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_逆城市化_

合集下载

逆城市化的看法

逆城市化的看法

逆城市化的看法我住在城市里,每天看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把人们都卷入到它那忙碌的节奏中。

你看那些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大家都像是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按照既定的路线奔波。

我有个朋友叫阿强,在城市里打拼了好多年。

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说:“我想离开这城市了,太累了。

”阿强在城市里的生活,就像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里。

他住着小小的出租屋,每天挤着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地铁去上班。

他的工作压力大得像一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逆城市化这个概念就冒出来了。

什么是逆城市化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开始从城市往乡村或者城市周边的小镇迁移。

就好像潮水一样,以前是一股脑儿地往城市这个大海湾涌,现在呢,开始有一部分水往回流了。

我就问阿强:“你去了乡村,能适应吗?那里可没有城市里的繁华啊。

”阿强笑了笑说:“我要的就是那份宁静。

城市里的繁华就像烟花,看着绚烂,但是太短暂,还特别吵闹。

我现在就想找个地方,能让我好好地喘口气。

”阿强的话让我陷入了思考。

在城市里,资源确实集中。

有最好的医院、学校、商场。

可是,这些资源就像一块大蛋糕,虽然很大,但是分的人太多了。

每个人能分到的那一点,都得拼了命去争取。

城市里的空气也不好,到处都是汽车尾气的味道,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就像一块脏抹布盖在头上。

而乡村呢?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我去过一次乡下的亲戚家。

那里的空气就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汽水,又清新又凉爽。

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毯子。

乡村里的房子,不像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那样拥挤,而是独门独院,就像一个个小城堡。

不过,逆城市化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我有个远房表叔,之前从城市回到了老家的小镇。

他以为能过上悠闲的日子,可是呢,小镇上工作机会少得可怜。

他本来是个做互联网的,回到小镇上,就像一只雄鹰被困在了鸡窝里,有劲使不出。

而且,小镇上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城市比起来,那真是差了一大截。

孩子上学的学校,教学设备没有城市里先进;生病了去的医院,医疗水平也有限。

浅析非正常逆城市化

浅析非正常逆城市化
生 产 力 的 发展 、 科 学 技 术 的进 步 以及 产 业 现 了“ 城 中村 ” , 出现 了周 边 土 地 大 幅 增 值 金 、 分红 便 提 前进 入 富裕 阶 层 。 规模化 、 产 原 来农 村 的“ 土地 福 利 ” 已经 异 化 业 化 发展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有 可 能在 结构的调整, 其农村人 口居 住地 点向城市 的 问题 , 的迁 移 和 农村 劳动 力 从 事 职 业 向城 市 二 、 为“ 地产资本” 。 在这些地区户籍 改革 的难 这里成为空谈 , 这种情 况不符合科 学发展 户 口进 村 ’ , 难, 户 籍 在 这 些 地 区 已 的理 念 , 是不 可 持 续 的 。 三 产 业 的转 移 。 城 市化 的过 程 也 是 国家 在 题 却 是“ 实现 工 业 化 、 现代 化 过 程 中所 经 历 社 会 变 经成为了“ 股 民凭证” 。 这种逆城市化现象 学家 波 恩 1 9 7 6 年 提 出 ,是 指 西 方 国家 的 达到一定高度 , 是一种非正常逆城市化 。 “ 城市 化 ” 发展到一定 阶段后 , 人 口增 多 、 交通 拥 挤 、 环 境污 染等 “ 城市病” 越 来 越 严 三、 形 成 原 因及 问 题 3 、 价值观的迷失, 利 益 驱 使 。改 革 开 善, 受 西 方 自 由主 义 、 拜金 主义 的冲 击 , 人 们在 精 神 层 面 的追 求 缺 失 , 出现 了一 个 利 不代 表城 市化 放 以来 , 我 国 的社 会 主 义 价 值 体 系 不 够 完 迁 的一 种 反 应 。 而 逆 城 市 化 是 由美 国地 理 不 是 城 市 发展 的正 常 阶 段 ,
制, 开 放 型 经 济 已经 形 成 , 社 会 生 产 力 和 产价格居 高不下、人 口就业 压力增大 等。 优 化 城 市 功 能 和 加 强 产 业 转 移 城市布局, 综 合 国力 不 断增 强 , 各 项 社 会 事 业全 面 发 城 市 发 展 规划 不 具 备 全 面 布 局 的整 体 性 和 扶 持 第 三 产 业 力 度 ,放 大 城 市 扩 散 效 展, 人 民生 活 实 现 了 由温 饱 到 小 康 的 历 史 和前瞻性 , 城市 的吸 引力逐渐 减弱 , 一些 应 , 认 真 规 划 城 市 的 布 局 规 模 和 功 能 分 性 跨 越 。 在解 三 农 ” 问题 上 , 通 过 统 筹 有能力有 实力的人士 开始 向更宜居 的农 区 , 加 强城 市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和 第 三 产 业 发 城乡 发展, 增强农村 发展活力 , 逐 步 缩 小 村迁 移 , 城 市 化进 入 了瓶 颈 。 城 乡差距 , 促进城 乡共同繁荣 , 实 现 了 农 展, 将 其 塑 造 成 重 要 的 人 才 中心 、 贸 易 中 2 、 国 家 惠农 政 策 越 来越 多 , 农 村 生 活 心 、 物流 中心 、 金 融 中心 、 技 术中心、 信 息

