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

合集下载

《黄山记》

《黄山记》

本文记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记叙为抒情议论作依据。散文中 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有利于揭示中心。这 些抒情议论,更加突出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与自然 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主旨。
2.游记不仅描写自然风光,还经常糅合历史和文化内蕴, 课文是怎么体现这一点的?这样写有何作用?请分析。 文章在第一部分描写了黄山的奇丽险峻之后,第二 部分却转去写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引用史料说明历史 上只有少数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 而归。删去第二部分,文章也可以成篇。然而,这恰恰 是文章的妙笔。 作用:①第二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 是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 意旨的具体体现。 ②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作 铺垫,有利于突出中心。
D、本文表现了黄山不同于其它名山的独特的美。
二、深入研讨
1.《黄山记》的主题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叙写了黄山雄伟绮丽的自然景色,赞叹了大自然的崇高 卓越,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B、本文描绘黄山美景,表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战胜天 险的本领,激发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新时代的热爱。 C、本文描绘了黄山的险峻奇丽,通过古今登黄山对比,表现了 人类对山的征服,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D、本文表现了黄山不同于其它名山的独特的美。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光 明 顶
莲 花 峰
天 都 峰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壁鲫 千鱼 仞背 。那 石是 梁一 狭条 仄石 ,梁 中, 间两 断旁 却削 :

•(1914——1996) 了 解 • 学名商寿,浙江吴兴人,当代作家。 作 •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 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的作 者 品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

《黄山记》PPT

《黄山记》PPT

峰顶奇观 本文共安排了四部分,采用 总分结构 的组织形式,着 重突出了黄山的“ 险 ”“ 奇 ”的特点。
攀登天都峰 三、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写了黄山的哪些 景物? 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 特点?
作者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 怎样的特点? 黄山云海 草木鸟兽 溪泉潭瀑 摄身光
变幻莫测、令人神往 繁多名贵、稀世神奇 奇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格外赏赐,罕见神奇
的美,惬意柔和,妩媚妖娆。这两个句子
之间还有对比,突出了两座山峰的不同特 色。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 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 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从文段中找出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
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
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
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 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 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特点。
“奇”。
(5)这一部分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总起段。给第二、三 部分作铺垫。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第二部分哪句话点明了题旨?文中运用了哪些
手法来突出中心的?
答案 (1)题旨句:“属于少数人的幸福
已属于多数人”。 (2)①对比: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 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 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
质疑思考
2、 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 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 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答案

《黄山记》ppt课件

《黄山记》ppt课件
游记知识
游记:将在游览过程中的见闻和
感受用优美的笔调记录下来的散文。省南部黄山市, 主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黄山美在 号称“天下第一奇山”,赢得“五 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的美誉。
云雾中的黄山之一
云雾中的黄山之二
云气氤氲来„„
黄山远景
黄山云海
黄山松
探海松
小径崎岖
黄山日出之一
黄山日出之二
奇妙的摄身光
课文大意
本篇课文是一篇构思别致、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 游记。认真阅读《黄山记》,写出每部分的内容大意。
一、总写黄山的天造胜境。 二、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险、奇) (险)
三、作者一行人登山经过和感受。(易) 四、写黄山的奇幻景色:松树、云海、 (奇) 日出、摄身光。

黄山记

黄山记

对比(古今、虚实相映)


第2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感慨。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 于少数人的幸福 属 已属于多数人。”(点题)
“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过渡),
•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 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这一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 而来,“奇”在何处?

• 二、构思不落窠臼,谋篇匠心独运 作者不像一般作 家那样,先从登山写起,重在写登山之所见所感,而 是气势磅礴,居高临下把黄山放置于宇宙形成发展的 极其辽远广阔的背景之上,从大自然如何安排一处胜 景起笔,继而追溯人类登山简史,而后才写自己登山 所见。这样,既让读者饱览黄山雄伟瑰奇的无限风光, 又让读者获得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并且将古人与 今人登山的难易、黄山道路古今险夷进行对比,让读 者了解“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将“那些可以 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封了山” 的黄山上,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在社会主义时 代才打开了山门,筑成了道路,从而领悟到:我们这 江山,这时代,“绝处已经逢山”,“属于少数人的 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我们的时代能征服自然天险, 让高山低头,使天堑变通途。
• ① 这部分可分几层?各层大意是什么?
• 第1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 话传说中的黄帝、• 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 浮 的光明顶。 • 第2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 人登上过莲花峰。 • 第3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 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峰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瓘以后, 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 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 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 山的特点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黄山记PPT教学课件

