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伏联合电磁波治疗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

合集下载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目的探讨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加强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防治。

方法选择2003年4月~2008年5月间2014例行剖宫产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52例病例,分析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方法及伤口愈合时间。

结果手术切口方式、肥胖、高频电刀、孕期合并症均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关(P<0.05),术后使用抗生素意义不大(P﹥0.05),加用理疗可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结论加强孕期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慎用电刀,使用横切口,术后理疗是防治脂肪液化的重要措施。

标签:剖宫产术;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脂肪液化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切口脂肪液化使手术切口不能按期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

本文回顾并总结了我院2014例剖宫产术后52例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诊治体会,以加强对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防治。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临床上出现以下情况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1)多发生在术后3~10d,患者诉切口有渗液和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脂肪液化切口长度为0.15~3.0cm,体温正常;(2)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3)渗出物为淡黄半透明状,油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无明显异常,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标本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选择2003年4月~2008年5月在我院剖宫产2014例中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52例患者资料,年龄21~33岁,平均25.7 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11例。

孕期合并症:贫血17例,妊高征14例,妊娠期糖尿病6例。

根据早孕和分娩时的体重和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如分娩时BMI≥27则为肥胖[2]。

1.2方法应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法,由专人负责对抽样病历进行归纳总结。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切口脂肪液化的伤口愈合时间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体会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体会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体会发布时间:2022-09-16T02:07:58.68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1期作者:杨晶[导读] 探讨将临床护理应用于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治疗中的干预价值。

杨晶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镇江,212300摘要:目的:探讨将临床护理应用于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治疗中的干预价值。

方法:研究病例选于2015.01-2021.10时间内,于我科行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3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组,在治疗期间分别辅以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及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统计组间施护效果。

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t1=6.912,t2=5.650,)。

结论:通过以优质护理实施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同时,还能够增加患者满意度,对改善其预后起着积极意义,适宜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关键词:切口脂肪液化;腹部手术;优质护理;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满意度脂肪液化是造成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较差的主要因素,其发生与患者机体脂肪较厚有关,促使机体血液循环能力较差、渗出较多,导致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情况,最终使得切口愈合较差,临床表现以术后腹壁处切口局部渗出淡黄色液体、挤压切口时可见黄色渗液表面漂浮有脂肪滴,且患者会出现程度不同切口疼痛情况,但外观无显著感染征象、切口处无明显的坏死组织存在、体温与皮温无上升[1]。

一旦患者术后发生脂肪液化并发症后,未得到及时救治,易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同时,还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对其切口愈合造成不良影响,故而及时予以引流治疗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早期时实施引流将脂肪排处,对伤口予以局部加压包扎处理,以此来实现愈合伤口目的[2-3]。

但大部分患者对于治疗方法了解较少,且担忧预后质量,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不利于治疗顺利开展,故而及时辅以有效护理干预则显得尤为重要[4]。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对象为36例腹部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并发症的患者,组间分组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回顾性分析组内对象病例资料,对照组:年龄28~65岁,均龄46.1±12.0岁,男10例,女8例;观察组:年龄为30~67岁,平均46.5±12.4岁,男女占比12例与6例。

25例妇产科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研究

25例妇产科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研究

25例妇产科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对剖宫产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治疗进行探讨。

方法对我院近5年剖宫产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处理后25例患者全部痊愈,其中2名患者于局麻下行二次缝合后痊愈。

结论针对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多方面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诊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经济损失。

【关键词】剖宫产;脂肪液化;切口;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68-02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肥胖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剖宫产手术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医院新生儿剖宫率不断上升,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现象也呈不断上升趋势[1]。

在给患者带来身心伤害和经济压力的同时,也使医生面临更多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处理不好甚至会诱发医疗矛盾纠纷,对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现结合本院针对该病症的临床治疗实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近五年期间在本院分娩的妇女8642例,其中2412例行剖宫产手术,剖宫产率为27.91%,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为25例,所占比率为1.04%,切口部分开裂和全部开裂分别为18例和7例。

