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黄芪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植物形态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特性
黄芪分布于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为深根性植物。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热,不耐涝。气温过高常抑制植株生长,土壤湿度过大,常引起根部腐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在粘土上则根多,生长缓慢。多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黄芪

黄芪<huang qi>【性味】甘,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功能主治】补齐固表,托疮生肌。
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3~5钱,大量可用至1~2两。
【用法用量】 9~30g。
【药理作用】 1、正常大鼠饲以含黄芪粉末的事务1周后,测其耗氧量比服药前逐渐增加。
2、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4、实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黄芪磨成粉末加入饲料给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6、黄芪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能维持数小时。
7、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
8、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具有兴奋收缩作用。
9、抑菌试验: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附方】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
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
水煎服。
3、失血体虚:黄芪1两,当归2钱。
水煎服。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1两,当归、龙眼肉、五味子各5钱,红枣10枚,黑豆1两。
水煎服。
5、脑血栓:黄芪0.5~1两,川芎2钱,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牛膝、丹参各3钱。
黄芪药材的分级

黄芪药材的分级
黄芪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根据其质量和储藏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一级品:一级品黄芪是最优质的黄芪,外观色泽鲜亮,完整,无杂质和虫蛀,气味纯正,味道浓郁,具有较高的药效。
2. 二级品:二级品黄芪质量次于一级品,外观色泽稍差,有轻微的杂质或虫蛀,气味和味道不如一级品浓郁。
3. 三级品:三级品黄芪质量较差,外观色泽不鲜亮,可能存在较多的杂质或虫蛀,气味和味道不纯正,药效较低。
此外,在市场上还有经过加工的黄芪,如炮制黄芪、切片黄芪等,这些加工品的质量也有不同等级之分,一般按照原料的质量来判断。
总之,黄芪的分级是根据其外观、气味、味道和药效等方面的质量指标来划分的。
不同等级的黄芪在价格和药效上都会有所差异。
黄芪怎么读

黄芪(huáng qí)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小叶长圆形,有毛茸,开淡黄色小花。
根可入药:【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详细解释(一)、即黄耆。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黄耆》:“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通作黄芪。
”参见“黄耆”。
英语翻译milk vetch root (used in TCM);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or Astragalus mongholicus; huangqi黄芪(药用)介绍【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汉语拼音】huáng qí【名称英】Astmgali Radix。
【成份】主要含有皂苷、黄酮等。
皂苷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Ⅰ、Ⅱ,膜荚黄芪另含膜荚黄芪皂苷A、B,蒙古黄芪另含黄芪皂苷Ⅳ、大豆皂苷Ⅰ;黄酮中主要成分为芒柄花黄素和毛蕊异黄酮等。
尚含氨基酸、甜菜碱等;蒙古黄芪还含黄芪多糖Ⅰ、Ⅱ、Ⅲ等。
【加工采集】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黄芪生长两年后,在秋季地上茎叶枯黄时,割去茎杆,从大田一头挖沟1至2尺,顺沟采挖,切勿挖断主根和伤皮,根挖出后稍凉晒一下,去净泥土,修去芦头及须根,放日光下晒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捆再晒至全干,放通风处贮存,即成全药。
【药材鉴别】1、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
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
黄芪的知识

黄芪的知识黄芪,又称黄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学名为黄芪属植物的根部。
黄芪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百草之王”,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下面我将从黄芪的来源、性味、功效、用途等方面为大家介绍黄芪的知识。
黄芪的生长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草原地带,如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地。
黄芪的根部呈长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有纵纹和横裂纹,质地坚韧,具有一定的弹性。
黄芪的采挖一般在秋季进行,选取生长年限在3-6年的黄芪根进行采收。
黄芪的性味为甘平,归脾经、肺经。
黄芪具有补气、益阳、固表的功效,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黄芪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预防感冒、疲劳、肝炎等疾病的发生。
根据中医理论,黄芪有很广泛的用途。
首先,黄芪可以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病症,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
其次,黄芪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也有治疗作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用于治疗痰湿阻滞、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另外,黄芪还可以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问题。
除此之外,黄芪还可以作为辅助药物用于肿瘤、抗衰老等方面。
黄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服用,最常见的是泡水饮用。
将适量的黄芪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静置片刻即可饮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炖汤、煮粥等方式进行食用。
对于一些特殊病症,还可以将黄芪研磨成粉末,然后用于外敷或制作成丸剂、胶囊等剂型进行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黄芪虽然具有很多功效,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体质偏热、气虚不实的人群,不宜过量使用黄芪。
此外,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黄芪时需要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黄芪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并且可以用于治疗气虚、脾胃虚弱、呼吸系统疾病等病症。
但是在使用黄芪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或不适当使用。
如有需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黄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芪