黄山记PPT教学课件

提示:这两句点明了文章主旨,通过“历代”与“这时代”的对 比,歌颂新时代的伟力与功绩。
名师锦囊(三) 重要句子的作用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 者的主要感受。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来分析。
5.[分析景物特点]阅读第四部分,思考:这一部分承第一部分黄 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不定,景物瞬息万变, 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 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 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 尽致地表现出来。
徐迟在《黄山记》中写道“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 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 生”,表达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自豪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 度思考,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黄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黄山奇石教案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3、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2、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划分: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教师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原辽阔,景色秀美。

有灵动的流水,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险峻的高山。

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南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四绝之一的"怪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和人类奇思妙想的结晶,吸引着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黄山奇石》。

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的认识。

1、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中认识的字朋友。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第二遍组词读。

三、深入感悟,理解课文。

1、同学们字认的很好,相信课文读的也很棒,下面把书打到12页,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要停顿得当。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

2、理解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时告诉了我们黄山的位置,谁能说一下它在哪里学生回答。

问:谁知道"闻名"的意思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注释在书上。

问:黄山最有趣的景色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这句话,解释"尤其"的意思,出示,尤其句式,学生练习说话。

3、学习第二段。

师:第一个介绍的是什么怪石学生答,出示图片,板书"仙桃石"。

问:为什么叫它仙桃石它是怎么来的学生答,课件出示"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黄山记阅读原文

黄山记阅读原文

《黄山记》里的奇山异景,让人直呼过瘾!嘿,小伙伴们,今儿咱们来聊聊一篇特别带劲儿的文章——《黄山记》。

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个热情洋溢的导游,带着咱们一起游历了那座闻名遐迩的黄山,那叫一个美不胜收,让人看了心潮澎湃!一翻开书页,就像是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拉进了黄山的怀抱。

作者那笔杆子,简直是活灵活现,把黄山的山山水水、奇松怪石写得跟真的一样。

你看那迎客松,姿态多优雅啊,就像是位老人在山门口等着咱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份热情劲儿,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再往前走,嘿,眼前的景色更绝了!怪石嶙峋,有的像是猴子观海,有的像是仙人指路,还有的像是梦笔生花。

这些石头啊,不光形态各异,还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呢。

你想象一下,站在那“猴子观海”的石头上,眼前是一片浩瀚的云海,感觉自己就像是要飞起来了似的,多带劲儿啊!除了奇松怪石,黄山的云海也是一绝。

那云海啊,白茫茫的一片,像是给黄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有时候,太阳从云海中露出笑脸,金色的阳光洒在山峰上,那画面美得让人心醉。

咱们这些凡人平时哪儿见过这等美景啊,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嘛!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爬上了黄山之巅。

站在那高处往下看,整个山谷都笼罩在云雾之中,只有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就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心灵的宁静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黄山记》这篇文章啊,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它不仅让我领略了黄山的壮美景色,还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看完之后,我恨不得立刻背上背包、踏上旅途,亲自去黄山走一走、看一看。

毕竟啊,这样的美景只有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才能体会得到那份震撼和感动!。

黄山记-徐迟

黄山记-徐迟

2021/3/11
31
焦点透析
3. 这些描写表现了“云海”怎样的特点?
奇、幻
2021/3/11
32
焦点透析 4. 这些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夸张
2021/3/11
33
焦点透析 5.这属于什么描写(描写角度)?
直接描写
2021/3/11
34
焦点透析
6. 课文还有什么地方描写了“云海” ?属于什么描写?
货17 港
3.结构梳理
2021/3/11
18
结构
黄山胜景概貌
古人攀登黄山 的历史
攀登天都峰
2021/3/11
奇丽风光
特点
奇险


19
第一节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独特之处?
2021/3/11
20
1. 课文在描写这些奇特的景色的时 候为什么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 ?这样写有什么独特之处?
云海奇观黄山奇松日出奇景奇妙的摄身光本文写黄山抓住了它的特点来进行第四部分浓墨重彩于云海图古松图日出图变化无定千姿百态矫健多姿亭亭玉立彩霞掩映无比绚丽神奇美妙光彩异常多用动词比喻拟人颜色声音想象文章对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的描写以云海为主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 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
记徐 迟
2021/3/11
霞朔 光迷 ,离
11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 被吞没,或露顶巅,沉 浮其中。”
云海 黄山云海
2021/3/11
12
2021/3/11

伊丹 昔崖 升夹 绝石 顶柱
下菡 窥萏 天金 目芙 松蓉
13
:

壁鲫 千鱼 仞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记
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进行比较的阅读尝试。

相关的课程标准: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2.欣赏本文的谋篇布局和大手笔的写法。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任务:
1.课文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2.课文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屏幕上显示黄山风景镜头,引发学生兴趣。

用诗句激发学生情感,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片,教师讲解有关黄山的情况:黄山是我国东
南的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境内,景色瑰丽奇伟,有名可数的有七十二峰,最具特色的景物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

