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可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拥有悠久的历史,成为世界上
最令人尊重的文化之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中医。
自古
至今,中医治疗方法在中国广泛使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形式。
中医是指古老的中国医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独特
而有效地运用草药和其他治疗手段,以治疗人们的疾病。
中医以动态的方
式来处理人体,以达到平衡和健康。
它有三大主要分支:针灸、医护术和
药草学。
针灸是中医最古老的分支,它涉及到用针头穿刺人体来改变患者的病症,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针灸的效果可以比西药效果
更好,有时甚至可以彻底治愈一些疾病。
医护术是中医的第二大分支,其重点是重新唤醒内脏机能,以达到为
身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它针对病人的体质和病症,采用特殊的技法,以消
除身体不良现象,使身体和心灵保持平衡,以达到治疗目的。
药草学是中医最常用的分支,它可以利用天然的药材和草药来治疗病症,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草药有消炎、止痛、抗病毒等功能,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使人们的健康水平更高。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密不可分。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基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以“仁慈”为核心,强调谦卑、保持平衡和顺应自然规律。
中医学也遵循这一理念,坚信以“仁慈”的态度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它们都着重强调对自然的
尊重,以及以包容和顺应的方式来治疗病痛。
中医学的理论依据和诊治原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基本理念是发现病因,疏通经络,均衡营养,辅以草药治疗。
中医学还采用内科、外科、药科等多种理论,同时也采用了若干中国传统文化的治疗手段,如针灸、拔罐、艾灸等。
此外,中医学内部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中医疗法都有“仁慈”态度、强调谦卑等良好的理念,像中医把轻微的病毒感染看成心理病毒而采用养生理疗的方法治疗,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谦虚、有度的特点。
总之,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原则,积极推动着健康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 -。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念体系、理论构架和治疗方法。
中医文化则是中医学所囊括的文化形态,包括对中医学的理解、应用、传承和创新等方面的文化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能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一、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医、方士、道家等,这些古老的传统医学体系融合了许多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
中医学在隋朝、唐朝时期经历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的形成和系统化,成为正式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纵横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基础在于华夏文明,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行为规范等方面。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自己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医文化是传统中医学在文化层面的表现。
中医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传承尊重中医学注重传承和尊重长辈师傅的经验和智慧,在传承中注重感性认识的学习,通过连贯的故事和例证,传递经验和知识。
这种传承和尊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念和家族文化。
(二)阴阳五行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阴阳哲学和自然观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天地同理”的思想的产物,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通、相互作用的。
(三)调和平衡中医学强调“调和平衡”的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是一种平衡状态的表现。
中医学施治时贯穿“平衡论”,通过调和人体的机能和气血、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这种调和平衡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体现。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而形成的一种医疗理论和方法体系。
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
中医学通过对天地人的观察,总结出了“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以及“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的治疗原则。
第二部分: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核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
中医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强调和谐与平衡,认为人体内外的阴阳、五行应保持调和状态;重视预防为主的医疗观念,注重人体的自愈能力等。
中医文化的特点是多元综合性和系统性,既继承了古代哲学思想,又吸收了民间的传统医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第三部分: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相互渗透,形成了特殊的人文医学观念,如尊医重德、行医格况等。
中医学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第四部分:当代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引进,中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我们需要在当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对中医学的教育与研究,提高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中医学也需要与当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治疗,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我们还需要加强中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通过推广中医药、中医养生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医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其哲学背景上。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的。
