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教版 精品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讲读)人教四年制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讲读)人教四年制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讲读)人教四年制【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学习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讲读)2. 学习第2课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讲读)二. 重点、难点1. 领悟课文丰富的思想内容,培养高尚的品质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了解新闻这种文体的特点,它的一般结构以及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新闻的有关写作知识。

三. 课堂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语: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除了读书以外,还要关心国内外大事。

了解天下大事可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读报纸是获取国内外最新消息的便捷途径,那么什么是消息?阅读消息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吧。

(二)教学目标1. 学习消息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 掌握阅读消息的要领,理解本文结构严谨,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气势雄浑的特点。

3. 学习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重点、难点1. 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2. 理解主体部分的内部层次关系。

3. 学习课文的语言和写法。

(四)课堂教学1. 文体介绍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这里讲的是后一种意思。

消息的三个特点:(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

(2)报道及时迅速。

(3)语言简明扼要。

消息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消息结构的五部分:(1)标题:是消息的题目,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是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

正题前可加上引题,正题后可加副题,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教学课题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与以爱为主题组元的第二单元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有爱的世界。

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本文可以说是教材中的常青树,但以往它都是出现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也只注意新闻体裁的特点。

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成了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第一单元的开篇,因此教学中既要抓住新闻特点,也不能忽略战争主题。

这两点也将构成教学的要点。

教学设想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

应对时代背景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文章的语言,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时间、事件等。

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

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模式:朗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新人教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战役的经过,树立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观念。

●学法指导学习新闻,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了解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第二步,重点掌握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按照结构特点,理清层次,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各部分联系。

第三步,细读消息,考虑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新闻内容?新闻中的议论性语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 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整 体 感知
小组交流: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文章最后 ➢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 “我”写望到出“了庄外中临路河空军地渡上的江一座的戏时台,间模、糊在地远点处的、月夜人中数,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
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 事件: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渡江战役) ➢ 经过:中陆军首先渡过,西路军和中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 结果: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
长江。
整 体 感知
思考:导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 “我”望域到)“庄、外临战河况空地三上个的一方座面戏台总,模领糊了在远全处文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
创 作 背景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 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 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 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 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课堂小结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 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 “锐不可当”指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 气势不可阻挡。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共34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共34张PPT)

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得 当(dàng)真
要塞(sài) 阻塞(sè) 堵塞(sāī)
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
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考 ❖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 题 新闻的内容。
检查预习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è ) 芜湖( wú )
荻港( dí ) 溃退( kuì ) 歼灭( jīan ) 绥靖( suí )( jìng )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ú )
高屋建瓴( líng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歼灭 指“全部被消灭”
击溃 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占领 指夺取土地
控制 指掌握军事要地,获得主动权
封锁 切断
船只不能自由通行 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课 文
导语:(第1、2两句)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结 构
面概括)
横渡长江
中路军:中路军首战告捷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新 闻
何人?(Who?)--人物 何时?(When?)--时间 何地?(Where?)--地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举例解释:
-在概括段落大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个段落的主题句,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结构。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对学生的观点给予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对于课后作业,教师可以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难题,并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首先,通过导入新课环节,我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新闻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关于理论介绍,我意识到学生在理解新闻基本概念时,可能还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他们形象地认识新闻的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准备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教学难点
-段落大意概括: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指导如何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如“为什么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节点?”等,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要求较高。
-课后作业:针对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可能对某些题目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解答。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阅读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报道了什么 内容? 2、阅读“研讨与练习一”,找出本文的“ 要素”。 3、阅读“研讨与练习二”,划分本文的结 构。
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 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 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 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 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 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江阴 江阴 芜湖
安庆
九江 九江
重点品读 找出本文议论句,思考讨论: 1、议论句写了什么内容? 2、议论句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 内容?为什么? 3、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 官兵区分开? 4、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 石政府拒绝和平”?
语言品味: 认真思考讨论“研讨与练习三”中1、 题,后在全文中举例说明: 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整体感知 语言品味 归纳总结 内容探究 反馈练习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 3、归纳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中第三组语句思考: 课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意思? 比另一句好在哪里?

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你能找到相关
词句吗?
典雅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纭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 抵抗,甚为微弱。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业已切断镇江、无锡 段铁路。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 口语化
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本文有一处语句和“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 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纭溃退” 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能找到并作赏析吗?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 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①中路军第一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 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 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又”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这篇消息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更长, 因为它详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本文详写的内容。
东北解放军正举行全线进攻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新华社辽西前线二十七日十七时急电]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 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我军俘敌数万,现正猛烈扩 张战果中。此五个军,即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七十一军、 四十九军,全部美械装备,由廖耀湘统率,锦州作战时即由沈阳 进至新民、彰武、新立屯地区。锦州攻克,长春解放,该敌走投 无路,全部猬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我军迅移
真实准确、凝练是消息语言的两个特点,找出体现这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二.学习重点:1. 了解消息的特点2. 习课文的语言和写法三. 学习难点: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内部层次间的关系2.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结构特点四. 学习过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一)学习相关文体知识:1. 什么是新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本文是指消息。

