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观后感
观看《探索发现》有感_高中作文

观看《探索发现》有感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观看《探索发现》有感,感谢您的阅读!相信大家都吃过蜂蜜。
蜂蜜吃起来香甜,可是,你们知道蜂蜜是怎么制作的吗?你们知道蜜蜂是如何采蜂蜜的吗?和我一起去《探索发现》—“追花逐蜜”中寻找答案吧!蜜蜂和花分不开,养蜂人和花也分不开。
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追赶花期,追逐春天。
中华蜜蜂又称中蜂或者土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
他们飞行速度快,嗅觉灵敏,善于采集丛林间的零星蜜源。
在采蜜的季节,一只工蜂的寿命通常不超过30天,从第一次飞离蜂箱,工蜂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空中度过。
我们最终收获到的每一公斤,大约需要蜜蜂往返于花朵和蜂巢之间50万次,飞行的总路程超过40万公里,着相当于环绕地球10周的距离。
养蜂人的生活是四处漂泊的。
大约9个月的时间生活在野外。
每到一个地方,生活用水和用电,都需要他们之间解决。
除此之外,养蜂人还面临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养蜂人就是要跟蜜蜂一样勤劳。
早上早早起来,晚上摸黑。
这里待二十天,那里待一个月。
他们有一句话叫追花夺蜜。
他们为什么要转地,就是要把空档期避开。
这里的油菜花谢掉,安徽的油菜花开了,安徽的油菜花谢了,江苏的开了。
江苏的之后可以到山东,可以采荆条。
采枣花、采洋槐了。
所以就必然要过着游牧的生活了。
最苦的还不是这些,最让养蜂人难过的就是出去采不到蜜,如果天气不好,花被打了农药或者遇到山洪就会采不到蜜,也就没了收入。
白天蜜蜂要出去采蜜,所以每次迁徙都是要赶在晚上蜜蜂回巢后连夜上路,在天亮之前就要在下一个花源地安顿好。
除了路途的奔波,和家人的别离让养蜂人的心里更加辛酸。
不过养蜂人也有高兴地时候,那就是取蜜,和种地一样,他们的收成也不一定是年年都好,不过产蜜量大的时候真的能体会到那种丰收的喜悦。
用取蜜的蜜桶,利用离心力就可以将蜂蜜从蜂巢里甩出来,随着蜂蜜被甩到桶里,蜂蜜的香味也就出来了。
看了这期《探索发现》,我了解了蜂蜜是怎么制作的,看到了这些养蜂人的辛苦!相信他靠着自己的勤劳,一定能给自己酿造出像蜜一样甜的美好生活。
探索发现马头先秦墓群,观后感作文

探索发现马头先秦墓群,观后感作文
探索马头先秦墓群的口语化观后感。
哇塞,去了马头先秦墓群,真是大开眼界啊!那些古墓看起来好古老,就像穿越回了古代一样。
你知道吗?那里有很多玉器、青铜器,看着就让人惊叹不已。
古人真是太厉害了,能做出这么精美的东西。
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会说话,告诉我们过去的故事。
站在墓冢前,我感觉自己好像和古代的大人物面对面站着。
他们一定很了不起吧,能留下这么壮观的陵墓。
我想,他们一定对后世有很多期望吧。
看着那些陵墓,我突然觉得生命好短暂啊。
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的陵墓还在,让我们能记住他们。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留下遗憾。
总之,这次去马头先秦墓群真是让我收获满满。
不仅看到了很
多珍贵的文物,还让我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下次有机会,我还要再去!。
科学探索发现读后感范文

科学探索发现读后感科学探索发现读后感范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探索发现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探索发现读后感范文1在现在的社会,科学是一个非常潮流的话题,现在看来,中国的科技是如此的发达。
当然,我们首先要会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也许当自己心情舒畅时,坐在沙发上,拿起一本关于科技的书,或许只是让我们更加了解科学方面的知识,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本周我在家中读了一本书,《科学大百科》,让我深有感触!当我读了《科学大百科》后,这本书使我非常着迷,原来在科学的世界里还有如此多的奥秘,使我明白了:爱迪生是怎么发明电灯的?太阳的光从哪里来?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还让我明白了原来星星不止有一种颜色;沙漠里的沙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当我第一次读《科学大百科》时,就被他深深的吸引了。
这是一部讲述了许多有趣科学知识,都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科学小故事。
引领我们走进科学的世界。
你们知道台风吗?台风是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成熟的'台风中心一般都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台风眼。
台风眼内的气压很低,天气出奇的平静。
当台风眼通过时,风可能完全停歇,甚至会出现短暂的晴空。
原来风是如此喜怒无常的啊!你是否还知道当天空在打雷时,某些小区的屋顶上的“一根长长的线”就会帮助我们在雷雨天中还能继续“工作”,这就是神奇的“避雷针”。
你知道避雷针是如何工作的吗?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小故事呢!1752年的一个雷雨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一个系着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到天上。
当雷电发生时,他用手去碰金属线上拴的一串钥匙,钥匙顿时迸出了电火花。
富兰克林由此得到灵感,发明了避雷针。
避雷针先靠尖端的接闪装置,把闪电电流吸引过来,然后通过引线把电流引到接地体上。
这样就能使楼房免遭电流袭击了。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悬空寺经历千年仍然几近完好地展如今世人面前,向我们以及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考虑。考虑为什么在1400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照旧可以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不是今天的技术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太多地关注背后的东西,却独独忽略了眼前的责任。或许我们在研究古人的建筑方法,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伟大的文化骄傲之余,也应该继承他们朴素、纯洁、认真、踏实的心态。