阴阳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学说则把世界万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认为人体的脏腑组织与五行相对应,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
其次,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其道德伦理方面。
中医学强调医者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
中医学认为,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病人,要尊重生命、保护患者隐私、维护医疗道德。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
此外,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其医疗实践方面。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所致,治疗应通过调节人体整体功能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综合认识相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和生态思维。
最后,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其自然观念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中医学通过对于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对应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养生方法,提倡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相吻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规律。
总而言之,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医学自身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德伦理、医疗实践和自然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中医学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以推动中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中医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文化,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经验总结,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医所涉及的人体结构、生命力量、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都依据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技
术上。
中医强调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症本身,更要综合考虑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以及周围环境因素,这与中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药物治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此外,中医文化还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紧密相连。
例如,中秋节、清明节、冬至等节日都与中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此外,中医文化还涉及到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方面,这些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总之,中医文化和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为中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和传统文化,让它们在今天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 1 -。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和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代表了中国古老而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首先,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其起源和发展上。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期的远古医学,它早已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吸纳了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医学思想、哲学观念和宇宙观。
例如,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即维持人体健康需要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
这些观念都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
其次,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对自然界和人的观察的重要性上。
中医理论强调观察自然界和人的变化,掌握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便预防和治疗疾病。
这种观察方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合一”的认识和崇尚自然的态度。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全面观察患者的体征、症状和身体状况,并结合环境和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观察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平衡”和“中庸”的价值观念。
此外,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中医理论与文化元素的渗透和并蓄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传统的节日习俗等元素,这些元素被融入到中医理论中,丰富了中医理论的内涵。
比如,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强调了自然界万物相互关系和变化的道理,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学说”相一致。
