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育才学校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2单元)
八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株洲市五中初二语文学案主备人:张宁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6.雪鲁迅【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1、新课导入:二、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笑( )褪尽( ) 朔方( ) 凛冽( )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2、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家作品吗?3、整体感知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请细细品读,把你的感悟写在下面。
三、合作解惑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四、小组展示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五、布置作业完成字词的练习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1、字词听写:2、前课导入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谈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
三、合作解惑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4、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5、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6、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四、小组展示五、拓展反思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
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
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布置作业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写一篇文章,不少于300字。
株洲市五中初二语文学案主备人:张宁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7.雷电颂郭沫若【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八级下语文二单元导学案(谢小涛)

第二单元导学案(谢小涛)6.雪鲁迅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学习文章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
3.在品味关键语句的过程中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磬口()脂粉奁()模样()胭脂()朔方()旷野()眷念()凛冽()2.选词填,并分析原因。
①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____________(信息消息影子),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②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____________(响叫闹)着。
③晴天又来____________(消释消化融化)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1.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读课文,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两幅画面?3.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为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4.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5.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6.第四段开头的“但是”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7.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方的雪有哪些个性?三、互动解疑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四、生发引领本课主要掌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思考作者运用对比体现的倾向性情感,理解关键词语的特殊含义。
五、合作探究理解关键语句含义(展示时代背景)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②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③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六、拓展提升这首散文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弋阳育才学校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4单元)

弋阳育才学校“高效课堂课”课改学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郑忠林 复备人: 审核人:16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 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难点】 (一) 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二)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流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竺可桢.( ) 萌.发( )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 风雪载途( ) 簌簌( ) 草长莺飞( ) 周而复始( ) 衰草连天( ) 2、 了解作者3、思考下面问题,理清全文思路。
划分段落层次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 ,(体裁)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 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 的重要意义。
5、相关知识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6、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本文按什么顺序说明?(2、) 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7、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 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最新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寻找理想(第二课时)》导学案

2、品析语句
(1)那么传播黄金瘟疫的病毒究竟来自何方?
(2)“向前看”,一下子就变为“向钱看”,定风珠也会变成风信鸡。
(3)理想是那么鲜明,看得见,而且同我们血肉相连。
以下为选做题:(有能力的同学,继续努力哦!!选做题加分为10分。)
(二)写作训练
讨论一:巴金老爷爷在文中要向学生表达几层意思?告诉让学生寻找怎样的最高的人生目标?
讨论二:品析“面对着这种现象,有人毫不在乎,他们说这是支流,支流敌不过主流,正如邪不胜正。”这句话中的“支流”和“主流”各指什么?
一、先纠正上节课做的课堂作业中的错误,再温习学过的知识。(本文写作特点)
二全班放声朗诵课文中的最后两段,抽查两名同学课前预习情况。
学完本文之后,我想你们在寻找理想的过程中,曾经遇到的许多困惑都已解除,
请再次提笔给巴Βιβλιοθήκη 老爷爷写一封回信,谈谈个人的想法。(字数400字)
课后
纠错
分析
自我改错纠正(请用红色笔)
教师评分
;
三、分组探究学习:
评选“最佳探究组”和“最佳合作组”
1、分组讨论合作:
?
(1-3组)讨论一:巴金老爷爷在文中要向学生表达几层意思?告诉让学生寻找怎样的最高的人生目标?
(请拿出探究精神,筛选整合课文中的信息,用敏锐的头脑积极思考解释问题,看哪组回答的准确、全面)
(4--6组)讨论二品析“面对着这种现象,有人毫不在乎,他们说这是支流,支流敌不过主流,正如邪不胜正。”这句话中的“支流”和“主流”各指什么:
我的得分:(评价:)
二、从文中找四句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体会其深刻的含义。,
范例: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

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第34课时《雪》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课型:新授执笔人:刘玉琼审核人:初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反复诵读,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3.通过了解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和3【知识链接】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代表作品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诗集《野草》的《雪》。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领导下,反蒋的革命运动在南方蓬勃发展起来,而北方反动势力相当猖獗。
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鲁迅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
《野草》中收入的23篇散文诗,都是直面冷酷现实,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记录,其中《雪》是写的最好,成就最大的一篇。
3.我们学过的文章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七年级下册《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自由大声朗读提示——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给加点字注音。
磬.口()脂粉奁.()朔.方()目光灼.灼()凛冽..()褪.尽()闪烁.()蓬.勃()弥.漫()旷.野()嘻.笑( ) 忙碌.( ) 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弋阳育才学校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单元)