新型城镇化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分析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分析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分析与思考□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中印/文城市化是西方国家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薪型城镇化是我国通往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厂近年来,我国的城镇1化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但同样也带了很多问题,在尚未步入成熟阶段的情况下W出现了“逆城市化”等相关现象。

从城镇化发M W tW络出发,结合当前现状探析产生原茵,才能提升认识和把握_好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 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 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 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 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一词来自于 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断推广成为国际上 通用的概念。

而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概念的 一词,其含义与城市化有相同之处,但 并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化。

首先,在新中 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仅仅有城市与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小城镇,其在国家建设 和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 色,这是不同于西方单一地二元结构构 成,所以完全套用“城市化”概念并不 能很好指导中国实际的建设。

其次,从 马克思主义角度,城市的本质是社会制 度下的人造环境,而城市化一方面是资 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发 展需要创建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 物质景观的后果。

不可否认,城市在人 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片 面追求城市化最终会陷入另一种“异化”中。

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取 代“城市化”的“城镇化”应运而生。

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主要从人口集 聚、非农业产业扩大、城镇空间、城镇 观念意识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而新 型城镇化的提出,也有别于传统的城镇 化。

最根本地从观念意识上发生转变,是以往城市优先发展向以人为核心的理 念的转变,并在原有内涵和方式上实现 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资料讲解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资料讲解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关于逆城市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逆城市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逆城市化的几点思考改革开放的二十五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二十五年,也是中国城市化急剧发展的二十五年。

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城市的迅速膨胀,习惯了在城市中心林立的写字楼间寻找泊车位,习惯了日渐污浊的空气与吵闹喧嚣的人声。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

据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能过上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

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少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翻自己的事业。

逆城市化开始降临中国了吗?城里的人想出去100多年前,英国城市规划的边缘人士霍华德曾竭尽全力想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

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开创一个集农村和城市各自优点长处的人居环境。

这可以算是逆城市化的思想起源。

逆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

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大都市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逆城市化降临我国有其必然性。

推动中国逆城市化的外部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基本符合城市郊区化的启动标准。

浅析_逆城市化_的几种错误认识

浅析_逆城市化_的几种错误认识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 一些 !" 世纪 #" 年代以来, 国家和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 ( $%&’()*+ &*,-’./-(.%’0现象。它 是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 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 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发生变化 (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 小城镇回流,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 城市社会的经济活动和 政治影响力也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最早 出现在若干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为更好地认识逆城市化现 象, 本文着重就逆城市化的几种错误认识作一剖析。
@"3$%&=AB$%-5:C= DA)E!F
人口逆城市化使得大城市中心区人口 压力有所缓和,大大改善了大城市的环境, 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 同时它促进了城乡 交融, 其最终效果是在更深的层次上缩小了 城乡时空的界限和差别, 使得城市与乡村仅 仅作为不同的 地 理 单 元 和 不 同 的 分 工 而 存 在, 从而彻底消除了城乡差别。但逆城市化 也因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由于人口逆城 市化使一些大城市人口减少, 一些新兴的工 业、 产业、 经济活动 中 心 以 及 资 本 和 劳 动 力 随着人口的逆向流动也出现了逆城市化, 从 而使大城市经济活动水平有所下降。 如日本 的东京市区中心, 白天人口流量 5" 年代初, 达 166 万, 而夜间则只有 14 万, 白天是夜 间的 1! 倍, 这导致中心城市 “ 空洞”化。再 如英国的伦 敦 ,这 一 原 世 界 人 口 最 多 的 城 市, 就是在这人口 “ 逆 城 市 化 ”过 程 中 失 去 其原有的 “ 风采” , 即在逆城市化时期, 随着 人财物流的大量转移, 中心城区的衰落和破 败将随之加剧, 市区 的 环 境 卫 生 、 安全等社 会问题蔓延到郊区, 最终导致城市规模不断 扩 大 。 所 以 城 市 中 心 区 人 口 的“ 聚 ”与 “ 散” , 都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甚至决定着城市的前途。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化发展鲜明的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化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逆城市化、原因、问题、对策一、什么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广义上来说是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狭义上来说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

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化寺乡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

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逆城市化主要是指发生在上海,北京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中的逆城市化现象。

据北京的一项最先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过上周一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

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多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二、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一)、人口高度密集,房价过高中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拥往沿海发达城市,导致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

人口密度过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

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因为那里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绿色。

