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8单元第4单元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4单元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第4单元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
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千克、克和分数含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二、复习千克和克1、回顾千克和克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1个鸡蛋(2)30个鸡蛋(3)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4)1个乒乓球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并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5、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口答。
后来她经常说的童谣变成了“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每句话里都带着儿韵,听起来是那么俏皮,那么的温馨。
在母亲的呢喃声里,我开心地长大了,不再拽扭了,只是姥姥家唱的大戏再也听不到了,确切地说,我从来都没听到过。
只有那段“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像风一样从耳边飘过,很久,很久,余音不断。
姥姥走了、走了十年了,我再也听不到姥姥喊我的那句“英——”,再也看不到姥姥慈祥的笑容;母亲上了年岁,她再也不会抓住我的手说那句“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了,她再也不用给我唱“小小子儿,坐门墩,……”;我已如母亲所愿,成为了童谣里那个娶了媳妇的小小子儿。
想着、想着,我们已来到姥姥家。
岳母看见外孙来了,慈祥地看着,嘴里幸福地喊:“远(我儿子的乳名)来啦?”我似乎更伤心,似乎更幸福了。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八期末复习4.分数初步认识,千克和克复习》1

三下《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课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授课书第101页第19-24题。
教课目的:1、经过复习稳固质量单位千克、克。
让学生会选择适合的质量单位。
2、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教课重、难点:1、会选择适合的质量单位,能把千克化成克,也能把克化成千克。
2、依据分数的意义写出分数,也能依据分数说出意义。
3、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质问题。
教课过程:一、情境引入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我们从猜谜游戏开始,请看!她是谁呀?原因呢?认真察看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段话藏了哪些计量单位呢?还有什么数呢?看来,数学与我们生活是息息有关、密不行分的。
今日这节课我们要点对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千克和克,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二、整理与反省1.课前老师部署大家用思想导图或知识构造图的形式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都达成了吗?下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分享,请先看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轻声读一读。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沟通。
(2)介绍自己的网络图。
3)认真聆听,做好增补,完美知识构造图。
4)挑选有关内容准备报告。
把你的构造图取出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
2.分组沟通、增补、完美,形成知识网络图选举代表,全班沟通。
好了吗?谁愿意上来给我们介绍你整理的知识点?1)介绍千克、克有关的知识,其余同学有增补吗?谁编了有关的题目呢?(板书:千克、克)经过分享沟通、增补完美,我们整理了千克、克的有关知识,下边,谁来介绍分数的初步认识?2)介绍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的知识,其余同学有增补吗?特别好,我喜爱此刻举手的同学,还有谁想说,你试一试。
经过互相增补,我们知道了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①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一下吗?②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可真不错!③怎样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④你有有关题目考考大家吗?⑤错题分享老师采集了一些典型错题,我们一同来看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4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第4课时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学习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01页期末复习第19~24题。
学习目标:1、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学习重点:千克、克的认识和分数含义。
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小朋友要进一步掌握千克、克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单位;要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二、复习千克和克1、回顾千克和克。
引导:回忆一下计量物体轻重所用的单位,还记得是哪些吗?(千克、克)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追问: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指出:千克是比克大许多的计量单位,超市的2袋食盐是1千克,15个鸡蛋大约1千克;而像l枚2分硬币重大约是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
2、估计体验。
提问: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个鸡蛋; 30个鸡蛋;学生装了书的书包;1个乒乓球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大约重多少千克或多少克吗?你对千克和克有哪些感受?说明:小朋友举出了许多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例子,感受千克比较重,克很轻。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一看,根据平时的经验知道要用什么单位,有时候可以掂一掂,感受有多重,知道要用什么单位。
3、学生独立完成第19题。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是怎样想的?追问:一袋水果为什么要填成大约重3千克?一盒饼干重为什么填成500克? 指出:我们可以联系平时的经验,根据对物体有多重的感受来使用单位名称,比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
苏教最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八 期末复习 4.分数的初步认识,千克和克复习》_0

分数初步认识及克、千克认识的复习【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初步认识和克、千克认识的复习》【教材分析】这是一节分数初步认识及克和千克认识的整理与复习课,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分数意义、分数大小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克和千克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设计中,我优化所学内容,借助“分数墙”,把分数意义的认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串联到一起,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熟练、正确的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
意图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动手圈画、比较反思、总结归纳等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为后续的分数学习以及认识更多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此外,我还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将所学知识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前学生已经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及相关的计算,初步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000克=1千克,简单的单位换算,但这些都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对分数意义及克和千克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建构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重在巩固概念的含义,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复习和整理能够:1、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正确的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能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高估计和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4、经历回顾学习情况及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他人合作的学习愿望,不断增强反思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八期末复习《4.分数的初步认识,千克和克复习》(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八期末复习《4.分数的初步认识,千克和克复习》(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克的复习。
我们将回顾和巩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能够灵活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千克和克的换算。
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千克和克在不同情境下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单位换算表格。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今天我们要去超市购物,但是超市里的商品重量和价格都是用分数和质量单位来表示的,我们该怎么办呢?2. 分数的加减法复习:我们来回顾一下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比如,我们有1/4和1/3两个分数,要进行加法运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答案是,先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里是12,然后将两个分数的分子乘以相应的倍数,得到3/12和4/12,再进行加法运算,得到7/12。
减法运算也是类似的,找到最小公倍数,然后分子相减。
4. 随堂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
第一题,如果一件商品的价格是12/15元,另一件商品的价格是9/10元,你应该如何计算它们的总价格?第二题,如果一瓶饮料的重量是500克,另一瓶饮料的重量是750克,你应该如何计算它们的总重量?六、板书设计板书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步骤:找到最小公倍数,分子相加(或相减)。
板书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1克=0.001千克。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制作一个千克和克的换算表格,并运用它进行一些实际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和千克和克的换算至关重要。
一、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步骤的掌握在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学生们需要先找到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将分子相加或相减。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4课时《复习千克和克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
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单 位换算。
千克和克的认识
千克
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用字母“kg”表示。
千克又叫作“公斤”,1千克=1公斤。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 是较轻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表示。
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可以进行单位 换算: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 4
+
1 4
=
3 4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1与分数相减:
6 7
-
2 7
=
4 7
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 母相同的分数。
1-
4= 9 99
-
4 9
=
5 9
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鸡蛋
2分硬币
50( 克 )
1( 克 )
1元硬币
6( 克)
1千克=1000克
估计物品有多重
学会估计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约有多重。
估算质量问题时,一定要联系 生活实际。如果实际情况不同,
估算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还学过什么知识?