对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从年龄分布看,最大32岁,最小21岁,平均26.4岁;从皮下脂肪厚度看,主要分布于3-6cm,平均厚度为4.2cm;从切口方向看,纵向切口和横向切口分别为22例和3例;从术后合并症看,妊娠期高血压4例,妊娠水肿7例,合并肥胖20例,滞产10例,重度贫血5例,术后咳嗽5例;在术后出现脂肪液化的时间大致在5-11天,均值为6.5天。

1.2 临床诊断与治疗一般来说,判断剖宫产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指标主要有如下:在术后3-7d内,除了切口附近有少许血黄色液体外,患者并无其他特殊反应,感觉良好[2]。

脂肪液化患者的护理

脂肪液化患者的护理

脂肪液化患者的护理【摘要】脂肪液化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针对切口脂肪液化。

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尽量使患者身心舒适,早日康复。

【关键词】脂肪液化;切口;心理舒适护理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患者体型肥胖;高频电刀广泛使用;切口暴漏时间过长等原因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有关。

尤其是近年随着手术患者中肥胖、高龄人比例的增加及高频手术电刀的普遍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明显的增多。

脂肪液化在外科手术后常见,制定实施舒适化系统整体的治疗护理,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1 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1 多发生在术后5~7 d,大部分患者除主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1.2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

1.3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1.4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 护理2.1 切口护理仔细观察术后切口,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早发现,早治疗。

2.1.1 每日查看切口周围皮肤的色泽和温度,注意有无渗出物,如有渗出物,仔细观察渗出物的量、性状、颜色。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完整,避免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脱落,应及时更换,特别加强对肥胖、营养不良患者,增加巡房次数,仔细的观察。

2.1.2 对切口在腹部的患者,因腹部压力增高容易导致腹部切口裂开,所以要指导协助患者做咳嗽、翻身、大便等腹压增高的动作时,注意保护切口;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可减轻腹壁张力,防止切口裂开,有利于切口愈合。

帮助患者采取多种体位交替,以半卧位或半坐卧位为主。

2.1.3 对切口需要红外线照射的患者,照射方法要正确,切口要完全暴漏,照射距离为30~35 cm,随时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皮肤温度,防止灼伤。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论文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论文

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妊娠期水肿、肥胖、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等因素增加了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比率。

结论:及时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尽早处理。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措施,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08年1月~2010年1月将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行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其中剖宫产26例,妇科手术6例。

临床表现:32例术后多无自觉症状,于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液渗出,按压切口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

切缘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表皮相连。

20例为术后3~5天出现切口渗液,12例为术后7~10天才发现。

32例患者中7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对症治疗。

术后加强伤口护理。

术后48小时腹部切口给与微波治疗,日2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每日检查腹部伤口,如发现切口有少许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渗液挤净,伤口覆盖碘伏纱布,并辅以物理治疗。

渗液多时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拆除部分缝线,用甲硝唑液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加压包扎或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将α-糜蛋白酶均匀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加压固定切口,一般隔日换药1次,必要时1天1次。

如渗液量大经上述处理效果不理想者,则拆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无明显渗液、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进行ⅱ期缝合。

部分患者应用静脉或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物理及支持疗法。

另外还可以参考下述作者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对策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对策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09—01近年来,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与人类的肥胖、免疫力低下,合并基础疾病,以及高频电刀的应用等有关。

本文回顾本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行妇产科腹部手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对策。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行妇产科腹部手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人21例,年龄23~60岁,平均37.9岁。

其中妇科手术8例,剖宫产术13例。

其中合并肥胖16例(肥胖指身体质量指数bmi>28[1]),糖尿病5例,中重度贫血3例,低蛋白血症2例,妊娠水肿3例,产程延长1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12例。