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2. 新闻(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2)真实性(3)简明性3. 新闻(消息)的结构(1)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2)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篇新闻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 新闻(消息)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相关背景介绍: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力量方面占着明显优势,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年,敌我力量发生巨大变化。

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于是,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样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发出伟大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1月,蒋介石走投无路,被迫下台,退居幕后指挥。

李宗仁任代总统,他表示愿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

共产党提出八项条件与国民政府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但是,在蒋介石操纵下,国民政府于4月20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这样,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彻底揭穿了。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迎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

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三)介绍作家作品: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新中国缔造者,伟大领袖。

(四)解题:1. 人民解放军的来历明确:国共政权十年对峙西安事变1937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工农红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人民解放军2. 通过前面的介绍,题目概括了什么?明确:题目本身报道了战斗胜利的情况。

3. 为什么用“横渡”?明确:写出了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

4、可以想象此时的人民解放军,他们是以怎样的心情作战的?题目中是否可以看到这种心情?明确:“百万大军横渡”正体现了人民军队的胜利的豪情。

(五)字、词:荻.港dí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获.得 huò当.真dàng阡.陌qiān阻塞.sè殷.家汇yīn 纤.维xiān堵塞.sè1. 不含:不包括。

2.锐不可当:不可抵挡。

3. 业已:已经。

4.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5. 歼灭:消灭敌人。

(六)分析课文1. 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2. 结构导语是开头两句话主体部分分中、西、东三路分述。

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五时~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21日到芜湖”衔接。

3. 在西路军渡江战役中,我军和敌军各是何种状态?这是什么手法?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4.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明确: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5. 中心:及时准确的报道了我军英勇渡江的战况。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张允文(一)关于“挑战者”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

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送上太空飞行。

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

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

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这次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第十次飞行。

它的主要任务是观测时隔七十六年才回归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并进行一系列太空试验。

“挑战者”号的这次飞行的原定日期是1986年1月2日。

但由于天气恶劣和其他一些原因,连续几天推迟了发射。

1月28日,11时39分15秒——航天飞机升空后的75秒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离地五万英尺的高空燃起一片黄白相间的熊熊大火。

七名遇难的宇航员代表着一个相同的梦,这是人类探寻未知世界的一个千古大梦。

应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希望这个梦破碎。

所以这不只是一个美国梦,而是一个全人类的梦。

这也不只是一个美国的灾难,美国的悲哀,而是全世界的灾难,全人类的悲哀。

举世震惊。

(二)生字罹.难lí载.人zài 火焰yàn 大厦shà哀悼dào咨文zī坠毁zhuì迄今qì舆论yú(三)解词1. 罹难:遇险而死;被害。

2. 耗资:消费资金。

3. 哀悼:悲痛的追念死者。

4. 一语不发:一句话不说。

5. 咨文:旧时用于同级机关的一种公文。

2 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元首向国会提出的报告。

6. 目击:亲眼看到。

7. 坠毁:落下来摔毁。

8. 迹象:表露出来但不很显著的情况。

9. 迄今:迄,到。

今,现在。

10. 舆论:群众的言论。

(四)消息的结构1. 标题正标题概括了事件的主要内容副标题分别说明了灾难深重的事实和领导人的态度,起到了辅助、补充正标题的作用。

电头:反映了消息四个特点中的真、新、快的特点。

2. 导语第一段——概述了爆炸情况及事故的严重程度。

3. 主体部分主要报道了下列方面的情况:第一层(“‘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持续了一个小时”):介绍航天飞机爆炸的详细情况。

第二层(“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后”……“将有更多的航天飞机和宇航员进入太空”):写美国全国对航天飞机失事的反响。

包括美国公众、政府机关、总统和夫人、宣传机构、教堂和现场观众的反应。

第三层(“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关于事故的调查。

第四层(“‘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陷入混乱和悲哀”):介绍宇航员中的女教师麦考利夫以及她的学生们带来的悲伤。

第五层(“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其长远影响尚难估计”):交代美国航天飞机简况及这次事故的影响。

(五)写作特点1. 及时2.准确这篇消息中涉及的人名、地名、时间、数字,作者都做到了准确无误,并且数字尽量精确。

科学问题使用术语(“尾部”“断裂”“外泄”)。

修饰语运用准确(“问题可能存在”)。

3. 材料丰富围绕中心事件的各个方面,作者几乎都作了精心报道。

4. 详略得当爆炸事件及其反响写得较详,对航天史的介绍及空难的影响写得较略。

主题部分前三层写得较详,因为这三个方面更为读者关注。

7名宇航员只写一人,因为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来自民间,人们可能更为关注她,喜爱她。

【典型例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用“‖”在下面序号间,隔开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然后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2. 以上电头写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什么?3. 语点明的新闻人物是谁?其中“百万”说明了什么?将“大军”改为“军队”好不好?为什么?4.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和标题有什么联系?5. 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