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出汗
文学与出汗读后感

文学与出汗读后感摘要:一、引言:提及文学与出汗的关系二、文学作品中出汗的象征意义1.生理出汗:揭示人物心理活动2.心理出汗:表现人物的精神困境三、文学出汗与现实出汗的关联1.文学出汗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困境2.现实出汗与文学创作的启示四、出汗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1.出汗与人物性格塑造2.出汗与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五、结论:文学与出汗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正文:【引言】文学与出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实际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从古至今,许多文学作品都描绘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出汗的场景,这种描绘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生理反应,更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中出汗的象征意义、文学出汗与现实出汗的关联以及出汗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等方面,探讨文学与出汗之间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出汗的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出汗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生理出汗可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得知林黛玉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汗水湿透了衣背。
这里的出汗,反映了贾宝玉内心深处的痛苦。
其次,心理出汗可以表现人物的精神困境。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临复仇与道德的抉择,焦虑不安,舞台上形容他“心里冒汗”。
这种心理出汗,凸显了人物的精神压力。
【文学出汗与现实出汗的关联】文学出汗与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的出汗场景,往往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挑战、抉择时的心理状态的写照。
例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往往会紧张出汗;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绘人物出汗的场景,将其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呈现出来。
同时,现实生活中的出汗也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让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出汗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出汗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出汗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通过描绘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出汗情况,可以展现其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如《水浒传》中,武松在血刃潘金莲和王婆时,额头冒汗,反映出其勇猛果敢的性格。
浅谈《文学和出汗》的逻辑论证

,
,
所 以至 今流传
,
其 余的不 这 样
,
就 都 消灭 了
这 部 分 为 下文 树 起 了 批驳 的靶
第 二 部分 ( 二 至 七 自然 段 )
示 了 文 学有 阶级性 的真 理
。
运 用 阶 级 分 析的方 法
: ,
,
驳斥 了 梁 实秋 的 反动 谬 论
。
,
揭
这 部分 可分 为二 层
,
第一 层 ( 二 名言
“
但
。
又 是 适可 而 止 的 唯 其如 此 她
“
,
不 愿意 将 自 以为 苦 的 寂 寞 再 来传 染 给青 年
,
”
( 《 呐喊
自序 》 )
”
,
当 华 大 妈 看 见 自 己 儿 子 坟 上 没 有花 环 时
”
。
虽然
“
感 到一 种 不 足 和 空 虚
,
但
不 愿 意 根究
《 药》
,
的描 写 是 凝 炼 的
,
、
三 两 个 自然 段 )
反 驳 梁 实秋 虚假 的 论 据
先 引用 法 国 圣 西 门 的 一 句
,
给 梁 实 秋 的 谬 论 以总 的 否 定
然 后 抓 住 论 敌 的 沦据在 逻 辑 上 存 在 的 矛 盾
向论 敌
患意识
。
特别是这 种 忱患 意 识 牵 引着 鲁 迅 (见 《 两地 书
。
“
作绝 望 的抗 战
。
(
真)
现在 的教 授 是 看不 到这 些 作 品 的
:
(
,
B 也真 )
,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和出汗》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和出汗》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文学作品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介绍课文《文学和出汗》的作者及其背景。
2.1.2 分析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1.3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1.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文学和出汗》的基本内容。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深层寓意理解困难。
5.1.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不熟练。
5.1.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文学和出汗》的主题思想。
5.2.2 学生能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5.2.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请注意,以上仅是教案的前五个章节,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将继续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文《文学和出汗》的打印稿。
6.1.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
6.1.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1 学生阅读材料,包括课文和相关文学作品的打印稿。
6.2.2 学习任务单,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6.2.3 小组合作学习工具,如讨论表格和报告提纲。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 教学资源6.3.1 相关文学作品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6.3.2 课文解析和相关学术文章的打印稿。
6.3.3 在线教学平台和论坛,用于学生交流和讨论。
《文学和出讦》简析

《文学和出讦》简析
无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72(000)001
【摘要】一、历史背景《文学和出汗》写于1927年12月23日,发表在1928年1月14日《语丝》周刊第4卷第5期,后由作者编入《而已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攫取了政权,投靠帝国主义之后,便对革命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
过去的反动军阀的帮凶文人,如胡适、陈西滢,梁实秋之流,又转而投靠蒋介石。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中文系教材编写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6
【相关文献】
1.一名自觉的文学思考者——简析逐渐被人认识的张爱玲的文学思想 [J], 杨玉清
2.中国文学的跨文化理解——孙康宜文学史观念简析 [J], 邵燕;刘毅青
3.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编辑文本简析 [J], 沈琪芳
4.简析土家族民间文学和当代文学 [J], 何联华
5.简析“建安文学”创作导向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J], 白金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和出汗》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和出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文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文学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
3.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总结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2)简介本课课文《文学和出汗》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6.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文学和出汗教学教案

