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建筑的结构分析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建筑科学基础2课程作业班级:城市规划0802班姓名:王璐学号:19指导老师:岳鹏摘要:陕北窑洞是一种传统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以成为陕北的一种符号与象征。
它特殊的建造工艺,使其具有节能、节地、环保又经济适用,而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内涵,又表现了传统建筑之美。
其独特的“天人合一”环境思想有对现代的建筑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陕北窑洞建造方式、布局形式、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介绍,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帮助今后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学习及认识。
关键词:窑洞民居生土建筑生态建筑Abstract:The cave dw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is a traditional and special residence type。
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Northern Shaanxi. Its special build process make it not only could save energy and land but also environmental and worthwhile. Its speci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connotation also perform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 environmental view point of “HARMONY” will have actively refer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tion the way of build, the form of layou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ave dwelling. Form those we can find this architectural form have many important value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pirit connotation and culture. It can help me understand different type of architecture.Key words: cave dwelling dwellings generates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正文: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民居建筑分析之窑洞PPT(36张)

窑洞的生态性:
窑洞的有效空间是向地 下黄土层索取的,不破坏生 态,不占用良田;建筑材料 多为砖土,生态环保。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窑洞的平面组合
窑洞以单孔窑为主,有两窑并联,三窑并联、套窑、 拐窑、母子窑等多种形式。
窑洞民居以单孔窑洞为基本单位,靠崖式窑洞只能平列 ,当需要多室时,则需要深向发展或横向打洞。
方黄土地区。
Logo
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 马欢,却不见村舍房屋,所谓“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人”。
窑洞以一户一院的形式最 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形式。
Logo
为了防止地面的雨水流入院内, 保护人畜安全,避免地面上行人 掉入院内。地坑院上通常沿院顶
砌筑约40-80公分的花围墙
Logo
窑洞入口坡道以砖石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洞, 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根据窑洞的下沉幅度可以将其分为平地型、半下沉型和全下沉型三种 形式。
下沉式窑洞(地窑)
缺点:
潮湿;窑洞上方不能种植物 ,浪费土地
优点: 建筑寿命长;冬暖夏凉;防
火性强;抗震性好;是最环保 和生态的建筑形式之一。
楼上较干燥,可 以居住,楼下可 以储物,功能布 局较好。楼梯多 留在户外。
河南巩义市有很 多这种窑洞,当 地称为“天窑”。
Logo
装饰风格
窑洞的细部装饰,从立面到平面,从大门到室内,实际上是一种 匠工艺术。石作、砖作、木作、纸作是主要的几个方面。石作和砖作 从石狮、抱鼓石、石础、影壁,直到立面的拱头线、挑檐、女儿墙等 ,多精雕细刻成以福、禄、寿为题材的吉祥图案。木作则集中于门楼 举架雕刻、窗棂纹样等方面。这里所说的纸作是以窗花、窑顶花、炕 围画、吊帘、门神等可临时更换的装饰。每遇春节,红色的对联、窗 花等点缀在青灰色的背景间,另是一番景致。
结构类型 窑洞

结构类型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
它深藏于厚厚的黄土层之中,与大地浑然一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
窑洞不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自然观念的体现。
一、窑洞的结构特点窑洞的结构类型主要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锢窑三种。
靠崖窑是直接在黄土崖壁上挖凿而成的,充分利用了崖壁的稳定性,减少了对地面资源的占用。
地坑窑则是在地面以下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再在坑壁上挖出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锢窑则是一种用砖石等材料砌成的窑洞,虽然材料不同,但依然保持了窑洞的基本结构特点。
二、窑洞的建造工艺窑洞的建造过程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首先,选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选择黄土层较厚、地势较高、向阳且避风的地方。
然后,开始挖掘工作,用简单的工具和人力一点点地挖出窑洞的形状。
在挖掘过程中,匠人们会根据黄土的质地和湿度,不断调整挖掘的角度和深度,确保窑洞的稳固和安全。
最后,对窑洞进行内部装修和装饰,使其既美观又实用。
三、窑洞的文化内涵窑洞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窑洞里,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同时,窑洞也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四、窑洞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窑洞依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作为一种绿色建筑形式,窑洞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等特点,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窑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窑洞还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和文化现象。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工艺,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一传统建筑形式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浅析陕西窑洞

浅 析 陕 西 窑 洞毛文颜(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2002级城市规划班 2005.11.9)摘要[1]: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是经济省钱的建筑方式。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 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由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
关键词:地坑窑 沿崖窑 锢窑 窑院1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下空间环境[2](1)与大地相联系 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间楼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有的整个村庄建在地下,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
(2)冲沟里的村庄与水土保持 在冲沟中进行村落建设,以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
(3)地下村庄、文明建筑 生土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及土坯拱式三种。
地坑式是地面上挖坑,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窑洞居住;沿崖式是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不占耕地,节约良田;土坯拱式以土坯拱后覆土保温,是建在地面上的窑洞。
三种窑洞不论是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联系、采光通风及排水方式等,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4)地下空间 地下窑洞的组合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正房三间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地下民居体现了特殊功能与低造价的统一,无内衬的黄土窑洞约为一般地面建筑造价的1/10。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窑洞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支配,人工融于自然之中。
(5)明暗的图案 在窑洞式民居中,由地上的门楼通过隧洞渐次地进入地下庭院的过程,光的明暗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6)闪烁的光线 为什么人们感到透过晃动的树叶或花格窗的光线非常美?是因为过于强烈的直接光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以不快感;以暗墙为背景的窗边角处有炫咣,树叶或花格窗减少刺眼的炫光;透过小尺度的图案有特殊的视觉效果。
窑洞

