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进程调研报告
甘肃农业调研报告

甘肃农业调研报告甘肃农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田面积。
为了了解甘肃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甘肃农业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甘肃农业的生产状况,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发展等方面。
2.研究甘肃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其原因。
3.提出改进甘肃农业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我们深入甘肃农村,与当地农民进行交流,考察田地情况、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畜牧业发展情况等。
2.数据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农业统计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甘肃农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四、调研结果1.农作物种植方面:甘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其中小麦是主要经济作物。
然而,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的限制,甘肃农作物产量相对较低,且存在品种单一的问题。
2.畜牧业发展:甘肃畜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养殖规模相对较小。
养殖厂商普遍面临饲料供应不足、疫病防控不力等问题。
3.农业发展问题:甘肃农业发展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同时,气候变化对甘肃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调研建议1.种植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作物,并加大对新品种的科学研发和推广力度。
2.畜牧业发展:加强畜牧业科学管理,提高饲料供给,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3.农业机械化推进: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4.提高农民收入: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电商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监测和灾害预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六、结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了甘肃农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改进种植结构、加强畜牧业管理、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收入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措施,才能实现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甘肃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
2023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2023年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规模逐年减少,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农村治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愿景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村现代化。
在2023年,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下是报告的综述。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3年,我国近八成乡村村庄完成了村容村貌的大面积改造和提升,重点解决了农村环境恶化、村庄破败、文化陨落等问题,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涌现出来。
同时,农户发展集体经济、开办农家乐、养殖农产品等产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然而,调研发现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村落建设水平不够统一,有的村庄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村容村貌得到较好改造,而有的村庄较为落后。
其次,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比较薄弱,如道路交通、医疗保障、教育设施等,导致一些乡村还没有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缺乏动力增强乡村活力和发展后劲。
再次,城乡间的人才流动依然不平衡,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新农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1.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村庄的功能进行改造,开展多领域的产业发展。
比如,在农村为游客提供不同的农业观光活动和生态环保体验项目;2.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3.推进农村国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农村政策的顺畅落地;4.加强城乡人才流动互通,共享城乡经济发展新机遇。
结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过去几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问题依然突出。
在新农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思考和实践,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业转型升级,为构建美好中国,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该省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推动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甘肃省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已经成为该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由于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导致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还需要加强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推动农产品“走出去”,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还可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等产业,拓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提升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农村人口外流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转型,甘肃省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外流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农民返乡创业。
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指导等支持,吸引农民返乡创业。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为其创业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来吸引农村人口返乡创业,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展农村就业渠道,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农业环境污染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成为了困扰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加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和改造力度,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生活环境的整体水平。
2024年新农村调研报告

2024年新农村调研报告2024年,我国着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对全国各地的部分农村进行了调研。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此次调研中所获得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1. 农村经济在经济方面,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举措的实施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仅传统农业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农村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调整。
许多地区将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相结合,形成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带来了农民增收的效果。
通过推动农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些地区还推行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村闲置土地实现有效利用,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2. 农村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发现许多农村地区的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交通建设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投入,缩小了农村与城市间的交通隔阂。
同时,一些偏远地区也开始开通公交线路,提高了农民的出行便利性。
在供水和供电方面,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供水和供电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并推行了节约用水和节能减排的措施。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农村教育与医疗农村教育和医疗一直是关注的焦点领域。
在教育方面,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均衡。
许多地区兴建了现代化的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提高了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同时,一些高等院校也积极与农村合作,开展一些农村教育科研项目,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在医疗方面,政府加大了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力度,提高了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一些地区还开展了农村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互联,让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
