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的生态优势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陕北窑洞生态美学的现代室内设计论文

陕北窑洞生态美学的现代室内设计论文

陕北窑洞生态美学的现代室内设计论文陕北窑洞生态美学的现代室内设计论文中国陕北窑洞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一种典型的生态式建筑,是黄土高原这种特殊地势上主要的住宅形式,也是陕北建筑美学的主要特征。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窑洞具有先天的优势,而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更是其长久以来所坚持的。

近些年,人类社会正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同时对于生态美学的认识,多以重视功能性与物质化为主,对于精神层面的缺失,也是现如今无法回避的问题。

陕北窑洞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意义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其为现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案例,也对现代室内设计指出了新的方向。

一、陕北窑洞建筑(一)陕北窑洞建筑的形式种类独立式窑洞又称“锢窑”或“平窑”,其建造形式不依赖于周边地理地势环境,为独立的窑洞式建筑,这种民宅类型广泛存在陕北大部分地区。

独立式窑洞是完全的人工建筑,由人工砌成,在建筑形式的设计上有很高的自主性,具有冬暖夏凉等优势,因其四面墙体均为独立存在又称“四明头窑”。

从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可以理解为是生土建筑的一种形式。

靠崖式窑洞被称为“崖窑”或“窨子”,在建筑形式上背靠土崖或石崖,这是最早为人们所知的窑洞形式,因其是“明朝及清朝同治年间,在数十米高的悬崖陡壁上有防匪祸战乱的洞穴。

有石崖窨子、土崖窨子,一般均有一两个允许单人出入的洞口,洞深多达二三十米,洞高多在2.5-3米之间,洞口还有2-3个气孔,洞内凿有数个拐洞……”(1)。

根据其建造所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靠山式窑洞”和“沿沟式窑洞”。

靠山式窑洞正如其名靠山而建,依山靠崖,自上而下建有多层窑洞,窑洞前有大面积的开阔空间可以配有其他建筑组成院落。

沿沟式窑洞建于河沟两岸的岩壁上,虽然窑前使用空间面积上不如靠山式窑洞,但因其地势,在防风保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下沉式窑洞俗称“地窑”,有这样一首古谣将其生动形象容为“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院子地下藏,窑洞土中生;车从头上过,声由地下来;平地炊烟起,不见鸡鸣光听声。

以窑洞为设计理念

以窑洞为设计理念

以窑洞为设计理念窑洞是中国古代农村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它不仅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窑洞为设计理念,可以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同时也能向人们传达回归自然、简约生活的价值观念。

首先,窑洞的设计理念突出了与自然的融合。

窑洞一般是利用山体或土坡建造的,采用了地下挖空的方式,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

窑洞的后方通常是山体,前方则面向开阔的视野,使居住者可以在透过洞口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窑洞的形状也与自然地形相契合,它的顶部常常是弧形或圆形,与山体的曲线相吻合,使室内空间的设计更加和谐统一。

其次,窑洞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简约生活的价值观。

窑洞的建造原料主要是土和石,简化了建筑材料的使用,体现了对资源的节约和尊重。

窑洞的设计也非常简单实用,窗户的设置得当,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室内的通风和采光效果优良。

此外,窑洞的空间设计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居住者的需要进行随意调整,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

窑洞的设计理念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共同生活。

窑洞的建造通常是沿着山体或土坡依次排列,形成了临街的小院子。

居民们可以互相邻里之间互动,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氛围。

同时,窑洞的设计采用了半地下半地面的布局方式,使得邻里之间更加容易相互交流,增加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性。

总之,以窑洞为设计理念能够在现代建筑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符合现代人们对自然和简约生活的追求。

窑洞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与自然的融合,还展示了简约生活的价值观念,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共同生活。

它是一种独特的建筑方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在现代建筑中进行发扬光大。

窑洞别墅_精品文档

窑洞别墅_精品文档

窑洞别墅窑洞别墅: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引言:窑洞别墅在中国是一种独特而独特的住宅形式,源于古代人们利用自然地形优势,以窑洞为基础建造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发展,窑洞别墅逐渐成为一种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具备现代舒适生活的住宅选择。

