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地名中的盐文化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标本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标本”发布时间:2011-10-23信息来源:在万里长江入海口的南端,有一片狭长的三角形陆域伸向碧波浩渺的东海,与大上海遥遥相望,这就是浙江象山半岛。
象山风光秀美物产丰富,半个多世纪前一部经典艺术影片《渔光曲》,令象山名声远播。
而今天的象山,则以中国渔文化之乡、东方加勒比湾、长三角最佳休闲胜地等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吸引海内外的宾客纷至沓来。
渔文化发端历史久远象山位于港城宁波的最南端,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在象山活动,而上世纪80年代,塔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更将象山的历史推到6000年前的久远岁月。
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城塔山南麓的缓和山坡上,面临大海,离古海岸线只有几十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
“塔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塔山遗址发掘考古领队、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介绍说,此遗址文化层堆积厚80-230厘米,分作十个地层,分属于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早期时代相当于余姚河姆渡遗址三期,以泥质红陶、夹炭陶、夹沙陶比例较高。
中期文化内涵接近了良渚文化,以泥质灰陶、黑皮陶大量出现,晚期时间上相当于商周时期,几何印纹陶数量较大。
主要器形有豆、釜、鼎、罐、钵、碗、壶、盆、陶环、支座、石刀、石斧、石犁、有段石石奔,破土器、耘田器、箭镞、网坠、石球、石凿、石管、玉块、玉珠、玉桂饰等,其中月牙形镂孔褐衣陶豆、单耳矮圈足罐等器具具有鲜明的塔山遗址的个性。
装饰性纹饰在塔山遗址早期文化中的大量出现。
如绳纹、锥刺纹、鱼纹、鸟纹、月牙形装饰、涡纹、附加堆纹等等,说明塔山人已懂得怎样美化生活了。
蒋乐平认为,从塔山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早在商周时期,地处大海边的象山半岛的文化与外部文化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融合。
如商周时期层面出现的石坠器,可以推断他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原始的网具进行近岸海洋作业的技术。
有关专家表示,塔山遗址的新发现,对研究江南地区史前文化乃至中国历史都有重要意义。
大量史书及地方志的记载,说明了象山渔文化发端历史的久远。
象山、丹城

象山,泊着密密渔船的海港, 总有散不去的鱼腥味围绕着; 丹城,山水相间,居住着纯朴富足的人们.
——我的家乡 By:噜咛
目录
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 历史沿革 风土人情 经济概况 行政区划 象山旅游
基本概况
象山县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 三门湾之间,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 礁组成,陆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 里,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六 分之一.现辖有10镇5乡3个街道,2005年底, 户籍人口52.74万人. 丹城位于象山中部,是象山的县城.
象山离杭州不算那些 热闹的日头和美丽的夏夜,便是长久留在 记忆里了.
�
风俗民情
祭海典礼感恩海洋 :"象山祭海"是象 山渔民传统民间海事活动积累的精神产物. 有俗话说,渔民出海是"一只脚踏在棺材 里,一只脚踏在棺材外", 与大海相依的 渔民经常处于"危险"之中,岸上亲人也 因此经常处于惊骇之中,所以,祈求神灵 护佑成为他们惟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 于是就有了"拜船龙","开洋节", "谢洋节","祭小海","太平节", "祭鱼师"等民间祭祀活动,石浦渔区尤 为盛行,现已沿袭为民间的习俗.
历史沿革(二)
春秋时,象山为越国鄞地.汉为鄞县,回浦 (后改章安)两县地.唐初分属宁海及鄮县.唐 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治彭姥村,因村北 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县以山名,属 台州,广德二年(764),改隶明州(明代改称宁 波). 民国元年,南田立县,治樊岙,同年4月,划 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入南田县,遂迁治石浦.翌年 取消划并,南田还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县, 另置三门县,南田为其辖地.
