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 藏象学说
合集下载
藏象学说PPT课件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方法
03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藏象学说所蕴含的生命观、健康观和疾病观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现代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01
证实了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02
揭示了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
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了藏象学说中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及其与外在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代医学对藏象学说的研究成果
05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它强调人体内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02
CHAPTER
脏腑理论
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心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和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
主疏泄、主藏血,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气机和调节情志,同时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
主运化、主统血,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和水液,同时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通过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藏象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实证研究
对藏象学说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进行文献梳理和归纳,以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文献研究
结合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藏象学说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揭示其更深层次的科学内涵。
跨学科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 心气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及精神的化生; •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呼吸和输布水液; •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情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 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ppt

形态:相对实体的器官 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特点: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六腑: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
形态:官腔性器官 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特点: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三)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 功能: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特点:藏而不泻
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 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的概念的引入,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大跃迁
2、“藏”与脏器的区别:
藏 藏于内 藏精气——精气至贵,藏而不泻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 内外的器官而言。如心、肝、胃、肠、耳、 鼻等
“藏”与脏器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 却大不一样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人
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联系起来
脏腑内脏,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心、肺、脾、肝、肾(心包亦作为脏, 故又称“六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藏象,又写作“脏象”,关于脏腑的学说。 “藏象”概念的形成要晚于脏腑,它指人体 内脏机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首载《素问·六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 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六腑: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
形态:官腔性器官 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特点: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三)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 功能: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特点:藏而不泻
