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芝冈日记选录(三十一)
黄芝冈日记选录(二十九)

又 《 拾 翠 余 谈 》上 有 《 跋 》云 : “ 崇 祯 癸 酉 夏 , 为 儿 渊 会 试 会 城 ,偕 寓 湖 上 。 ” 上 卷作 于 崇祯 时 ,但所 记有 万历 乙 已事 。 《 余 谈 》上 云 : “ 妇 人 低 鬓 ,胡 粉 傅 面 ,跷 尖 自喜 ,都 作 女 郎 , 又类 倚 门伎 。 ” 此 明 末 杭 州 妇 人 装 也 。《 西 湖竹 枝 词 》注云 : “ 杭 城 游 女 , 多 翠 衫 红 裙 ,更 裁 纨 绮 作 燕 尾 状 以 覆 额 , 即 古 眉 心 旧 制 也 。 ” 竹 枝 词 ,泰
有 娠 而 文 宝 病 ,且 死 , 氏力 请 于 父 母 ,往 视 之 。 文 宝 一 见 氏 , 即 逝 。 氏 哭 泣 尽 哀 。 具 棺 殓 毕 ,抚 妾 守 丧 。 妾 生 子 纶 ,爱 之 如 己 出 。 亲 教 读 书 , 通 《四 书 》 大 义 。遣 就 外 傅 ,后 成 进 士 ,官 礼 部 侍 郎 。 景 泰 中 欲 疏 请 复 立 旧 太 子 , 恐 遗 母 爱 ,未 果 。 氏 谓 纶 日 :吾 平 生 教 汝 云 何 ? 汝 能 直 言 死 职 ,吾 虽 为 官 婢 ,无 恨 也 。
棹歌 注 ) > c与 吴 锡 麒 均 嘉 庆 初 人 。
元 贯 云 石 ,生 而 神 彩 秀 异 ,膂 力 绝 人 。年 十 二 三 时 ,使 健 儿 驱 三 马 疾 驰 ,辄 持 槊 腾 上 之 ,越 一 而 跨 三 ,
运 槊风 生 , 观者辟 易 。及长 , 折 节读 书 , 号 酸 斋 。仁 宗 老 师 的 拜 翰 林 学 士 , 辞疾 居 江南 , 卖 药 钱 塘 市 。诡 姓 名 ,
黄芝冈日记选录(二十)

黄芝冈日记选录(二十)在各个不同时代,画家、作家、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形象、主人公、典型,性格各有不同。
此种不同,并不是由艺术的表现力来决定的,而首先是以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心理和生活,不同的习俗,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来决定的。
希腊古典艺术所创作的主要艺术形象和典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
就这一点说来,它们是不会重复的。
中世纪的经济制度产生了禁欲主义的、畸形的、甚至与幻想人生相敌对的封建艺术,这种艺术充满了宗教思想和情绪,充满了神秘主义和反动的所谓“人生变幻无常”的社会思想。
只有人民的艺术作品才反映了先进的艺术观点。
这样的艺术作品,体现了为争取美好生活而与封建农奴主所进行的斗争。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新的、先进的社会力量在历史舞台上出现。
结果就创造了那种乐观的、并按其内在的社会本质说来是反封建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
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领导了人民群众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那时,第三等级的思想家在各艺术创作领域中,创造了许多卓越的艺术作品。