文学和出汗教学教案第一章: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定义1.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组织的技巧,传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经验。
1.2 文学的分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1.3 文学作品的特点:语言的艺术性、情感的表达、形象的描绘、思想的传递。
第二章: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2.1 理解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背景和主题。
2.2 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
2.3 文学作品的解读:个人的感悟与批判性思考相结合,形成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达3.1 文学创作的准备: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想象力。
3.2 文学创作的手法:叙事、描写、对话、抒情等。
3.3 文学创作的实践:编写短篇小说、诗歌、戏剧等,锻炼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4.1 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思考。
4.2 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传承文化传统、丰富人文精神、促进文化交流。
4.3 文学作品的评价与影响:读者接受度、文学奖项、历史地位等。
第五章:文学与生活的关系5.1 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等都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验。
5.2 文学高于生活: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加工,提升生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5.3 文学对生活的影响:引导人们思考生活、提升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第六章:文学作品中的出汗描写6.1 出汗描写的作用:展现人物心理状态、增强情感表达、丰富作品细节。
6.2 出汗描写的类型:汗水滴落、汗水流淌、汗水蒸腾等。
6.3 出汗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出汗描写,理解其表达效果。
第七章:出汗与人物性格的关联7.1 出汗与人物性格的关系:通过出汗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7.2 不同性格的人物出汗描写:勇敢的人物、害羞的人物、焦虑的人物等。
7.3 出汗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应用:通过出汗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作文与出汗作文700字优秀作文模板

作文与出汗作文700字优秀作文模板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学与出汗》的文章,现在我也学着写一篇《作文与出汗》,讲讲对中学舆作文的一些看法。
乍一听起来作文和出汗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界,其实不然,作文和出汗关系大了。
中学课程里,学生最烦的就算是作文了,一拿起笔来,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出汗”,无从下手,真还是“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了。
不仅如此,有时候作文题目稍稍新一点,同学们更会“大汗淋漓”了。
造成这种一提作文就“出汗”的原因有很多,但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生活面太窄。
每天早晨七点上课,晚上八点下课,真可以说是两头见星星。
学生的生活范围只限于学校、家庭,家庭、学校;难怪大家一见作文就感到无话可说,“汗出不止”呢。
第二是学生的知识范围太小。
每天七八节课,再加上晚自习,学生们被搞得连看张报纸的工夫都没有,于是一写作文就只好东拼西凑,甚至编一些材料了。
第三是某些老师的教法也需要改进。
由于作文课时少,有时候老师往往只出一些一般化的题目。
中学作文中,老师布置的文章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议论文,而议论文中又多练写读后感,这就限制了同学的思路,也阻碍了某些擅长写记叙文、说明文的同学发挥自己的长处。
临近高考时,老师又把一大批诸如爱国、珍惜时间、精神文明建设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题材塞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头昏脑涨,“大汗不止”了。
要改变这种“出汗”的现象,必须从扩大学生生活面和知识面入手。
去年三月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中,我们班开展的“交心”活动收获就很大。
同学们全都亮出了自己的思想,班上的风气为之一新,全体同学都受到很大教育。
于是大家自动组织了演讲会,全班同学全都登场。
由于有了生活的基础,老师又正确地加以引导,演讲稿都写得内容充实具体,有真情实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文。
中学生一提作文就“出汗”的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但只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老师又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中学生作文难的情况是会改变的。
鲁迅《文学和出汗》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文学和出汗》全文、注释和赏析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
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
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
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
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
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
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 罢。
二七,一二,二三。
【析】1927——1930年间,梁实秋曾先后发表《文学批评辩》、《卢梭论女子教育》、《文学与革命》等文,宣扬超阶级的永恒的人性。
他说:“人性的素质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
所以伟大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和出汗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
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是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NEI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
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
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的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
不说类人猿,就
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
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如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个问题倘不先解决,则在将来的文学史上的位置,委是“岌岌乎殆哉。
”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的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
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二七,一二,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