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与对比

合集下载

修辞之三“对比与衬托”(“事物”相关文档)共8张

修辞之三“对比与衬托”(“事物”相关文档)共8张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修辞系列之三
对比简介
对比: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格。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 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两体: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一体两面: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词句中较多,表达出作者对某些景色与现象的哲理性的认识;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对比: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一)比较的目的不一样,对比二者并重,侧重指出二者的差异性;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衬托欣赏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题都城南庄》)——去年欢快衬今年失落。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 煜的《望江南》)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欢快衬今年失落。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两体: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两体: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欢快衬今年失落。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词句中较多,表达出作者对某些景色与现象的哲理性的认识;

7.对比与衬托

7.对比与衬托

第七讲对比与衬托(下)学会衬托一、什么是衬托我们在写一个人或一件物、一处景时,有时候明明已经对他进行了很多描写,可是还是会觉得特点不够突出,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时就需要运用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有正面衬托、反面衬托、以景衬情(侧面)等。

在写作时,要注意拉开主次,用来衬托的人、事物要突出特征,但要略写;被衬托的人事物需要进行详写。

二、衬托的几种方式1、正面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就是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我们班有个同学学习特别好,在很多竞赛中都获过奖,但是这学期又转来一位新同学,她的成绩更优秀,而且体育也很棒。

那在这里我们就是用“我们班的同学”来衬托“新转来的同学”,好上加好,正面衬托。

2、反面衬托: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就是“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如我们常说的绿叶是花的衬托,这就是颜色相异达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再比如“小猴子一边吃香蕉一边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山羊爷爷路过险些被滑到,小兔子赶紧扶住山羊爷爷,把香蕉皮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在这里小猴子和小兔子的做法就是相反的,小猴子的行为衬托出小兔子的高尚品德。

3、侧面衬托:先通过侧面描写来提到其它事物,之后再引出作者想表达的方面,在以景衬情类的文章片断中,作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渲染人物的情感。

例如“天气渐渐凉了,院子里曾经绿得发亮的叶子变得枯黄、干燥,不再有生命的质感,秋风刚刚哀号几声就飘落了一地,光秃秃的枝桠像一只干瘦的手伸向天空,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悲凉……”这样的悲凉的景物描写自然就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凄苦。

三、本节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衬托突出所要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而采用的写作表现手法。

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

• • • • •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分析: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 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 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 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 又如: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衬托 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 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又如: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 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注意: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 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对比与衬托
对比 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 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 情感。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两幅画面 :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 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注意: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 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 • • •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运用了烘托手法。除了首句提到“微雨” 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 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 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 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 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 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 细雨。 •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 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 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 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 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 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选自高适《燕歌行》
兵士们奋不顾身浴血奋战, 而统帅、将军却还在营帐内饮 酒行乐,看美女唱歌跳舞。 通过对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所谓的将军们只知作威享福, 而不顾国家利益,不体恤部下 的昏瞆腐朽;
制作人:屈 炜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本节内容
第一讲
如何区分 “对比”与“衬托”?
制作人:屈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对比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 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 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制作人:屈
制作人:屈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衬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选自李白《赠汪伦》
化抽象为具体,巧用 水流之深衬托诗人与友 人之间的感情之深。
(正衬)
制作人:屈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衬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选自王籍《入若耶溪》
此诗以躁衬静,以鸣衬幽。
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
“鸟鸣”,可令人从心灵深处感 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运用对比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形象 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 实。
制作人:屈

立德启智
成己成人
衬托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 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 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 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 托一事物,称反衬。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和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们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一、对比
对比是一种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贾宝玉和薛宝钗两人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贾宝玉热情、叛逆,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而薛宝钗则冷静、保守,追求恪守礼教和安稳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两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此外,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如祥子和虎妞、小福子和夏太太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衬托
衬托是一种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

通过衬托,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鲜明,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月色来衬托荷塘的美景。

月色的朦胧和柔和的光线,使得荷塘的景色更加美丽动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

此外,在诗歌中,衬托也经常被用来表现情感和意境。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用明月来衬托诗人的思乡之情,使情感更加浓郁、深刻。

综上所述,对比和衬托都是文学和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一体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

修辞之三对比与衬托

修辞之三对比与衬托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旳手法。能使被陪衬旳事物显得 愈加突出,形象。
文有正衬(烘托),有反衬。写鲁肃诚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 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喻写 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 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 悟文章相衬之法。
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旳人》)
对比欣赏
“对于一种在北平住惯旳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 旳冬天是没有风声旳。对于一种刚由伦敦回来旳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 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旳冬天是响晴旳。自然,在热带旳地方,日光是永 远那么毒,响亮旳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被中国旳冬天,而能有 温晴旳天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 (《济南旳冬天》老舍)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欢快衬今年失落。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旳《望江南》)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
对比、烘托之异同
对比是相反或相同旳两种事物相互比照,以共同体现某种思想
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烘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 种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旳,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和烘托都属于比较,但是两者在下列方面有所不同: (一)比较旳目旳不同,对比两者并重,侧重指出两者旳差别性;
——清·毛宗岗《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 》
烘托简介
正衬:指利用事物间旳近似条件来衬主 体事物。如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美 衬美,即“绿叶衬红花”。

对比、衬托、烘托

对比、衬托、烘托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双方相互依存,无主次之分。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受束缚的憎恶与对自由的赞美。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其目的是突出主要一方,使其特点更鲜明。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近似的事物来衬主体事物,例如李白的《梦游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以高大的“五岳”,“赤城”和“天台”被天姥超过,极言天姥之高。

反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以“蝉噪”“鸟鸣”之音可闻,倍显山林的幽静。

这是以动衬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例如:①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人)②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 做到具体分析。
作业: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对比
通过匠人与“居大厦”者三个环环相扣的 ---------------------------------------------------
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不 劳而获者的痛恨,以及对弱者的无比同情。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衬托
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寂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进行赏析。(3分) 答:
答题要点: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 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 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 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 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衬托
桃花潭水的深衬托友人对我的情谊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对比
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衬托
(二)下面两首诗分别使用了对比与衬托中的哪 一种手法?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与对比
(一)分析下面诗句,看看哪些使用了对比手法, 热 哪些使用了衬托手法?为什么? 身 •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衬托 六宫粉黛的美衬
蝉躁、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 托杨贵妃的美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对比
形象揭露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社会现实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杀敌与将军享乐对比揭露二者矛盾,暗示必败的原因
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 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区别二:
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 类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 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 而且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3、
正衬 用次要内容从正 面衬托主要内容
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
衬 托 分 类
用次要内容从反 反衬 面衬托主要内容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 “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 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 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 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 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 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 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 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 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 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 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 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 不得语”而已。
如用动衬静,用乐衬哀, 用好衬坏,用美衬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检测
(10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 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 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 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知识归纳
1、什么叫对比?什么叫衬托?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 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 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 种表达技巧。 •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 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 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 技巧。
2、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区别一:
• 【参考答案】 •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 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 夜”的美好。 •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 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 短暂。 •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 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 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
•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 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 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 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 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 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 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 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 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 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 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 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 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 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 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 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 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