弋阳育才学校“高效课堂课”课改学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郑忠林 复备人: 审核人: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 ) 溃( )退 锐( )不可当 歼( )灭要塞(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 逃窜( ) 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 、 、 、 。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 第二则:(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2

【教学目标】
1.能欣赏富春江山水的特色。
2.基本领会作者在文字中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基本领会作者在文字中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三、凝神悟山水
1.见了这么奇异美丽的景色,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思考:
A.这是怎样的山峰和山谷?
B.作者为什么会说见了这样的山峰和山谷“人们会平息追求功名利禄的心,会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山峰是雄奇险峻的,山谷是美丽舒适的,这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B.(联系吴均生平资料)明确:吴均在官场里活得较累,一点都不洒脱,觉得找不到自由自在的感觉。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3.小结:吴均在欣赏了这样的美景之后,联想起自己以前的生活,才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
这是他自己的独特感悟,也是对朋友(朱元思)的期待。
四、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本》21课作业。
八级语文上、下册导学案全册.doc

八级语文上、下册导学案全册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导学案全册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一单元1、巴东三峡(刘大杰)2、周庄水韵(赵丽宏)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4、*走进纽约(刘成章)第二单元5、北京喜获20xx年奥运会主办权(.6、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等)7、*生命之舟(梁家新等)8、*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谭士珍.第三单元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0、*谈语言(王力)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1 2、*懒惰的智慧(凯利)第四单元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14、范进中举(吴敬梓)15、*选举风波(秦文君)16、*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第五单元 1 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18、雨林的毁灭一世界性灾难(巴里.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第六单元21、小石潭记(柳宗元)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3、*游恒山记(徐霞客)24、*满井游记(袁宏道)2 5、诗词五首第七单元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7、曹刿论战《左传》28、*干将莫邪(干宝)2 9、*劳山道士(蒲松龄)30、诗词五首1、巴东三峡教师寄语: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学习目标:1、揣摩词义,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
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
3、了解三峡,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刘大杰逆流而上,去欣赏一下三峡的秀丽风光。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加点的字注音渺小()浣妆()y艳()青葱()峰巅()玲珑()2、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②,也有垂杨也有花。
③,生长明妃尚有村。
④青滩叶滩不算滩,。
3、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庙的颜色和样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弋阳育才学校“高效课堂课”课改学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郑忠林 复备人: 审核人:6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流程】掳.去() 震悚.(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 惧惮.( ) 粗拙.( ) 疏.懒( ) 惊骇.( ) 2、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 哪些略写?哪些详写?略写: 详写: 3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4、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
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6、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7、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8、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9、课文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 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请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 300字左右的想象短文。
10、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弋阳育才学校“高效课堂课”课改学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郑忠林 复备人: 审核人:7 背 影【学习目标】1、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 通过朗读等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学习流程】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把你自己有疑难的字词写在后面吧。
狼jí( ) chïu( )躇 蹒.跚( ) 琐屑.( ) 颓.( )唐 diàn( )记 ( ) ( ) 2、《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
文章通过记述 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 之情。
3、本文几次写到我流泪?我流泪的原因又各是什么?4、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中“我”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找出文中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为你买几个橘子去。
”,坚持为一个二十几岁已年轻力壮、会照顾自己的儿子买橘子,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5、研讨交流:有些同学的父亲,为了工作、生活而奔波,很少与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些同学的父亲,可能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难以让同学所接受。