同时,随着中国房价的一路攀升,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购买一套住房,压力巨大。

但是,对于传统的家社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拥有了一个家就相当于拥有了后半生的保证和全部的幸福。

所以,无论房价如何疯长,中国人买房的信仰都不会改变。

既然市区的房价过高,那么对于经济不那么富裕的人来说,就可以变相选择去郊区购买住所,适当的减轻经济上的压力。

“逆城镇化”管理问题探讨

“逆城镇化”管理问题探讨

城镇化是一个随着工业化发展而 出现 的在地域、人 原本是给 农户提供生产和生活 的基本条件,但 随着新型
口、社会经济关系 、生活方式上 由农村 向城 镇转化的过 城 市化浪潮 的到来,尤其是东部等城市化水平本来就很
程 , 是在 经 济 发 展 带 动 下 由传 统落 后 的 乡 土 社 会 步 入 资
总第 5 4 5期 第 1 8期




Manage me nt ObS erve r
2 0 1 4年 6月 下 旬 出 版
“ 逆城镇化 ”管理 问题探 讨
王 洪元
( 福建 师范大学 ,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 )
摘要 :我 国的城镇化推 进速度 虽快 ,但数据下掩盖的却是丧失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躯壳膨胀的现 实,
高、且还在谋求建立新城区的地 区来说就有 了额外 的意
源 、财富高度集 中的现代先进 城镇社会 的一般趋势。当 义 :城市周边 的农村土地因为其特有 的地理位置被置挂 前 中 国社会主义 改革取得颇 为巨大的成就,各地 的新型 上 了 “ 农转非 ”的标签,虽然土地本身 的使用价值并未 城 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 开展着 ,然而 ,一股 涌动 的人 口 发 生改变 ,但土地性质的转换带来的经济 效益 、市场对
用 地 的经 济 效 益 所 带 来 的 收 入 增 幅 ,这 是 具 有 必 然 性 的
第一, 土地财政客观上推高了房价, 居民幸福感下降。 有两种价值构成.一是农地非农使用所产生的土地涨价 ,
甚至 过分经 营城市造成房价持续上涨 ,超过多数居 民承 发挥 出的经济效能 的增值,即微薄 的农业收入转为非农
按 照 我 国约 5 2 %的 城 镇 化 率 , 尚未 完 成 广 义 的 7 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聚焦
中学政史地
高中地理
2 
也谈“逆城市化”
 周 翔
“逆城市化”是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目前,“逆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一、“逆城市化”的含义
“逆城市化”是指由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集中型城市化转变为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镇迁移的分散型城市化的城市化模式,是城市不同类型的转换。

这里的“逆”不是指城市人口、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镇的迁移;“逆城市化”也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并不意味着城市的衰败和城市化水平的下降,而只是使城市发展向新区域再分配的方向迈进,是城市化的一种新形式和发展的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二、不同国家的“逆城市化”
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逆城市化”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
早在20世纪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欧美等发达国家
热点



学政
史地



理3 就出现了“逆城市化”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大都市郊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和其他资源开始流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郊区和小城镇(卫星城镇)。

目前,随着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自然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久在城市中呼吸混浊空气的大城市居民被吸引到乡村、小城镇暂住、定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之上的。

如在美国,随着汽车的降价、普及以及高速公路的发展,人们的居住地离城市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人过起了“汽车+房子”的郊区化生活,随之而至的,则是城市人在城里上班、在郊区小镇或乡下居住的“逆城市化”潮流。

2.发展中国家的“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并不是发达国家所独有的。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虽然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快就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如2000年阿根廷、乌拉圭两国的城市人口分别占两国总人口的89.6%和93.7%。

但这也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拉美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大城市贫富差距悬殊并且贫困状况已经普遍化,在城市贫困人口从原来相对靠近市中心的简陋住所向城市周遍地区转移后,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就逐渐出现了环绕城市的大片贫民区,形成了“贫民窟包围城市”的尴尬局面。

超越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度城市化使拉美的发展中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诸如贫困化加剧、环境恶化、失业严重、住房拥挤、供水困难、社会不稳定等“城市病”。

而这种特殊的“逆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在成因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正常的“逆城市化”,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健



焦 中学政史地
高中地理
4 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居住观念的改变,“逆城市化”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随着城市郊区、小城镇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再加上郊区、小城镇房价较低、环境自然优美以及政府实行鼓励郊区化的政策等,城市郊区化大大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去郊区居住,城市化在“逆城市化”推动下更快地发展。

城市郊区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模式。

为此,不少城市制定了创建“田园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远景规划;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村村通工程”等使城市市民专享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工程开始在农村实施;建立农村“社保体系”使城市市民专享的各种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

而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让乡村的农民就地过上“市民生活”,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氛围,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所在。

我国的“逆城市化”与发达国家和拉美等的发展中国家的“逆城市化”有严格的区别。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差距较大、户籍制度存在限制、社保体系不够完善,“逆城市化”现象仅出现在我国少数地区、部分城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大批农村新社区的建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将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