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讲义ppt课件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 断
精品课件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或淋巴结转移以及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明确区分。
但腹膜后纤维化一般均不累及大血管后方,因而
不使大血管向前移位。CT平扫时与肌肉组织密度
相当,可以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以明显强化或
不强化。
精品课件
腹膜后纤维化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肾周间隙内器官的病变导致肾筋膜增厚, 并侵犯肾周脂肪囊。
精品课件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内仅含脂肪组织,内侧止于肾后筋膜与腰 大肌、腰方肌筋膜融合处,外侧与腹侧壁的腹 膜外脂肪层相连,下方在髂嵴水平是开放的。 上方、肾旁后脂肪层向上伸延至隔下腹膜外脂 肪层。此间隙因为不含重叠的器官,因此,病 变很少来源于此处。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 都可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 最常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 肠或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 的原因。
精品课件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 含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⑦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 瘤,可发生钙化,其次为畸胎瘤。
精品课件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或淋巴结转移以及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明确区分。
但腹膜后纤维化一般均不累及大血管后方,因而
不使大血管向前移位。CT平扫时与肌肉组织密度
相当,可以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以明显强化或
不强化。
精品课件
腹膜后纤维化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肾周间隙内器官的病变导致肾筋膜增厚, 并侵犯肾周脂肪囊。
精品课件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内仅含脂肪组织,内侧止于肾后筋膜与腰 大肌、腰方肌筋膜融合处,外侧与腹侧壁的腹 膜外脂肪层相连,下方在髂嵴水平是开放的。 上方、肾旁后脂肪层向上伸延至隔下腹膜外脂 肪层。此间隙因为不含重叠的器官,因此,病 变很少来源于此处。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 都可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 最常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 肠或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 的原因。
精品课件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 含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⑦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 瘤,可发生钙化,其次为畸胎瘤。
腹膜后肿瘤】ppt课件

CT• 腹膜后肿瘤:左肾上来自嗜铬细胞瘤CT• 肠系膜下静脉向前移位。CT增强显示胰腺后方一个边界清楚的强化肿块,但未压迫临近器官; CT显示肠系膜下静脉向前移位(箭头),肿块位于腹膜后间隙。证实为:腹膜后毛细血管瘤
CT
• CT增强显示胰腺后方一个边界清楚的强化肿块,但未压迫临近器官; CT显示肠系膜下静脉向前 移位(箭头),肿块位于腹膜后间隙。证实为:腹膜后毛细血管瘤
B超:腹膜后纤维肉瘤
B超:腹膜后纤维肉瘤
CT、MRI检查
• CT:是腹膜后肿瘤术前最有用的影像学检查。它 用于发现腹膜后肿瘤、判定肿瘤特征、分析肿瘤 来源,显示肿瘤侵犯周围器官的程度,周围器官 、血管的移位情况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具 有较强可靠性。 • MRI:可提供比CT更多的信息,不用造影剂术前 即可判断腹膜后肿块的血管特征及血管受累程度 。 •
动脉造影的表现
• • • • 动脉移位:最重要的征象,以肾动脉移位最常见 血管异常 :扩张、拉长、延伸、分离、簇状等 动脉包绕 :是恶性征象之一,但较少见 动脉梗阻:常提示该动脉血供之器官被肿瘤犯。
B超检查
• 因肠襻阻挡 ,B超诊断腹膜后肿瘤并非理想,其 意义在于: • ①能显示出肿块的位置、大小、数目、实体或 • 囊性,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 ②鉴别腹腔内肿瘤和腹膜后肿瘤,可显示临床 • 上尚不能触及的肿瘤; • ③B超诊断是非特异性的,不能明确肿块的组 • 织学类型,但近年来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 • 检术弥补了这一不足; • ④B超这一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还可用于腹膜后肿瘤 • 患者术后的长期随访。
来自神经组织
