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基础重点知识详解(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合集下载

化学知识点大二

化学知识点大二

化学知识点大二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能量转化的学科。

在大二阶段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化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二化学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

一、有机化学1. 碳原子与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是含有碳原子,并且具有碳氢键。

碳原子可以形成单、双、三键,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共有结构,如环状结构和分支结构。

2. 烃类:烃类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由碳和氢组成。

根据碳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和键的类型,可以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

3. 卤代烃:卤代烃是烃类中的一类,其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

根据卤素原子的数量和位置,可以分为卤代烷、卤代烯和卤代炔。

4. 醇类:醇是一类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羟基的位置和数量,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

5. 酚类:酚是一类含有苯环和羟基的有机化合物。

酚可以形成各种取代衍生物,如甲酚、间酚和对酚等。

二、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工具,用于分类和组织元素。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 锂、钠和钾等碱金属:碱金属是元素周期表第一族的元素,具有低密度、低熔点和强烈的金属活性。

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外层电子,形成正离子。

3. 铝、镁和钙等碱土金属:碱土金属是元素周期表第二族的元素,与碱金属相似,但比碱金属密度大、熔点高。

碱土金属也容易失去外层电子,形成正离子。

4. 阳离子和阴离子:电离是物质从中性状态转变为带电状态的过程。

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离子,阴离子是带负电的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化合物。

三、分析化学1.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通过实验方法确定物质中某个组分的含量或浓度。

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光度分析等。

2.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用于测定物质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方法。

大学化学课程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大学化学课程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大学化学课程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汇总
本文整理了大学化学课程中必背必考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备考。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烷烃、烯烃、炔烃、醇、酮等- 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如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等- 碳氢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包括立体化学、碳链的分类等
离子化学
-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特点及命名规则
- 离子平衡的理解,包括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盐的水解等-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解析
物理化学
- 气体的状态方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等
- 化学平衡的理解,包括平衡常数、平衡位置的移动等
-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反应速率的计算
化学分析
- 常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如滴定法、红外光谱法等
-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如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 离子色谱法的原理和使用
以上是大学化学课程中必背必考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学生们在备考中有所帮助。

当然,考试的重点和具体内容可能会因不同学校和教材而有所不同,建议学生们参考自己学校和教师提供的教材和课件进行备考。

同时,积极参加课堂练习和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助力考试的顺利通过。

大一普通化学知识点第二版

大一普通化学知识点第二版

大一普通化学知识点第二版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对于大一学习化学的学生们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点非常重要,这将为他们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大一普通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电子以能级的形式分布在原子的外层,而质子和中子则存在于原子核中。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它可以反映元素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通过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分子或离子。

化学键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指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是指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键是指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云形成的化学键。

通过化学键,不同的原子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物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三、溶液和化学平衡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会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液固有的性质。

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平衡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进行,但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通过了解溶液和化学平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动态过程。

四、酸碱与中和反应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化学物质。

酸味酸性,可以使蓝色石蕊变红;碱味苦碱性,可以使红色石蕊变蓝;中性物质不具有味道和颜色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反应物质的浓度会逐渐减少,而盐和水的浓度会逐渐增加,最终达到平衡。

通过研究酸碱与中和反应,我们可以了解酸碱溶液的性质和pH值的概念。

大一基础课化学知识点

大一基础课化学知识点

大一基础课化学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作为大一基础课程之一,化学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个大一基础课化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关于元素的分类和排列方式,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性质和电子排布等特征进行系统的归类。

元素周期表给出了化学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二、化学键和化学反应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共享形成的。

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和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化学平衡反应和化学反应速率两个方面。

化学平衡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则关注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

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其成分和性质均相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成分和性质不均匀。

物质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具有的可观察到的性质,如密度、颜色、熔点等;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四、化学平衡和酸碱中和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的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平衡程度的量,反映了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酸具有酸味、酸性物质会产生氢离子;碱具有苦味、碱性物质会产生氢氧根离子。

酸碱指数(pH)用来描述物质的酸碱性质,pH值越小,表示越酸性;pH值越大,表示越碱性。

化工基本知识第二版上册答案解析

化工基本知识第二版上册答案解析

绪 论1. 从基本单位换算入手,将下列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为SI 单位。

(1)水的黏度μ=0.00856 g/(cm ·s) (2)密度ρ=138.6 kgf ·s 2/m 4(3)某物质的比热容C P =0.24 BTU/(lb ·℉) (4)传质系数K G =34.2 kmol/(m 2·h ·atm) (5)表面张力σ=74 dyn/cm (6)导热系数λ=1 kcal/(m ·h ·℃)解:本题为物理量的单位换算。