在记录片里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历史学教授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们的成绩或许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许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将推翻他们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公元前1046这一个数字退出光盘,回味刚刚节目的内容,历史学,天文学,化学,这些都曾经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还记得五岁那年,还没有上学之前,外公问我的志向,我答复的是“清华历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时清华已经没有历史系,后己也选择了理科渐渐远离了历史,但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竟隐约感觉和20年前那种对历史、对知识的向往相似,假设那时我能看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科学纪录片,那是多好的科学启蒙,也许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轨迹,也许我如今做的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适宜自己性格的工作...现实中是没有也许的,天亮以后还要上班,还要重复我那体力劳动的意义大于脑力劳动的工作。希望我能遇见一个热爱科学与探究的孩子,能把这些dvd送给他,让我儿时的梦想可以延续...
《探索发现》观后感300字小学作文五篇

《探索发现》观后感300字小学作文五篇《探索·发现》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探索发现》观后感300字小学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探索发现》观后感300字小学作文五篇(一)这个暑假,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看探索发现,并写观后感。
我选了两个好看的,一个叫《长胡子的鸡》和《微观世界》听到长胡子的鸡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有点奇怪,鸡就是鸡,怎么会有胡子呢?原来这是一种油鸡。
不仅长胡子,腿上还有厚厚的毛。
这种鸡长的很慢,但肉质鲜美。
家养的鸡更本比不上。
微观世界是一个显微镜下的世界,它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昆虫。
我发现昆虫的生活其实也很丰富。
我看见了蚂蚁们在搬粮食,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
蚂蚁们急急忙忙的搬家了。
我看见两只相亲相爱的蜗牛拥抱在一起。
我看见一只贪吃的小蛾子,为了花蜜,而葬生于猪笼草。
我看见屎壳郎在推着粪球,粪球一次次滚落山,屎壳郎一次次的推上去,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令我们感动。
我还看见了两只甲虫为了一些露水而大打出手。
探索发现使我对大自然更深入的了解了,让我更喜欢这个世界。
《探索发现》观后感300字小学作文五篇(二)我怀着敬佩之情,看完了《探索与发现之秦始皇陵》。
这一集大概讲的是:秦始皇赢政为了显得自已功高天下,前后一共用了130万人民和工匠来兴建自己的陵墓。
介绍了秦始皇陵的地宫经及兵马俑的事。
秦始皇陵的地宫有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为30米,就像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宫城。
地宫里以水银灌为大江大海,以鱼油为蜡烛求明。
地宫里还收藏着许多奇珍异宝,而且有机关,为防盗墓。
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
国际历史学家都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陵墓,中国的秦始皇陵的地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陵墓。
”举世闻名的兵马俑是地宫的守卫。
整个地宫一共有3个兵马俑坑。
一号兵马俑坑是一个长方形,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是三个兵马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俑坑。
探索发现观后感

探索发现观后感《探索发现》是一部非常引人深思的纪录片。
在观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被其展现的探险精神和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所深深触动。
影片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考问题,例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等等。
影片以“探索者”为主线,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探险家和他们的故事来展示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从古埃及人艰难地穿越沙漠,到哥伦布的航海探险,再到现代科学家探索极地和深海,每一个故事都展示了人类无尽的勇气和智慧。
他们不畏艰险,不计代价,只为了揭开未知的神秘面纱。
影片中的这些探险家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英雄。
与此同时,影片还触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人类对于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我们与自然的联系逐渐变得疏离。
然而,正是自然提供给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才让我们有能力进行探索和发现。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才能继续进行探索和发现。
影片还提到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
在历史上,科学的发展常常受到宗教的限制和打压。
然而,科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和认识,它和宗教并不冲突,而是互补的关系。
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而宗教则提供了人类对于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同时也要保持对于宗教的尊重和理解。
在观看《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我被片中所展示的美丽的自然风景深深吸引。