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 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的概念的引入,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大跃迁
2、“藏”与脏器的区别:
藏 藏于内 藏精气——精气至贵,藏而不泻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 内外的器官而言。如心、肝、胃、肠、耳、 鼻等
“藏”与脏器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 却大不一样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人
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联系起来
脏腑内脏,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心、肺、脾、肝、肾(心包亦作为脏, 故又称“六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藏象,又写作“脏象”,关于脏腑的学说。 “藏象”概念的形成要晚于脏腑,它指人体 内脏机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首载《素问·六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 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1、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 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7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
1、以脏腑为基础,讨论了各目的功能特点 ①何谓脏腑? 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②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五脏——实体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 津液等精微物质。 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纳腐熟,传导变化以及 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形态类腑,功能似脏。 2、讨论了脏腑与其基本物质的关系。
5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
1、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 如: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
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2、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
如:心 →小肠 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密切相关
6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功能为主 的学说
②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 ③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精神振奋、神志清晰 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神有所养——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1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主神志
3、临床意义
病理方面 精神不振、健忘、思维 心血不足——神失所养—— 反应迟钝,重者神志异常 邪扰心神——心失所养—— 轻者心烦不寐 重者发狂、谵语、昏迷
二、汗为心液
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 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心气不足——自汗 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心阴不足——盗汗
14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7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
1、以脏腑为基础,讨论了各目的功能特点 ①何谓脏腑? 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②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五脏——实体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 津液等精微物质。 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纳腐熟,传导变化以及 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形态类腑,功能似脏。 2、讨论了脏腑与其基本物质的关系。
5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
1、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 如: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
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2、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
如:心 →小肠 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密切相关
6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功能为主 的学说
②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 ③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
3、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精神振奋、神志清晰 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神有所养——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1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主神志