然而,在帝国主义时代,当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及其体现者———资产阶级已变成反动的制度与阶级的时候,资产阶级的艺术也就随着衰落了。
腐朽的、反动的、仇视人类的、颓废的资产阶级艺术,是与资产阶级的基础和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制度的反动性和腐朽性相适合的……。
艺术是一种思想形式,是某一阶级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因此,它应列入适合于一定基础的上层建筑。
为了要确定每一个艺术派别在某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就要抱具体的历史态度,要善于从辨证的发展中观察每一历史现象。
……不仅艺术归根到底是由经济所制约的,这点决定了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而且艺术在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发展中,在阶级斗争中起积极作用的这点,也证明了它的上层建筑性质(《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月十二日至三月二十六日之间某日午前往出版总署中的周扬部长作《思想批判问题》报告。
周部长报告内容与郭沫若三点建议内容略同。
《黄芝冈日记选录》前言

2 01 3年 1 0月 2 4日
( 责任 编辑 : 邹世 毅 )
2 0
《 黄芝冈 日记选录》 前言
黼 范正 明 湖南省文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萤 海缚蕊
。
戏 曲史 家 、 民俗学 家黄芝 冈先生 , 1 8 9 5年生 , 原名 黄衍 仁 , 又名 黄德 修 、 黄素、 黄伯 钧 。湖南 长 沙人 。约在 1 9 1 2年 考入 长 沙 师范 学校 读 书 , 与 田汉 同窗 又 为执 友 , 受 校 长 徐特 立 先生 爱 国思 想 影 响 , 在 田汉 办 的校 园报
戏 的流 变》 、 《 论 神话 剧 与迷 信戏 》 等文 章 , 不胜 仰慕 , 便通 过 田洪 同志 ( 田汉 的胞 弟 ) 的介 绍, 执 弟 子礼 与 黄 老
通信。 并受 他 的委托 , 为 中 国戏 曲研 究 院收 集湘剧 、 花 鼓戏 等地 方戏 传统 剧本 。 我 第一 个 出版 的剧本 《 琵 琶上 路》 , 就是 在 他指 导下 改编 的 。 1 9 5 6年 我 出差去 北京 , 才见 到 通信 五年 之 久 的黄 老 , 受 到 他 的热情 接 待 , 并 引 我 去拜见 了 田汉 先生 。1 9 5 7年 “ 反右” 开始 , 北京 突然 来 人找 我调 查 黄老 的 “ 问题 ” , 我实 在说 不 出什 么 , 但由
黄芝冈日记选录(三十五)

YISHIGOUCHEN 艺史钩沉项到他衙门里来后,老百姓都来喊冤,项要汤传进衙来,汤要项陪审案情。
哪知传进来后,却都是告项家的。
项儿子打死农民夫妇一案,经过多人证实,案情确凿。
所收状纸,有一皮箱。
汤因判项的儿子,站在石灰桶里处死。
当晚,项请汤到他家里说情,希望从轻判罪,但被汤所拒绝。
项当晚写本进京,劾汤私纵狱囚,迫害士绅。
汤当晚也急状判呈寄往京。
汤呈到得快,京里回批判死刑。
项儿子已绑赴刑场,汤免官的朝命和新任县官随到。
新任县官要汤先交印后斩人,但汤却先将项的儿子斩了,然后交印回家。
上午和遂昌婺剧团编剧张石泉同志谈话,谈到这个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