其中2例无并发症。

1.2 临床表现术后3~9 d切口部位有淡黄色或淡红色渗出物,可见飘浮的脂肪滴、坏死组织以及积血,切口周围较硬,边缘整齐,外观无红、肿,热、痛,均愈合不良。

患者无其他自觉症状。

切口渗出液涂片镜检,见较多红细胞和脂肪滴,以及坏死组织;微生物培养,均未发现细菌生长。

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升高。

其中l0例体温有升高,但未超过38.5℃。

2 治疗方法2.1 对于合并有糖尿病、中重度贫血等的患者,围手术期对症治疗,及时纠正血糖和蛋白水平。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对于产程延长患者,及时给予处理。

2.2每天检查切口愈合情况。

15例切口有少许渗液的患者,从两侧挤压切口,使渗液溢出,后消毒处理,覆盖碘伏纱布,并给予微波照射30min/次/日。

注意出现脂肪液化轻易不要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愈合时间[2]。

4例腹部切口渗出液较少,但长时间愈合不良的患者,或者长时间持续渗出较多的患者,间断拆除部分缝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切口,每天换药。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治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治

21 0 0年 6月
9 5
剖 宫产 手 术 后切 口脂肪 液 化 的 临床 诊 治
罗 玉 萍

要: 目的 : 探讨 剖 宫产 术后切 口脂肪 液化 的原 因及 临床 诊 治。方 法 :07 1 2 0切 5
口脂 肪液化 。在切 1渗 液 处排 除渗 液 , 用碘 伏 纱条覆 盖 , 时给 予红外 线照射 , 或 静脉 点 滴抗 生素 。结 果 : 切 口 合 时间3 2 外 同 口服 产妇 愈 ~ 7 。例 行I 天 1 I 合。 期缝 所有 病例 无 院 内感染 。 结论 : 口脂肪 液化 主要原 因是 产妇 体型 肥 胖、 术过 程 不严谨 、 切 手 身体抵 抗力 下降等 。 因此 , 在剖 宫产 手术过 程 中应精 细操 作 , 一旦发 现 切 口有脂 肪液 化 的情 况应及早 处 理 。 关键 词 : 宫产 ; 剖 脂肪 液化 ; 因 ; 治 原 预 中 图分类 号 : 7 9 R 1. 8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6 07 (00 1- 05 O 10— 99 2 1 )2 09 一 1 脂肪液 化是 腹部 手术 常见 的并发 症 。切 口脂 肪 液化 , 手术 使 切 口不 能按期 愈 合 , 长住 院 时 间 , 延 加重 经 济 负担 甚 至 合并 二 次 感染 反复发 作形 成窦道 , 久不 愈 , 经 常需 多次 手术 。 院 2 0 年 1 我 07 月一 09 6 2 20 年 月 5例产妇 发 生剖 宫产 术后 切 口脂 肪液 化 , 报道 现
盆 腔脓 肿 1 临床 诊 治体 会 1例
王 花子 ‘ 关 键词 : 盆腔脓 肿 ; 治 体会 诊 中图 分类 号 : 7 1 3 R 1. 3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60 7 (00 1- 05 0 10- 99 2 1)2 09 —2

有关妇产科剖腹产脂肪液化治疗探讨

有关妇产科剖腹产脂肪液化治疗探讨

有关妇产科剖腹产脂肪液化治疗探讨发表时间:2012-12-13T10:18:05.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霍瑞美[导读]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

霍瑞美 (徐州市云龙区黄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徐州 221008)【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92-02【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该院2002年1月~2010年1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16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瘢痕体质及过敏体质者、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术后咳嗽、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热疗仪理疗、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应用电刀、加强营养、局部加压包扎、置引流条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对脂肪液化早发现及正确治疗能促进切口早愈合。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病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在精神、躯体、工作、家庭、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6例病例,探讨其原因及防治体会,以期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9月,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760例,切口脂肪液化16例,发生率为2.1%,全部裂开3例,年龄23~45岁,平均31.8岁,其中14例皮下脂肪厚3~10cm,平均4.9cm。