盐厂村的示范

础上,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培养一批经
济强 村 ,形 成强 工 富农 。兴 服 务 产业 ,
促城乡一体 ,大力发展以商贸为主体的 第三产业,盘活土地资源 ,发挥区域资
源 。以建设大市场为依托 ,积极开发沿
街沿路商贸经营性地段,使沿路村能够
道 ,对村内的所有路面进行硬化 ,硬化
率 达1 0 ,二是拆迁 了9 0% 户村缘 民房 ,
维普资讯
名 镇
名 村
20 . 06 7 O
建设车辆 停靠站 。三是落实建设 用地 5 0平方米 ,初步建成亮丽的农民住宅 40
坚持 以人为本 。优化 村 风 民风
5 余万元铺浇车站到公墓区 、鹿场水泥 o
路 12 里 , 资3 万元用于长达 15 .b 投  ̄ 5 .公里
的通新 区 、沿河道路建设及河 道拨砌 , 新建村东环线14 公里 , 宽通村主干 .6 拓
让农民人人都享受文化教育 、 素质教育 、 医疗养老等等方面的平等条件 。●
4 宁 波 经 济 2 0 6 0 67
该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充分
是按照 “ 路成网”的标准 ,先后投入 l
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培植区域特色产业, 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促进村级经济
持续快速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一 是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以养蟹 、养虾 、 养蚌为主的养殖业和以种西兰花为主的 种殖业得到了发展 ,其中养殖面积 由原
突 出生 态建村 。改善 人居 环境
主化程度高 、群众满意率高 、 村民生活 水平高及治安发案率低 、 上访人数低 。 2 0年换届改选了村两委会,优化了班 05 子结构 ,加快了党员和后备干部的培养 发展,为组织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 。同 时该村完善健全了 “ 三会一课”制度 、 党员评议两票制 、党员发展公示制 、民 主评议制等 ,还在完善村务 、 财务公开 的基础上实行党务公开制 ,真正实现了 村民 自治和民主管理 ; 并先后组建了护
特别关注——象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

临港工业总产值 达Ns oL , o 4 元 接待游客超
过10 万人次, 1货物吞吐量达到3 0 万 00 港5 00 吨,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 总值提高 ̄3 %以上, Jo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占地 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达到25 海洋科技 . %, 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7 %。 0
“ 中国海鲜之都 ”称号 。现代渔业稳步发 推进海洋开发和产业 转型升级 ,突出海洋
生态环境保护 ,挖掘弘扬海洋文化 ,探索 石浦水产 ・加工 园区获 “ 中国水产食 品加 形成 了海洋产业 、生态 、文化融合 发展 、
以上的无 居民海 岛4 6 ,5 0 3个 0 平方米以下 展 ,水产品产量5 .万吨,列全国前5 , 74 位
滨 海宜 居宜 游 品质全 面提 升
生态环境 明显改善, 区域功 能加快转
型,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港湾 、 沙滩、 岛礁等 值 占海洋生产总值 比重 稀缺资源得到科学利用 , 百里黄金海岸合理
15 . 2
25 . 7 0
15 . 2
开发 , 海洋 海岛旅游加快推进, 滨海休 闲体
发展规律 , 优化形成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区, 着力构建 “ 一核两港三区
象 山港要坚持保护 和开发并重 , 依托深水岸线和现有产业基
础, 打造国内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和先进临港产业基地。 石浦港要
四城多岛” 空间总体 布局框架。
进一步提升港 口 综合服务功能, 建设浙江省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主
象 山六 千年 以海为伴 ,形成 了渔 文 化 、海商文化 、盐文化 、养生文化等灿烂 的海洋 文化 ,近 些年 打造 出 “ 中国开 渔
节 ”、 “ 三月三 ・ 踏沙滩 ”民俗文化节 、
海盐晒制技艺

海盐晒制技艺盐业是象山县的主要传统产业,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三面环海。