本文将从窑洞别墅的历史起源、设计理念以及生活体验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窑洞别墅的历史起源窑洞别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躲避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寻求安全与舒适,开始在山脉和岩石中建造房屋。

利用自然地形的优势,人们将窑洞挖掘成房屋和生活空间。

这种居住方式不仅保护了人们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还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二、窑洞别墅的设计理念窑洞别墅在设计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首先,优美的自然景观通常是窑洞别墅建筑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其次,窑洞别墅的设计常常采用绿色环保的理念,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窑洞别墅的设计还注重室内外的连接,通过利用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使住户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三、窑洞别墅的生活体验窑洞别墅的特殊设计和独特环境使得居住其中的人们能够享受到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

首先,窑洞别墅通常被刻画为温暖舒适的居住空间,这主要是由于其地下环境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作用。

其次,窑洞别墅的安静环境和自然景观给人一种身心放松的感觉,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疲劳。

最后,窑洞别墅常常配备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以满足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包括空调、暖气等。

四、窑洞别墅的发展前景窑洞别墅正逐渐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那些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的人们。

窑洞别墅的发展前景是积极的,其结合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现代舒适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建筑的关注不断增加,窑洞别墅将成为未来住宅建筑的重要趋势之一。

结论:窑洞别墅作为一种独特的住宅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其历史起源、设计理念以及生活体验都表明了窑洞别墅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窑洞的生态优势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窑洞的生态优势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第21卷第2期2003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 A L OF HEN AN UNIVER SIT Y OF SCIEN CE AN D TECHN OLOG Y (SOCIA L SCIEN CE )V ol.21N o.2Jun.2003收稿日期: 2003-01-20作者简介: 崔玲(1974—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

窑洞的生态优势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崔玲1,王波1,王燕飞2(1.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河南科技大学规划建设处;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 作为传统民居之一的窑洞,对干旱气候和多种地形的适应性充分体现出生态建筑的特征。

窑洞所具有的内在逻辑与朴素生态优势,对现代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窑洞;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现代建筑中图分类号:T U -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3)02-0085-02 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土建筑近些年在国内外被广泛关注,但“窑洞”这种主要存活在穷乡僻壤的建筑类型,因其简陋原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很少被学者论及。

从生态建筑的“标准”看,“窑洞”的优势正在被现代建筑师们下意识地运用着。

一、窑洞的生态优势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尊重与保护环境的共同行动纲领,生态学在建筑界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建筑领域的生态概念从广义上说,指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建筑就是根据自然环境所建的供人聚居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建筑形式。

其取向于生态环境,依附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区域,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表现出与自然生态进化规律一致的原则,并试图通过自身的合理存在把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原始生态建筑之一的窑洞,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传统生态思想。

窑洞改造可行性报告

窑洞改造可行性报告

窑洞改造可行性报告1. 引言窑洞是中国传统农村居民的一种特殊住宅形式,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

由于窑洞具有保温性能好、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优势,近年来,窑洞改造成为了一种热门的住房改造方式。

本报告旨在评估窑洞改造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2. 窑洞改造的优势窑洞改造相比传统建筑具有以下优势:2.1 保温性能好窑洞利用地下土壤的恒定温度,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在冬季,窑洞能够有效阻止寒冷空气的侵入,保持室内温暖。

而在夏季,窑洞则能够保持相对凉爽的室内温度,减轻空调负荷。

2.2 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窑洞的施工过程相对简单,只需挖掘土壤、搭建支撑结构和内部装修即可完成。

与传统建筑相比,窑洞的建造成本较低,适合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

2.3 融入自然环境窑洞的造型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

同时,窑洞采用土壤作为主要材料,无需使用大量的水泥和砖块,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3. 窑洞改造的挑战窑洞改造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3.1 通风问题窑洞通常存在通风不良的问题,容易造成室内潮湿、缺氧等情况。

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引入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方式,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3.2 建筑结构稳定性窑洞的建筑结构相对脆弱,容易受到地质条件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改造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确保安全性。