张同志说,汤公祠、遗爱祠现在还在。
解放前十多年还有祭祀,有地租。
黄家祠堂有汤亲书“林下一人”匾额。
因黄家有一官宦反严党隐居不仕。
谚云:“人人都道山林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语似出《昔氏贤文》。
遗爱祠在城关小学边上,祠匾今存。
遂昌放灯,从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
山西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研究室顾棣同志谈山西戏曲调查情况,未记录。
八月三日午前九时,往中宣部教育楼会议室开研究所工作会议。
午后,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黄起衰同志来采访夏明翰事迹。
八月六日午前,看顾棣同志所摄山西戏台影。
八月十日四川师范学院屈守元《谈魏长生》,引焦守循《哀魏三》诗并序,说《文选楼丛书》本《雕菰楼集》未录,见于萧穆精抄本《里堂诗集》卷六,由1959年5月15日《新民晚报》载朱素君《焦循与魏长生》一文转引。
序文说:“壬戌春,余入都,魏仍在。
……年五十三,……未一月,顿没”。
所说与《日下看花记》卷四:“长生……卒于壬戌送春日,年已五十九矣”不同。
八月十一日上午往长安戏院看《逼上梁山》排演。
八月十二日傍晚,周静厂来,携来亦老《壬寅八四生日重游香山五首》诗稿,并为校读其《平民教育》资料。
收到张剑白“黄庞资料”意见。
十月二日两日不曾出门,写《汤显祖评传》有收获,解决了张居正丈量土地和实行一条鞭法的估价问题。
十月四日遂昌婺剧团张石泉同志日内回遂昌,下午来告别,托携带《汤显祖编年评传》初稿打字本与遂昌文化馆王权同志。
黄芝冈日记选录补遗(三)

YISHIGOUCHEN 艺史钩沉(八)本地人多以囤积致富,沿滇缅路某小镇发国难财者甚多,有四年积家财70万。
人曾问文艺家何不注意如此问题而多事写作,亦有慨乎其言之也。
十一月二十三日(一)胡兰畦兄邀王左军、孙伏园先生午饮,烤炉鸭,炖牛肉,馔殊美;席间谈话,择其可纪录者录之:长沙人称量米曰……(四)川剧《江油关》,平剧亦有此,剧本为程砚秋所有,剧名《亡国鉴》也。
(五)有自港乘飞机来渝者,以全丝袜代棉胎缝袄内著之。
到渝将袄拆开,取袜批售,因以致富。
十一月二十六日午后四时,望道先生来谈复旦新闻系设讲座事。
晚,乐园旅馆访蠡甫兄,往中国饭店访庚白(林庚白[1897~1941],原名学衡,字凌南,又字众难,自号摩登和尚,福建省闽侯县人。
幼孤早慧,由其姐抚养长成。
8岁便负笈北京,一生热心政治,曾加入京津同盟会,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民国元年,在上海秘密组织"铁血铲除团",以暗杀手段牵制清朝余孽。
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众议院议员和非常国会秘书。
1928年后在南京先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顾问、南京市政府参事。
1933年在上海创办《长风》半月刊。
1941年,在重庆当立法委员,坚持抗战。
后与妻子移居香港。
抵港十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尖沙咀被一群日军射杀。
林庚白是南社著名诗人,有"诗怪"之称。
创作诗文很多,先后编校《庚白诗存》《庚白诗词集》,还著有《孑楼随笔》《孑楼诗词话》等等)兄,庚白兄深夜谈诗,其要点:(1)诗应少用典而多用成语;(2)成语中新创之词,大半有根源可寻;(3)状况用新词,与旧词相配适当,于诗之缘饰无损;(4)诗贵写实,当写出其可能写者;(5)不伪饰章句之末,乃能于诗中见时代。
