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远去的路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新课标(2023秋)

a.透视与构图的应用:学生对透视和构图知识掌握不足,难以在作品中表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教师需通过实例分析和现场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透视与构图的应用,如道路的延伸、景物的布局等。
b.色彩搭配与表现:学生在色彩搭配和使用上存在困难,难以通过色彩变化表现远去路的氛围和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色彩理论知识,如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并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色彩。
3.想象与创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绘画材料和技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风景画,激发创新精神。
4.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描绘远去的路,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掌握风景画的创作方法: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造型元素,结合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画创作。例如,通过实际操作,讲解如何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色彩冷暖、明暗对比来表现空间感。
b.观察与欣赏自然风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风景中道路元素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通过分析名家的风景画作,让学生了解画家是如何观察和表现自然风景的。
c.创意表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法进行创作。例如,引导学生尝试水彩、蜡笔、马克笔等多种绘画材料,以及拼贴、拓印等技法,使作品更具个性和创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远去的路》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风景画的创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在学习透视和构图知识时,积极思考,勇于实践,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去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教学难点的把握。在讲授透视与构图的应用、色彩搭配与表现等难点内容时,尽管我通过实例分析和现场演示进行了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难点知识。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远去的路》通过对一条路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成长的思考。这篇文章是……(解释其文学价值和情感表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作者对路的描写,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生字、词语的应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远去的路》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告别某个阶段或事物的经历?”比如,毕业离校、搬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成长与离别的奥秘。
-写作中的情感表达:学生可能在写作时难以将个人情感融入文字,需要教师提供具体指导和示例。
举例解释:
-在解析课文深层含义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示、对比等方式,将“路”的象征意义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难写的生字,教师可以通过拆分笔画、讲解字义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书写。
-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或提供优秀范文作为参考,让学生模仿和学习如何将情感融入文字。
-写作技巧的实践: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我心中的远去之路”写作练习,掌握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情感时,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述的人物心理变化,如“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学习生字、词语时,通过造句、填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新学词汇,加深记忆。
最后,我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们能够共同进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了解丝绸是怎样传到欧洲的;2.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工具的运作过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2.培养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3.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4.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2.形象地表达“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工具的运作过程。
2.教学难点1.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2.如何将艺术作品与环保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引入在课前导入阶段,老师应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看丝绸之路的介绍,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重要贸易路线有初步了解和认知。
2.讲解在介绍完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后,在黑板上花上五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用于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国画。
3.实际操作1.要求学生分小组,每组四人,准备画纸、颜料、笔、毛刷等工具;2.讲解布置“丝绸之路”的绘画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在画布上设计并画出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并描绘交通工具的运作情况;3.强调环保意识,要求学生在描绘交通工具时,要选用环保的交通工具,如:骑车、步行等。
4.展示和评价1.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现给大家,从中发现其中的亮点和创意;2.强调对作画的评价,对有亮点和贡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5.课堂总结1.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再次重申环保意识;2.发扬优秀作品,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对自己和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
四、教学策略1.采用情境交流策略,模拟画家创造性思维和绘画手法;2.找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瓶颈,发挥潜能;3.打造“轻松自信”的学习气氛,创设合作性学习的环境;4.从学生自身成长兴趣出发,培养其环保意识,立足于实际。
五、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1.观察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提高;2.观察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识程度,提高其环境保护综合素质;3.观察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和认识。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远去的路》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如“褪色、追溯、斑驳、迁徙”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岁月像一条远去的路,我们都是这条路上的行人”等句子的含义。
-在识别修辞手法时,学生可能难以捕捉到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的巧妙运用。
-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教师需要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反馈。
-在文化背景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某些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感到陌生,教师需要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故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理解其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中的作用。
-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远去的路”这个比喻表达的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旅程的感慨。
-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褪色”等词汇描述事物的变化,以及如何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句,帮助大家掌握这些表达技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我的故乡变迁”。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故乡文化背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责任感。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_16

第三课《远去的路》教学目标: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原理绘制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
2.通过欣赏、观赏绘画作品和自然界中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展示设备、PPT课件等。
学生:绘画工具如铅笔、记号笔、彩色笔(水彩笔、彩铅)等。
过程设计:一、听散文诗,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意境中。
师: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听一篇散文诗《路》,请大家仔细聆听!1.师:诗歌中主要描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路?笔者走在什么样的路上?路的尽头又是什么?2.观看一张《路》的图片,拓展思维:这些是远去的路,有笔直的、有弯曲的,你觉得它是一条通过哪里的路?请同学们大胆想象。
3.板书课题:远去的路。
二、欣赏名画,学习新知。
1.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1)欣赏《塞夫勒道路》和《新线》作品,分析、讨论。
教师:通过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菜的油画作品《塞夫勒道路》和现代油画家韦启美的油画作品《新线》,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发现、分析,看看近处和远处有什么变化?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近处的树看起来高,远处的树看起来低;近处的路看起来宽,远处的路看起来窄。
画家西斯莱的油画作品《塞夫勒道路》,普通的乡村道路在画家笔下呈现出一片温暖的诗意,用透明的色调表现天空、道路、树木、房屋,以精细的写实笔法,展示出阳光反射的效果,突出真实、生动、多变的艺术特性。
现代画家韦启美既是油画家,又是漫画家。
人教小学美术六上《第3课远去的路》PPT课件