3.3 建筑功能和舒适度提升传统窑洞的功能和舒适度较低,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增加独立卫生间、厨房等设施,提升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4. 窑洞改造的建议基于窑洞改造的优势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4.1 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在窑洞改造过程中,应考虑引入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方式,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可以设置通风窗、通风管道等设施,提高通风效果。

4.2 加固建筑结构窑洞改造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以采用加固材料、增加支撑结构等方式,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4.3 提升居住功能和舒适度窑洞改造过程中,应考虑增加独立卫生间、厨房等设施,提升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窑居的优势、困境与选择

窑居的优势、困境与选择

窑居的优势、困境与选择窑居的优势、困境与选择“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

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

这是清代进士惠登甲赞美窑洞的一首诗。

窑洞除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外,还是养生保健的理想境地。

因为土窑中空气湿润,温度宜人,一年四季变化不大;况且空气新鲜,无任何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防御放射性元素的侵害。

窑洞利用自然、融于自然,其构筑形态蕴涵着许多当代建筑所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原则。

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冬暖夏凉;低成本、低技术;低污染;地下住所窑洞的建设费用只有相同地点常规砖木建筑造价的1/5。

泥土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缘材料,有利于冬暖夏凉。

窑洞室内温度在夏季可比室外低8-15℃,冬季则高出约10℃以上。

这种住宅的建造方式由于和地面几乎不相接触因此对环境损伤很小。

窑洞由于其易建、安全、蔽风、遮雨,而且冬暖夏凉,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广大村居民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窑居建筑在保持生态平衡、自然景观以及节约土地、能源上的优势很大,但由于传统窑洞室内采光差、通风不畅、潮湿、卫生条件不好等原因,新一代的农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大多弃窑建房。

许多地方把毁窑建房看作脱贫致富的标志。

传统窑居村落走向衰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取水方式的变化,使人们摆脱了追随沟下水源的束缚,有条件在高原的平地上建房;传统窑居村落住户分散,不利于现代交通,也不利于人际交往;传统窑洞的卫生状况不易改善,特别是下水;住房观念发生变化,影响着人们对居住形式的选择。

目前,对传统的窑居村落进行合理的更新、改造,使其适应现代生活,同时又保留窑居建筑节能节地的生态优势,是我们的最好选择。

窑洞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是中化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

今天的民居土窑洞,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提高,已今非昔比。

昔日的连肩子窑,土坯窑,已换成了一砖到顶、钢门铝窗、装潢美观的现代窑。

以窑洞为设计理念的作文

以窑洞为设计理念的作文

以窑洞为设计理念的作文窑洞是一种古老的住宅建筑形式,以自然山石为基,借助地势高低的变化,用土挖洞而成。

它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窑洞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一种节能环保、舒适健康的居住方式。

窑洞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兼顾生态环境。

窑洞建筑形式原始质朴,通风透气,且隔音效果良好,能够在高温酷暑或严寒冬季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窑洞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了室内外温差,降低了能耗。

同时,窑洞建筑采用土墙厚度较大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不需要额外的保温材料,节约了能源资源。

除了节能环保的特点,窑洞的设计理念也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窑洞建筑利用山石地势,根据地形地势的特点,灵活布局,借助自然的力量,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窑洞的外部造型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山体相依为命,呈现出一种深深的文化内涵。

窑洞的设计理念还注重功能实用并兼顾美观。

窑洞建筑在布局上考虑到人们的居住需求,各个功能区域功能互补,相互渗透。

室内空间利用率高,合理划分居住空间和公共活动区域,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需求。

与此同时,窑洞的设计也追求美观与艺术的结合。

窑洞内部通常有壁画和彩绘装饰,使整个室内空间更加生机勃勃、充满艺术气息。

窑洞外观则保留了自然的简约和朴素,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窑洞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其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兼顾生态环境,注重实用与美观。

窑洞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窑洞的建筑方式和设计理念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也有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窑洞的设计理念,并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窑洞_优秀作文800字

窑洞_优秀作文800字

窑洞_优秀作文800字
窑洞作为中国古代农村的一种住宅形式,至今仍在许多地方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窑洞的独特设计融合了自然和人文因素,成为了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重要住宅手段。