中医还通过对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命名,如“肺”、“心”、“肝”等,反映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最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历代王朝和统治者的关注和推崇。
以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明代李时中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成为了中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中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医与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到中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这个提纲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到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的、产生的,那么对于中医的了解,其实也可以说能够更好地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些观念和它的那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对于中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不科学的,它也是一种巫术;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医的了解,也是关乎到我们对传统文化怎么样认识的问题,所以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中医的,那么对于中医的很多实践,更谈不上了;所以只是从理论上面来讲,看到了中医的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关心中医、关怀中医;那么我认为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下面产生的这种医术、医学,它也是不同于西方医学医术的一种类型的医学和医术;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中医的医学和医术,如果这样子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说其实跟我以前讲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样的;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时代上面的差异,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类型上面的差异,那么因此它是一个可以从中医的理论和医术来讲,也都是可以跟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术相互配合的;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人还意识到这样一点,可能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理论可能比西方医学的理论更有它的价值;因为中医理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面开展的,所以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中国的文化不是说分成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也好,它的许多理念都是贯通的,并不是说医学的理论就不能用在文史哲上面,也不是说文史哲上的一些理念不能用在医学上面,而是相互贯通的、相互关联的;所以像中医里面运用的阴阳、五行这样一些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里面其他各个部门,特别是哲学里边同样的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我们了解了中医理论它的合理性的话,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所以这儿讲的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中医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整体观的反映,都是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地体现;二、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所以我想今天主要是讲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我讲讲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这种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对于生命的认识,那么在中国文化中间没有说生命是来源于一个神造或者神赋予的,没有这样一种观念的;虽然也有一些这个神话的传说,好像是女娲造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是天地之气,天地的元气或者阴阳之气或者说是精气,这样所构成的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天地之元气它是生命的本原,在庄子里面就讲过了通天下一气耳,那么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这个在中国的整个的思想里面都认为生命就是一个气的生成,具体的来讲,也就是可以说精气跟浊气相结合,精气构成了人的魂,浊气就是魄,就是思维魂魄,那么就是浊气形成人的形体,精气是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的来源;那么实际上精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指一个人的一种生命力了,所以光有浊气也不行,光有精气也不行,所以又要是形和神相结合,才会有一个生命体;其实这个话在儒家荀子那儿他也讲过,他讲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成好多种了,从没有生命的一直到有生命的,但是不管是没有生命的还是到有生命的,都是由气构成的,比如它首先讲水火、水火有气而无生,水火是有气但是它没有生命,草木有生而无知,没有知觉,也就是没有精神方面的,那么禽兽呢,禽兽是有知而无义,禽兽是有只觉得,有这种感觉的,但是它没有义,义就是指的伦理关系,道德关系这样一种方面;而人呢,最后就是人了,人是什么人是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人是有气有生有知而且有义,所以从水火又到人都是气是根本,气是本原,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也是在有了气以后那么才有生,有知,而且有义,人是万物中间最高的一种形式的东西了;所以他说是最为天下贵,是天下最贵的;所以气生万物,同时也生人;所以在东汉的时候,也有个着名的哲学家叫做王充了,他也就讲:"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天地阴阳之气,相合所以产生了万物,"夫妇合气,子偶自生",所以人完全是一个自然的产物,生命就来源于天地和得气,得天地之气;所以在中医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就讲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强调了这个,强调了天地之气,认为人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应当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生存的、来生活的;所以这个生命它就是离不开气;所以历来的医学家也好,思想家也好,都强调气的根本性,所以生命如果离开了气