16例中横切口4例,均为剖宫产术;纵切口12例,剖宫产术9例。

1.2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16例患者手术时间均较同类手术延长,其中13例剖宫产患者手术时间延长20~40min, 16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在150~300 ml间,无术中大出血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2・
黑龙 江 医药 科 学
2 0 1 3 年1 O 月第 3 6 卷第 5 期
碘 伏 联 合 电磁波 治疗 剖 宫 产切 口脂肪 液化 的护 理
赵 倩, 张 娟娟
( 江 苏省 丰 县 中 医院 , 江 苏 丰县 2 2 1 7 0 0 )
摘要: 目的 : 探 讨 碘 伏 联 合 电磁 波 治 疗 剖 宫产 切 口 脂 肪 液 化 的 护 理 措 施 及 效 果 。 方法 : 对剖 宫 产 术 后 出现 切 口脂 肪 液 化 患 者4 0 例, 随机分 为对照组( n =2 0 ) 和观 察 组 ( n =2 0 ) 。 两 组 均 予 以健 康 指 导 、 充 分 引 流渗 液 , 对 照 组 常规 切 口护 理 , 实验 组 以 高 渗盐水冲洗后、 碘 伏 联 合 特 定 电磁 波 治 疗 及 护 理 , 观 察 两组 疼 痛 程 度 、 瘙 痒 情 况及 愈 合 时 间 。 结果 : 实验 组 患 者疼 痛 程 度 减 轻 ,
液化的疗效及护理措施 , 促 进 患 者 尽快 康复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3 讨 论 生 活质量 的提高 , 体 力 活 动 的减 少 致 免 疫 力 降 低 , 高 脂
肪 及高热量食 物摄入增对 , 孕产妇 中肥胖人 数逐年 增 多 ( 本 组均为肥胖孕 产妇) 。 高频 电 刀 的 较 广 泛 应 用 , 其 高 温 可 造 成 脂肪液化 坏死。 手 术 切 口暴 露 时 间过 长 、 脂肪组织血 供被阻 、 缝合不 当( 缝 合 密 紧或 过 松 ) 、 缝 线 结 异 物 排 斥 反 应 及 止 血 不 确切等可 致脂肪组织血供变差 , 进 而无 菌 性 坏 死 , 脂 肪溢 出, 严 重 影 响 了切 口 的愈 合 [ 2 ] 。 切 口愈合 不 良并流黄 色渗 液 , 产妇 及 家 人 易 认 为 是 切 口感 染 , 从而 出现抱怨、 烦躁 、 焦 虑 等
情 同意 。 1 . 2 治 疗 及 护 理 方 法
负性 情 绪 , 不 利 于康 复 。 因此做好宜教及心理护理 、 以 取 得 产
妇 的配合 很重要 。 护理人员理论 知识要 扎实 , 还 要 有 良好 的 沟通技巧 , 告知 脂肪液化发生 的各种 因素 , 耐 心 解 释 产 妇 提 出的各种 问题 , 以消除顾虑 。 同 时 指 导 家 属 给 予 产 妇 足 够 的 关心 和支持 , 一 同做 好 产妇 的思 想 工 作 , 提升其信心 , 制 订 合
多, 我 国剖 宫产率也 因各种 因素居高不 , 术 中 高 频 电刀 的 广 泛应用 , 增 加 了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发 生 率 [ 1 ] 。 现 收集 2 0 0 8 一O 1 2 0 1 2 —1 2 我 院 住 院 及 门 诊 收 治 的 剖 宫 产 术 后 切 口脂 肪 液 化的病例 , 旨在 探讨 碘 伏 联 合 特定 电磁 波在 剖腹 产 切 口脂 肪
两 组均常规消毒换药 , 对 愈 合 不 理 想 的 切 口切 开 表 皮 暴 露( 部 分 择 期 选 择缝 合 ) , 以 高 渗 盐 水 彻 底 冲洗 引 流 腹 部 切 口
理 的饮 食 方 案 , 尽 可 能 多进 食 高 蛋 白 、 高维生索 、 高 热 量 等 营 养 丰富、 产气少 、 易消化的饮食的食物 。 保 证 机 体 营 养 充 足 均 衡, 促 进 切 口修 复 [ 2 ] 。高 渗盐 为 伤 口提 供 了高 渗 环 境 , 能有 效 抑制细 菌生长 、 减少感染 , 还可溶解 坏死 组织 , 利于引 流 , 促 进 肉芽 生 长 , 加 速 伤 口愈 合 [ 3 ] 。 碘 伏 广 泛 用 于 皮 肤 黏 膜 的 消 毒及预 防感染 。 电磁波可改善 局部血 液循环 , 增 强 了 局 部 的 抵 抗力 , 减少 感染的发生 [ | ] 。 本组 结果显 示 , 碘 伏 结 合 电 磁
4 0 例剖 宫产产妇 , 年 龄2 3 ~4 3 岁, 平均 ( 2 9 士3 . 5 ) 岁, 平
均体重 指数 ( B MI ) =体 重 ( k g ) ÷ 身 高 ( m。 ) : 3 2 士2 . 8 , 均 无 严重 心肺疾 患及凝 血功能异 常 。 人院主要表 现: 术后 4 ~1 0 d 皮下有 较多 无脓淡黄 色渗液 伴脂肪滴 , 切 口愈 合 不 良 , 皮 下
瘙 痒 情 况在 照射 时 及 照 射 后 l h 内 出现 率 高 , 但 总体 瘙 痒 出现 率 两组 无 明 显 差 异 , 切 口愈 合 时 间 明显 缩 短 , 癜 痕 多较 对 照 组 缩 小。 结论 : 采 用碘 伏 联 合 特 定 电磁 波 治 疗及 护理 , 有 助 于 剖 腹 产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愈 合 。
关键词 : 剖 宫产 ; 切 口脂 肪 液 化 ; 碘伏 ; 电磁 波理 疗 ; 护 理
中 图分 类 号 : R4 7 3 . 7 1 ; R 7 1 9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l 0 0 8 —0 1 0 4 ( 2 0 1 3 ) 0 5 —0 0 7 2 一O 1
随着 经 济的发 展物 质生 活 的丰富 , 肥 胖 孕 产 妇 越 来 越

