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中国文化中的身心和谐之道
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互为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和总结的医疗经验和养生智慧的结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
中医药学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倡导养生保健,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关爱和尊重。
同时,中医药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融汇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审美观念以及文艺创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特点。
其次,中医药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调理等观念,倡导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而中医药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气候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中医药文化通过调理人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这些理念和方法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文化中的体现,强调了个体的健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再次,中医药文化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于古代,受到了儒、道、佛等多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德为本”,认为医生应以道德为先,医德医风比医术更为重要。
中医师不仅要掌握医术,更要具备悲悯之心、慈悲之德,对患者持有真心实意的照顾和关心。
这种以慈悲为怀的医德医风正是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体现了尊师重道、以德教育等传统价值观念。
此外,中医药文化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和文艺创作。
中医学说中的“五脏六腑”、“经络”等术语多用形象的修辞方式来表达,如形容肝脏为喜怒的场所,肺脏为润滑器,心脏为激动之器等等。
这种形象的描述增添了中医药文化的艺术美感和文学意味,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学科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门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它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各种思想
流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
和价值观。
中医养生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身心和谐,符合道家“顺
应自然”的思想。
中医养生注重人伦关系和修养心性,体现了儒家文化的
仁义道德观。
中医养生强调修养心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与佛家文
化的修心观念相契合。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医养生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智慧和理念,有助于人们通过养生保健的方式,
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
的文化遗产,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养生秘籍探索中医药的身心平衡之道

中医养生秘籍探索中医药的身心平衡之道中医养生秘籍:探索中医药的身心平衡之道概述:中医养生以身心平衡为核心理念,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维持健康、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调理养生方法、饮食养生与运动保健等方面探索中医药的身心平衡之道。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维持阴阳平衡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
2. 五行调和:五行理论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保持身心的平衡。
3. 顺应自然规律: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包括四时阴阳变化、人体阴阳盛衰等,以调整身心状态。
二、调理养生方法1. 中医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调理气血流通,促进身体健康。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包括中药汤剂、草药粉末等,通过植物药物调整身体功能。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养生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身心健康。
三、饮食养生与运动保健1.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材,养生菜谱的设计等。
2. 运动保健:中医认为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气血循环,推荐太极拳、气功等传统运动方式。
结语:中医养生的身心平衡之道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五行关系以及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维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通过各种调理养生方法,如按摩、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等,以及饮食养生与运动保健的方式,全面关注人体的内外平衡。
只有在身心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并体验到身心的和谐与舒适。
中医养生秘籍的探索,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健康之路。
中医养生的身心和谐

中医养生的身心和谐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人的整体健康,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更重视身心的和谐统一。
在中医的理论中,身心合一被认为是保持健康的基础,下面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论述身心的和谐。
一、调理阴阳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理论中,阴阳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阴阳是描述事物两个对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方面,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阴阳失去平衡时,人体会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因此,中医通过调整饮食、按摩、针灸等方式来调理阴阳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二、经络系统和身心健康的关系中医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能量的运行通道。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身心的健康。
当经络受阻时,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和不协调,如疼痛、疲劳等。
中医养生注重通过按摩、推拿等方式来保持经络的通畅,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中医养生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负面的情绪会导致气血不畅、疾病易发等问题。
因此,中医重视情绪的调节,通过草药疗法、针灸、气功等手段来调整身心的平衡,增强心理健康。
四、运动养生与身体健康中医养生强调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身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
常见的养生运动有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运动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同时也对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改善睡眠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饮食调养与身心健康中医养生更注重食物对身体的调养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对身体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能调节体内脏腑功能,有的能改善体质,有的能增强免疫力。
因此,中医饮食养生十分注重饮食的调理,通过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膳食的均衡和谐,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保持经络通畅、调节情绪、运动养生和饮食调养等方式来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身观 和谐人生(二)