其言殊有见,因录之。
十一月二十九日午后往中苏文协参观伍蠡甫献机国画展览会,忆录观感要点八则:(一)伍画能见根柢,乃当让五段(二)用西法有成者如《秋暝倦还》写暝阴,《威尼斯之夜》写水波;锦卷子。
林泉之美,仿北宗山水诸作;(三)纯拟写实西画者有《多维海峡》《我机侦敌》二幅;(四)拟西法不见成功者如《海水浴》;(五)以近代人物入画有成就者如《巍然独立》之长衫人与古意无损;如《田坝子球场》人物与衬托相称;(六)以近代建筑点缀而不见好者如《陪都近郊》之烟囱;《巴江即景》之漩涡,拟顾恺之倒景山水之《倒景》《好山万皱》(七)参新法能自见其长者如《雾霭》闲舟,之水波,《愁江》之树叶等;(八)参新法反见其拙者如《复兴关》之金佛、飞机、油池等;(九)将《我(十)伍题画有待研讨,名人题画有恶诗,机侦敌》《击落寇机》二幅相拟,知勾勒法施于飞机,乃见其穷;如张道藩所题之《蔓草离披》幅是。
黄芝冈日记选录补遗(四)

YISHIGOUCHEN 艺史钩沉黄芝冈日记选录补遗(四)■邹世毅 选录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一九四九年(长沙)四月十六日(续)俗曲中有述及锣鼓者,如《万寿歌》:“紧打鼓,慢打锣,万寿无疆太平歌”(《霓裳续谱》)。
如《锯大缸十不闲》:“锣来鼓往响叮当,万年永乐又一场”(北平)。
如《朱氏割肝》:“锣要打来鼓要敲,人要从师井要淘。
井淘三遍出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苏州崇本堂木刻本唱书)。
如《老妈拜年十不闲》:“鼓靠鼓来锣靠锣,听我把老妈说一说”(北平)。
如《十八摸》:“紧打鼓,慢筛锣,停锣住鼓听我说。
诸般闲言全不唱,听我唱回十八摸”(北平青雅山房木刻本)。
如《新麒麟送子》:“锣鼓打得惊又惊,出了京师严子陵。
……锣鼓打得响轰轰,口中唱出唐太宗。
……锣鼓打得鼓惊惊,唐朝也出……”(苏州鸿文堂木刻本)。
俗曲中花鼓有《芜湖、湖阴曲初集》及《霓裳续谱》各一种,更有《花鼓子子弟》一种,亦与花鼓有关,更有北平《花鼓茉莉花》一种,盖即【仙花调】也。
花鼓,芜湖:(丑、旦打锣鼓上,丑作身段介)(旦唱)【仙花调】身背着花鼓,(丑举锣跳介)(唱)手提着锣,夫妻恩爱并不离他(砣)。
(合唱)咱也会唱歌,穿州过府两足走如梭。
逢人开口笑,宛转按讴歌。
(旦唱)风流子弟瞧,……(湖)。
(秧歌)凤阳鼓,凤阳锣,凤阳人儿唱秧歌。
好的好的都挑了去,剩下我们姐儿们唱秧歌。
秧歌,北平:从南来了个小二哥,红缨子帽儿歪戴着,撒拉着鞋儿满街上串,家中娶了个拙老婆。
提起……(霓)。
茉莉花,北平:身背着花鼓手打锣,夫妻二人秤不离他(砣)。
咱们会唱唱就唱,唱出来小调人难学。
为什么出头去露面,只因家贫没奈何。
好一朵仙花,好一朵仙花,有朝一日落在家。
我本待要……。
花鼓子(一名路旁花,子弟书):身背花鼓上长街,滚滚红尘惹绣鞋。
囊中无钱休买笑,腰间有货要求财。
金资不惜多多付,云雨何难夜夜谐。
开眼乌龟高举步,铜锣敲响一齐来(头回寻花)。
也不知何方有个……。
楚曲报场,《俗曲总目稿》更有二则。
黄芝网日记选录补遗(二)

Y丨SH IG O UCH EN艺史钩沉黄芝网日记选录补遗(二)■邹世毅选录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九四—■年(重庆)十月十六曰李调元(雨村)先生世居四川罗江县之南坝村李家湾。
乾隆己卯(二十四年-1759)中乡试第五名,同年十二月北上,翌年随父石亭先生至保定,石亭先生署沧州。
壬午(二十七年-1762)石亭先生署涿州。
