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时)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诘难批 驳、彼此吸收融合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形成原因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国间战争 1)政治: 不断。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4)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反对不义战争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 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任人唯贤而不以亲 阅读材料,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
“兼爱”“非攻”“尚贤”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项 目 时期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代表 孔子 孟、 荀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主要思想 仁、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 荀子:仁义、王道、性恶 道是万物的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万物相对、逍遥 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 兼爱、非攻、尚贤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时 期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仁义
春秋
仁的 爱人 思想 同 民本 以德治民 思想 性相近 异 人性论 创立儒家 学派
仁政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 道家的创始人; • 生活在春秋晚期 • 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 道家的创始人; • 生活在春秋晚期 • 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B、政治主张:
材料一:“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 不妄为 材料二: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而设计的一节课教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分析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课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主体部分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不同阶段和代表性人物,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分组讨论各个思想流派的特点和观点,并汇报讨论结果。
2.分析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思想流派的影响力和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等。
–分组讨论各自观点,并向全班汇报。
3.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分析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影响,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状况和价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前景,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三步:课堂练习•提供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步:课堂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培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小结,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影响以上为本节课教案的详细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选修三历史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

整理和编订: ?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孟子的思想: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 和 “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
礼法并施 性恶论
汉: 董仲舒
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赋役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程朱理学 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明末清初思想活泼局面出现的背景: 政治:
经济:
商品经济开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 道德标准和生活准那么,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 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 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 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 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 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新开展:理学是儒学主流 4、明清——遭到批判
春秋: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核心:“仁〞和“礼〞
政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主克张己复为礼政为以仁〕德 〔民本思想〕
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思想: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②庄子(战国):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心态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取精神自由(逍遥)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2. 法家:韩非子(战国)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风貌 改革观:主张变法
考情分析:本单元是高考的重点区域,江苏高 考近五年都有命题,特别是2011年和2013年, 必修命制了两道大题目,2012年选修涉及。 预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 础。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
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
那我们应该怎样随着季节而读书?
• 【答案】
•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 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 和谐。
•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 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 发展
法治观: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用严刑 酷法镇压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封建统治)
集权观: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从“百家争鸣” 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考纲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要求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 要求 命题 热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 人为本的借鉴意义;董仲舒思想主张和汉武帝 重视教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联系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 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 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 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 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
二、诸子百家及其主张
◆ 儒家学派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前551-前479年)
地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 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自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仁”(核心);“为政以德”(德治) ; “克已复礼”;民本思想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 面发展。
三个方面特征: (1)思想文化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演变 (2)多元化 (3)不同地区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融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 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单元线索
百家 争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概念、形成原因、表现与意义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宋程颢、程颐和朱熹、 宋明发展为理学 明朝王阳明思想主张 李贽反正统思想,顾炎武、 明清新发展 王夫之和黄宗羲反君主专制
“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 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 或者淹没于世界之中。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文 化名片?你认为哪些文 化符号能代表中国文化 形象呢。 央视《中国焦点 2006》公布的调查结果: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主要流派
儒家 战国 道家 法家 墨家 春秋 战国
所处时期 代表人物
春秋 孔子
孟子
代表阶层
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
荀子
老子
封建地主
奴隶主阶级
庄子
韩非子
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
墨子
平民小生产者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 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 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舆论阵地)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 形成“争鸣”局面。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概念解析:是指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代,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 思想家,都力图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 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 解释,或提出主张,形成思想领域的“百家争 鸣” 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 时期的儒、道、墨、法等主要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 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思 想 学 说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后 世 影 响 1.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 分(汉朝以后) 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后)
二、诸子百家及其主张
◆ 儒家学派
(2)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学派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上海卷)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 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 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 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 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2分)
必修三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 术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中国的思想 西方的思想 文化和科技 文化和科技 成就 成就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 会的政治和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Hale Waihona Puke 必修三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 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 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 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 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 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 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 想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
★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 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 子的儒家思想。
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孟子 的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