照射 时及照射 后 1 h 内 出现 率 高 , 但 总 体 瘙 痒 出 现 率 两 组 无 明显 差 异 , 切 口愈 合 时 间 明 显 缩 短 , 瘢 痕多较对照组缩小 。 实 验组无需要缝合病例 , 对照组4 例需要缝合 , 实 验 组 的腹 部 切
口愈合时 间( 1 0 士2 . 9 ) d , 明显短 于对照组 ( 1 5 士4 . 3 ) d , 有 统 计学意义 ( P< 0 . 0 5 ) 。
组织 游离 , 切 口无 红 肿 及 压 痛 等 炎症 及 坏 死 表 现 , 部 分渗 出 液涂片镜检见 大量脂 肪滴 。 4 O 例 随机均分 为两组 ( 各2 O 例) ,

两组患者在 年龄 、 妊 娠期水肿、 体重指数 、 高 频 电 刀 的 使 用 与 否、 合并 症及妊 娠并发 症、 剖 宫产指征 、 既往腹部 手术 史、 胎 儿体 重 、 手 术 切 口及 缝 合 方 式 、 切 口液 化 发 生 时 问等 方 面 无 明显 统 计 学 差 异 。 所 有 治 疗 及 护 理 均 获 得 患 者 及 其 家 属 的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