中医心身观和谐人生(二)*导读: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
二、健康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心与身、气与血的和谐中医对于心身健康问题具有独特的理解。
《内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健康无病之人。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内经》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此“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机体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
从中可领悟中医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三是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
概括地说,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心与身和谐、气与血和谐。
此三条内容,联系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躯体无异常;心理活动正常;能适应外界环境。
其与《内经》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一个“和”字,充分凸现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而且其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和,即和谐。
关于“和”的理念,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
中国哲学的功利观强调“中庸”、“致中和”、“和为贵”,“和”之所以可贵,贵在“和实生物”。
“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从自然万物的生化,到为人处世之道,莫不以“和”为贵。
这一思想渗透到医学中来,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等观点,简言之,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养生要求“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要“谨和五味”,劳作要“形劳而不倦”,“动而中节”等等,莫不体现“和”的精神。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正念冥想保持身心平衡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正念冥想保持身心平衡中医养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追求身体和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正念冥想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均衡,帮助我们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与正念冥想的关系,并介绍如何通过正念冥想来实现身心的平衡。
一、中医养生与身心平衡1. 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医强调身心的统一,认为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健康或疾病的产生。
养生的目标是通过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等要素,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
2. 中医对身心平衡的重视中医讲究“治未病”,注重预防保健,而非仅仅通过药物治疗疾病。
中医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平衡紧密相关,认为情志失调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二、正念冥想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 正念冥想的基本概念正念冥想是一种源自于佛教的修心方法,通过专注于当下的身体感受、情绪和思绪,培养内在觉察力并接纳一切存在的经验。
正念冥想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忧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提高身心的平衡和稳定性。
2. 正念冥想的作用正念冥想可以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身心健康。
它有助于放松紧绷的身体,减轻身体的压力和疼痛;同时也能够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正念冥想,我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身体感受、情绪和思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三、中医养生与正念冥想的结合1. 调理五脏六腑根据中医理论,正念冥想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
比如,通过正念冥想调理肝气,可以平衡情绪,减轻压力,改善肝功能;通过正念冥想调理脾气,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增强免疫力等。
2. 平衡阴阳能量正念冥想可以帮助我们调节体内的阴阳能量,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正念冥想可以通过调整心理状态,使得阴阳能量得以平衡。
3. 增强气血循环正念冥想可以提高身体的内在觉察力,让我们更加关注身体的感受,并通过深呼吸和身体放松的练习来促进气血的循环。
中国传统医学养生调理身心的智慧之道

中国传统医学养生调理身心的智慧之道中国传统医学是一门悠久而深奥的学问,它以整体观念、平衡理论和个体化治疗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传统医学在调理身心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医学养生调理身心的智慧之道,并对其多元而综合的方法进行介绍。
一、中医理论对身心健康的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
中医理论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多个系统,通过相互关联和调节来维持身心健康。
此外,中医还注重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平衡状态。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养生被视为预防疾病、调理身心的重要手段。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调节饮食、适度运动、合理作息、保持心理平衡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人们可以摄取不同的食物以调和体内的阴阳平衡。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合理的作息安排有助于恢复体力和调整生物钟,保持身心的平衡状态。
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因为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传统医学中的调理方法1. 中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被广泛用于调理身心健康。
通过草药的煎煮和服用,人们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并调理各种疾病。
中草药的使用需要依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身体功能的治疗方法。
通过针灸可以恢复气血的平衡、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等。
针灸疗法的效果深受人们的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身体来调理身心健康的方法。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肌肉的紧张、调理脏腑功能等。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4. 气功练习: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培养和调理身体内部能量的方法。
气功练习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体质、增强抵抗力、调整心理状态等。
追求身心和谐的中医养生之道