例如,那些绝美的冰川和深海生物,它们的存在让人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时,我也感到人类的探索精神是无穷的。
我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是一种进步的动力,也是一种对于自身的认知。
总的来说,观看《探索发现》让我对于探索和发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纪录片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美的画面展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它提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例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我们个体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
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类似的优秀纪录片,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探索发现聚焦水准原点观后感

探索发现聚焦水准原点观后感水准原点是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一种基准点,用于度量和比较各种物理量和现象。
在科研工作中,探索和发现水准原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个原点,才能更准确、更科学地进行研究和创新。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探索发现聚焦水准原点”的讲座,深受启发。
从这场讲座中,我收获了以下几点体会:第一,探索自我,找到自己的“水准原点”。
在科研工作中,我们往往需要遵循传统理论或定量指标进行研究,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经验来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
正如演讲者所说的:“你要知道你是谁,你最善长的是什么,你的目标和价值是什么。
”只有找到自己的“水准原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创新思维和刻苦精神。
第二,贴近实际,关注社会需求。
科学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服务于社会、促进人类进步。
因此,我们的研究需要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需求,才能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影响力和价值。
在讲座中,演讲者以“水准原点”为例,介绍了它在工程、建筑、测量等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他强调:“发现小问题,解决大问题,服务于人类这一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保持谦虚,不断学习创新。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姿态。
演讲者提出:“在探索中寻找可能,不断进化创新,才能打造未来的精细化时代。
”他指出,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尊重前人的经验、理论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总之,探索发现聚焦水准原点是一种追求科学精神、热爱科研工作的生活态度。
它是一种追求真知、服务社会、促进人类进步的精神追求。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发现、探索、创新,才能在科研领域中持续取得成果和进步。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篇一:《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武当山——这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山,它在地球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与玛雅古建筑、埃及金字塔等许多业已消失或仅存遗迹的文明奇观共生共荣。
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圣地,一个中国版的梵蒂冈、麦加和耶路撒冷。
古往今来,八百里武当吸引了多少游客的目光,又有多少人被武当山的奇伟所折服,他们眷恋着这座大山,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朝拜了千年。
在这幅敬献给南岩玄帝殿的《道通天地》匾额里有众生内心的虔诚,真武信仰漂洋过海,在台湾生根发芽。
每年的九月九、三月三,台湾的进香团都会来武当朝拜。
这是一座绵延纵横而又大气磅礴的大山,它接纳着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芸芸众生。
大岳武当,共祈太和。
看完了《问道武当》,让我对原本并不了解的武当山更加了解了,武当山古建筑群还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武当山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例如,紫霄宫的雪景,太子坡等等。
篇二:《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我观看了《探索与发现》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
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的是恒山上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
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
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
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
”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
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
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发现观后感
探索发现观后感(一)
前几天,出于对考古的特殊爱好,我一口气看完了《探索发现·洋海古墓》系列的记录片,但遗憾的是只看了六集便匆匆打住,开始重新回到我的学习正轨,但终归是有些收获,这里便与各位可算是“奇文共赏”吧。
关于符号。
记得在翻开历史文化册时,当讲到文字时。