癸未(二十八年)中会试第二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丙戌(三十一年-1766)散馆,改授吏部文选司主事。
石亭先生癸未提补天津府海防同知,同年奔母丧返里;丙戌来京署霸州,又署蓟州。
丁亥(三十二年)提补宣化府同知。
戊子(三十三年)调顺天府北路同知,又署密云,即以是年卒。
观雨村先生所作(《石 亭府君行述》《童山文集》卷十八),知雨村先生在北平寓居最久。
又《五显(绵竹南村象鼻嘴五显庙)再记》(《童山文集》卷八)云:“庙成日,来祷祝者日以千计,无不应验。
余时适走失伶童戴富顺,祷于神,神以茭告:五日后有人送回。
至期,果应。
时总会首方议修大殿,余遂舍大柱四根,大梁一架,并书诸伶姓名年月于梁上以酬神。
自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起,鸠工伐木,至二年十二月告竣,甫一年而成”。
则雨村当乾、嘉之间,蓄有家乐可知。
又《童山文集》卷四有《剧话序》一篇,当求雨村原书读之。
断午门《越缦堂》咸丰七年(1857) 丁已十月初三日日记:“出过张神庙适族兄葆亭以商获利,演徽班赛神,观剧未终。
是日演《断午门》一出,乃附会狄梁公挞张六郎事。
《唐书》武后时挞怀义者,有宰相苏良嗣,鞫张昌宗者有中丞宋璟,今乃移赠梁公,盖合两事为影子者。
”本日穷日之力,整理王左军先生谈话,并翻阅《童山文集》,灯下作日记,乃讹王为李,仍之,以见 余精力之不加也。
十月+七日越俗嫁女,《越缦堂》咸丰七年丁已九月初一日日记:“盗不人五女门,自古已然。
越俗往往以嫁女破家,相攸唯择富而家食者,既门户不相当,而诛索尤甚,于是倾资餍之。
月有问,节有馈,岁有献。
以及生子,将临褥,则先作衣服襁褓并裹粽以遗之,曰解胞,粽曰解胞粽。
黄芝冈日记选录补遗(一)

YISHIGOUCHEN 艺史钩沉衣有文采,又非锦绣,未闻得鹿之说也”。
(页首附载:梁·任昉《述异记》:贞山在毘陵郡。
梁时有村人韩文秀,见一鹿产一女子在地,遂收养之。
及长,与凡女有异,遂为女冠。
梁武帝为别立一观,号曰“鹿娘”。
后死入棺,武帝致祭,开棺视之,但闻异香,不见骸骨,盖尸解也。
遂葬棺于毘陵,因号其葬处为贞山。
)七月二十六日六安茶山,小庙小神,随处可见;古树中空成洞,亦为供神之所。
洞口满悬帐幔,洞前遍植桅杆,洞内列红纸神位,神名有“吴二先生”“胡先生”“土地门官”“刘先生”“树神”“张嫂嫂”“七神宣(仙)”等,神位左右糊二纸条,一书“问病”,一书“发药”。
庐江人晨兴即入茶馆,洗面在茶馆行之,面巾由茶馆公备,人多以面巾笼食指云齿垢。
泡茶视茶叶定价,各有差等;点心有“小红头”,驰名全省;又有“马蹄酥”“大弯腰”“汤面包”等。
茶客品茶爱久坐,独坐需费时一点钟左右;良朋三五相聚,或评货价,谈诉讼,和是非,则常费时四、五点钟。
茶馆晨四、五点钟开市,至午十二时,客座不虚,盖庐江人之小天地也。
(二则据《党务导报》五六期,涤之《旅途琐谭》)七月二十七日闻罗寄梅主任云:黄慎伯兄在社会部总务司缮校科任科长,前日寄一函去,未得复。
故友之安于公务员者,如郭兄等,多与昔游断绝音问,即同在一城,我不知人亦不知;偶知其所在之处,所任之职,一度通问,旋又两忘如遗,非交谊之不厚也。
彼厄于生计而志趣已不同畴昔,惟局促于小天地,游息言谈早不出同僚之外,昔游在彼之生活中渐无位置,衣食累人,乃坐令交道至此,亦可哀也。
晚访友邨兄,以此为言,彼亦以无处可以攀谈为恨,寂寞之极,邀彼同逛马路,彼与其同事前有此约,乃进退不可;吾不愿令彼为难,废然相别而返也。
七月二十八日本日敌机一百零六架,分五批入川,每批附侦察机一架。
重庆于午前六时五十五分悬红球,七时十五分放警报,至午后三时十五分解除警报。