• 来源于体神经(脊神经): • 神经鞘瘤 和恶性神经鞘瘤 •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肉瘤 • 来源于交感神经: • 神经母细胞瘤 • 嗜铬细胞瘤 • 副神经节瘤
腹膜后肿瘤影像 ppt课件

影像表现
CT平扫 形态:大而不规则的肾外肿块,常呈分叶状,肿 瘤没有包膜,边界不锐利 钙化: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
增强扫描 强化:不均匀,出血坏死不强化低密度区与肿瘤 强化区域混杂所致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神经母细胞瘤。男,1岁。
儿童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放射科 朱杰明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放射科 乔中伟 帕米尔
概述
腹膜后肿瘤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狭义的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十
二指肠等腹膜后脏器之外非脏器起源的肿瘤。 广义的腹膜后肿瘤包括脏器和非脏器起源的肿瘤这
向椎管内扩展:MRI冠扫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经椎间孔进入椎管。 淋巴扩展:90%有肾门、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大,增大淋巴结常不
易与原发肿瘤区分开来,还可以有远处淋巴结转移,特别是左颈淋 巴结的发现可避免巨大不可切除肿瘤的剖腹活检。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内容: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他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
一、神经母细胞瘤
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质性肿瘤 分布
65%腹膜后、40%肾上腺髓质,其余在椎旁交感神经 链、主动脉旁体、盆腔等
诊断时年龄
90%在5岁以下,平均2岁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一、神经母细胞瘤
影像表现
CT平扫 形态:大而不规则的肾外肿块,常呈分叶状,肿 瘤没有包膜,边界不锐利 钙化: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
CT平扫 形态:大而不规则的肾外肿块,常呈分叶状,肿 瘤没有包膜,边界不锐利 钙化: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
增强扫描 强化:不均匀,出血坏死不强化低密度区与肿瘤 强化区域混杂所致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神经母细胞瘤。男,1岁。
儿童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放射科 朱杰明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放射科 乔中伟 帕米尔
概述
腹膜后肿瘤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狭义的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十
二指肠等腹膜后脏器之外非脏器起源的肿瘤。 广义的腹膜后肿瘤包括脏器和非脏器起源的肿瘤这
向椎管内扩展:MRI冠扫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经椎间孔进入椎管。 淋巴扩展:90%有肾门、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大,增大淋巴结常不
易与原发肿瘤区分开来,还可以有远处淋巴结转移,特别是左颈淋 巴结的发现可避免巨大不可切除肿瘤的剖腹活检。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内容: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他腹膜后肿瘤诊断与鉴别
一、神经母细胞瘤
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质性肿瘤 分布
65%腹膜后、40%肾上腺髓质,其余在椎旁交感神经 链、主动脉旁体、盆腔等
诊断时年龄
90%在5岁以下,平均2岁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一、神经母细胞瘤
影像表现
CT平扫 形态:大而不规则的肾外肿块,常呈分叶状,肿 瘤没有包膜,边界不锐利 钙化: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
腹膜后原发肿瘤CTppt课件

肾旁前间隙:胰腺、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升段、以及供 应肝、脾、胰腺、十二指肠的血管
肾周间隙:即肾囊,包括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及肾周 脂肪、输尿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及分支
肾后间隙: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 淋巴管及胚胎残留组织等
腹膜后肿瘤病理分型
脂肪组织 30% :脂肪瘤
肝肾隐窝较大肿瘤判断来源较 困难
与腹腔内器官原发较大肿瘤鉴 别困难
解决方法
熟悉解剖知识,仔细判断肿瘤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诊断体会
肿瘤特征及毗邻关系分析及 描述 对外科治疗意义重大,尤其是
与大血管与脏器关系,决定术前准备、 备血及麻醉选择情况
毗邻脏器受侵、推移、包绕、 压迫
