实用的衣物。

此外,古代服饰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如封建时代的华丽和繁琐,和近现代的简约和实用。

另外,中国古代服饰还有一些特殊的装饰品,如帽子、鞋子、腰带、饰物等。

这些装饰品不仅能够增添服饰的美感,还能够显示个人的品味和风格。

例如,在明代,人们流行戴宽边帽;在清代,人们流行戴斗笠;在唐代,人们则流行鬃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古代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推测古代社会的面貌和演变。

同时,也能够从古代服饰中汲取灵感,对当代的服装设计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影响。

关于汉服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这篇作文

关于汉服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这篇作文

关于汉服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篇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汉服好帅啊!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汉服,汉服可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哦!汉服的历史超级悠久的。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穿汉服了。

那时候的汉服非常简单,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服的款式越来越多样化哦。

汉朝时期,汉服达到了鼎盛时期,款式繁多,十分漂亮。

当时的贵族们都穿着华丽的汉服出入,非常体面。

汉服最大的特点就是上下分离,上衣下裙分开穿。

到了唐朝时期,汉服又有了新变化。

唐朝的服饰特别华丽灿烂,而且上衣下裤都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的宋朝和明朝,汉服又有了新的变化。

可惜啦,到了清朝末期,中国人开始穿起了西装,汉服慢慢就没落了。

不过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喜欢上了汉服,因为汉服真的超级漂亮!现在的汉服复兴运动越来越火爆哦。

我们班里就有好多女生都穿汉服来上课。

男生们也有穿汉服的,虽然汉服裤子有点紧,但是穿起来真的很帅气!除了在学校穿,大家也经常穿汉服去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剪纸、舞蹈、书法等等。

大家都觉得汉服美美哒,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最喜欢穿的是青花瓷元素的汉服。

花色太美了,简直就像走在花园里一样!妈妈说将来要给我做一件青花瓷汉服裤,我已经等不及了呢。

虽然现在汉服的流行程度还没有西服广泛,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汉服复兴运动中,相信有一天汉服一定会重新成为主流服装的!汉服万岁!总之,汉服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变迁。

虽然一度没落,但现在又重新火起来啦。

希望未来更多人能欣赏汉服的独特魅力,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篇2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汉服的历史和现状。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汉服的历史。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

当时,中国的一些部落就开始穿一些比较简单的衣服。

传统文化与生活服饰300

传统文化与生活服饰300

传统文化与生活服饰300作为一个独特的国家,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生活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并探讨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想谈谈中国的传统礼服——汉服。

汉服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设计简洁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和谐美。

汉服的款式和颜色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朝代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

在古代,人们穿汉服参加各种重大场合,如婚礼、祭祀和宴会。

汉服不仅展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还凸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除了汉服,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服饰,如旗袍、蓝色布鞋等。

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以其优雅的线条和华丽的绣花设计而闻名。

旗袍通常由丝绸制成,穿着它的女性显得婀娜多姿,令人难以忘怀。

而蓝色布鞋则是中国人平常穿着的传统鞋子,它的设计简单而舒适,适合日常生活中的穿着。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传统服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着装方式,更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人们通过穿着不同的服饰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例如,贵族阶层通常穿着华丽的服饰,而平民百姓则穿着朴素的衣服。

这种差异化的服饰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分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服饰在现代中国的生活中逐渐减少。

现代人更多地选择了西方的服饰风格,而传统服饰则被用作特殊场合或节日的着装。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但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注。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服饰文化,中国政府和社会团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举办汉服节、旗袍展和服饰秀等活动,以展示和宣传传统服饰的魅力。

此外,一些文化机构还推出了相关的课程和培训,以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的兴趣和认识。

这些努力有助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名称: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研究性学习报告开题报告。

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

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

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研究方法: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由这个开题报告,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来,做这项研究时我们的选题是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

这说明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研究性学习。

历史下衣食住行的变化

历史下衣食住行的变化

未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高层建筑 和地下空间的利用可能会更加普遍。同时,智能 家居和绿色建筑也将成为趋势。

未来,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 点。有机食品、素食主义和定制化饮食可能会更 加流行。此外,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个性化 的食品制作也可能成为现实。