3、临床意义
病理方面 精神不振、健忘、思维 心血不足——神失所养—— 反应迟钝,重者神志异常 邪扰心神——心失所养—— 轻者心烦不寐 重者发狂、谵语、昏迷
二、汗为心液
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 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心气不足——自汗 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心阴不足——盗汗
14
藏象学说ppt课件

肝失疏泄
精神活动异常 不及 表现抑郁不乐 表情淡漠头痛 太过 表现亢奋 烦躁易怒,头胀
(3) 协助消化吸收 肝-脾胃:主要影响气机活动 肝-胆: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克犯脾胃
在上:眩晕 脾不升清
在下:飧泄
肝失疏泄
上:呕逆嗳气
胃失和降 中:脘腹胀满疼痛 下:便秘
肝的系统连属
肝主筋、其华在爪 筋:筋膜、肌腱、 充盈:膜韧带、肌肉关节运动自如 肝血 不足:手足麻木,爪甲枯萎,变形 曲伸不利
强弱影响心脏的搏动和血液的运行 颜面部血管丰富 ,色泽反映出心气的旺盛
旺盛:面色红润光泽, 脉搏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心气
不足:苍白无华 脉弱无力, 脉率不整 瘀阻:血瘀 面色青紫, 枯槁无华,脉涩。
2.主神明(心藏神)
狭义的神: 是指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者,神之舍也” 心主血脉与主神志彼此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藏象学说
一、藏象的概念
藏:居于内 象: 征、形象, 表现于外的生理、 病理现象。 方法:以象测象 藏象:内脏居于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 均有征象表现于外。 “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肺: 藏于体内→ 脏 象:呼吸、咳嗽、喘
藏象学说
是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 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理功能 病理变化
脏与脏 脏与腑 腑与腑之间 的相互关系
组织器官
之间的
相互关系
(二)生理特点
1. 五脏
形象: 实体器官, 功能: 藏精气而不泻 储藏精气 肝藏血,肾藏精 不能无故外泻
2. 六腑:“府”:住宅,
藏象(图表) PPT课件

影响生育能力——不孕 或不育等
筋骨强健 身体 幼年 肾中精气 → 真牙生, ↓ 主生长 盛壮 发生极 逐渐充盛 发 育 青年
肾 中 精 气 的 生 理 作 用
壮年 肾中精气 面憔筋软 → 身体 ↓ 自然衰减 发脱齿摇 衰老 老年
儿童——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病理:肾精亏损 成人——未老先衰,神疲健忘
肾 中 精 肾阴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推动激 气 的 发作用 生 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发 肾 阴 、 肾 阳 为 各 脏 阴 理 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 作 阳的根本 用 二者关系:互根互制 相互协调促进 维持全身阴阳 互相承制约束 的和谐与平衡
二、脏腑的分类方法 分类依据:依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 六腑和奇恒之府。
脏 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精气而不泻 , 腑 五脏 形态特点:中满、实质性脏器 满而不能实。 的 即指:心、肝、脾、肺、肾 分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类 传化物而不藏 , 六腑 形态特点:中空、管腔性器官 方 实而不能满。 即指:胆、胃、大肠、小肠、 法 三焦和膀胱
4. 肾封藏之性的体现:
生理:以肾中精气为基础,对呼吸生殖及 二便具有摄纳封藏作用。 肾 精关不固 —— 遗精、滑精、 封 早泄等 藏 病理:肾气虚 之 失于固摄 —— 冲任失固——带下绵绵、经 性 漏不止、滑 肾气不固 的 胎、漏胎等 体 遗尿、尿失禁、 现 二便失控 小便清长。 夜尿频繁、大便 失禁等
(2)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肾阴及肾阳: 肾阳 具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 生理 和化气作用
肾 中 精 气 的 生 理 作 用
肾阳虚 病理
阳虚内寒 形寒肢冷、腰膝冷痛、 疲惫乏力
温化失职 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 阳痿等
阴不制阳 潮热心烦、腰膝酸软、 口干咽燥 肾阴虚 阴虚内热 耳鸣眩晕、遗精早泄、 舌红少津等
筋骨强健 身体 幼年 肾中精气 → 真牙生, ↓ 主生长 盛壮 发生极 逐渐充盛 发 育 青年
肾 中 精 气 的 生 理 作 用
壮年 肾中精气 面憔筋软 → 身体 ↓ 自然衰减 发脱齿摇 衰老 老年
儿童——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病理:肾精亏损 成人——未老先衰,神疲健忘
肾 中 精 肾阴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推动激 气 的 发作用 生 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发 肾 阴 、 肾 阳 为 各 脏 阴 理 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 作 阳的根本 用 二者关系:互根互制 相互协调促进 维持全身阴阳 互相承制约束 的和谐与平衡
二、脏腑的分类方法 分类依据:依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 六腑和奇恒之府。
脏 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精气而不泻 , 腑 五脏 形态特点:中满、实质性脏器 满而不能实。 的 即指:心、肝、脾、肺、肾 分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类 传化物而不藏 , 六腑 形态特点:中空、管腔性器官 方 实而不能满。 即指:胆、胃、大肠、小肠、 法 三焦和膀胱
4. 肾封藏之性的体现:
生理:以肾中精气为基础,对呼吸生殖及 二便具有摄纳封藏作用。 肾 精关不固 —— 遗精、滑精、 封 早泄等 藏 病理:肾气虚 之 失于固摄 —— 冲任失固——带下绵绵、经 性 漏不止、滑 肾气不固 的 胎、漏胎等 体 遗尿、尿失禁、 现 二便失控 小便清长。 夜尿频繁、大便 失禁等
(2)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肾阴及肾阳: 肾阳 具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 生理 和化气作用