黄芪黄芪,又名绵芪。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黄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
经常用黄芪配伍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内蒙黄芪与东北林下参、琼珍灵芝,东阿阿胶被称为中药养生四宝。
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
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鲜黄芪鲜黄芪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
强盐碱地不宜种植。
根垂直生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
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带畸形;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质量差。
黄芪

黄芪(《本经》)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
栽培或野生。
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
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甘,性温。
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临床用名有黄芪、蜜炙黄芪。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
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
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
助气,壮筋骨。
长肉,补血,破症癖,瘰沥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开宝本草》:味甘,微温,无毒。
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类法象》: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 泻肺中火, 如脉弦自汗。
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 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药性赋》:味甘,气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纯阳。
甘微温,性平,无毒。
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
《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
如脉弦自汗,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
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
黄芪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
服用方法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食用禁忌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
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
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
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
黄芪,又名黄耆、北芪,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
黄芪是是中药补气药中最为常用,且功效显著的一味药物,除能治疗因气虚引起的多种病症外,更有良好的保健防病作用。
黄芪的作用
1.对创伤感染的影响
芪多糖对实验性小鼠创伤的药理实验表明,能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并抑制PCE2的释放,进一步促进TNF的释放。
免疫激活剂黄芪多糖与环氧化酶抑制剂布洛芬合用,既增强了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又明显抑制PGE2,TNF的
IL-1的分泌。
由此可见,免疫激活剂和环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可望成为创伤感染药物治疗的新方案。
2.预防传染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3.对慢性阑尾炎的治疗
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4.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药物对细散及其毒性产物的直接抑杀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通过调动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而挥扶正祛邪抑菌,杀菌作用。
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a、b型溶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抗菌均有抗菌作用。
5.抗病毒作用
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其抗病毒原理:刺激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使E环形成细胞数增加,诱生细胞因子,促进白细胞介素诱生,而使动物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6.助产后恢复
女性产后往往出现身体虚弱、贫血、恶露和身体疲惫等症状,此时,如果辨证施治用药膳调理,可有利于产后身体尽早康复。
7.去风湿良药
冬季南方天气阴冷潮湿,许多中老年人有风湿困扰的不妨一试中医防己黄芪汤。
8.减缓自然衰老
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减缓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自然衰老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达98代,对照组仅为61-66代,使寿命延长1/3。
对小鼠肾细胞培养也有保护作用。
9.抗氧化作用
黄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
过氧化氢损伤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黄芪总黄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生物膜的损害。
10.调节血压作用
黄芪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
黄芪降压作用主要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11.美容作用
黄芪是一种温热中药,有抗衰老的功能,还有美容生肌之功效,黄芪深得女士喜爱,黄芪富含的二十一种氨基酸,都是对肌肤有益的微量元素。
黄芪对过敏、痤疮、红血丝都有疗效,而且获得了轻工部的优质奖,而且是中药成分,副作用小。
预防肌肤干涩粗糙,松弛皱褶,黯黑枯黄,使肌肤细腻,柔滑,有光泽,延缓肌肤衰老。
精练加工,配以去离子水等材料,是一种营养性中药护肤霜。
12.增强免疫能力
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 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
13.补气作用
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
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
黄芪的食用
1.黄芪泡水: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泡水当茶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黄芪茶能补中盖气,而且补而不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熊再加上枸杞、党参、茯芩等药材一起冲泡,效果更好。
2.黄芪枸杞乳鸽
材料:黄芪、枸杞各30克,乳鸽1只,料酒、精盐、味精、姜片、鸡清汤、鸡油各适量。
食用方法: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斩脚爪、洗净,放入沸水中氽一会,捞出洗净斩块放炖盅内。
黄芪、枸杞分别洗净,放入炖盅内。
将料酒、盐、味精、姜片、鸡清汤同放炖盅内,上笼蒸到肉熟烂,取出笼,拣出姜、黄芪,淋上鸡油即成。
功效:具有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之功用。
适于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表虚自汗及痈疽疮溃久不愈合之人食用。
3.黄芪陈皮粥
材料:黄芪30克,陈皮末3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食用方法:黄芪水煎3次,去渣取汁,同粳米共煮为粥,再加陈皮末稍煮,然后加糖。
每日1次,连食5~7天即可。
功效:黄芪擅补气固表,为补脾益气主药,又长于温运阳气,为利水消肿佳品,而陈皮也能理气调中。
食用本粥后,可疗产后气虚型恶露(恶露色淡红,质稀,时觉疲倦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