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知识讲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 PPT

煎汤内服,用量1~3克。用治外感发热、热病烦躁、泄泻痢疾、负湿热痹。
11
中药大全展示
名称
来源
临床应用
功效与作用
乌药 wuyao。
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块根。
9
功效与作用
红景天 hongjingtian
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Hook.f.et Thoms.)H.Ohba的干燥根和根茎。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清肺止咳。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供应保障能力尚待强化
16
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水平不仅与中药工业快速发展严重不适应,甚至大幅落后于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20-30年。[文件](1)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场化、合作社开始发展,中药工业企业开始建设[文件]原料基地,现代中药农业企业起步发展,但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交易为主。(2)规范化水平不高。按GAP严格实施规范化生产的基地不到中药材生产面积的10%。(3)产地初加工水平落后。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极度匮乏,产品质量难追溯。[文件](4)科技水平还很落后。良种推广率不足10%,良种繁育基本还是20世纪50-60年代农业的“自繁自用”;施肥、灌溉、植保等环节还处于主要依赖传统经验阶段,大部分种植药材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种类、量、时期,对水分需求量、时期特点不清楚。机械化刚刚起步,播种、除草、采收、清洗、干燥大部分环节依赖手工操作。
生产水平相对落后
17
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材交易处于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过渡的阶段。(1)传统中药材市场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问题突出。(2)流通环节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屡屡出现,部分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市场信息扭曲失真,生产与需求的协调、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3)新兴电子商务刚刚起步,交易规范、标准缺乏。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一、中医药历史与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
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为标志。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独特理解,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人治人”,“药食同源”等重要观念。
二、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四诊八纲等方面。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脏腑经络理论则解释了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特点。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四诊八纲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三、中药与方剂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方剂是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将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和方剂的运用必须遵循中医理论指导,做到“君臣佐使”,“因人而异”。
四、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治疗手段。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形态、分泌物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嗅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把脉和触诊来进一步确定病情。
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则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五、中医养生与保健中医养生与保健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理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认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序、情志调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同时,中医也提倡运动养生,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此外,中医还注重精神养生,通过调节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六、常见疾病的认识与预防中医对许多常见疾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例如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体质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针对不同季节和时令节气进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PPT

中医药学在科技创新中的发展前景
科技创新为中医药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医药 学的科学内涵和价值。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进一步优化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提高中药制剂 的疗效和安全性。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更好地整理、分析和传承中医药学宝 贵的知识和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中医药学的重要性
01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预防 和治疗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03
总结词:传承发展
04
详细描述: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 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悠久历史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代 以来就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和智慧。
01
03
详细描述: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医 药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为
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04
总结词:现代发展
02
CATALOGUE
详细描述:中医药学是基于古代哲学思想和长期医疗实 践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注重人体内外的平衡和谐。
详细描述:中医药学主张采用天然药物、针灸、推拿等 自然疗法手段来治疗疾病,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理身 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详细描述:中医药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按 摩、揉捏、拍打等手段,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气血循 环和新陈代谢,对于缓解疲劳和康复疾病具有良好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中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医药文化。
这一文化积淀了千百年的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从中医基本理念、草药疗法、针灸疗法以及中医美学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文化。
一、中医基本理念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基于对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医学哲学理念。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身心的统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密切相关。
中医学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强调对整体的辩证思维。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全面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辨别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基本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让人们认识到身心一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二、草药疗法草药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通过植物草药的运用,来治疗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自古以来,中医学家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发现了大量有益于人体的草药资源,并将其系统地整理和应用。
中国古代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记录了数千种草药的功效和应用,至今仍为中医师和草药学研究者所珍视。
草药疗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应用,成为宝贵的医学遗产。
三、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之一。
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也成为了世界上公认的重要治疗手段。
针灸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刺激,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从而恢复和维持健康。
针灸疗法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门艺术,师承相传,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针灸理论和技术体系。
针灸的美学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平衡和谐的审美价值。
四、中医美学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的医学美学观念独具一格。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在和谐平衡的美有着密切关联。
中医注重保持身体与心灵的平衡,强调内外和谐的美学价值。
中医美学观念还体现在中医思维的方式上。
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人体与自然景观进行类比,形成了“人体为小宇宙”、“人与自然共生”的观念。
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脏腑理论
五脏
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内部的 主要器官,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 能。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食物的 消化、吸收和排泄。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
病因是指能够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了解病因病机有助于指导临床 诊断和治疗。
现代中医药的振兴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使中医药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药的现状与未来
现状分析
目前,中医药已经纳入了国家卫生健康体系,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 认可和应用。
制剂
将中药加工制成各种剂型,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等,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
组成
方剂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等组成 ,君药是方剂中的主药,臣药是辅助君 药的药,佐药是协助臣药的药,使药是 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药。
VS
配伍
方剂中的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顺序进行 配伍,以达到协同作用和综合治疗的效果 。配伍时需考虑药物的性质、功效、用量 等因素,以使方剂达到最佳疗效。
社会影响
中医药不仅在医疗领域产生了影响,还逐渐渗透到人们的 日常生活中。许多国际消费者开始关注中医药的健康理念 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日常保健和康复中。
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
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国内外学术机构和组织举办了中医药学术会议 和论坛,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发展。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介绍