未来,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将改变人 们的出行方式。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可 能会得到缓解。此外,共享出行和飞行器出行也 可能成为新的出行方式。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历史上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 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研究意义
了解历史上的衣食住行变化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 展历程,为现代生活提供借鉴和 启示。
02 衣的变化
古代的衣着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人的衣着以长袍、短衫、褶 皱等为主,颜色较为单一,以素色为 主。
古代欧洲
古代欧洲人的衣着以长袍、束腰、褶 皱等为主,颜色较为鲜艳,喜欢用宝 石、金银等装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近代的交通方式
火车
01
19世纪初,火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大大提高
了陆地运输的速度和效率。
汽车
02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使个人出行更加方便和
自由。
飞机
03
飞机的发明实现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梦想,为长途旅行和国际交
流提供了便利。
现代的交通方式
高铁
高铁是现代交通方式的代表之一,具有速度快、安全可靠、环保 舒适等特点,成为人们中长途出行的首选。
历史下衣食住行的变化
目录
• 引言 • 衣的变化 • 食的变化 • 住的变化 • 行的变化 • 结论

汉服调研报告问题

汉服调研报告问题

汉服调研报告问题汉服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本调研旨在了解汉服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对于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的作用。

通过此次调研,了解汉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设计问卷和进行实地访谈,获取调研对象对于汉服的了解程度、认同度以及对于汉服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1. 汉服的历史背景在调研对象中,大部分人对于汉服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

他们知道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之一,源自汉代,流传至唐代。

汉服以其独特的剪裁和华美的图案被誉为中国服饰的经典之一。

2. 汉服的现状在调研中,有一部分人表示有穿汉服的经验,而且认为汉服能够增强个人的身份认同感和自信心。

同时,汉服也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如传统节日、婚礼等。

但是,也有部分人表示对于汉服存在着一定的使用门槛和舒适度的问题。

3. 汉服的发展趋势通过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汉服,汉服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一些汉服平台和汉服社团的建立,为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此外,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受到了国内外一定规模的关注。

四、调研问题及问题分析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汉服在当代社会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当代社会,崇尚时尚和个性的价值观盛行,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一些人对于穿汉服持保守、陈旧的态度,而另一部分人则通过创新和改良,使汉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2. 传承和创新的平衡在汉服的设计和制作中,传承传统工艺和创新设计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点。

如何保留传统的剪裁和图案,同时又不失现代时尚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汉服经济的发展汉服产业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目前来看,汉服相关产业的规模尚不够大,市场化程度也有限。

如何推动汉服产业的发展,提高汉服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于古代的服装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关于古代的服装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关于古代的服装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篇一:历史研究报告(古代服饰)历史研究报告——关于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指导教师:摘要:中国古代的服饰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变化与社会变迁研究方法:资料搜整一、问题的提出:千姿百态的古代服饰与古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联系?二、研究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影响三、本论:1、原始社会原始人类在漫长的黑暗中摸索,渐渐懂得利用火及兽皮取暖,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一线曙光。

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前之前,原始人类就已经会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衣服。

除了骨针的发现外,在这些遗址中也发现了相当大量的饰品,这些饰品包含各种穿孔的石珠、贝壳、兽牙等,明显是用来制作成串饰的。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进入畜牧、农耕的阶段,开始营造房屋,改变穴居野处的居住方式,男子负责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则负责采集、制陶、纺织等工作,人类生活正式进入分工合作的阶段。

原始社会的服装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斜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由陶器、玉器等遗物,可以推测当时的服饰风貌。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上限一般定在公元前的夏王朝,时间跨度为一千六百年,到公元前481年止。

其间的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宗教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上已经完全规范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准则,极大地加速了先民思想从朦胧到清醒这一发展历程。

原始信仰的对象明朗化,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

已“礼”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在规范全社会行为的同时,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直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才出现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时期。

服装在这一时期,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定型的重要阶段。

它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将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和统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并积淀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装饰风格的服装符号,这对后世的着装观念具有重要影响;二是在形态上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基本体制,规定和确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服饰制度,并纳入礼制范畴,在朝廷官员和民间极力推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视点105《戏剧之家》2019年第08期 总第308期基于传统服装材料下的古人生活态研究张茜,吴湘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〇〇336)【摘要】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留在世界艺术殿堂无与伦比的魂宝,是一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创造活动的迸发点。

研究传统服饰材料与古人生活态之间的关系对追寻人类社会文明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根源的反思与追问。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处于社会中的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占据的主体社会地位;其次从微观角度 来探究人的主体情感在材质使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人文性与情感性共生的平衡与协调,探究人与人、人与物、人 与社会相互制衡又相互平衡的状态。

【关键词】传统服饰材料,古人,生活态,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J 5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105-02中国传统服饰材料分类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材料的发展与社会 的发展不可分离,设计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器 物的审美标准。