第一批飞机九架,炸国府路学田湾;第四批二十七架,炸磁器口;第二批十六架,第三批二十七架,第五批二十五架,炸自贡市及泸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ANGXIJINJING 湘戏晋京一九六一年 (北京)一月五日据民间传说,“秦腔这一戏曲在明初就有,同时就流传到湖广、四川等地。
”还有人说:“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王府就在西安的皇城,即今新城),他时常把民间的戏班子征选到宫廷,供其玩乐,后来也曾带到北京。
”这些话都是想起就说,但秦府诸王征召西安乐户入宫,却是历史事实。
西安秦腔在清初就很盛行,当时著名戏班有三十六班。
最早的保符班有太平儿,姓宋名子文,色艺俱佳。
乾隆时有江东班,名旦琐儿,原名素儿,姓陶名珠,盩厔农家子。
宝儿,原籍长沙,流寓盩厔。
小惠,姓樊,名云官,大荔人。
喜儿,一名牛儿,长安人。
继起为双赛班,后改双才班,名旦申祥麟,小字狗儿,渭南沋河川原上农家子。
色子姓岳名森王,长安 人,后赴浙中。
据说,祥麟以艺擅绝技,小惠以声擅绝调,琐儿以姿擅绝色,称“关中秦腔三绝”。
后有赵三寿,字南如,四川德阳人,色子去浙江后,人称为“赛色子”。
张银花,字友泉,甘肃秦州人。
他两人都领过三才班。
又有四两儿,临潼人,扮相姿容,仅次于琐儿。
豌豆花,三原人,声腔仅次于小惠。
他两人艺均可继祥麟后尘。
又如泾阳锦绣班金坠子,姓刘,醴泉人。
富平某戏班拴鬼,皆名旦上选。
此条可补《秦云撷英小谱》之不足。
一月六日尤侗《钧天乐》自记,说他在“丁酉之秋,薄游太丰”,在逆旅写成了《钧天乐》。
“家有梨园,归则授演焉”。
“明年,科场弊发,有无名子编为《万金记》者”。
“臬司某,大索江南诸伶杂治之”。
“适山阴姜侍御还朝,过吴门,亟征予剧。
同人宴之申氏堂中。
乐既作,观者如堵墙,靡不咋舌骇叹。
而逻者亦杂其中,疑其事类,驰白臬司。
臬司以为奇货,即檄捕优人,拷掠诬伏。
既得主名,将穷其狱,且征贿焉。
会有从中解之者,而予已入都门,事得寝。
己亥大计,臬司以贪墨亡命。
置极典,籍其家”。
尤字展成,长洲人。
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生,康熙四十三年(1704)甲申死。
丁酉系顺治十四年(1657),是年十月,清治科场案。
明年戊戌正月,清重治科场案。
己亥系顺治十六年。
吴门申氏堂当系申时行家。
姜侍御与臬司某待考。
《万金记》亦待考。
《钧天乐》案较《长生殿》案更富于政治性。
与文字狱有关。
在戏曲史上当大书一笔。
清沈日霖《晋人尘》:“曲部中以声擅长者曰小惠。
秦中各州郡皆能声,其流别凡两派。
渭河以南尤著名者三,曰渭南,曰盩厔,曰醴泉。
渭河以北尤著名者一,曰大荔。
小惠,大荔人也”。
此条补昨日所记。
一月七日秦腔因受了流行地区的语言、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渭水以北的同州腔、醴泉腔;渭水以南的渭南腔、盩厔腔(和《晋人尘》所说微有不同),后来又演变成东府的同州梆子(又叫东路秦腔)和西府秦腔、西安秦腔三种。
西府秦腔除土音土字外,今日已与西安秦腔的唱腔分别不大,但唱腔稍短促,表演动作较小。
同州梆子(东路秦腔)则调门高,较多保持了高亢、激越及拉腔多的特点。
而西安秦腔却发展得比较柔和清丽,黄芝冈日记选录(三十一)■ 邹世毅 选录YISHIGOUCHEN 艺史钩沉YISHIGOUCHEN艺史钩沉在清末时就有人把它叫做“西安乱弹”。
在民间流传着说:“东咹咹(指同州梆子),西慢板(指西府秦腔),西安唱的好乱弹”。
四川称川梆子为乱弹,此名称之所仿。
《铡美案》由陕西秦腔首先演出,因观众看《女审》,不满王丞相劝秦香莲认了陈士美,就把它改成包公铡了秦士美。
同州梆子发源关中东部同州府(今大荔县)。