(1)水的黏度 基本物理量的换算关系为1 kg=1000 g ,1 m=100 cm则 )s Pa 1056.8s m kg 1056.81m 100cm 1000g 1kg s cm g 00856.044⋅⨯=⋅⨯=⎥⎦⎤⎢⎣⎡⎥⎦⎤⎢⎣⎡⎥⎦⎤⎢⎣⎡⋅=--μ(2)密度 基本物理量的换算关系为1 kgf=9.81 N ,1 N=1 kg ·m/s 2则 3242m kg 13501N s m 1kg 1kgf N 81.9m s kgf 6.138=⎥⎦⎤⎢⎣⎡⋅⎥⎦⎤⎢⎣⎡⎥⎦⎤⎢⎣⎡⋅=ρ (3)从附录二查出有关基本物理量的换算关系为 1 BTU=1.055 kJ ,l b=0.4536 kg o o 51F C 9=则()C kg kJ 005.1C 95F 10.4536kg 1lb 1BTU kJ 055.1F lb BTU 24.0︒⋅=⎥⎦⎤⎢⎣⎡︒︒⎥⎦⎤⎢⎣⎡⎥⎦⎤⎢⎣⎡⎥⎦⎤⎢⎣⎡︒=p c (4)传质系数 基本物理量的换算关系为1 h=3600 s ,1 atm=101.33 kPa则()kPa s m kmol 10378.9101.33kPa 1atm 3600s h 1atm h m kmol 2.34252G ⋅⋅⨯=⎥⎦⎤⎢⎣⎡⎥⎦⎤⎢⎣⎡⎥⎦⎤⎢⎣⎡⋅⋅=-K(5)表面张力 基本物理量的换算关系为1 dyn=1×10–5 N 1 m=100 cm则m N 104.71m 100cm 1dyn N 101cm dyn 7425--⨯=⎥⎦⎤⎢⎣⎡⎥⎦⎤⎢⎣⎡⨯⎥⎦⎤⎢⎣⎡=σ (6)导热系数 基本物理量的换算关系为1 kcal=4.1868×103 J ,1 h=3600 s则()()C m W 163.1C s m J 163.13600s 1h 1kcal J 104.1868C h m kcall 132︒⋅=︒⋅⋅=⎥⎦⎤⎢⎣⎡⎥⎦⎤⎢⎣⎡⨯⎥⎦⎤⎢⎣⎡︒⋅⋅=λ 2. 乱堆25cm 拉西环的填料塔用于精馏操作时,等板高度可用下面经验公式计算,即()()()LL10CB4E 3048.001.121078.29.3ραμZ D G A H -⨯=式中 H E —等板高度,ft ;G —气相质量速度,lb/(ft 2·h); D —塔径,ft ;Z 0—每段(即两层液体分布板之间)填料层高度,ft ;α—相对挥发度,量纲为一; μL —液相黏度,cP ; ρL —液相密度,lb/ft 3A 、B 、C 为常数,对25 mm 的拉西环,其数值分别为0.57、-0.1及1.24。

大学化学基础知识点

大学化学基础知识点

大学化学基础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反应的科学。

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基础知识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

1.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由原子组成。

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直接影响着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大学化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元素的周期表以及元素的分类和性质。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化学反应的特性至关重要。

2. 化学键和化合物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力,它们决定了化合物的形成和稳定性。

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如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并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此外,学生也将学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反应速率以及如何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和催化剂。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了解当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以及如何使用平衡常数来计算反应的平衡位置。

4. 酸碱理论和溶液化学酸碱理论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学生将学习酸碱中的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概念,以及酸碱中的pH值。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溶质溶剂间的作用力,以及溶液中离子的行为。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学生将学习如何识别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以及如何使用氧化还原反应来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例。

6.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研究配位化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将学习配体、配位数和配位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预测和解释配位化合物的反应性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大学化学课程涵盖了许多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发生机制。

大学化学基础重点知识详解(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大学化学基础重点知识详解(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10. 分析下列反应的熵值是增加还是减少? (1) O2(g)+ 2CO (g) = 2CO2 (g) (2) 2NO2(g) =N2O4(g) (3) 2H2O2(l) = 2H2O (l) +O2(g) (4) A2(s) + B2(g)= 2AB(g) 解: (1)反应前气体分子数多于反应后的气体分子数,因 此反应的熵值减少; (2)反应前气体分子数多于反应后的气体分子数,因此反 应的熵值减少;
B'
b
C C
Q 称为反应商。如果参与反应的为气体,则
以相对分压P/P ㊀表示。
Q = K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Q < K 反应向正方向自发进行, Q > K 反应向逆方向自发进行,
5.试计算下列情况的热力学能变化。 (1)体系吸收热量500J,对环境做功400J. (2)体系吸收热量500J ,环境对体系做功800J。
Fe3O4(s) +CO (g) = 3FeO (s) + CO2 (g) (3)
FeO (s)) +CO (g) = Fe(s)+ CO2 (g)
(4)
解:对已知反应方程式进行运算 (4)= [(1)×3–(3)×2 – (2)]÷6
根据盖斯定律: Q(4)= [Q(1) × 3–Q(3)×2- Q(2)]÷6= –16.7 kJ/mol
8. 已知下列热效应:
(1) N2(g)+3O2(g) +H2(g)=2HNO3(aq) (2) N2O5 (g)+ H2O(l) = 2HNO3(aq) (3) 2H2 (g) + O2 (g) = 2H2O(l)
△rH㊀m.1=-414.8kJ/mol △rH㊀m.2=-140kJ/mol