虽然与文字相差甚远,但如今回看这些符号与文字的区别,其实符号所蕴含的涵义要比文字多的多。
比如一个何字其甲骨文为,所代表的含义便是士兵荷戈而行(因而何和荷也属于古今字),盘问过往行人,而例如一个三角形符号蕴含的含义却可能是生殖的象征,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丰产就意味着一个部落能够存活下来,而生殖的优劣便意味着劳动力,而劳动力则关乎着生产力,因此远古先民便形成了原始的生殖崇拜,一个三角形符号便汇聚了这一切能量,从欧洲到亚洲,先民盼望着丰产,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于符号的第二点便是原始的神崇拜的形成。
如今再看那张大汶口的陶器符号,能看出其中由三部分组成,而这三部分最下面像山,中间则有点像缺月,最上面则像日,如果连接起来,其实便可能是天地的代表,因而那个陶器符号的含义很可能便是一种原始的天地崇拜。
古代的生产力落后,因而对于一些现象便无法解释而形成神的思想,从而形成宗教(但一直到希腊,由于殖民活动大规模开始,一些现象是既成的神系统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便逐渐延伸出自然哲学),其中便包括类似于萨满教这样的原始宗教,而萨满巫师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洋海古墓出图的一具骨骸,一具干尸皆后来被断定为巫师,而其墓中中则含有大麻等独有的随葬品,可见巫师的地位之高。
关于文化。
观看洋海古墓的第二个震惊之处便是其形成及其久远的东西文化交融。
大家皆知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拉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往来,而早在其1000多年前,洋海人在人种上首先便体现出欧洲人的类型,其次在装饰上体现出亚述以及欧洲文化痕迹,而在陶器上则体现出典型仰韶文化的特色,可谓中西方文化的神秘交融。
探索发现观后感(二)
“时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人们通常最普遍的认识误区之一。
看完《探索发现》节目后,我为好像“时间断裂”一样??神奇的海洋感到不可思议。
百慕大群岛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魔鬼三角区”,许多船只飞机都在这里沉没。
而科学家却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调查这里。
据介绍1981年8月,一艘名叫海风号的英国游船在“魔鬼三角”——百慕大海区突然失踪,当时船上六人骤然不见了踪影。
不料,时过八年,这艘船在百慕大原海区又奇迹般地出现了!船上六人安然无恙。
这六个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当时已失去了感觉,对已逝去的八年时光他们毫无觉察,并以为仅仅是过了一霎间。
当调查人员反复告诉他们已经过去了八年,最后他们才勉强接受这个事实,当日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时,他们无话以对,因为他们只感觉过了一会儿,似乎什么也没干。
实拍伦敦先人骨骼恐怖骷髅遍地芝加哥调查员卡尔〃戈尔曾查证过罗根与诺顿的讲话,他们确实在1954年参加一项气球比赛途中神奇地失踪,戈尔认为这气球进入了时间隧道。
“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瞬间,可在地球上却已过去了三十六年,相差很大。
”因此说,这是比地球时间慢的一条神奇隧
道。
类似上述的案例还可以列举许多,其共同点就是失踪者再现时时间变慢。
但是,也有失踪者感到时间变快的案例。
三名船员之一——来自美国缅因州的职业渔民柏狄〃米拿说:“我们什么也记不清啦,只知道当时起了场飓风。
我们当时扬帆出海,驶向艾路巴岛希望能捕到当地盛产的马林鱼。
然而忽然天色大变,转眼漫天乌云,电闪雷鸣,波涛汹涌,我们便立即将船向岸边驶去,这便是我所知道的所有经历。
我还知道的就是我们的船只搁浅了,当我们向那里的土人问起时,才知道今年是1990年。
最初我们还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我们是1966年1月6日出发的,原来打算出海捕鱼七天,没想到一去就去了二十四年!”其中研究人员阿列斯〃马苏洛夫博士认为:“这艘潜艇进入了一个时间隧道的加速管道。
然对它仍知之甚少,不过除此之外,无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至于在穿越时空之际,速度对人体有何影响,我们也知道不多,只知道对人体某些部位有影响。
那些船员竟在很短时间内衰老了五至二十年,却是我们前所未见的。
”船上最年轻的十九岁的提比〃保利维亚说他记得遇到1966年那场飓风前,他们还捕到一条金枪鱼。
当他们回到岸上后,当局派人上船调查,在
船舱冷藏库中真的找到了那条金枪鱼。
调查人员说:“这条鱼仍然十分新鲜,就好像是刚捕到的一样。
”英国政府曾查阅1966年记录,证实当年确有这么一艘帆船无影无踪了,原因不详。
尽管调查有极大的危险,许多人为了调查此时而失踪。
可科学家没有放弃,困难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他们仍然在探索着、勘察着、检测着、讨论着。
探索发现观后感(三)
这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山,它在地球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与玛雅古建筑、埃及金字塔等许多业已消失或仅存遗迹的文明奇观共生共荣。
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圣地,一个中国版的梵蒂冈、麦加和耶路撒冷。
-----------武当山
2500年前,正是一个叫尹喜的道人开启了武当的修道之门。
故事也就这样慢慢敞开:五龙祠是武当山有记载的第一座皇家建筑。
在历经了宋、元两朝后,它由祠升为观,后成为五龙宫。
八百里武当第一次成为了皇帝“告天祝寿”的道常因为他和武当道人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南岩石殿、古铜殿、古神道和清微宫。
武当山因此成为了与正一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在第四集中还讲述了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就是张三丰。
公元1552年,嘉靖31年,武当山北麓耸立起一座石牌坊“治世玄岳”。
这座由嘉靖题匾的牌坊,无疑使这个皇家道场的地位超越了龙虎山、茅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跃居于久享盛名的五岳之上,被视作“天下第一名山”。
这一年,嘉靖皇帝下令重修武当。
武当山因为历代明皇室的尊崇而抵达巅峰时期。
古往今来,八百里武当吸引了众生的目光。
他们眷恋着这座大山,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朝拜了千年,他们把内心的虔诚都浓缩在了这幅敬献给南岩玄帝殿的《道通天地》匾额里。
真武信仰漂洋过海,在台湾生根发芽。
每年的九月九、三月三,台湾的进香团都会来武当朝拜。
这是一座绵延纵横而又大气磅礴的大山,它接纳着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