明初朱樉、朱志[土絜]都曾带秦腔入京。
正德时,同州梆子曾为朝邑韩苑洛所重。
万历时陕西盐商、木商曾将同州梆子带到扬州演出; 明末,李自成在孝同(同州、蒲城间)练兵,即以同州梆子为军戏,起义后将同州梆子带来北京。
这些话都无根据,但仍可供参考。
同州梆子的唱腔曲调和蒲州梆子、晋中梆子、河北梆子都很相近。
据说同州梆子最早有人到蒲州学戏的,山西戏也常到陕西一带演唱,清末大荔谷多村还把刚排好的班连箱带人卖给晋中。
同州梆子的全盛时期,据老艺人王谋儿说,是在道光、咸丰年间。
这时有四大班、八小班,到光绪二十年(1895)以后就更加多了。
据说在同一时期中,京都有义泰班,陕西东府十数县中就有二、三十个班社,很多县就有好几班,如蒲城四个班,渭南十个班等。
一月八日魏长生十三岁随其舅父卫某来西安,在西大街板坊后某卷烟厂当学徒发,因与邻商学徒斗殴,畏罪潜逃。
至蒲城与大荔交界的船舍渡(洛河渡口),适同州梆子在当地演社戏,乃加入学艺。
魏原籍广东,寄籍四川,何因又到西安?前于魏者如申祥麟,姓氏尚见碑志。
何名大如魏,在西安一无遗迹。
此盖因魏为秦腔艺人,因以西安地名作为附会,实不足信。
陕西省文化局水库区地方戏曲资料调查组织组织1951年挖掘的郿鄠传统剧本《钉缸》,有一段戏词说:“北京城有台名戏,四海名扬。
列公们请坐,我表其详。
班名叫德胜,它有四十八口戏箱。
十四玉的箱主,领班长姓王。
打板的姓李,拍铙钹的老唐。
拉弦索的董平,扫前场的玉郎。
大鼻子二儿是黑脸,盖世无双。
魏三唱小旦,眉毛儿果强。
张二奎的生角,武把子刚强。
班内人多,我也不能细表其详。
城隍庙有戏,咱们同去逛逛。
初开台,龙虎相斗,《苟家滩》彦章。
点了一折捎戏,叫做什么《钉缸》。
马锣一响,三花脸上场……”这里所说的北京德胜班,即乾隆以至嘉庆时的戏班(中间也演京戏)。
大鼻子二儿是当时同州梆子有名的大花脸,以演包拯戏最拿手。
以上所说,是说魏三在北京演出,不能证明魏三在同州演出。
二儿是当时同州梆子花脸,也不能证明他曾来北京演出。
德胜班即是当时戏班,也不能证明是当时魏三演出的戏班。
至于中间也演京戏,更加不合事理。
又说,在同治年间,由于捻军起义,同州梆子受了很大的摧残。
有的坚闭戏箱,有的解散戏班。
陕西省戏曲学校近两年来从东府调查材料所挖掘的蟒靠,都是那时坚闭中留下来的东西。
这一历史事实值得注意。
一月九日“西府秦腔”又名“西路梆子”或“西秦腔”(和一般称西秦腔不同),起源于凤翔府(西府)八属各地,除大戏演出,也演皮影戏,唱法完全相同。
它一直向西流转,流行到甘肃的天水、平凉、凉州、兰州,远至青海、新疆一带。
东不过兴平,南不过盩厔,从来没有到过西安。
故在清乾隆秦腔极盛时,西安无西府秦腔的戏班,也很少西府秦腔艺人。
它与甘肃调历史上渊源最深,据说明时甘肃演出的戏剧就是秦腔。
到清初,天水、平凉一带的戏班,教戏的多半是凤翔、岐山、宝鸡的艺人。
天水有清同治盩厔人李炳南所成立的西府秦腔鸿盛班,1953年改天水市秦剧团。
其次与洋县的汉调桄桄也有兄弟关系,西府秦腔艺人从来就和汉调桄桄艺人在一起学戏,一处演戏。
西府秦腔著名的老班有张、王、高、田四大班。
华庆班即张家班,据说在明季就成立。
其初是盩厔人所创办。
到清初归郿县堤坞村张家接办,解放前夕才散伙。
清初还有一部分随军到过大、小金川。
还有八小班,都是清同、光间到解放前的大戏班,如陇州的顺义班(小张家班),宝鸡、临峙张家的张万班,凤翔杨家沟冯家的德娃等。
相传还有七十二个馍馍班,也叫七十二匀和班。
这些班子虽小,但四大班许多名艺人都从这些班子唱红后才出名的。
据说驰名的影戏班也时常和大戏班争输赢,如宝鸡灵台堡强柄的天开班、强梨娃的天顺班都是有名的。
这些皮影艺人保存传统剧目很多,几个人就能包好几百本戏,并且有保□的老艺人唱好剧本。
这是唱大本戏的艺人们所做不到的。