此外,一些地方还推行了远程医疗项目,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前言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次调研旨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二、调研概况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共有500余位调查对象,主要涵盖了农村居民、基层干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多个层面。
调研范围覆盖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县、区、乡镇。
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1.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绿化环保、公共设施建设、道路铺设等更改原有乡村面貌,加强了卫生条件和公共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
2.传统文化保护成效初显新农村建设在注重现代化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近年来,不少地区建设了一些体现本地传统文化魅力的文化活动场所,如三德堂和神泉禅院等,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农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转变思维,从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转型。
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圈养牛、毛猪、土鸡等市场供需情况逐步得到改善,助推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1.资金缺口尽管新农村建设经费在近年来有所增加,但笔者发现了许多新农村建设项目无法得到政府足够资金的支持,导致新农村建设中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2.产业经济不稳定尽管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由于农业工艺落后、抗风险能力低,许多地区的乡村经济仍然不稳定,节假日等时间短暂利润较高的时段,往往转型后支撑不了农民的日常支出。
3.标准化建设落后虽然乡村废气问卷中,调查对象普遍反映农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仍有不少地区的农村环境卫生落后,道路阻塞、垃圾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
五、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1.加强政策扶持当前,政府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至关重要。
应当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农民转型的力度,对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滞留并给予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农村经济发展是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不完善等。
本文旨在对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
由于甘肃省地处西北地区,气候条件恶劣,地形复杂,农田面积有限,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问题。
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农业收入,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加之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致使农民收入不稳定。
农村居民缺乏其他经济收入来源,导致家庭收入难以增加。
甘肃省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农村地区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薄弱,缺乏多种多样的农村产业,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空间受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村地区发展多元化产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全面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发展。
甘肃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设 要 符合 “ 约型社 会 ” 节 的要 求 ; 完善 基 础设 施 建 要 设 , 路、 电、 道 水 广播 、 讯 、 通 电信 等配套 设施 要俱 全 , 让 现代 农 村共 享信 息文 明 ; 态 环境 良好 、 生 生活环 境 优 美 。尤其 是在 环 境卫 生 的处理 能力上 要体 现 出新 的时代 特征 ; 农 民具 备 现代 化 素 质 , 为 有 理想 、 使 成
( 甘肃省科学技术 情报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 0 0 ) 3 00 摘 要 :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科学发 展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 , 解决 “ 社 是 三农 ” 问题 、 全面建 设小康 社会 的重大 战略举
措 。分析 了甘 肃省建 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现状 , 针对存 在的 问题 , 出 了落实 政策 、 提 加大扶 持 、 宽增收渠 道、 拓 发展 优
3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 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会 ) 是
基本教育 ; 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使农 民享受基 本 的公 共卫 生 服务 ; 加强 农 村 养 老 和 贫 困 户 的社 要 会保障; 要统筹城乡就业 , 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
是 培育 农 民 、 高 素质 。要 加强精 神文 明建 设 , 提 倡导 健 康文 明 的社 会 风 尚 ; 发展 农村 文化设 施 , 富农 要 丰 民精 神 文化 生 活 ; 加强 村级 自治 组织 建设 , 要 引导农
12 建 设社 会主 义新农 村 的意 义 .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甘肃省是我国的西北农业大省之一,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干燥,土地资源稀缺。
这使得农田灌溉受限,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业生产难以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相对薄弱,电力供应不稳定,这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市场营销有限。
甘肃省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有限,农民难以获得合理的销售渠道和价格,导致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低迷。
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农业生产环节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思维和科学技术支持,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要优化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条件;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采用节水灌溉和高效农业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交通网和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建设。
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销售组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强对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知名度。
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通过开展农技培训、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和经营管理能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模式,使农民的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和科学化。
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农村富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开展接近三年时间,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其新农村建设处于什么状态,尚存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需要通过调研及时梳理,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为此,笔者随甘肃新农村验收考核组于2008年8月2-8日、10月13-22日先后赴甘肃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四市对新农村建设状况进行了为期16天的调查。
本次调研共召开市级座谈会4场,现场调查新农村示范点9处,面访农户45家,调查养殖、塑料大棚14处。
结合2007年、2006年的调研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甘肃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特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特征1.各级领导干部已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倡导者。
通过近三年时间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各级政府已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与此同时,各级领导干部通过有组织的培训、外出考察,在强化新农村建设理论素养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协调、指挥以及决策能力。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尽管新农村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如资金问题、农民的素质问题以及体制问题等,但各级领导干部依然保持着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搭建平台,创造宽松的环境,等、靠、要的思想基本消除。
2.试点村已建立起“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全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大力发展公共事业,为建设新农村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注重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农民发挥投资主体作用;三是强化社会服务、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效保障。