肾 中 精 气 的 生 理 作 用
肾阳虚 病理
阳虚内寒 形寒肢冷、腰膝冷痛、 疲惫乏力
温化失职 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 阳痿等
阴不制阳 潮热心烦、腰膝酸软、 口干咽燥 肾阴虚 阴虚内热 耳鸣眩晕、遗精早泄、 舌红少津等
中医藏象学说ppt课件

第三节 六腑
六腑 一、六腑是指: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三焦 二、结构特点:多为空腔性器官 三、生理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 四、功能特点:泄而不藏
小肠
一、小肠位置及联系:居腹中,为管状中空器官,上连 胃,下通大肠,上为幽门,下为阑门 。 小肠的经脉与心脏的经脉相互络属。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主管接受盛放由胃传输下来的水谷浊气并对其做进 一步的消化与吸收,将水谷浊气进行再次的清浊分离。
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 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 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 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 之腑
谢 谢观
看
肝脏(将军之官)
一、肝脏位置:位于腹腔,居膈下,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行属木。 五味主酸,四季主春,所主方位东方,对应颜色为青 色。
脾(仓廪之官)
一、脾脏位置:居膈下,属中焦,邻胃腑,居胃之左上, 与胃以膜相联。 二、脾脏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 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五行属土,五味主甘,所主方位中央,对应颜色为黄色。
胆
一、胆的位置及联系:胆居膈下,附肝之短叶间,属 中焦,为中空囊性器官,内藏精汁(清汁,胆汁),既 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胆的经络与肝脏的经络相互络属。
二、胆的生理功能:主贮藏并排泄胆汁 胆汁的分泌来源于肝精肝血,肝分泌胆汁后,由胆来贮 藏并排泄出去。
胃
一、胃的位置及联系:胃居膈下,上接食道(咽),下 连小肠;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胃分三部分即上 脘、中脘、下脘,合称脘。
藏象学说【中医科】 ppt课件

ppt课件
18
肺的系统连属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肺开窍于鼻 3)在液为涕 4)在志为忧(悲)
ppt课件
19
(三)脾 在五行属土,与胃互为表里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补土派 ” —— 李东垣
1、主运化 2、脾气主升 3、脾主统血
ppt课件
20
1、主运化 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输布到全身。
神 志 异常:心烦、失眠、谵狂 昏睡、昏迷
舌 正常:灵活自如
体
运 动
异常:僵硬、吐弄
ppt课件
12
心的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喜为心之志” “喜 伤心”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4)在液为汗: “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
ppt课件
13
(二)肺
在五行属金,与大肠互为表里
肺为华盖,位置最高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心动过缓 贫血 阻塞,狭窄
ppt课件
9
心主血脉功能的外在表象 面色——红润含蓄、有光泽 脉搏——和缓有力、节律整齐 舌质——淡红 心胸部感觉——心居胸中 异常时出现胸闷、胸痛、异常搏动
ppt课件
10
2、主神志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
神
“两精相搏谓之神”
“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
宣发 ----- 水液输向皮毛 --------- 汗液 肃降 ------ 水液输至肾------ 膀胱------ 尿液 通调水道失常 无汗、尿少、尿闭、水肿
水肿与肺有关,风水
ppt课件
17
4、朝百脉、主治节 “百脉朝于肺”
全身的血液都 必须流经于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志:
肝在志为怒。 肝——怒
7、通于春气
a
29
五脏 — 肾
位置:
a
30
生理功能
1、主藏精
来源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a
31
精的功能:
① 化生成天癸,促进生长发育并维持生殖机能 ② 化生成髓,维持脑、脊髓、骨骼的生理功能 ③ 化生成诸气,维持正气的抗邪功能和康复功能 ④ 转化化生血液,补充血液的损耗。
6、通于长夏:
a
23
五脏 — 肝
位置:
a
24
生理功能
1、主疏泄: • 疏通体内的运行通道 • 促进消化吸收 • 调节精神情志 • 调理冲任二脉
a
122 5
生理功能
疏通体内的运行通道:
体内运行通道
水道 脉道 谷道 息道
肝 气 的 升 降 出 入
a
调 畅 全 身 气 机
2疏6泄
主藏血
(1)涵养肝气 (2)调节外周血量分配
a
32
女性
气肾 中 精
0 7 14 21 28 35 42 49年龄
男性
气肾 中 精
0 8 16 24 32 40 48 56 年龄
a
33
2、主水
生理功能
“肾者水脏,主津液。” ------《素问ㆍ逆调论》
a
主3水4
(1)肾阳的气化作用:
水液
肾阳气化 水液的代谢正常
水液的平衡
肾阳
(阳气之本)
肺脏阳气 心脏阳气 脾脏阳气
a
69
谢谢大家!
a
70
气化津液
呼气 汗液 尿液
肾阳 肾阴
促进加速水液气化 抑制减缓水液气化
水液代谢加快 水液代谢减慢
a
水液 平衡
35
(2)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多余水分 三焦
肾的分清泌浊
肾
膀胱
排出体外
清
浊
者
者
重
化
新
为
吸
尿
a
36
3、主纳气
生理功能
清气
鼻窍
气吸
肺脏
气纳
肾脏
吸
气
胸式吸气 过 吸
总
程气
深
全
度
腹式吸气
a
主纳气 37
生理特性
a
61
脾与肾 先天后天
肾—先天生后天 相互滋生
脾—后天养先天
脾—肾
水液代谢
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健运 土能制水
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 开合有度
a
62
肺与肾
a
63