是排斥卤水,有利于捞盐的土地。
历史上,这里的盐区从臧倩的爵溪到石浦,蜿蜒200英里,中间是炉灶和房屋。
宋四年(1114年)以当地玉泉山的名义设置玉泉场,并任命盐官负责销纳。
常远有一个指挥官,一个师,和一个主管。
明朝在外地设立盐官,并在石浦、饭头、臧倩增设数千名盐官巡捕,负责查缉走私漏洞。
清初,玉泉场曾一度并入鄞县代濠场,乾隆五年(1740年)在丹城重新设立玉泉场办事处。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宁海、三门盐区划归玉泉盐场管辖。
盐区横跨象山、宁海、三门,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20世纪70年代后,沿海而居的象山人劈山填海,先后兴建了花岙、郭昶、丹门、新桥、白岩山五个集体盐场,总面积近3万亩。
食盐产量居宁波首位,象山县成为全省三大产盐县之一。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引进,盐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格局发生了变化。
一些盐场被改造成农场、农庄或开垦作其他用途。
到2010年底,全县只有新桥、丹门、华澳三个盐场,晒盐面积只有3570亩。
一象山海盐晒制历史悠久,传统的制盐工艺随科技进步不断发展演变。
据史载,早在唐神龙二年(706)之前,象山先民就已经开始用土法零星制盐,即直接用海水煎煮成盐,古人形象地称之为“熬波”。
自宋至清代,历代制盐因袭旧法,主要采用刮泥淋卤、晒灰制卤二法,再把制成的卤水用灶煮煎成盐。
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舟山定岱盐场引入板晒制盐(结晶)代替煎灶,清末又引入缸坦晒制,此法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成为盐业生产工艺上的一大变革。
至民国时,煎灶逐步废除。
1958年后,一度引进“流、枝、滩”制盐法,因成本高、效益差而停用。
后改平滩晒盐,为制盐技艺的重大进步,迄今未变。
二象山传统制盐技术是中国几千年海盐生产技术的缩影。
它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具有典型的传统技术特征。
花岙岛晒盐场心得体会

花岙岛晒盐场心得体会假期的一天,我和同学们去了象山花岙岛研学了海盐晒盐文化的活动。
到达海盐科普馆,老师先给我们播放了一下古代海水晒盐的视频,并讲述了制作海盐的过程和原理。
我不禁感叹:古代时的盐农们好聪明啊,竟然能把海水和天文结合在一起,把海水变成盐。
接着,老师们带着我们进入了海盐场。
这里有一块块长方形的盐滩,连着大海在蓝色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看不到边。
我们发现每一个盐滩上的海水在阳光照射下,飘着白白的泡沫,一路走去每个盐滩上的白色泡沫浓度逐渐由浅到深。
“这些白色泡沫是什么?”我好奇地问。
“是盐花,”老师回答说:“这些盐滩分别由外到内一共有八个级别,这是当海水一级一级的进入盐滩通过蒸发调卤时出现的,等流入第八级盐滩时,会慢慢形成盐花结晶体。
”在第七级盐滩,老师和在场的盐农叔叔们邀请我们现场近距离体验“收”盐花和收盐。
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他们让我拿着一个带有钩子的竹竿,上面勾着一根绳子,这个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盐田的一边。
在盐农叔叔的指导下,我们轮流接力拉动这个竹竿,把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拉拢到盐滩的指定位置,让盐花聚集到一起。
大家去换上专用橡胶靴,下盐滩里开始“扫”盐,把盐收上岸晒。
老师在一旁大声的指挥着。
我快速穿上橡胶靴,心想:这太有意思了,以前海边踏浪,这会可以踏盐水了。
我兴奋的正想用手去感受盐花时,老师叫住了我,示意我去拿着“收盐神器”。
顺着老师的手势看过去,滩边摆着一把把木铲木耙。
这些工具我在博物馆里看到过,我用带着黑色的“扫盐面”和朋友们围成一个圈,把盐田的结晶盐往中间推,过了一会儿盐慢慢的堆集到了一起,就像堆雪人一样成了一座“小盐山”。
我们把盐堆里的盐装到篮子里,放到太阳下晒干。
“好了,”老师兴奋地说,“晒足一定的时间后,这些盐就可以吃了!”离开时,盐场的叔叔们还送我们了2罐已经提前晒好的海盐作为纪念品,我好想第一时间就尝尝看呢。
通过这次海岛晒盐体验,我收获满满,知道了吃海盐的好处,知道了盐文化精深,知道了盐除了吃还能做画,这一天我过得太快乐了!。
咸祥:大海赋予的蓝色希望

是I H  ̄ 1 , 村民以碎瓦碎砖拼凑的墙体 ,成 为
老街一大建筑特 色 成祥 脑,囚感念唐浙
东观察 史裴肃平乱佑民 、杨懿县令同涂筑 塘之功所建 .是省级民间信 仰点 . 每年有
“ 住” 、 “ 行” 、 “ 游 ” 间 ,无 不 绽
身 靠 近 海 洋 优 势 , H销 海 鲜便 有 数 十