,这个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很多的思想家你比如说我这儿举到的董仲舒,汉代的,西汉时期的一个思想家,很有意思的,这个董仲舒是西汉时候主张独尊儒术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汉武帝是接受了他的这样一种意见,所以儒家从汉代开始就处于一个独尊的地位,那么董仲舒主要的代表作品就是春秋繁露这本书,春秋繁露是来阐发春秋学,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很多地方可以说都跟医学有密切的相关;中国的医学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先秦时期医学就非常的发达,那么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中间可以看到许多先秦时期就有许多的着名的医生,医术都是非常高明的;但是这个中医的理论的形成,那是到了汉代,汉代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时期,一个全面确立的时期,这个中间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叫做素问,一部分叫做灵枢,所以有的时候也给它单独来讲素问或者灵枢,都是属于黄帝内经的;那么这个时候还出现了一个非常着名的医生叫做张仲景,那么他写的书叫做伤寒论也是医学里面的一部经典,也可以说以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的医方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黄帝内经里面素问主要是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怎么样治病这样一些道理,灵枢里面就提出了经络的学说,也就是我们以后很多针灸的,针灸来源于经络,经络是中医主要的理论之一;在汉代就奠定了中国中医理论的根本的基础,几大经典都是出源于汉代,还有包括神农本草经;那么因此汉代的思想可以说跟医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医是治人治病,它跟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在春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说法,叫做上医医国,上医是医国的,其次才是医人的,所以把治国和治人的道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董仲舒的这部着作春秋繁露里面有很多其实跟医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他这儿讲到气的问题,可以说有非常精彩的思想,他认为人都应该循天之道,按照天道来生活着,所以他这里面讲到"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不爱天气的话,这个天气指的就是禀承着的元气,天气之元气,所以随意地来损害自己的元气,放纵自己,损害自己的元气,"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天气对于人来讲比衣食重要得多,那么衣食如果尽了,就是衣服穿坏了,吃的东西吃光了,这个没有关系,尚犹有闲,可以再想办法给它找回来,气尽而立终,气如果尽了的话,那就马上死了;所以这个气对于生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张仲景他也讲他说大地万物都是由气化而生成的,所以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因此生者尤乎此,死者亦尤乎此;所以他说这个气不可不宝,宝就是看重它了,保重它了;如果你能够珍惜这个气的话,能宝其气的话,这延年之道也,所以以后的思想家或者医生都强调这个;明代有一位也是个大儒者叫做陈继儒的,他写过一部着作叫做养生肤语,在这部书里他就讲到,他说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所以对于人来讲,一天也好,一个时刻也好,都不能够离开这个气;那么明代还有一位着名的学者或者是思想家,叫做袁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我过去也提到过袁黄,就是袁了凡,我们现在经常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了凡四训,了凡四训里面第一篇是讲命的问题,那么其中也有讲到养生的问题,他还写过一部书叫做摄生三要,就是怎么样养生,摄生就是养生,养生三要里面,养生三要里面他讲到怎么样养气的问题,养神的问题,养精的问题,讲到气的问题,他说人是得天地之气生的,这个天地之气就是指的元气,也就是先天之气;中医常常讲先天、后天,人在生下来之前那么到生下来他都要禀承天地之气,元气,包括在母亲的胎里面他也是要禀承天地之气,先天之气,这个对于这个人来讲就是先天之气,那么生下来之后,他又有后天之气,所谓后天之气,我们每个人都在呼吸,每天时时刻刻不停地都在呼吸,呼吸就是在吸气,所以我们在呼吸往来运行充满了全身,我们如果一刻停止了呼吸,也就是人死了;那么所以人就是这样一种先天之气跟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地在补充先天之气,这样生命才能够维持、才能够继续下去;所以中医对于生命的这样一种认识,是由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一种结合,一种生命,所以气盛,生命才能够旺盛,气衰,生命也同样就衰了,身体也就衰弱了;如果气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死了,所以所有讲养生的都强调这个东西,气也可以说是一个基础,中医里面吸收了道家的思想,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那么这个人身三宝里面气是基础,但是这个神,神它是统帅这个气的,没有这个气不可能有这个神,但是没有神这个统帅,气就会散乱,甚至于还可以或者说过了或者是不及了,气如果过了的话,不管是你内在的气,还是外在的气,中医讲外在天有六气,六气如果过了的话,都会引起人的疾病,就是外看,你内在的东西如果过了的话也会招致疾病,所以内外交攻的话,那这个人就麻烦了;所以这个气是根本,神又是一个统帅的,他是一个可以说是主宰的,所以人要生命健康强壮,那就必须要精、气、神;三、中医的理论一阴阳理论1、阴阳理论在中医里的运用所以气分阴阳,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阴阳如果失调的话就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这个阴阳理论可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那么它在中医里面怎么样来运用呢这个素问刚才讲黄帝内经的素问,素问就是用阴阳的道理来阐明天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它认为人身的阴阳跟天地的阴阳是完全相一致的、相吻合的;所以它拿这个阴阳来分析人的各种各样的生理上面的、疾病上面的问题;1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比如说它首先拿阴阳这个道理来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这个脏腑也是中医非常基本的一个理论,它把人的内脏,身体内的东西,内部的东西分成脏和腑,首先分成这两大类,脏就是指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一般的是讲五脏,腑是指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个部位;脏和腑的区分,脏是指胸腔、腹腔中间那些内部组织比较充实的,并且具有储存和分泌功能的这样一些器官就叫做脏,我们看心肝脾肺肾它都是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比较充实,并且具有储存和分泌功能的这样一些器官;而腑,腑主要是指腹腔中间那些中间空的、有管道的这样一些器官,胃、大肠、小肠、膀胱等等,它有一个传导和化解,化解各种各样的吸收进来的东西的这样一种功能,比如说喝水、吃东西具有这样一种传导和化解、吸收这样一些功能的这些器官,基本上分成这两大类,五脏六腑我们通常讲是五脏六腑;那么五脏