毗邻血管受侵、推移、包绕、 压迫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诊断体会
良恶性判断 准确率达70%,除
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以外, 大部分腹膜后原发肿瘤在成人(尤其是) 老人多发,男性略多于女性
组织来源判断
根据肿瘤生长特征及影像学表现, 综合分析;以脂肪组织(脂肪肉瘤)、 神经源肿瘤(神经鞘瘤)及纤维母细胞 性及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纤维瘤)、 平滑肌肉瘤较常见
好发于脊柱两旁交感神经丛分 布区
有见缝就钻的特点
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部分可 见钙化
CT平扫:大多密度欠均匀, CT值较低,易误诊为囊性病
F461360 F/60
病理: (右)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547223 M/50
胚胎残留组织细胞肿瘤-畸胎瘤
发病高峰:出生后6个月和青 壮年
理分型
3 腹膜后常见原发肿瘤 的CT表现及病例展示 4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诊
腹膜后肿瘤影像PPT课件

T1WI
T1WI
T2WI
T1WI+C
T1WI+C
神经母细胞瘤。女性,2001第-73页-/共2172出5页生。扫描日期2001-7-18(4个月)
神经母细胞瘤。女性,2001第-8页3-/共2172出5页生。扫描日期2003-4-30(2岁)
一、神经母细胞瘤
影像表现
CT平扫 形态:大而不规则的肾外肿块,常呈分叶状,肿 瘤没有包膜,边界不锐利 钙化: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
临床资料平扫ct表现年龄临床表现形态界限钙化细胞瘤80肿块少数伴血尿球形与肾分界清楚突破肾边缘时界限不规则15以下神经母细胞瘤905岁以下vma升高不规则分叶状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腺癌大多10岁以下性早熟女性化cushing等圆形椭圆形清楚710细的局部沉积广泛分布线条状细胞瘤不限阵发性高血压心动过速排尿晕厥圆形椭圆形清楚15增强ct扫描表现强化形态跨中线扩展淋巴结扩展肾影变化细胞瘤出血坏死区有囊肿形成膨胀性生长推移大血管肿瘤与脊柱间间隙有软组织多见20区域性以肾门为主肾影缺损伴肾轴线增神经母细胞瘤出血坏死致密度不均沿脊柱前缘生长包绕大血管一般无90区域性肿大淋巴结与瘤体不易区分伴远处淋巴结如颈部常有膈脚侵犯肾侵犯致肾局限性缺损肾轴线不变腺癌不均匀强化中央坏死腔呈星形周边薄层包膜强化偶见区域性一般不侵犯明显强化之厚壁囊状改变内腔不规则少见一般无区域性一般不侵犯肾母细胞瘤
概述
腹膜后肿瘤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狭义的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十
二指肠等腹膜后脏器之外非脏器起源的肿瘤。 广义的腹膜后肿瘤包括脏器和非脏器起源的肿瘤这
两部分。
除了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畸胎瘤、嗜铬细胞瘤、脂肪 瘤和淋巴管瘤之外,其他非脏器起源的腹膜后肿瘤在儿童 中相当少见;若干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既 可为非脏器起源,又可为脏器起源。非脏器起源的恶性腹 膜后肿瘤侵犯脏器后常需与脏器起源的肿瘤相鉴别。
腹膜后肿瘤的CT诊疗宣讲培训课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都可 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最常 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肠或 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的原 因。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4)两侧的肾旁后间隙中线不相通,但通 过腹前壁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 潜在相通。
5)另外,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 腹膜后三个间隙,直肠、乙状结肠的病 变也容易波及腹膜后间隙。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介绍PPT课件

96
Case 10
女 65岁.腹部不适两月余.
97
平扫
98
99
增强
100
101
腹膜后肾前间隙内巨大肿块,明显推压左侧肾及周边组 织,肿瘤血管丰富,但左侧肾上腺隐约可见。
病理--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102
Case 11
女性患者,50岁,发现左腹部包块一个月
103
平 扫
104
105
106
75
Case 8
女性,14岁,腹部逐渐增大一年余,近二个月增大 明显加快,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无发热、 无贫血、血象正常,原食欲及饮食正常,近来食后感饱 胀。月经尚未潮,第二性征不明显
76
平 扫
77
78
79
80
81
82
增 强
以下是增强扫描图像,肿块高密度CT值754.5-964.1Hu;软组 织肿块平扫时平均CT值为43Hu,增强后CT值为68Hu。右侧肿
35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细 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 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占 21.3%。
块内低密度CT值-57Hu,无强化
83
84
85
86
87
Case 10
女 65岁.腹部不适两月余.