追求身心和谐的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理念注重平衡身心,强调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中医养生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调整饮食起居,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内心平静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讨论追求身心和谐的方法,并提供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的理论,食物具有温热、寒凉等性质,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为了身心和谐,我们应该合理搭配饮食,使之符合个人体质和病症。
首先,养生之道推崇“有节制”的原则。
过度饮食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功能。
因此,我们应该适当控制食量,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养成不暴饮暴食的习惯。
其次,根据中医的分类理论,食物可以分为寒热、滋补、清淡等不同性质。
根据自身体质和病症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相应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比如,偏热体质的人适宜多食寒凉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而偏寒体质的人则宜多食温热食物,如姜、葱、羊肉等。
此外,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不同的季节对应不同的脏腑功能。
因此,我们在不同季节的饮食上也要有所调整。
夏季炎热,应多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荷叶、西瓜等;冬季寒冷,宜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红枣、山药等。
二、适度运动中医养生认为,适度的运动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有益。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调节气血循环,进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合适的运动方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中老年人适宜选择低强度、持久性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年轻人可以选择更具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等。
无论是何种运动方式,我们都要注意适度与均衡,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过度消耗。
除了身体的锻炼,中医养生也注重内心的调养。
适当的静心活动,如冥想、太极等,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提升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三、起居有度中医养生强调起居有度,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并遵循自然规律。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有自然的“阴阳时辰”,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诊断
望(形、神、气、色);(舌診) 闻(声、味) 问(病史、病因、环境、习惯 ……)
清·陈修园《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
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 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 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切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与宇宙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六气和 谐(风寒暑湿燥邪),人与六淫和谐,人与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 人的和谐,人与心理和身体的和谐,人的自身五 脏的和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和谐,五脏六腑 与经脉的和谐,阴阳气血津液的和谐。
天人合一在中医中的体现
《郎中流汗不流泪》
当个医生真累假累,满腔热血把医学会。当了医生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须到位。 病房门诊终日疲惫,从早到晚比牛更累。一日三餐硬塞零喂,屁大点事不敢惰赘。 逢年过节值班应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周末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人人崩溃。 天天学习不解社会,工资不高还要交税。晋升职称经常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 回到家中太太更累,敬老抚幼甘当贤内。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 遇到医闹全面应对,一闹几年光阴都废。更有甚者打骂唾淬,无敌举报妄加横罪。 媒体猎奇乱报乱吹,执法部门懒于理会。隔山观景如临灯会,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仰望苍天欲哭无泪,更有甚者某些权贵。居高临下言恶语秽,医者善心当驴肝肺。 黑白颠倒难明是非,萨思一来天使宝贝。春夏一过没人理会,医疗改革此立彼费。 搞不清楚绝不颓废,医疗技能用进废退。爱岗敬业精神宝贵,百姓良知社稷兴废。 赤子有责身心到位,盼望一次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知识为贵,文化兴衰匹夫有责。 正直郎中尊严归队。
治疗
针(九针、意针、刺血……) 灸(直接灸、隔物灸……) 砭石(刮痧、经络治疗…… ) 导引按跷(經筋与筋膜) 汤药(湯液酒醪醴) 祝由(精神治疗、催眠、音乐舞蹈疗法
、符咒)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 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咽冬吹肺肾安; 三焦嘻出烦热停,四季常呼脾化食。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发宜常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指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月增辛减却苦,秋月辛省便加酸, 冬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各平安。 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难。 春寒莫放棉衣薄,夏月汗多须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绕服药。 唯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 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至秋来成疟痢。 君子之人守斋戒,心旺肾衰宜切记。 常令充实勿空虚。日食须当去油腻,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并伤气, 饥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脝伤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生不成疾。 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适者自安适。
中西汇通 和谐互补 医法成矣
养生的途径
体质养生 心智养生 社会养生 天人合一的宇宙养生 必然王国----自由王国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 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孙 真 人 卫 生 歌
食时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大饮过多防有病。 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肾家。 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切防脑后风,脑内入风人不寿。 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一入成灾咎。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 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养体须当心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 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病渐侵。 不同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至, 急须端肃敬天威,静室收心须少避, 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 放宽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头。 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 思量无以报洪恩,晨夕焚香频仟悔。 身安寿永福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借命惜身兼借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中西医的关系:和谐互补汇通
中医的辩证思维 西医的技术 尚礼、 尚刑 、尚武
大众医疗误区
滥用抗生素 随意切割器官 滥用补品 情绪管理与生活方式 男女青年常见健康问题
科技若缺少人文导航,必毁灭人类!
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中医与中国文化的 身心和谐之道
中医的特点
仁心仁术 天人合一 取类比象 辨证思维
仁心仁术
医者,父母心 患者为君,医者为臣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医生标准: 医德高尚ຫໍສະໝຸດ 医术精湛 思维敏捷 感情丰富 语言流畅 文笔潇洒
大医精诚--孙思邈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 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 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 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 、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 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 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 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 乎。
人中,泰卦 有形属阴,无形属阳……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奥妙 经络走向: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相。 阴汇胸腹阳汇头,抬手阴升又阳降。
取类比象
法于阴阳 合于数术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法中有法 方外有方 法无定法 万法归宗 手中有穴 心中无穴 针法成矣 古今汇通 文理汇通 中学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