而传统服装材料的实用性是其立足于世 的基本要求’并始终处于首要位置。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实用性等同于健康性,健康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氛围倡导 的正确理念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在基于正确价值导向基 础上去造物,创造重功用的产品,形成以器用为本,质 量上经久耐用,材质中结实耐用,形制上高雅朴实的特点。

(一)传统服装材料之真丝。

中国传统服饰材料中 天然材料占据首位,真丝原料来源于桑蚕丝,光泽饱满, 质地柔和,手感细腻,素有“纤维皇后”之誉。

蚕丝纤 维由氨基酸组成,并具有亲水性,纤维内部又具有大量 空隙,所以形成了蚕丝纤维优越的吸湿性和保湿性。

其 表面光滑的特质与人体皮肤具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不仅 可作为衣物的材料,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用途,如货币功 能等。

(二)传统服饰材料之棉麻。

棉麻是棉麻混纺面料 的统称。

是指棉料和麻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纺纱织成 的纺织产品。

棉麻混纺面料拥有棉料和麻料各自的优点, 有环保、透气、舒适、垂感好等优势。

同时由于面料在干、 湿情况下弹性和耐磨性都较好,尺寸稳定,缩水率小, 具有挺拔、不易皱折、易洗、快干的特点,并且采用全天然纤维织造,符合当下低碳环保的理念,因此,非常 适用于服装及家纺面料。

(三)传统瓶^饰材料之皮革。

皮革,来源于动物 外表皮,是一种天然且最直接的皮质品,具有保暖的功能, 在一定情况下还具有防护的功能。

将动物皮毛经过物理 或化学处理后使其不会腐烂更容易保存,同时皮制品还 具有一定的光滑性与通透度。

当前应用最多的皮革材料主要有猪皮、牛皮、羊皮等。

皮革材料的加工目的从最 初的敲打去杂去湿到日益成熟的鞣制法,根据鞣制方式 的不同,表皮肌理呈现多样化形式。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 创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生活态的重要一面。

当代社会 的皮质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同时满足美观需要, 并广泛用于现代机器轮带、皮鞋、皮箱等皮制品中。

二、传统服装材料与社会文化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文化历程可以分为理 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而一切理念文化与制度 文化都是以材质为开端,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演变都折射在材质中,传统材质作为一种物质文 化,研究传统服饰材料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现代性。

(一)丝绸与贵族。

丝绸不光为人类社会物质发展 增添了光彩,同时具有审美参照物的标准。

追根溯源, 人们在最初开始使用时是由于其特有的物理特性,带来 了身体上的舒适感和情感上的愉悦感,这种长期的审美愉悦带来了一种审美定势,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趋势。

丝绸在服饰图案的主流趋势纹样中总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成语里“前程似锦”“锦上添花”等一系列表达内 心的喜悦与祝福的愿景都是这种折射。

在古人生活态中, 丝绸的使用严格区分了社会阶级,在中国早期阶级鲜明 的社会等级中,人是被等级划分的,最能直观体现的就 是服饰,士农工商,商人最末。

以明朝为例,商人是不 能穿丝绸的,农户中有一人经商,全家其中任何一人也不得穿绸。

服饰的等级制度归根到底是统治阶级对材质的严格区分,上流贵族的专属标志即为丝绸,“屏帷茵褥之盛,固非人世所有”,形容的是一个人家里富贵,“家无屏帷茵褥”,形容的则是一个人的贫穷。

有些诗还反 映了服饰材质可彰显人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

但不论 是丝绸的穿着潮流还是诗歌的高度赞美,其中的社会心作者简介:张茜(1993-),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现就读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学院2017级艺 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时尚艺术设计。

吴湘济(1963-),男,汉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 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纺织品及服装材料。

张茜,吴湘济:基于传统服装材料下的古人生活态研究 |1〇6理是体现了繁华社会背后的贵族阶级对浮华生活的追求 与向往。

(二)棉麻与布衣。

棉麻,是具有一定文化背景平 民百姓的代名词,是平民中的读书人。

即所谓的布衣之士。

棉麻被广泛运用很大程度是由平民百姓的劳作习惯和相 对应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而这类的布衣之士是社会的最 大群体,虽身处贫贱与偏远,却忧国事家事天下事,并 且自发形成了士文化中的一种突出的现象,即布衣精神。

士大夫以及文人隐士是棉麻服饰的主要传播者和青睐者, 用棉麻这种材质代指士大夫是由于封建社会分裂动荡、 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很多文人不暗世事变幻,寄情于 山水,或修仙或学道养生,棉麻给了其与天地最贴合最 舒适的体验感。