脾与胃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纳运相得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脾—胃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升降相因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脏
肾生肝,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之 间 生
肝克脾,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 心克肺,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之太过——火克金
理 五脏相克 脾克肾,脾主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联 系
肺克肝,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克心,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制化——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 主蛰 ❖ 喜藏恶泄,喜温恶寒
a
封藏 38
外合外候:
1、体: 2、华: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肾在液为唾。 肾——唾
6、志: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a
39
六腑—胆
位置:
a
40
胆
生理特性
(1)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精之腑, 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2)喜条达而恶抑郁。
a
41
生理功能
1)主贮藏并排泄胆汁: 胆汁的产生:肝精肝血 泄于 胆 贮藏 胆汁 胆汁的排泄:
胆汁
胆气运动 泄于
小肠
肝的疏泻
胃的降浊
2)主决断
a
42
六腑—胃
位置:
a
胃 43
生理特性
❖仓廪之官,以降为和。 ❖喜湿恶燥
a
44
生理功能
» 主受纳腐熟水谷 » 主游溢精气 » 主降浊
水之
水 谷
胃
水谷 精微
精微 脾
谷之
精微
津液
肺
心 火
血液
营气
a
6
(2) 主行血
心主血
基本前提条件: • 心气充沛 • 脉道通利 • 血液充盈
a
7
心主脉
1、 心合脉 心脉一体:心与脉直接相连
2、 心气资生脉气
a
8
心藏神
> 广义的神 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 狭义的神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肝—疏泄胆汁,促进消化 脾—运化水谷,散精于肝
消化
肝—脾 藏血与统血 肝—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 血液
脾统血—统摄血液,血循脉内
肝与肾
水能涵木 肝—属木,为子 母子关系 肾—属水,为母
精血互生 肝藏血—阴(血)赖肾精滋养 相互滋生
肝—肾
肾藏精—肾精泄互用 肝主疏泄—开—制约肾之闭藏 相互制约 肾主闭藏—合—制约肝之疏泄
a
55
奇恒之腑 — 女子胞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月经 2)主孕胎
女 子 胞
天癸 气血 阴阳
肾精 冲脉 肝脏 任脉
督脉
a
57
心与脾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心与肝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a
58
心与肾
肝藏血
静态到动态释放 动态到静态回收
外周血
(3)形成月经 (4)化生肾精
a
27
3456藏血
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肝主升、主动,体阴用阳
2、喜条达而恶抑郁
a
28
3456藏血
外合外候:
1、体:
肝在体合筋。 肝——筋
2、华:
3、窍:
肝其华在爪。 肝——爪 肝开窍于目。肝——目
4、液:
肝在液为泪。 肝——泪
a
66
五脏
心
肺
功能 主血脉 主气司呼吸 藏神 主行水 主治节
脾
主运化 主统血
肝
主疏泄 主藏血
肾
藏精 主水 主纳气
特征 主通明 娇脏
升清举陷 刚脏 主蛰
主宣发肃降 喜燥恶湿 主升发
体脉
皮
肉
筋
主骨生髓
华面
毛
唇
爪
发
窍舌
鼻
口
目
耳及二阴
志喜
忧(悲)
思
怒
恐
液汗
涕
涎
泪
唾
季节 夏
秋
长夏
春
冬
a
67
2、五脏相克
肝(木) 脾(土) 肾(水) 心(火) 肺(金)
水谷
水谷之清气
酸
苦
甘
辛
咸
肝胆系统 心小肠系统 脾胃系统 肺大肠系统 肾膀胱系统
2、喜燥恶湿,为生痰之源。
a
22
外合外候
外合外候:
1、体: 脾在体合肉。 脾---肉
2、华: 脾其华在唇。 脾---唇
3、窍: 脾开窍于口。 脾---口
4、液: 脾在液为涎。 5、志: 脾在志为思。
脾---涎 脾---思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
a
17
外合外候
1、体: 肺在体合皮 肺—皮
2、华: 肺其华在毛 3、窍: 肺开窍于鼻 4、液: 肺在液为涕
肺—毛 肺—鼻 肺—涕
5、志: 肺在志为忧 肺—悲
6、通于秋气
a
18
五脏 — 脾
位置:
a
19
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运化?
1、主运化:
(1))运输转运水谷精气并化生气血津液
主疏泄 主运化 藏精 主血脉 主气司呼
功 主藏血 主统血 主水 藏神
能
主纳气
吸 主行水 主治节
刚脏 特 主升发 征
升清举 陷 喜燥恶 湿
主蛰 守位( 相火)
主通明
娇脏 主宣发肃 降
a
68
肝生心,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生脾,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说 明 五
五脏相生
脾生肺,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生肾,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a
宣1降4
生理功能
3、主通调水道(行水)
水液摄入量 平衡 水液排出量
4、肺朝百脉:
汗液
尿液
肺控制
呼气水分
• 肺主呼吸之气 • 肺的宣降 • 宗气,贯心脉,推动血液的运行
a
15 通调治节
生理功能
5、主治节: 1)治理调节呼吸运行 2)调理全身气机 3)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a
16
生理特性
(三)生理特性:
阑门
水之浊气
1、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失调则水之浊气与谷之浊 气相混而下:小便浑浊或 水样便(腹泻)。 2、利小便以实大便。
谷之浊气
前阴
后阴
尿液
粪便
a
47
大肠
六腑—大肠
位置: 生理特性:
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a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