基础化学大二知识点

基础化学大二知识点

基础化学大二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大二是学习化学的关键时期,以下是基础化学大二知识点的概述。

一、化学平衡1. 动态平衡:指在封闭系统中,正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

平衡常数(Kc)是描述平衡程度的量,它与各物质的浓度相关。

2. 平衡常数与反应系数:平衡常数(Kc)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关,由方程式中各物质的摩尔系数决定。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温度、浓度以及压力的改变可以影响平衡位置。

Le Chatelier原理指出,当系统受到扰动时会倾向于相应地调整平衡。

二、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布朗斯特德-洛威理论认为,酸是能够捐出质子(H+),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2. pH和pOH的概念:pH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OH表示溶液的碱性。

pH和pOH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H=log[H+],-pOH=log[OH-]。

3.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三、配位化学1. 配位化合物:指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配体构成的化合物。

配体是通过反键键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

2. 配位数:指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周围配体的数目,常见的配位数包括2、4、6。

3. 配位反应:指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发生键的断裂和生成新键的反应。

四、化学动力学1.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的量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2.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相关,当浓度增加时,反应速率也会增加。

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可以影响反应速率。

五、电化学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非电解质是指不能导电的物质。

2. 电解过程:电解过程是指通过电流将化学物质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3. 电池和电解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槽是进行电解反应的容器。

六、化学键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互相吸引形成的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时N2O4的分压
PNO2

P总

nNO2 n总
101.3kPa 54.4 127.2
平衡时NO2的分压
PN2O4

P总

nN2O4 n总
101.3kPa 72.8 127.2
K

(
PNO2 P
)2

( 54.4 )2 127.2
0.32
PN2O4
72.8
P
127.8
(2) 设平衡时100molN2O4的离解百分率为x%。
rH
m

127kJ
/
mol
(3) HgO (s) = Hg(l)+1/2O2 (g)
rH
m

91kJ
/
mol
(4) 2H2O2(l) = 2H2O (l) +O2(g)
rH
m

196kJ
/
mol
解:查表得298K时各物质的Sm㊀
(1) 2N2(g)+O2 (g) =2NO2(g) △rH㊀m=-163.0kJ/mol
)

3

(393.5)

0

0

2

(824.2)
467.9kJ / mol
r Sm (298.15K ) 3 (213.64) 4 27.28 3 5.74 287.4
558J mol1 K 1
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
rGm

r
H
m
(298.15K
解: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U = Q - w代入已 知数据得:
(1) △U = 500J - 400J =100J (2) △U = 500J – (-400J) =900J
6.反应:N2(g)+3H2(g)=2NH3(g) 在恒容量热器中进行,生 成2molNH3时放热82.7KJ,求反应的 △rUm Ө和298K时反应 的 △rHmӨ 。根据
思考与习题
第1章 热力学基础 1.什么叫体系、环境?在敞口容器里进行的化学 反应是什么体系? 答:体系:被划出来作为研究对象的这部分物体 或空间称为体系。
环境:体系以外的部分。环境通常是指与系统 有相互影响的有限部分。
在敞口容器里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敞开体系。因为 反应体系与环境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
Tr Sm (298.15K)

0
467.9kJ / mol T 558J mol1 K 1 103 0
T 838.5K
13. 如果下列反应:C(s) + H2O (g)=CO(g) + H2 (g) 的标 准平衡常数为10,试求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解:查表得298K时各物质的
则平衡时N2O4的物质的量为1-xmol。
平衡时NO2的物质的量为2xmol。
K

(
PNO2 P
)2

2x 202.6kPa
(1 x
)2
101.3kPa
PN2O4
1 x 202.6kPa
P
1 x
101.3kPa
求得: x 19.6%
(3)增加压强,N2O4的离解百分率降低,即平衡向逆 反应方向移动,也就是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
4.什么是化学反应的反应商?如何应用化学反 应商和平衡常数的关系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及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答:对于反应:aA(aq) bB(aq) cC(aq) dD(aq)
在任一状态时:
D' d C ' c
Q