六腑它就有阴阳不同的属性了,五脏是阴,六腑是阳,那么所以五脏跟六腑是互相可以说也是阴阳配合的,这是拿五脏六腑,因为五脏六腑它互相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阴阳这样一种关系,它用在这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种生理的现象;2分析人的病理变化那么另一方面它又用阴阳来分析人的病理变化,比如说他认为如果阴太盛的话,阳就要病了,阳太盛的话,阴就要病了,阳盛它表现为一种热,阴盛它表现为一种寒,所以用这个东西来分析病理的变化;3诊断病症的属性那么又用这个东西来诊断病症的属性,你属于阴症还是阳症,所以首先辩症施治的话,首先要辩这个症,症状,所谓症就是症状,辩症这个症就是指症,看你是什么样的症状;而这个症状首先要分阴阳,那么诊断了病症以后又要来进行治疗,治疗也首先要分清阴阳,确定这个治疗的方向,你如果是寒,那当然就要给你用热来加以补充的,寒就是阴寒了,阴寒就用阳来补,那么你如果是你热呢,热病呢,就要用阴来补,所以是这样的;所以总的来讲阳病要治阴,阴病要治阳;所以用这种阴阳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应用事物之间的一种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这样一种方法来判断和分析人的生理的状况,病理的状况,症状,以及治疗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先辩阴阳,这样也就是说看到这个事物之间实际上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方过了那个地方就衰弱了,所以这个整个的中医的治病原则就是在维持阴阳的平衡,要维持阴阳的平衡首先就要辩明阴阳的消长,什么原因造成了阳过盛,什么原因又造成了阴的衰弱,或者反过来什么原因造成了阴的过盛,什么原因又造成阳的衰弱,所以阴阳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说运用在中医的可以说方方面面,从分析器官到分析生理的状态,分析病理的状态,一直到治疗的方向;2、阴阳平衡而这个呢,也恰恰就是说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间的一个最基本的,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庸中,我讲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中就是度的问题;所谓中庸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讲庸中,中国古训一直就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为什么用其中呢,因为中是维持事物的平衡,事物失去了平衡,那么就要产生偏差,所以平衡就是一个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我们吃东西吃得过饱了就有问题,吃得不够,那也有问题,不管是过饱也好饥饿也好,都会使得体身体不适,所以阴阳平衡可以说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原则,所以中医也可以说,它并不是说意义上面只是说是中国的医学,中医中医者是中道之医,讲究这个中道,中道就是平衡,所以这个中医就是为什么要讲阴阳;一切的病都来源于阴阳的失调,也就是说来源于不平衡;其实我们的社会道理也是一样的;贫富悬殊太大了,这个社会就要出问题,就是所谓的贫富悬殊,就是社会的失衡了;如果说富是阳,贫是阴的话,那么贫富差距太大了,这个阴阳失衡了,一个社会也只有达到一个平衡这个社会才能够稳定,所以为什么说医人和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治身和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就是它的根本的原则,就在于怎么样能够使这个矛盾达到对立的统一,而这所谓矛盾的对立统一就是维持它的一种平衡;所以中医就是吸纳了这样一个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的;所以我觉得很奇怪我们说中医不科学,它这个理论基础我想就是最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拿我们现在的辩证法来讲对立统一的原则来讲,它也是符合我们现在的辩证法的原则,对立统一,当然对立统一这个统一不断地被打破,我们讲哲学的时候也会讲因为这个平衡总是暂时的,不平衡可以说是一个恒常的,总是会不平衡的,但是我们要使得这个不平衡不断地要把它变成平衡,这样才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才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如果我们说只要是不平衡,那这个身体也好国家也好永远在混乱中间,所以我想首先这个阴阳的理论从理论上来讲应该说是完全符合这个辩证的思维,不管是朴素的辩证思维也好,一直到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的辩证思维也好,我想是一样的;为什么说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面的医学倒反而会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呢我觉得不好理解这个问题,这个也许受到好像辩证法讲对一统一里面既要讲平衡,讲统一,又要讲矛盾、斗争,那本来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我们所以要平衡就是因为这个有冲突,阴阳如果没有冲突我们还为什么要讲到平衡呢,就没有必要讲平衡;而这个冲突呢,它是带来破坏性的,带来一种灾难的,所以我们作为医来讲其实国家也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治理国家,也就是不断要把这种不平衡把它调整为平衡,平衡了就健康了,但是这个不是永远的;它过一段时间它又会不平衡,又需要我们去调整,这个我们从国家的道理讲是这样的;那么作为一个人的身体来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取得平衡了,它健康了,但是由于内伤和外感这个阴阳也就不断地在不平衡,有些外感你是无法避免的,气候的变化;那么所以我们要注意来调整,调整我们的生活,调整我们对外界的适应,这些变化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并不是说用这个平衡来否定了这个矛盾的冲突和变化,而是讲明这样一个矛盾的变化冲突使这个事物失衡平衡,就会使这个事物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况,那么我们的不管是医国的人也好或者医人的也好就是想一定的办法使得它平衡,维持它的健康;所以这个素问里面就讲到这个问题了,就是说怎么样使我们能够获得这样一个平衡,我们才能够获得一个健康,健康的身体;他说上古圣人来教导大家了,都是告诉大家,对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我们对于外界的各种各样气候的变化,我们要怎么样去更好地适应它,对于吹来的冷风或者说是阴风或者说是热风,我们要知道怎么样去防止它,也就是说避之有时了,要防止它;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些风吹在身上它就会引起你体内的阴阳的失调,可是我们现在有的时候是自己不仅仅去避之有时,甚至于是积极招来让它来侵害自己,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特别是老年人很多的病都来自于什么夏天来自于空调,特别是老年人,我知道的我们前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他后来一进医院就再没有能够出来,因为好几年都在医院里面,得病的缘由就来源于有一次他到香港去以后夏天的空调给他吹坏了,空调我认为就是一种贼风,一种虚邪的贼风,内经里面跟其他的医书里面都讲到,热你可以到阴凉的地方去,是可以的,但是不必要拿那些风来给你拼命地吹,所以这是一个;然后呢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你如果能够保持一种恬淡和虚无的话,这个真气就能够保持,这个真气就是元气了;精神内守的话病安从来啊,如果能够精神内守的话,那么病哪儿来呢;