种 ,都 是 当天 由渔 船 从 象 山 港 直 送 饭 店 ,新鲜 度极好 。 同时 ,依托 海鲜 资源 培 育新兴 产业 ,加快构 筑海洋 科技 支撑 服务体 系 .充 分利用 宁波 国际海洋 生态 科 技城 的功能辐 射效应 ,重点 发展 海洋 生 物 医药和生 物制 品 、海洋 生物高 效健
联艺术家 “ 走亲联心” 、 “ 海洋民俗文化
艺术节” 、 “ 周 日文化”等 活动常态化进
行 古 镇 的 韵 味 让 人 流 连 , 新 村 建 没
的提速 让小 镇焕 发新颜 。成祥 以 “ 镇 建 村 拆 、内 聚 外 迁 、拆 旧 购 新 、利 益 共
放 着这座 滨海 休 闲小镇 的独 特魅力 。 舌尖揽 胜 : “ 吃” 在成祥
土 风 情 、人 文 历 史 , 因地 制 宜 进 行 改 造
提 升 ,形 成景 观优美 、形象鲜 明 、独具 特 色的村庄 景观 精品线 ,被评 为省农 房 改造 示范村 和市 区两级 清美村 庄 。另有 芦 浦 、西 宅 等 5个 村 即将 启 动 新 村 建
育 了咸 祥 尤其 鲜 美 的海 鲜 特 产 。成 祥 “ 海 鲜 月 月鲜 ” .肥美 的螃 蟹 、新 鲜 的鲳 鱼 、活蹦 乱 跳 的虾 ,各 种海 货 应
象山导游词

象山导游词象山导游词象山导游词1象山县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
全县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56个岛礁组成,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
北部象山港为著名深水良港,南部石浦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二类开放口岸。
象山地形地貌独特,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尤其是奇特度极高的海蚀地貌景观更是无与伦比,堪称我国东南沿海一绝。
旖旎多姿的山海风光,融青山、碧海、蓝天为一体,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美不胜收。
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传说中的秦徐福东渡求仙、梁陶弘景炼丹,见之于各种文献典籍。
特别是距今六千年的塔山文化,名闻遐迩,塔山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渔文化,古老的渔文化如今又赋予了“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新理念,增添了新活力。
象山海滨旅游区地处宁波市域东南,北濒象山港,南临三门湾,三面环海,一路穿陆,海岸线长800多公里,岛礁608个,是宁波市唯一拥有山、海、岛、崖、滩、物、景的滨海旅游资源地区。
这里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5000个/厘米3,海涂泥沙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微量元素,是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休闲、养生、康疗、度假基地。
快速发展的象山海滨旅游区,旅游要素日趋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建有秀丽清新的“AAAA级旅游区”——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汇聚全国渔区文化的“中国渔村”、恢宏壮观的花岙“海上石林”、中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的石浦古镇、被誉为“地质陈列馆”的中国第一崖滩长廊——红岩、全国单体建筑最大的象山影视城以及融入古老渔文化特色的“中国开渔节”等特色旅游产品。
象山海鲜闻名遐尔,“海鲜王国”的美名响彻大江南北。
精心策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象山星级宾馆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四星1家、三星1家、二星7家,旅游企业与日俱增,倡导优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在全行业蔚然成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 们 的 先 祖 当初 大 都 是 以 烧 盐 为生 的 , 与“ 盐” 仃 着 干 丝 缕 的 关 系 。如 :
溪沿厂 , 在今 贤庠镇 , 占代 足个盐村
盐厂① , 在今 贤庠镇 今 “ 贤库” 即“ 盐, ’ ’ ’ 雅化 r 的
为 业 。 而后 渐成 集 市 , 改称 “ 新 厂街 ” 。