C
A'
a
C
/
mol
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
rGm

r
H
m
(298.15K
)
T r Sm (298.15K )

0
91.0kJ / mol T (108.2J mol1 K 1) 103 0
T 841K
12. 查表求下列反应:2Fe2O3 (s)+3C(s) = 4Fe(s) + 3CO2 (g) 在什么温度下能够自发进行?
7. 查表求298K及标准状态下,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3NO2(g)+H2O(l)=2HNO3(l)+NO(g) (2)CuO(s)+H2(g)=Cu(s)+H2O(g)
解:查表得298K时各物质的△fHm㊀ (1) 3NO2(g)+H2O(l)=2HNO3(l)+NO(g)
△fHm㊀/kJ/mol 33.18 -285.83 -174.10 90.25
8. 已知下列热效应:
(1) N2(g)+3O2(g) +H2(g)=2HNO3(aq) (2) N2O5 (g)+ H2O(l) = 2HNO3(aq) (3) 2H2 (g) + O2 (g) = 2H2O(l)
△rH㊀m.1=-414.8kJ/mol △rH㊀m.2=-140kJ/mol
求下列反应的热效应:
S
m
(
J

mol1K源自1 )191.5205.03
210.65
rSm (298.15K) 2 210.65 205.03 2191.5 165.8J mol1 K 1
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
rGm

r
H
m
(298.15K
)
T r Sm (298.15K )
rHm(298.15K) [f Hm NO, g 2f Hm HNO3,l][ f Hm H2O,l 3 f Hm NO2, g]
[90.25 2(174.10)][285.83 333.18]
71.66kJ / mol
(2) CuO(s) + H2(g)=Cu(s) + H2O(g)


r
Sm
298.15K


InK

RT
R
131.3kJ / mol 8.314J mol 1 K 1 103
T

133.67J mol 1 K 1 8.314J mol 1 K 1

In10
T 1146K
14. 在308K和总压强为101.3kPa时,N2O4有27.2%分解为 NO2。
(1)计算反应的N2O4(g)=2 NO2 (g)的K㊀ ; (2)计算308K,总压强增加1倍时,N2O4的离解百分率; (3)从计算结果说明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解: (1)设反应前N2O4的物质的量为100mol。
平衡时N2O4的物质的量为100mol×(1- 27.2%)=72.8mol, 平衡时NO2的物质的量为2×100mol×27.2%=54.4mol。

0
163.0kJ / mol T (165.8J mol1 K 1) 103 0
T 983.1K
(2) Ag (s)+ 1/2Cl2(g) = AgCl(s)
Sm (J mol1 K 1) 42.55 222.96 96.2
rSm (298.15K) 96.2 222.961/ 2 42.55
Fe3O4(s) +CO (g) = 3FeO (s) + CO2 (g) (3)
FeO (s)) +CO (g) = Fe(s)+ CO2 (g)
(4)
解:对已知反应方程式进行运算 (4)= [(1)×3–(3)×2 – (2)]÷6
根据盖斯定律: Q(4)= [Q(1) × 3–Q(3)×2- Q(2)]÷6= –16.7 kJ/mol
△rH㊀m.3=-571.6kJ/mol
(4) N2(g)+ 5O2 (g) = 2N2O5 (g)
解:对以上四个方程式进行进行计算
(4)= 2× [ (1) –(2) ]–(3)
根据盖斯定律:
△rH㊀m.4 = [△rH㊀m.1 –△rH㊀m.2]×2–△rH㊀m.3
= [–414.8 –(–140) ]×2–(–571.6)
(3)反应前气体分子数少于反应后的气体分子数,因此反 应的熵值增加;
(4)反应前气体分子数少于反应后的气体分子数,因此反 应的熵值增加。
11. 试分析下列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条件:
(1) 2N2(g)+O2 (g) =2NO2(g)
rH
m

163.0kJ
/
mol
(2) Ag (s)+ 1/2Cl2(g) = AgCl(s)
f
Hm

S
m
f Hm kJ / mol
C(s) + H2O (g)=CO(g) + H2 (g) 0 -241.82 –110.52 0
S
m
(J

mol 1

K
1 )
5.74 188.72 197.56 130.574
rHm 298.15K 110.52 (241.82) 131.3kJ / mol
解:查表得298K时各物质的
f
Hm

S
m
f Hm(kJ / mol)
2Fe2O3 (s)+3C(s) = 4Fe(s) + 3CO2 (g) -824.2 0 0 –393.5
Sm (J mol 1 K 1)
87.4 5.74 27.28 213.64

r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