97
平扫
98
99
增强
100
101
腹膜后肾前间隙内巨大肿块,明显推压左侧肾及周边组 织,肿瘤血管丰富,但左侧肾上腺隐约可见。
病理--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102
Case 11
女性患者,50岁,发现左腹部包块一个月
103
平 扫
104
105
106
75
Case 8
女性,14岁,腹部逐渐增大一年余,近二个月增大 明显加快,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无发热、 无贫血、血象正常,原食欲及饮食正常,近来食后感饱 胀。月经尚未潮,第二性征不明显
76
平 扫
77
78
79
80
81
82
增 强
以下是增强扫描图像,肿块高密度CT值754.5-964.1Hu;软组 织肿块平扫时平均CT值为43Hu,增强后CT值为68Hu。右侧肿
35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细 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 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占 21.3%。
块内低密度CT值-57Hu,无强化
83
84
85
86
87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讲义精品课件

腔静脉及输尿管周围,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
生,导致大血管及输尿管因受纤维组织包绕
而发生狭窄或梗阻。
二.临床:
临床表现通常均较轻,仅有背痛或腹
痛。当病变累及输尿管使产生狭窄或梗阻时
可产生一定尿路症状,此病一般常见于中年
男性。
精品 可修改
58
三.CT表现:
一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并具
有清楚边缘的鞘,同时并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精品 可修改
48
腹膜后畸胎瘤
精品 可修改
49
畸胎瘤
精品 可修改
50
鉴别诊断:
大多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下列征象有助于鉴别定性诊断: ①良性腹膜后肿瘤边缘较光滑,密度均匀,其周围组
织器官无侵犯,而恶性肿瘤边缘不清,邻近组织器 官多有侵犯。 ②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CT表现为均匀液性低密度,边 界清楚,壁薄无强化。 ③神经源性腹膜后肿瘤多靠近中线沿脊柱两侧分布, 脂肪肉瘤多见于肾周围。 ④畸胎瘤为混合密度肿物,如含有脂肪、高密度钙化 等,为其特异表现 。
边缘模糊表现,因而有时难以与淋巴瘤或淋巴结
转移以及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明确区分。但腹膜后
纤维化一般均不累及大血管后方,因而不使大血 管向前移位。CT平扫时与肌肉组织密度相当,可 以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以明显强化或不强化。
精品 可修改
59
腹膜后纤维化
精品 可修改
60
精品 可修改
61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9.2 520.9.2 5Friday, September 25, 2020
精品 可修改
29
淋巴管瘤
精品 可修改
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版ppt
20
平滑肌肉瘤
编辑版ppt
21
平滑肌肉瘤
编辑版ppt
22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编辑版ppt
23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编辑版ppt
24
右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编辑版ppt
25
(三)组织细胞源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来 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肉瘤,恶性程度高, 预后差,术前确诊率较低,好发于四肢,其次为 腹膜后,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影像学表现 缺乏特异性,主要CT表现为:平扫为较大的软组织 密度肿块,多呈浅分叶状,密度不均,内部多可 见坏死或囊变,少数可见团块状或环状偏侧钙化, 肿瘤的实质部分大多位于肿瘤周边,小部分呈伪 足样、间隔样伸人肿瘤坏死灶内,增强扫描实质 部分轻中度强化。
编辑版ppt
7
4)两侧的肾旁后间隙中线不相通,但通 过腹前壁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 潜在相通。
5)另外,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 腹膜后三个间隙,直肠、乙状结肠的病 变也容易波及腹膜后间隙。
6)任何一个间隙的病变,可因为浓 液、胰腺消化酶的作用或肿瘤的侵蚀、 破坏筋膜的屏障作用而直接侵犯其他间 隙。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 诊断
编辑版ppt
1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编辑版ppt