YISHIGOUCHEN 艺史钩沉西府秦腔传统剧目很丰富,据说在一千以上。
这些剧目都没有抄本,全凭艺人们口传。
旧社会由于艺人生活濒于绝境,失传不少。
现在挖掘出来的有六百多本。
一月十日西府秦腔有一种近似目连戏形式的演出,如《断王豁豁》,故事像是《斩旱魃》,主要的角色要吃素,剧中扮女魃、女妖所变化的旦角。
演剧中乘人不防,偷跑到台下,混在青年妇女中间连说带笑,假装观众。
等到台上发觉,许多角色下台追寻,在剧场四处搜索,见生人就问,还可以拿取摊贩的东西。
等到发现目标,女魃跑回台上,看众助声喊叫,一直到捉住她,露出真像完事。
这戏平时不演,过去只在旱灾严重时上“刀山会”(凤翔陈村镇、宝鸡贾村塬、虢县谓河南在1931年春曾演出)才演出。
北方有目连戏演出形式,但没有目连故事演出,各大剧种都不曾有。
可证目连出东京杂剧的不合事理。
端公戏又叫对对戏,是陕南汉中地方、汉江南岸大巴山区地方小戏之一。
它是“巫师”“坛戏”吸收了“大筒子戏”的营养变化而成的。
没有固定剧目,只是一些类似快板式的、或民间杂话式的唱词,叫做“神歌”。
表演者身着道裌,手拿法刀,边歌边舞,时而扮作灵官,时而扮作土地,装神弄鬼,卖弄噱头。
这种戏流在陕南,逢年过节祭祖,搬家安神,尤其是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更要设坛祭祷。
由于巫师设法适合群众胃口,和群众的参加和创造,就冲破了固有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安康地区的“大筒子戏”传到汉中以后,又吸收其中养料,并与大巴山区民歌、山歌、号子、民间舞蹈相糅合,形成一个独立剧种。
汉中称巫师为端公,所以称端公戏。
端公庆坛,原是四川风俗,移往陕南,已有百余年历史。
一月十六日王芷章说,花部戏清初就有,不自乾隆时候开始。
这是一种常识,戏不是某一时候忽然就有了的。
花部和雅部并称,从乾隆时盐商所蓄戏班才有。
但张漱石称昆曲为“雅奏”,用它和秦声、罗、弋对立,却又比李斗稍前,他的说法却已开了花、雅两部之端。
盐商的花、雅两部也并无所自来。
为什么说花部从乾隆开始,到不如说到这时候,江南盐商和一班士大夫才逐渐重视花部戏。
他们从昆、弋以外更广泛采纳花部诸腔,这和昆曲习染不深的异族皇帝游江南是深有关系的。
同时,清初因土地集中,地主在乡村势力很大,乡村连年饥荒,戏价却反而很高。
虽说地主写的主要还是昆班,但对于民间戏班,刺激却很大,跟着兴起来的是民间花部戏班,这是江南一带乡村花部戏曲一般的发展关(光)景。
至于《广阳杂记》所谓“秦优新声”是山西秦腔。
这种戏腔清初曾传到北京是有可能的,和作者是否在北京听到这种戏腔,关系是不多的。
即作者不在北京听到,这种戏腔也应当在北京都市下层开花。
但北京当时所盛行是京腔,山西秦腔即已经到了北京,也不当过于夸大罢了。
一月十七日午后参加《卧薪尝胆》讨论会。
我的意见认为是要写好吴、越两个民族。
楚民族在春秋前是蛮夷,民生在勤是它的立国教训,廉洁是它的建国精神。
到楚灵王的时候,政治才趋于腐烂; 到楚平王的时候,贪污盛行,新起的吴才引兵攻入楚都。
吴国知道射御、乘车、战阵,和中原通声气,还是晚近的事,但现在却很强盛。
只是胜楚破越以后,又趋于腐烂、贪污(太宰嚭),因而被越所灭。
越民族断发纹身,开化不久,它的灭吴,是由于它的民族复国精神(不是复仇精神)。
任侠轻死是楚、吴、越三民族所通有的。
由于楚、吴政治腐烂,故为吴、越所胜。
铸剑的事不应当太强调它的神秘性。
只凭一把剑铸得成功,并不能战胜别的国家。
吴国的青铜器铸造很有名,有吴干、吴戈、吴刀,凡兵器都铸,也不只是铸宝剑。
吴王宫后有锻所,吴对铸兵器有把握,因此,它就“唯武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