《损》所述是决策中的取舍之道 爻辞:减损疾病,使之尽快痊愈,没有害处
认识到“疾”对人体有害,在减损、舍弃之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鼎》九二:“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鼎》卦全卦以与饮食相关之事隐喻男女夫妻两性 生活
爻辞:鼎中虽有食物,但妻子有病,不能同我一起 进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书籍,那自然都是主 管卜筮事务的官员所创造和撰著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将《周易》演化为一部哲学 书籍,用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易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 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 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 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 类新觉醒
•我的不可思议的发现,就是六千多年前中国伏羲 氏,古代文字秘密发现 •易图真是宇宙间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简介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张其成,原名张其枨,1959年生,安徽歙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 药大学教授,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 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周 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专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易符与易图》《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 医》《象数易学》《守护生命——中国养生文化》《阳阳五行——从哲学到医 学》;主编有:《易学大词典》《易经应用大百般科》《医易文化与应用》 《医古文》等。
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知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以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目的的文化形态。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就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一、中医学的产生中医学产生于中国远古时期,它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有关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的一门科学。
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哲学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把人体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相对平衡和协调关系,这些平衡和协调关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社会相统一。
在治疗上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主张在治病过程中要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气、血、精、津、液等物质基础和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功能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以人体生理、病理为研究对象,探求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揭示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联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人相应”“天人一体”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哲学等多种形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其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文化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特点,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重视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等,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于维护人的健康和延续生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注和追求。
其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药材、中药方、针灸推拿等都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再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理论体系、临床经验、草药资源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四、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医药文化与儒家思想、道家理论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哲学体系。
其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孝顺父母、和睦相处等,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再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中医药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药文化在当代中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首先,中医药文化在当代医学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病、亚健康问题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
要
性
减低医疗成本, 缓解人口老龄化
提高卫生报账效
益。
压力,促进社会
和谐进步。
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1
2
1
2
中医治未
6 病的原则 3
3
与方法
4
5
4
5
6
养精神,调治未病 良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治未病 针灸推拿调养治未病 中药治未病 外用疗法治未病 运动疗法治未病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其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组成部分各自的核 心价值观
其二
各部分共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体 现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 老子
1、儒家: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2、道家:道法自然 逍遥齐物
3、中国佛教: 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4、异质文化的相处之道: 融合会通、和而不同
第二部分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
法治之。
第四部分 中医名著摘选
金
叁
匮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
要 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
略 方
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论
第四部分 中医名著摘选
肆
温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
病 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穴位敷贴
外 用
中
疗 法 治
华 医 中药外洗
未 病
药
火罐疗法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运
动
疗
法
武术
太极拳
五禽戏
治 未
病
八段锦
气功
第四部分 中医名著摘选
壹
《皇帝内经》
贰
《伤寒论》
叁
《金匮要略方论》
肆
《温病学》
伍
医理之言
第四部分 中医名著摘选
壹
黄
度而故不起食和法其上
帝 内
《 素 问
百 岁
经
•
上 古
乃 去
尽 终 其 天
能 形 与 神
妄 作 劳 ,
居 有 常 ,
饮 有 节 ,
于 术 数 ,
于 阴 阳 ,
知 道 者 ,
古 之 人 ,
天。 年 俱
真 论
,,
》
第四部分 中医名著摘选
贰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
伤 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 寒 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 论 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
第一章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 意义和价值
中医药文化承 载着中国传统 文化最主要的 核心理念和思 想基础,与人 类的生命、生 活、思维方式 密切相关。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01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 宙观、自然观、生态观、 发展观。
燮理阴阳、身心共养、形 03 神兼具、动静相宜、刚柔
今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 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 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 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 发展。(简略) 第三节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中 医 治 未 病
渊的
源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养
病精真“
精
从神气恬
——
神 ,
安内从淡 来守之虚
调 治 未
《 内
。 ”
,
,
无 ,
病经
》
调节情绪 +
心态平和
目 的
健康长寿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 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良好的起居饮食习 惯的重要性!
合良 理好 饮生 食活 治习 未惯 病,
09 凸显自然人文物理的理法 方药临床诊治模式。
10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关 乎时变、继承创新的治学 方式。
11 重人文、重继承、重实践、 重体悟、重创新的人才培 养方式。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的现代价值及其特征
对人类自然观,生命观, 生活观的影响
对现代科学研究思想方 法的影响
优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医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
目录
总则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部分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第四部分 中医名著摘选
总则
思维 方式
价值 取向
中国传统 文化
文化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气质 特征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古 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
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 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 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第九章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一节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第二节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现代价值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中医自身价值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的现代价值及其特征
壹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没有整体性思维,就不会有中医
贰
普济含灵的仁爱观
其内涵的人生价值意义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是相 同的。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在现代预防医学中的意义
现代社会亚健康状态人群不断增多。亚健 康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 过渡阶段,属于中医学胃病的范畴。需要 及时干预,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学 则与伤寒大异也。
第四部分 中医名著摘选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瘥后防复 3
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 “瘥后防复”
既病防变 2
预防“病中病”——已经发生 的疾病,“治其未传”;
未病先防 1
预防“病前病”——可能发 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 其未成、治其未发”;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古代治未病思想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熟最善为 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针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
灸 推 拿 调
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 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 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
养 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治
——《金匮要略》
未
病
针灸
膏摩
第三部分 中医“治未病”
绿色植物
中药
膏方
药膳
中 药
治
茶饮
未
病
……
并济,重预防的顺势适时 养生。
05 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 神追求。
02 重视正气、中和平衡的生 命观、生活观、治疗观。
04 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 值追求。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06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医病 一医人一医国的社会责任 感。
07 以仁存心的医德医风。
08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临 证思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