两点透視現象
消失点
消失点
两点透视图
二种基本的透视:平行透视 和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一点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两点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林间小道》 作者 : 霍贝玛 国家 [荷兰]
有趣的透视现象
作业要求: 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 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 透视现象有哪些规律呢?
以树木为例,观察近处与远处的变化,找一找有哪些透 视现象?
近( 高)远(矮), 近( 宽)远(窄), 近( 疏)远(密)。
透视的基本规律: 近( 大)远(小), 近( 实)远(虚)。
消失点
视平线
所有柱子等逐渐变小集中到一点 然后消失。
视平线
消失点
消失线
透视现象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位置,透视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正 面观察物体时会产生一点透视现象,侧看物体时会产生两点透视现 象,从极高或极低处看物一点透视图
绘画时,需考虑不同的透视现象而采用相应的 透视法,其中以一点和两点透视法较为常用。
。
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 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 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平面
立体空间
用色彩也可以表现立体空间感!
透 视: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 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远去的路
看图思考(点击小图看大图)
近处与远处有什么变化? 说说自己的感受。
回 小
《法国风光》 摄影作品
图
回
小 图
《河道》 摄影作品
Unit 1 Drawing Development
《江南水乡》 摄影作品
第三课远去的路(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结合,并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想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他们对修辞手法运用的见解。
课堂上,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理解文章结构上存在困难,他们难以把握课文中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图示法,将文章结构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方法似乎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让这部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小组讨论热烈,成果展示也颇具创意。这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不敢大胆运用修辞手法,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技巧还不够熟悉。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鼓励他们多尝试、多练习。
-修辞手法:文章中“路漫漫其修远兮”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路的遥远和艰辛。教师需讲解并举例,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重点词汇:如“斑驳”、“蹒跚”等,教师需解释词汇含义,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练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提炼关键信息,归纳主旨。
-识别并正确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写作更具表现力。
-对重点词汇的深入理解,区分近义词的用法,并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能够从文章中汲取灵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
举例: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课件

其他内容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范例欣赏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塞夫勒道路(油画) 1873 西斯莱(法国)
其 他
内
容
范例欣赏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封
面
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六年级上册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第3 课
欣 赏
制
作
远去的路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封
教学导语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在自然界中,我们所见的景物都是近大
制 作
方
法
远小、近宽远窄。本来宽广的路,会慢慢消
学 习
提
示
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站在低处看
站在高处看
站在左边看
站在右边看
课 后 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远去的路
生活中的路
城市高速公路
第3课 远去的路
城 市 街 道
第3课 远去的路
学校的走廊
第3课 远去的路
通往乡村的路
第3课 远去的路
画家笔下的路
生活中的路 是用来行走的, 而画家们笔下的 路则变成了一种 艺术。
一幅成功的 绘画作品,都蕴 含着画家高深的 绘画知识和对事 物的深刻观察。
第3课 远去的路
作业要求:
1.在观察、体会的基础上,用绘画或拼贴的方式完成一
幅出以“远去的路”为题的简单的透视图形。
2.要能够体现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 粗远细、近高远低……….等等透视现象。
第3课 远去的路
照片写生
第3课 远去的路
油画作品:《塞夫勒街景》作者: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法国著名画家
荷兰著名画家因德尔特.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大道》
第3课 远去的路
近大远小
近
远小
大
第3课 远去的路
近宽远窄
远窄
近宽
第3课 远去的路
近实远虚
远 虚
近 实
第3课 远去的路
这就是透视现象
第3课 远去的路
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 近实远虚
小窄 虚
大宽 实
第3课 远去的路
什么是消失点和视 平线?
消失点:树木道路向远 处延伸消失在一点,这 就是消失点。
视平线:穿过消失点与 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就是视平线。
视平线
消失点
第3课 远去的路
思考?
视平线和消失 点怎么确定的?
这是我们的视角所决定的。
不同的视角决定了视平线 和消失点的变化。
你想要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 视平线就要高一些。
你想要表现右侧的风景多一些, 消失点就要往左移。
不 同 视 角 的 风 景
你想要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 物,视平线就要低一些。
你想要表现左侧的风景多一些, 消失点就要往右移。
小试身手
我是小小透视高手
练习任务:
观察图片说出消失点和 视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