所以都是强调能够不要去破坏这样一种平衡,出现了这种不平衡的各种因素,怎么样想办法使得它平衡,所以强调人在生活中间要顺从四时阴阳的变化,所以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要跟万物一起来适应这样一个自然;所以用阴阳这样一个可以说最概括的这样一种分析的方法来调适身体;所以内经这个素问里面特别讲到一开始开篇第一章就提出来上古之人,它的年龄都可以活到100岁以上,而且还动作很灵活,身体很好了,他说为什么现在的人这个皇帝因为内径里面讲皇帝跟他的一个国师岐伯的对话来谈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们现在中医有时候也称为岐黄之学,就是因为皇帝跟岐伯的对话,所以皇帝首先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古代的人活到100岁他身体还是动作非常敏捷的,可现在的人年龄刚刚半百的时候,他的动作就不灵活了,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岐伯就要告诉他,他说为什么那样子,他说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句话是最重要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能够懂得这个天道,懂得人应该应从这个天道,那么具体得来讲就应该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要有节,所谓要有节,要有节制,这个节制不是说的不吃,而是要适当,这个节讲的就是适当,恰如其分,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一饥饿,饿到动都动不了,这个就是饮事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是随需应变地胡乱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这样;上古之人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形神都是非常完备的,而且能够终其天年;而现在的人呢他说现在的人就不能够保持这样一种有节制的、平静的生活;所以他现在今时之人不然也,他们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这个是相对的;以酒为浆,就是饮食没有节了,拼命地喝酒;然后以妄为常,就是胡来,生活没有规律,经常的就是这个样子,醉以入房,主要是喝醉了以后入房,这个房是指房事,房事的活动;所以这样人结果就是竭其精,散其真,半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文化与中医
饮食文化主要指每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独有的 饮食习惯、饮食心态和饮食结构的特点。
饮食文化的形成是由这个国家或民族所处的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所决定的
饮食文化与药物
药,治病草也。——《说文解字》
古代人类既食“草”以充饥,又食“草”以疗病。
“食”、“药”只是依据“草”的不同作用而区 别用之。
饮食不当将致病——把饮食因素作为中医病因 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类饮食心态 渗入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医学 息息相关的反映。
三、饮食方式
温凉平衡 提倡清淡饮食 “三因”施膳,饮食调治 【因时施膳,因地施膳,因人施膳】
因时施膳
春温——酸——升补 夏热——苦——清补 暑湿——甘——淡补 秋燥——辛——平补 冬寒——咸——温补
因人施膳
体胖者远肥腻,宜清淡; 体瘦者远香燥,宜滋阴生津; 阳盛实热之人,宜清热泻火; 阳虚有寒之人,宜温热养阳。
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
一、食疗发展
(一)、食疗的萌芽
“医食同源”:认为食疗的起源与医药的起 源是一致的。 (药食同源)
神农尝百草→火的发明→伊尹始创汤液 华夏第一相
伊尹创汤液
《针灸甲乙经·序》: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 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天人合一
【 ①《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 精,精归化。”】
二、饮食心态
有节制
【①《灵枢·玉版》:“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 节。”
②《素问·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从营养学观点讨论食物的营养价值 从治疗学观点论述食物的治疗作用 把食物按治疗作用进行分类
《本草纲目》:药1892种,收载了众多药膳 治病充饥的药粥42种 药酒75种 将大量食物列入
《救荒本草》 400多种可食野菜,不仅可备荒年食用,而且扩大了营养价值
较高的野菜食用范围
王世雄《随息居饮食谱》:“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 身命”,“食无求饱,味忽厚滋,而以清淡洁净,适合时令为 佳”。
饮文化与《黄帝内经》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
一、膳食结构
1、杂食——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 2、主次——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
二、饮食心态
食为天
【①《灵枢·五味》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 少矣。”
②《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
食疗发展:
上古:与医药同时萌芽和发生 商周:已具雏型 周、秦、汉、晋:逐渐充实 唐:繁荣昌盛之境 宋、金、元、明、清:形成了较为完
善的食疗食养理论学说。积累了非常丰 富的、运用日常饮食物来进行保健和治 病的经验。
总结
道家饮食观中的“天人合一”、“清净无为”的思 想,是我国食疗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中医食疗文化伴 随着道医著作的广泛传播而深入人心,成为百姓生活的 指南,引导着人们建立起积极、健康、科学的饮食养生 观。然而,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道家“天人 合一”“清净无为”思想表达的“知食宜”、“服石与 炼丹”、“反对虐生”的饮食养生观,适应了人们要 “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的需求,顺应了人们探索 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同时其本身也蕴 藏着大量的科学信息。因此,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古代 的传统饮食思想对于促进现代中医食疗科学的发展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巢元芳《诸病源候论》:羊靥治气瘿,胎盘作强壮剂。
(三)、食疗的兴盛——唐
最早的食疗专篇: 《千金方》“食治”、“养老食疗”, 收
载食物150多种, 分“果实、菜蔬、谷米、 鸟兽虫鱼”四门。 谷皮糠、米粥防治脚气,用猪肝治夜盲症
(四)、食疗的全面发展——宋元
《太平圣惠方》
《脾胃论》
(五)、食疗理论的完善与实践—明清
《通鉴》:“闵生民之疾 苦,作汤液本草,今医 言药性,皆祖伊尹。”
(二)、食疗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周:《山海经》《周礼》《论语》 发展——汉、魏晋、隋 ①《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 长期服用、补养身体食物50种左右,食疗方6首。
②《本草经集注》药用食物:195种,首创把药物 分成八类,其中果、菜、谷类属于食疗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