因此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二、授课
⒈教师明确自读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整体理解课文。

学生整理本课生字词,并通过练习题互测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自己整理字词,培养其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同时在互测的过程中能够查漏补缺,当堂掌握基础知识。

煞费心机(shà)倏来倏去(shū)扑朔迷离(shuò)绮丽(qǐ)悭吝(qiān)菡萏(hàn dàn)糗(qiǔ)氤氲(yīn yūn)喑呜(yīn)叱咤(zhà)款步(kuǎn)
(2)学生根据课下所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
徐迟: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报告文学家。

其作品《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享誉文坛,散文集有《徐迟散文选集》。

(3)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读全文,总结出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概括各部分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表达能力。

学生第一次可能概括得不够准确,第二次能概括得较准确但语言可能不简练,第三次能够达到语言简练。

第一部分:总写黄山的天造胜境。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的经过和感受。

第四部分:写黄山的奇幻景色。

(4)炼句,尽可能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各部分内容,并将其连缀成一首诗。

把段意变成诗句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诗句当中进一步体会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锤炼语言的能力。

① 黄山胜景天造就②千古黄山几人登③今登天都
寻常事④天下奇景数黄山
⒉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明确鉴赏目标,学生通过小
组讨论协作学习,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学习结果。

教师出示第一部分思考题:①这一部分作者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它们体现出了黄山景物的什么特点?②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布置黄山?③作者写大自然创造了黄山,体现了他对大自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各小组相互补充,共同解决: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问题。

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其协作精神。

在完成过程中可能小组内完成得不够准确,但经过各小组相互补充,最后能够较好地完成。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提示、点拨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①作者写了黄山的群峰、云雾、奇松、飞禽走兽、植物和摄身光。

描写景物的词语有: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高风峻谷、鼎足而立、扑朔迷离、绮丽多彩、天下罕见、稀世、神奇、极罕见等,这些词体现了黄山“险”和“奇”的特点。

②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

③作者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3)第二部分,小组间互相提问,主要问题有:
①从古至今有哪些人曾攀登过黄山?
②作者写古人登黄山的历史有何作用?
(4)学生回答,共同完成答案:
①黄帝曾登光明顶,李白、吴翰林登莲花峰,元明清许多旅行家曾登,但多数没有登上去。

②衬托黄山的险峻的绝景。

三、作业:
⒈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搜索有关黄山的图片,并配合第四部分的课文制作成配图朗读。

⒉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训练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检查课下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介绍课下学习结果:作者在文中第四部分介绍了哪些景物。

二、授课
(一)小组协作学习,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浏览课文第三部分,并按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这一部分分层:
第一层(1~6)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经过。

(叙述)
第二层(7~8)写作者登山的感受。

(抒情)
(2)小组研讨两个问题:
这一部分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地方,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体会并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学生通过问题能够较容易地总结出文章主旨。

①将作者一行人的登山经过和古人作比较,看看情况有什么不同,并找出情况不同的原因。

(可从课文当中划出一些描写古今登山情况的句子来进行比较)
答案:和古人相比,作者一行人很容易就登上了黄山,这是因为现在的黄山已经被黄山的探索者和开发者所征服。

②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抒情的内容,总结作者所抒之情。

答案:作者借景抒情,讴歌新时代和劳动人民征服黄山、开发黄山、利用黄山、建设黄山的壮举。

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搜索到的图片,进行配图朗读,共同欣赏对第四部分的黄山奇景的描写。

配图朗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1)学生欣赏课文,体会文章所抒之情。

小组内交流。

(2)欣赏文章语言,注意找出其中所用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

交流各自欣赏的片断(学生个体不同,各自欣赏情况不同),并讲述欣赏的体会。

(3)学生欣赏后教师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的这么好?提示学生总结原因: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热爱黄山的美景。

②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③谋篇独具匠心。

通过鉴赏及分析后,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及谋篇布局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

(三)小结。

(1)本课写作特点:
①联想和想像的运用:由写自己登山联想到古人登山之难;总写黄山景色时想像大自然布置黄山的种种景物,写云海时想像自己在海中航行。

②衬托手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情。

文中写的黄山的景物是那样的险峻奇伟,然而,它还是被征服了,恰恰衬托了人的力量的伟大。

写历史上许多人攀登黄山但成功的很少,通过古人登山之难衬托当代人的伟大。

(2)文章立意:黄山记,实际上记的是那些征服黄山的勇敢者,记的是那些把黄山胜景让每一个人都能领略到的劳动者。

美景、险景是为了陪衬,是为了衬托出这些探索者、改造者的伟大。

三、作业
与叶圣陶写黄山的文章《黄山三日》进行对比阅读。

教学反思:
徐迟运用赋体写作的《黄山记》,与以往的写景的作品不相同,所以在教学时要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在分层地去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