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分数。
我会分数的大小比较 和简单计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 分数的简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
答:5袋这样的奶糖重1千克。 5×6=30(元)
答:买1千克这样的奶糖应付30元。
5.比一比
< 5
10
7
7
< 10
11
87
87
> 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4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4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复习学生对于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巩固已学知识;2.提高学生对于千克、克和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认识和学习兴趣;3.形成初步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4.培养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千克、克之间的换算从生活中实际的例子中出发,让学生了解千克、克的定义和单位,进而掌握千克、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想象自己要背一袋30千克的米回家,但是自己力气不够,需要分几次搬才可以。
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减少劳动力的消耗,提高搬米的效率。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讨论中,带领学生发现并总结出1千克等于1000克的规律。
2. 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实际生活中的若干情境为背景,让学生体验分数及其大小的概念和概率,感受分数值的变化与大小,理解分数与整数的关系。
以“小珂珂吃了一块大蛋糕的四分之一”为例,让学生构建直观的分数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分数的表示方式,“比如三分之一可以表示成1/3,四分之一可以表示成1/4”等。
步骤1:导入环节师生交流,通过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开展新知识导入,让学生对千克、克和分数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建立感性认识。
步骤2:知识讲解针对千克、克和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同时,给出相应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逐渐理解千克、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及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步骤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通过自觉讨论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彼此交流,共同完成千克、克之间的换算实例。
从实际问题中出发,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形成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步骤4:小结提要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加深对千克、克、分数之间转化关系的印象。
同时,提出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开展类比推广,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逐渐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1.巩固和熟悉千克、克之间的换算方法及规律;2.了解分数及其大小的概念和概率,感受分数值的变化与大小;3.理解分数与整数的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八单元 4 千克 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设计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1页期末复习第19-24题。
【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对千克和克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学完的基础上,回顾知识点并梳理,进而深化。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
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认识及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千克和克的换算,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数学小讲师(3分钟)一、引入课题谈话: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已经非常详细的复习了许多知识点,今天,我们来继续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二、复习千克和克(一)复习定义·归纳整理千克和克1.出示预习任务一:1、关于千克和克你有哪些认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哪些物体能用千克和克做单位呢?3、写一写,尝试整理出来。
2.谈话: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这部分内容,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结果,谈谈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能解决的在小组里解决。
3.小组交流并展示汇报。
(1)指名1个小组展示汇报,组长分配,组员人人参与汇报。
(2)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完善。
(3)教师适时介入,提出质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梳理单元知识结构。
追问:你还能知道哪些物体用千克和克做单位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举例。
提问:复习了千克和克,那你能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指生汇报并板书:1千克=1000克(出示相应思维导图)小结:小朋友们列举了很多用千克和克做单位的例子,从中我们发现千克比较重,克比较轻,所以有时候我们要根据平时的经验知道用哪个量来做单位。
(二)习题训练·千克和克1.期末复习第19题集体校对预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
第4单元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
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千克、克和分数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
二、复习千克和克
1、回顾千克和克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1个鸡蛋(2)30个鸡蛋
(3)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4)1个乒乓球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并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5、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口答。
(1)5/9里有5个()/( );
(2)7/10里有()个1/();
(3)4个1/5是()/().
6、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出示题里的表格。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次折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7、比较分数大小。
(1)在○里填写“>”或“<”。
1/4○1/5 1/9○1/3
6/7○4/7 3/8○5/8
(2)下面分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5 1/6 1/6
8、口答期末复习第24题。
提问:上衣的布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9. (1)千克(2)千克(3)克(4)千克
20. 300098000 2
21. 20+20+50=90(克)90÷2=45(克)
23.
对折的次数123456
平均分成的份数248163264
发现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