据调查,酒泉、玉门市花海镇南渠村三年投入资金1879.7万元,其中省补资金15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440万元,群众自筹1289.7万元;嘉峪关市峪泉镇嘉峪关村三年投入资金5072.3万元,其中省补资金655万元,省级试点村补助资金21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1971.2万元,民间自筹资金2236.1万元;张掖市山丹县位奇镇芦堡村三年投入资金1355.2万元,其中省补资金150万元,争取专项资金143万元,市县帮扶部门支持15.2万元,村上自筹1047万元①。
3.农民已初步享受到新农村建设成果以及各项优惠政策。
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进程调研报告杨立勋(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2007年、2006年的调研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甘肃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特征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10)02-0075-04作者简介:杨立勋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及国民经济核算新农村建设和广播电视、文娱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得到改善。
据报道[1],2006年试点村的自来水入户率达71.6%,农户通电率达99.3%,固定电话用户达60.1%;农民的文化生活明显丰富;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据报道[2],截止2006年底,甘肃共免除了农村406万名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和262名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为贫困家庭寄宿生提供了生活补助;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和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可喜变化;社会保障网络向农村覆盖,全省农村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78万多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范围,12万农村五保户供养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各类培训惠及千村万户,劳务创收成为农民创收的主要渠道。
据报道[3],甘肃省全年劳务输转规模达到587.16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9.64%;创劳务收入200亿元,较2005年净增50亿元。
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例达到了48.43%。
4.各级政府已认识到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前提。
据调查,各级政府在狠抓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建设的同时,已把新农村建设重点转为增加农民收入。
为此,各级政府一方面通过特色产业培育、支农惠农政策、劳务有组织输出增加农民的绝对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调动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农村大学生助学贷款、在校资助金和奖学金比例来相对增加农民的间接收入;再次,通过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如农资连锁店、村级综合服务网点以及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增加农民的相对收入。
据报道[4],2007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8.92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16.43元,农民得到的三项补贴款人均达24.04元。
另外,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和无偿扶贫款等也为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据报道[5],截止2007年7月,甘肃省共发放助学贷款343.55万元,全省申请助学贷款的831名贫困大学生中,有736名贫困大学生拿到了贷款。
5.立体式建设新农村的路径更加清晰。
通过近两年多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甘肃逐步走上了一条以推广农业技术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经济增长突破口、以设立新农村示范点为向导的立体式新农村建设路径,这一建设路径已通过甘肃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部门,即农牧厅的工作重点体现出来。
据报道[6],2008年,甘肃农牧厅计划推广200万亩全膜双垄集流沟播技术,建设15万户农村沼气,新建5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推广1500万户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灌区农田节水50万亩,培训农民60万人,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立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点,完成50个村的新农村试点示范任务,新建50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
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建设目标的实现非一朝一夕。
然而,实践中,由于层级政府之间的考核内容不切实际,在时间紧、任务重、资金不足、考核周期短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形象工程,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尤为突出。
日本经过20年的新农村建设才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即农民收入水平高、农村城市化水平高、农民经营素质高、农产品质量水平高。
而这“四高”来自工业反哺农业程度高、农村经济组织水平高、农业法制化程度高和农村教育普及率高所支撑。
甘肃属于欠发达省区,农村自然条件差,新农村建设较之沿海发达省市所受的制约条件更多,无论是工业反哺农业的程度,还是农村经济组织水平、农业法制化程度以及农村教育普及率均不及沿海发达省市,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时间做保障。
2.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重复、浪费现象问题突出,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规划的统一实施。
目前新农村示范点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这些新农村示范点的建立无疑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然而,由于各级各类示范点对应的支持主体不同,但又在建设内容出现交叉,再加之对所支持项目资金的使用缺乏统一规划、监管不力,从而导致住宅、新村、道路等重复建设、浪费问题突出。
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规划的统一实施。
3.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比重偏低。
据报道[7],甘肃新农村建设试点在嘉峪关、金昌两市,泾川、临泽等12个县和100个试点村先行推进。
一年来各级投入试点建设资金6.96亿元,其中省财政专项资金6400万元,省扶贫专项资金6000万元,省交通专项资金9587万元,市县整合1.85亿元,群众自筹2.9亿元。
由此可见,甘肃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种类少、且结构不合理,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初期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各级投入的试点资金中,群众自筹占总投入资金的42%,财政专项基金仅占9.3%。
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重点在基础设施,而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点多面广,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甘肃而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投入就更多。
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初期具有明显的政府投资拉动特征。
日本第一次新农村建设期间(1956-1962),平均每个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市町村费用高达1000万日元,其中40%是由中央政府补贴;第二次新农村建设(1967—1979)的资金远大于第一次,每个市町村除政府补贴9000万日元外,还由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贷款2000万日元[8]。
4.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其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以及建设目标能否实现。
尽管近年来政府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以及提高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农民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现阶段农民的文化素质,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并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
据报道[9],甘肃省占70%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6年,其中贫困地区57.25%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而妇女劳动力为70.35%,比全省贫困地区高13.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均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
尤其是在大量青壮年男劳力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大批文化素质低的“留守村妇”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更远远低于国际农业劳动人口接近或达到高中的总体水平。
据调查,由于法律知识缺乏,农民履行订单农业合同率低,有些农民甚至破坏新建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于思想观念滞后,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由于长期封闭,农民赚了钱不知如何谋求更大的发展,而是参与赌博或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5.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农村经济强不强,功夫全在领头羊”。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然而,目前甘肃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不充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想方设法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但由于村干部工资的基数低,调整以后的绝对工资水平依然偏低。
据报道[10],2007年,秦安县村书记兼主任每人每年2400元,副书记、文书每人每年1800元,2008年,人均年工资达到4421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但月均仅为368元。
另据报道[11],从2007年1月起,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该县村委会主任年工资为6000元,每人每月500元;村委会副主任年工资为4800元,每人每月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