本文将就窑洞设计的独特之处和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进行探讨。

窑洞最大的特点是体验自然,窑洞通常采用自然地形,将建筑的主体嵌入地下或山体之中,形成类似一个“洞穴”的设计。

这种设计对于气候差异较为明显的地方尤其重要,因为它能够在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完美融合了周围的环境。

此外,在农业文明时期,农作物可以安全地存放在窑洞里,避免了病虫害和气候因素的破坏,更有利于农作物的保存和发展。

尽管窑洞的设计技术并没有像现代建筑那样发展得快速,但其设计手法仍然值得探讨和学习。

建筑师可以从窑洞设计中汲取灵感,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形成更完美和实用的建造方式。

比如,窑洞的特殊设计对建筑的热转移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建筑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借鉴窑洞的特点,减少其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窑洞在当代农村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已经在农村地区开始普及,但很多人仍然认为窑洞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不只是一个住宅而已。

此外,窑洞的价格较低,能够让许多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人们也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使其成为农村居民的重要住宅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2期2003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 A L OF HEN AN UNIVER SIT Y OF SCIEN CE AN D TECHN OLOG Y (SOCIA L SCIEN CE )V ol.21N o.2Jun.2003收稿日期: 2003-01-20作者简介: 崔玲(1974—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

窑洞的生态优势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崔玲1,王波1,王燕飞2(1.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河南科技大学规划建设处;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 作为传统民居之一的窑洞,对干旱气候和多种地形的适应性充分体现出生态建筑的特征。

窑洞所具有的内在逻辑与朴素生态优势,对现代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窑洞;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现代建筑中图分类号:T U -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3)02-0085-02 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土建筑近些年在国内外被广泛关注,但“窑洞”这种主要存活在穷乡僻壤的建筑类型,因其简陋原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很少被学者论及。

从生态建筑的“标准”看,“窑洞”的优势正在被现代建筑师们下意识地运用着。

一、窑洞的生态优势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尊重与保护环境的共同行动纲领,生态学在建筑界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建筑领域的生态概念从广义上说,指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建筑就是根据自然环境所建的供人聚居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建筑形式。

其取向于生态环境,依附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区域,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表现出与自然生态进化规律一致的原则,并试图通过自身的合理存在把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原始生态建筑之一的窑洞,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传统生态思想。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与亲和相用中,“用天材,就地利”,[1](P 4)顺应自然,为我所用。

窑洞建筑看上去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其实窑洞蕴含着许多值得重视的机制:它涉及利用生土、节约能源、节省建筑用地和保持生态环境、浓化乡土特色等一系列当代建筑所关心的问题。

联合国科学考察团对我国窑洞建筑进行综合考察后认为:“窑洞十分适合人类居住。

它温、湿度适宜,外界气候及大气中的放射物质对人的影响较小,不仅可以减少气喘病、风湿病、皮肤病等,还可以大大降低北方寒冷天气采暖的能源消耗。

”[2]具体讲,窑洞的生态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1环境意识中的因地制宜。

窑洞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利用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结合得天独厚的土资源,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

它结合不同地形、地貌的有崖、无崖或平坦、起伏,创造出了靠崖窑、天井窑和覆土窑等多种灵活形式,因地制宜地建筑了供当地人民生活的千年居宅。

21资源利用中的土尽其材。

窑洞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黄土(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

它通过横向挖掘取得室内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状土体作为窑壁、窑顶,或打成土坯,砌筑洞口墙和火炕,或烧制土砖镶边用以防水,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黄土还可以用来做土台、土踏步等土构件、土设备、土家具等。

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垫坡填坑。

31资源消耗中的“减法”施构。

靠崖窑和天井窑都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建筑,它不是采用投入建筑材料以构筑空间的“加法”方式,而是采用挖去天然材料以取得地下空间的“减法”方式。

土方挖去的越多,窑洞空间和地坑的空间就越大。

其次,由于黄土易于挖掘,换取物力所需的劳力并不十分繁重,一家一户就可以承担。

因此,窑洞造价甚低,具有显著的经济性,而且靠崖窑挖出的原土还可以填坡造地。

天井窑洞身处于地下,窑背地面可以作为其他用途。

因此,这种减法方式实质上包蕴着节约用地方面的很大潜力。

41宜人品质中的冬暖夏凉。

黄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蓄热功能。

窑洞除小面积洞口部位相对单薄外,其他各面全包裹在厚厚的土层中。

厚实的土层所起的隔热作用使洞内温度变化很小。

晋陕地区的一些地面庭院建筑,正房常常不建木构平房或楼房,而特地建造单层锢窑或窑上房,就是吸取了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