但是,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父爱也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只是它总是沉默的,不像母爱一样外露,所以你们误以为它不存在,忽略了它。
现在,让我们一起追忆或寻找自己的父爱,谈淡你对父爱的理解。
6、文学作品选取标题非常重要,课文为什么不以“浦口送别”或“回忆父亲”为题,而偏以“背影”为题呢?7、 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重读《背影》记得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时代。
还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扶了扶镜架,对我们再三强调:“`蹒跚`二字是`父亲`为生活奔波忙碌大辈子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刻含义。
”当时我并不是冷血,对此除了笨拙之感外,并没有应有的感动。
兴许,年纪小,不懂吧。
高中时代,离家远了。
每个星期日,父亲都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镇上乘公车。
路并不太远,却并不好走。
隔着运河,也架了一座大桥。
每次到了上桥的时候,父亲总是叫我坐好了。
然后就猛踩几下,上去了。
我坐在父亲背后的书包架上,有些不安,分明感到父亲在喘息,车子在晃动。
有好几次我都要求下来走,父亲总是说:“万一赶不上车子,又得等上半个钟头。
”每次我都只能眼望父亲的背影,品味心中那分激动。
车站上的父亲,就如游子旁送别的慈母,唠叨着:“在学校里吃饱了,要穿暖了……”而我听着这几百年不变的台词,有些厌倦。
每次父亲都要等车开动之后才离去,而我也只偶尔见到他模糊的背影,更多的是他还未平复的喘息。
再次读《背影》是前几星期,偶然一次在借书时,翻到了那篇《背影》泛黄的书页,就如我的记忆那般陈旧,却又像我的感动那般真挚。
普通的黑体楷书,一字字犹如刻在岩石上,不可磨灭,又如画在纸上,栩栩如生,那般真实,一字一字翻开了泛黄的扉页。
“蹒跚的步履……”似乎又听到了父亲的喘息声,见到父亲猛踩几下,上去了。
如今想起父亲的唠叨,真的字字真言,比徐志摩的诗更感人,比王菲的歌更动听。
父亲并没有为我翻过月台去买橘子,而父亲的背影也是时时出现,父亲的形象渐渐高大………8、这篇文章与《背影》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
请分别写出一点。
你可以从感情、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去体会比较,还可以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说。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
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10、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疼爱你的事或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
因为爱是不能忘记的。
(请你把它写在作文本上)150字左右。
会:弋阳育才学校“高效课堂课”课改学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郑忠林 复备人: 审核人:8 * 台 阶【学习目标】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学习重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凹凼.( ) 尴.尬.( ) 烦躁.( ) 涎.水( ) 门槛.( ) 啃.( ) 黏.性( ) 蹿.( ) 撬.( ) 磕.( )揩. ( ) 茬.( ) 筹.划( )晌.午( ) 微.不足道( ) 大庭.广众( ) 2、整体感知本文围绕“ ”记叙了父亲为 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表达作者对父亲 的赞美。
列问题,把握文意。
(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本文中“我”家乡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4、讨论下面问题。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何不用心理描写?(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解?5、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6、比较一下,《台阶》与《背影》在命题立意上有何不同。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
弋阳育才学校“高效课堂课”课改学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郑忠林 复备人: 审核人:9老王【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作者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的美德。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探究通过几个生活片断安排材料,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学习流程】伛() 攥( ) 惶恐( ) 荒僻( ) 塌败( )取缔( ) 骷髅( )( )眼翳( ) 滞笨( ) 愧怍( ) 2、自读课文,完成填空:老王的“不幸”表现在 在文中画出“我”和老王交往的时间,并简述“我”和老王交往的几件事: 3、小组研讨:(1)以“老王是一个 的人,具体表现在 ”句式交流对老王形象的认识。
(2)作者一家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老王和他们应该说是有一定的思想差距,但他们为什么对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从“我们一家”和“老王”的关系来看,你认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是什么?4、思考品味:(1)第8段中 “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一句暗示了老王怎样的处境?流露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2)第8段中“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中的“倒”能否换成“爬”?为什么?(3)第16段 中“我回屋才感到抱歉” 一句作者感到抱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小组交流:你身边有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善良的人吗?你能用文字描述一下他(她)吗?或者勾勒一幅他(她)的简笔画。
面对生活中那么多的“老王”,我们应该怎样做?6、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7、拓展阅读 乞 丐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 ① )、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 ② )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 ③ )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恩惠。
(1)考考你的判断:“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2)今天看来,一个稍微有点地位的人与乞丐握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文章的描写给人以真实之感,为什么?(3)“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础是 (4)“这也是恩惠啊”中“这”指的是 (5) 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不超过30个字)。
结尾句深意: “我”从“老人”那里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写作迁移: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