26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编辑版ppt
27
纤维肉瘤
编辑版ppt
28
(四)淋巴源性肿瘤: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都可
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最常 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肠或 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的原 因。
编辑版ppt
4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含 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肾周间隙内器官的病变导致肾筋膜增厚,并侵 犯肾周脂肪囊。
编辑版ppt
5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内仅含脂肪组织,内侧止于肾后筋膜与腰 大肌、腰方肌筋膜融合处,外侧与腹侧壁的腹 膜外脂肪层相连,下方在髂嵴水平是开放的。 上方、肾旁后脂肪层向上伸延至隔下腹膜外脂 肪层。此间隙因为不含重叠的器官,因此,病 变很少来源于此处。
编辑版ppt
12
五、分类及CT表现
(一)脂肪源性肿瘤: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 源于脂肪组织的肿瘤,多数为恶性腹膜后 脂肪肉瘤,少数是良性脂肪瘤,脂肪瘤可 发生在任何年龄,最常发生于体表皮下脂 肪组织,腹膜后脂肪瘤女性多见,典型CT 表现为均匀脂肪密度肿块,有完整包膜, 增强后无强化;如脂肪密度内见条索状软组 织密度成分应考虑脂肪肉瘤的可能。
编辑版ppt
8
编辑版ppt
9
二、定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起源于腹膜后潜在腔 隙的肿瘤,主要来源于腹膜后的脂肪、疏松结缔 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以及胚 胎残留组织,不包括肾、肾上腺、胰腺等实质性 脏器的肿瘤。由于其发病部位隐蔽,早期较难发现 临床症状多因肿瘤压迫和影响邻近器官造成,主要 有腹痛、腹部肿块、胃肠道及泌尿系受压刺激症状。
(5)肿瘤推压肝叶后缘的脂肪影前移; 肿瘤位于骶尾椎前,与 相邻盆壁肌肉脂肪间隔消失; 。
编辑版ppt
11
四、定性诊断包括良、恶性诊断和病理组织 学类型诊断:
①良性肿瘤多数轮廓清晰,形态规则,与
周围脏器无粘连,无侵犯表现;而恶性 肿瘤多有与周围脏器侵犯表现。
②某些特性CT表现、好发部位、结合临庆资 料等有助干病理组织学的诊断。
肾旁后间隙的病变常常与其他腹膜后间 隙的病变有关。
编辑版ppt
6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编辑版ppt
13
腹膜后脂肪瘤
编辑版ppt
14
腹膜后脂肪肉瘤
编辑版ppt
15
脂肪肉瘤
编辑版ppt
16
图4
脂肪肉瘤
编辑版ppt
17
腹膜后脂肪肉瘤
编辑版ppt
18
腹膜后脂肪肉瘤
编辑版ppt
19
(二)肌源性肿瘤:平滑肌肉瘤为来源于平滑 肌细胞或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的 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女性中老年人, 为第二常见的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多发 生于左上腹膜后,盆底为次要好发部位, 发生于右侧者少,肿瘤CT平扫为软组织密 度,且多不均匀,内部多有大范围的不规 则囊变或坏死区,增强后呈中度至明显强 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肿瘤内通常不出 现钙化;平滑肌瘤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 少有坏死囊变,增强强化较弱。
编辑版ppt
2
1.腹膜后间隙的划分
肾筋膜,分为前后两层,分别称为肾前筋 膜和肾后筋膜。肾筋膜的厚度正常约1— 2mm。大于2-3mm为异常。
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合,形成侧锥 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 间隙。
编辑版ppt
3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编辑版ppt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腹膜后肿瘤常推压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使之移位,定位征
象主要有:
(1)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存在脂肪间隔可提示肿瘤来自腹膜后。 ( 2)腹膜后器官如胰腺、十二指肠向前移位,升、降结肠 前外 侧移位,肾脏明显旋转和移位,是上腹部腹膜后肿瘤的定位 征象。 ( 3)肿块紧贴腰大肌,腰大肌增宽或受压变形,密度不均,肿 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肌肉脂肪间隙不清或消失。 ( 4)肿瘤包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腹腔大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