51自然生态中的和谐景观。

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的特点。

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天井窑的井窑和窑身都沉于地下。

与一般地面建筑相比,建造时不需要大量破坏植被,建成后又没有触目的外露建筑体。

从总体布局上看,整个建筑群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垸之下,它们都最大限度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着自然生态面貌。

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都给人一种粗旷古朴、乡土味很浓的美感,极具乡土特色。

二、窑洞优势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交通混乱与环境污染成了当今城市的两大“公害”,如何创造一个优美、舒适、便利、安全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窑洞这种传统的居住形式为我们今天地下空间的利用提供了良好启示。

事实证明,地下空间的全面开发和利用是改善城市诸多问题的最好方式之一。

“城市发展的未来是向地下进军”,[3]地面建筑将只是它的一部分,人们将更多地活动在地下空间里。

首先,利用地下空间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近年来我国城市各种车辆急剧增加,停车场缺口很大。

地下停车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我国已有许多利用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地下部分建成的停车场;在日本,地下停车场的面积已占到停车场总面积的30%。

1863年世界第一辆地铁客车在伦敦出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地铁运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即在根本上扬弃了“窑洞”的传统生态建筑优势。

其次,开发地下空间可以改善城市整体环境。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也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整体环境。

这种改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了汽车的废气,降低了噪声;二是避免了高架道路对城市景观的分割和破坏。

开发地下空间使一部分商业服务项目从地面移到地下,这既方便市民购物,又调解了城市的生活气氛。

日本地下街建设就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典范。

它实际上是一个地下综合体,包括地下通道、商店和停车场等主要设施,并与周围建筑的地下室、地铁车站或铁路车站相连通,起到了疏缓城市交通、补充城市商业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作用。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书店和学生中心都建在地下,地面上只有花园、太阳能集热器和建筑入口部分,这里绿树成荫、草绿花香。

校园并没有因为多了“一栋”建筑物而显得拥挤,只是增加了一块安静清新的花园。

再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利于节约能源。

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综观国内外耗能状况,在能源消费的绝对比值上,建筑总耗能量大于任何部门,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建筑节能工作。

大型的综合性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现代城市设计和建筑节能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美国新泽西州祺瑞地区的未来设想便是一例:它是建在地下的一个集办公室、住宅和工厂以及高速公路的综合体,中间开口的山谷是采光天井和施工通道。

这完全是一座地下城市,它将节约大量的采暖和制冷的耗能。

建筑、街道乃至城市转入地下,从而解放土地,让出 生态与农耕的空间,许多大都市的建设实践已表明了这一发展趋势。

传统的城市和乡村将大部被改造,而形成绿色大地上分布的大小级配的建筑实体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地下与地上相结合的亦城亦乡的集团社区。

综上所述,窑洞作为历史的产物,虽然仅存留在少数地区,但它所涵盖的生态信息早已在许多地区被不经意地应用着。

从发挥着巨大效益的那些建筑身上,我们可以感到窑洞的新生。

参考文献:[1]谢洁范,朱迎平.管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李科元,黄欣,滕立杰.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J ].环境保护科学,2001,(6):44-46.[3]李之吉.城市的未来与地下空间[J ].新建筑,1997,(1):64-65.E cological advantages of cave dw ellings and embodiment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eCUI Ling 1,WANG Bo 2,WANG Y an 2fei3(1.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H enan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Technology ;2.Department o f Construction and CampusProgramming ,H enan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 :As part of traditional local 2style house ,the cave dwelling which adapts to the droughty climate and multi land form ful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building.The inherent logic and plain ecologi 2cal ideology the cave dwelling has will have active reference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 odern cities.K ey w ords :cave dwelling ;traditional local 2style dwelling house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m odern architecture・68・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