海墩① ( 贤庠 ) , 在贤庠镇 北 1 . 6 公里处 , 由海涂 围塘建
村 。祖上 以烧 盐 为业 , 时村 中多 “ 盐 泥墩 ” , 故名“ 海墩” 。 海墩村分为 “ 海上 ” 、 “ 海中” 、 “ 海下 ” 三村 , “ 海 上” 村 位于海 墩 内部 , 离 象 山港 较远 , 地形 较 高 ; “ 海 中” 村 位于 海墩 中 部; “ 海下” 村位 于海墩北部 。
盐 民。调 查 中 , 笔 者发 现象 山盐 业 产 场地 分市 , 』 匕 起 象
山港南 岸 , 南至 二 = - 门湾 边及南 田岛许 多村浩 , 力 沿 象I j I 淡 海 沿线村 落 , 经上 千年 沧桑变化 , 给我们 留_ 卜r 许 多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的一种积 淀和综合 的产 物。
的 盐业 生产 地名 ( 虽然 许 多地 名 已经 消 失或 即将 消火 )
把这些 地 串联起来 , 则能反 映 } f I 象 …曾 有过的海盐 乍
产形态 和其产生 的文化。本 文试【 刳收拾 这 些 地 残 片 , 筑
一
斑 而 知全 豹 , 折 射 象 …历 史 l 的海 盐 q 一 产 义化 的 f
貌
一
、
厂、 墩、 舍: 盐 业生 产 聚落处所
彳 F 象 山沿海村落地名 【 I l , 何 许多 以“ 厂 ’ 、 “ 墩” 、 “ 岔” 命 名 的地名 , 考其实质 , 探其来源 , 夫多是 盐、 J I : 盐r 1
住 有 关联 。 “ , 一 ” , 在 词典里有 一个 义 , … 足 指 “¨ ’ , : 址指 “ 子” 。可 是在 象山 方言里 , “ ” 足指“ I , ’ 、 “ ‘ …的 意
象 山处 于 浙 江 中部 、 象 山半 岛 的东 端 , 历 为 渔 盐之 乡。干 百年来 , 渔盐 的物质 生产 , 除满 足人们 的生 活需求 之外, 还产 生 了丰富 的精神文 化 。这 种文 化其影 响之广 、 渗透之 深 , 是人 们无法 估计 的。就 以盐文 化而论 , 它涉及 到人 的意 识 、 观念 、 习惯 、 风俗 、 语言等各个方 面 , 自然也包 含了地名 的命名 。 我 们知道 , 任何 地名具 有认 知 的功能 , 即让 人们 认识 该地 域 的名称 , 方位 , 从而构 成 以某 地域某 一点 为 中心 而 形成 的社 会空间分 布的位置 、 结构 。这就是 地名 的地理 功 能, 它属 于地 理学的范畴 。但 是地名还 承担 _ r传承地 域历
46
企业文化
— —
'I
沥 盐集 团
6 r 。 u p
音 。早 在宋代便是盐场 。
姑墩 , 在 涂 茨北 偏 东 2 . 7 公里 、 王 家岙 南 0 . 3 公里 处 。
姚 姓 祖 先 自前 山姚 迁 此 , 旧 时 烧 盐 为 业 。 此 处 近在 尼 姑 庵
盐厂② , 在今石浦 镇 , 俗称“ 番头盐厂 ” , 至少在 明代便
史文 化 的重 任 , 它是历 史 文化 的记 录 。如 果我 们洞 察 其
中, 那 么我们就 能捕 捉到它 深藏 的历史信 息 , 所包 含 的深 层 文 化内涵 、 所 积聚 的深厚 的人 文感 性 。这时 候 , 你就会
感觉到地 名简直是一道历 史的密码 , 或者说足 一部神秘 的
历史 。
荒、 避 难 而来 的穷 苦百 姓 , 他 们无 处谋 生 , 便 盐 场旁 落 脚, 搭 几问草厂 , 居家烧盐 为业 。久I = 『 『 i 久之 , 这个地 ‘ 便 以 “ 某某 厂” 为名 , 成 为一个村落 。虽然 与“ J‘ ’ ’ 组合 的地 小
一
定是盐 村 , 如 许 多 山 岙 里 电彳 『 许多 “ 山 ” ; 但 是
思, 即是 草棚 、 草 房子 的意思 。 ^代烧 盐 的盐
足逃
纵 观象 山的地 名 , 我们 会发现 象 山的许多 地名 , 都 与 她 历史上 的海 盐生产 有这样 那样 的联 系。一个 小小 的地 名, 是一个小 小的历 史碎 片。但是一旦综 合这些小小 的碎
片, 你突然会 发现 , 这 岂 是 历 史 的 碎块 而 已 , 简 直 是 一 部 完
是 一个 盐 村 。
北烧盐墩附近 , 固此 以“ 姑墩” 名之 。
新厂 , 在 三 眼禊 西 4 . 5 公里处 , 呈南 北 向长 形 点状 分 外塘 , 塘 内有 7 2 高墩 。屠姓 祖 自台州来此择墩搭 草厂定居 , 以晒盐
址
整 的历史 , 它 能较为 完整 地展现 出这 已经消逝 的历 史 , 使
近海边 可以制盐 的地方 以 “ 厂” 命 名的村落 , 一 考察
,
我们看 到象 山历史 上 曾经有过 辉煌 的海盐生 产历史 和 曾 经产生 过而且 至今还 在影 响着 我们 的海盐 文化 。 2 0 0 8 年, 象 山的 “ 制盐技 艺 ” ( 海盐生 产技 艺 ) , 被列入
企业文 化
象 山地 名中的盐文化
象 山县志办 张利民
人有 人名 , 物有 物 名 , 地 有地 名 。所 谓地 名者 , 简 言 之, 则是一地域 的称谓或符号 ; 而考 其实质 , 则是一地域 的
对 象 山 盐 业 文 化 遗 产 查 . .其 r { 训查 j : 多盐村 、 盐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