地区分布
我国是一个窑居比较普遍的国家,从新疆吐鲁番、喀什, 甘肃兰州、敦煌、平凉、庆阳、甘南,宁夏银川、固原, 陕西乾县、延安,山西临汾、浮山、平陆、太原,河南郑 州、洛阳、巩县以及福建龙岩、永定和广东梅县等地区。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 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 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 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陕北窑 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 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中国建筑文化——窑洞
辽宁科技学院 徐婕
• • • • • •
窑洞简介 地区分布 类型分类 窑洞内部 窑洞优点 发展变化
窑洞简介
• 窑洞是一种民居建筑形式,是中国大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 色建筑。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 (应天圆地方之说)。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 常见的单间窑洞宽3.5米左右,高3-4米,深5-9米。前面 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 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窑洞前 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 •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 “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千多年前,那时人们 便开始依黄土凿洞安身。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 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 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 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 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类型分类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 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 山向上呈现 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 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 院。
窑洞民居建筑 ppt课件

火炕的摆放位置一般都是紧靠窑脸处,如果是三孔 窑洞,两层暗窑的火炕是紧靠窗台下,满开间砌炕。
2、窑洞内的家具:窑洞内一般都采用矮家具,有利于窑内 的采光。另外,由于窑洞内湿度较大,一般木制家具在制 作的时候都会留出一定的空隙,防止因木头受潮膨胀而导 致的家具使用不便的问题。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周的灿 烂文化。《甘肃省通志》里庆阳人有“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是他 们的功绩,“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的功绩也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 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 ,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没有保障,也因此不利于发展,在不窋执 政时,鞠陶负责挖窑洞,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 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古代窑与陶相同,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 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窑 洞便是农耕家园。
院内型与 跨院型
入口的坡度一半或全部位于院落之内,破
坏了院落的方整感觉,主要出现在陇东和 渭北地区
下沉式窑 院的入口
隧道式的 甬道型
露天的沟 道型
能够保持窑院的方整,入口坚固
入口的坡道或踏步完全露天,不仅破 坏了院落的方整,而且使院落的大门 显得单薄和不私密。
入口的平面形式
主要有“一”字(直进)形、“L”(曲尺)形、“U” (折返)形、“之”(雁行)形四种形式。
这种窑洞前面是比较开阔的沟壑,便于采光通风,同时留 出一块平地作为院落,便于人们从事户外活动。
2、 靠崖式窑洞的整体形制又分为折线型和等高线型。 (1)折线型:是指多口窑洞按“之”字形,或“S”形排 列,公共道路循着每户窑洞而筑,方便居民上下山坡。
民居建筑分析之窑洞 PPT

下沉式窑洞(地窑)
缺点: 潮湿;窑洞上方不能种植物
,浪费土地
优点: 建筑寿命长;冬暖夏凉;
防火性强;抗震性好;是最环 保和生态的建筑形式之一。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 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 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 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 房屋则称“窑上房”。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 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 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靠崖式窑洞(崖窑)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 用的地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洞, 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
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 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 发展前景。
气候干燥、木材少
也为它创造了发展和 延续的契机
窑洞民居的分布
窑洞民居大致集中 在五个地区,即晋中 、豫西、陇东、陕北 、冀西北。
窑洞分类
按形式可大致分为三类:
靠崖式窑洞(崖窑)
窑洞
下沉式窑洞(地窑)
独立式窑洞(箍窑)
靠崖式窑洞(崖窑)
河南巩义市有很 多这种窑洞,当 地称为“天窑”。
装饰风格
窑洞的细部装饰,从立面到平面,从大门到室内,实际上是一种 匠工艺术。石作、砖作、木作、纸作是主要的几个方面。石作和砖作 从石狮、抱鼓石、石础、影壁,直到立面的拱头线、挑檐、女儿墙等 ,多精雕细刻成以福、禄、寿为题材的吉祥图案。木作则集中于门楼 举架雕刻、窗棂纹样等方面。这里所说的纸作是以窗花、窑顶花、炕 围画、吊帘、门神等可临时更换的装饰。每遇春节,红色的对联、窗 花等点缀在青灰色的背景间,另是一番景致。
陕北民居——窑洞

陕北民居——窑洞摘要:陕北窑洞主要是适应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特色建筑。
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似乎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本文从陕北窑洞的历史演变、结构特点、类型以及建筑格局等方面入手,简单介绍了窑洞的基本情况,让人们对窑洞以及居住在窑洞的人民的生活面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字:历史演变类型结构特点建筑格局Northern Shaanxi folk House - caveAbstract:cave dwelling served primarily to adapt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such as geology, geomorphology, climat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uilding. caves in loess plateau of selected, select a person in the loess plateau, who chose the caves. this " oneness "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seems to hide their statements cannot be broken.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ave in northern shaanxi, architectural art, type, and areas such as architectural patterns, describe briefl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ave, so that people on the caves and the life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cave with preliminary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keywords :historical evolution types architecture art building structure一历史演变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