同时在唐代一些传世绘画作品中也有体 现,画中的士大夫身穿直领袍衫,头戴乌纱卷云帽,或 棉麻菱角巾,坐于豹皮趣褥之上,画面中这些传统材质 的搭配表现出了士大夫淡然的高雅气节。

中国传统棉麻服饰的发展实际上是伴随着中国古 代文人隐士的心理状态以及佛、道等文化发展,由社 会审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服饰形制,显现着“清 其意而洁其身”之意,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道法 自然的内在精神。

同时也记录着古代文人着衣的内在 精神,畅写着他们淡泊清高的美德和不同流合污的精 神气节。

(三)皮革与军服■。

甲又称为甲衣,军服完善于西周,是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它可以保护人体的重要部 位免受伤害。

资料记载,先秦时期,人们把皮革和藤条 做成的防护装置称为“甲”,后来的防护装置演变成了 铜片和铁片之类的金属制品,即被称为“铠”。

这也就是“铠甲”这一名词的来源。

皮革的最初目的是不让敌 人的矛戳中自己,而当前社会背景下已经转化为兼具实 用与美观功能的材质。

古代的游牧民族,为了生活都会去草原或森林进行 狩猎,所得到的动物除了食用肉质外,更将其皮广泛用 于取暖及房屋的装饰。

牧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发现,由 于生皮含水量高很容易腐烂且变质,为了让皮毛的使用 寿命更加长久,他们想出了很有效的办法,即用石头敲 击生皮。

敲击会使皮毛变得柔软。

技术的不断改进也促 使皮革功能的演变,这一技术的发展记载了人类劳作知 识文明的进步。

皮革制品保存技术与军服文化交替演变 的过程更是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折射出古人生活态的 重要一面。

三、古人生活态的社会文化(一)生活态的含义。

生活态与人或群体有关,是 由社会关系模式、生活模式、娱乐模式等构建,体现了 人或群体的生活态度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比较其他 由社会等级形成的典范态社会和人为创造的欲望态社会, 以传统服装材质为切入点的古人生活态更具有人文性和 情感性。

古人生活态是建立在一个具有厚实文化底蕴的 时代背景之上,与人(或群体)的行为活动息息相关, 表现出人(或群体)近似的生活轨迹、行为规范以及信仰追求。

(二)生活态背后的社会文化。

“师法自然”是古人与自然万物对话的心得。

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 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的是诗人内心的闲静,表达了 人与自然的融合之态。

徐元杰《湖上》中“风日晴和人 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协和之景。

张志和《渔歌子〉〉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刻画了渔夫与自然的相处和谐之境,通天地之正气的宽 衣博袖的古人服饰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天地共生同长 的关系。

传统材料的实用性是其立足于世的基本要求, 并始终位于首要位置。

传统服饰材料的创造发展与日常 生活紧密相联,含有社会气息与人文情怀,是生活文化, 是平常生活,是当下之用,更符合当下重实用为本的审 美理念。

四'结语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对于天地与人的关系 远大于其艺术形式。

探究传统服装材料在古人社会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透过传统服装材料探析古人生活态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并对指导当今设计方向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1] 吴小兵•大众服饰文化的平面模式[J ].辽东学院学报,2007.[2]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飾史[M ].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4.[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上海:上海世纪 出版杜,2005.[4] 候婕琦.中国民族服装服饰的国际化探索[D ].天 津科技大学,2012.[5] 阮素丹.自然神韵与东方意境的融合一解读“天 意.梁子”服饰的文化内涵[J ].辽东院院报,2010.[6] 徐清泉.中国服飾艺术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7] 张吉升.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山东 纺织经济,2017.[8] 孙浩然.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J ].纺 织报告,2018(03).[9] 倪华倩.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J ].科 技创新与应用,2018(16).[10] 尚红燕.从文化的视角看中国服饰艺术[J ].武汉 科技学院学报,2005(09).[11] 胡睿萤.浅析服制对中国服饰艺术发展的意义 [J ].贵阳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2〇15(05) •[12] 徐家华.中国古代服饰记忆信码在戏剧性人物 塑造中的当代表达[J ].戏剧艺术,2018(03).[13] 李艺.从(中国古代服神研究> 看沈从文思想 的多维性[J ].设计艺术研究,2018(01).[14]张文彬.以点线面结合研究中国服神文化的轮廓和细部一评〈中国服饰文化》[J ].纺织导报,2017(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