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补充阅读

合集下载

石壕吏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石壕吏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2.朝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5.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6.选出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变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2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D.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古体诗。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23.全诗中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侧面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凶狠(蛮横、凶悍、)。

(3分)2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25.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26.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阅读答案石壕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的一首长诗,反应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以下是石壕吏阅读答案。

1. 石壕吏是如何被描述的?石壕吏是一位老实勤劳的农民,他的身上布满了疮痍和瘢痕,手上还有厚厚的茧子。

他愁眉苦脸地站在田埂上,把一只手插在腰间,另一只手拿着一把矮小的锄头。

他的头发和胡须都很稀疏,穿着一身简陋的衣裳,脚上还套着破鞋。

整个形象显得疲惫不堪,生活十分艰苦。

2. 石壕吏为什么要挖石壕?石壕是一种用于排水的工程,石壕吏挖这些石壕是为了保护农田,防止雨水泛滥。

唐代四川地区常年雨季较长,如果没有石壕的防护,农田就会被淹没,庄稼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因此,石壕吏挖石壕的目的是维护农田的正常生产。

石壕吏的生活很不容易,他每天都要劳作到深夜,早上又要起来干活。

他饮食简单,只有一碗稀饭和一些咸菜,从不享受任何奢侈的东西。

除了劳作,他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休闲娱乐,他的生活状态显得非常单调和沉重。

4. 诗中反映出了什么社会现象?石壕吏的形象反映了唐代封建社会中农民的苦难生活。

当时的农民地位低下,劳动强度大,生活水平低下,几乎无法享受任何福利,甚至连自己劳动所生产的农产品都很难得到。

这种社会现象在当时很普遍,诗中的石壕吏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5. 诗中的描写和表达手法有哪些?诗中的描写手法非常传神,通过对石壕吏的身体特征、生活状态和日常行为的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疲惫、贫困和孤寂。

表达手法上,作者运用了语言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同时,诗中的节奏明快,用语简练,节省文字,使整首诗有一种娓娓细语的感觉,让人倍感真挚和感人肺腑。

阅读杜甫的《石壕吏》—阅读题答案

阅读杜甫的《石壕吏》—阅读题答案

阅读杜甫的《石壕吏》—阅读题答案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完成1~14题。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八班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阅读第3页〔共4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役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7、本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描写 B.谈论 C.说明 D.记叙8、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9、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担心的情景。

10、以上这首诗是表达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11、《石壕吏》文体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项是什么?12、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13、《石壕吏》中说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1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残是: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一、诗歌鉴赏(一)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回答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诗题是“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两句的妙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石壕吏》,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走”_________;(2)“戍”_________;(3)“前途”__________。

6.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xx《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石壕吏xx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4、急应xx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5、独与xx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xx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xx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阅读答案《石壕吏》是中国现代作家丁玲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石壕吏的悲惨命运和对生活的渴望,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性的宽容。

以下是《石壕吏》的阅读答案。

一、作品背景1.1 文中的石壕吏是哪个时期的人物?文中的石壕吏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

1.2 作品背景是哪里?作品背景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军事前线。

1.3 作品中的石壕吏主要从事什么工作?石壕吏主要负责挖掘战壕、修筑防线等军事工作。

二、人物形象2.1 石壕吏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石壕吏是一个身材魁梧而十分勤勉的年轻人,他在战争中奋力工作,但生活却极其困苦。

2.2 石壕吏为什么被称为石壕吏?石壕吏被称为石壕吏是因为他主要负责挖掘战壕,维修防线等工作。

2.3 石壕吏的经历给他造成了什么影响?石壕吏的经历让他变得憔悴而苦闷,他渴望脱离战争的环境,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情节分析3.1 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故事开始,石壕吏正在战壕中工作,他因为一直不愿回家省下的银子被盗,导致家里的房子战火焚烧,妻子被日本兵奸污,孩子死亡。

石壕吏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绝望,并在石壕中痛哭。

后来,他因为体内的炮弹碎片引发了感染,而被送到工人医院。

在医院中,他和其他患者进行了交流,听到了别人的故事,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希望。

3.2 故事的高潮是什么?故事的高潮是石壕吏在医院中听到了其他患者的故事,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希望。

3.3 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故事的结尾,石壕吏在医院病情加重,却仍然怀着希望等待着。

他在疼痛中死去,留下了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四、主题思想4.1 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品的主题是对社会不公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探讨。

4.2 作品通过哪些细节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作品通过描写石壕吏的生活和经历,揭示了战争环境中人们的困苦和生活的艰难。

4.3 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人性关怀和人生关怀?作品通过石壕吏对于生活的渴望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表达了对人性的宽容和对生活的关怀。

最新石壕吏阅读答案

最新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1分)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课后练习题

《石壕吏》课后练习题

《石壕吏》课后练习题一、背景引入唐代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此时诗人杜甫正由洛阳经潼关而返华州,他途经石壕村,傍晚投宿于一老翁家。

老翁一家正为避难而准备离开,因吏差抓丁而急得一夜未眠。

这时,差吏的呼叫声又前时,老翁赶忙出门应付。

诗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感慨万分,写下了著名的《石壕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篇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

三、词语积累1、通假字(1)暮投石壕村:暮,通“暮”,傍晚。

(2)急应河阳役:应,通“充”,充当。

2、词类活用吏呼一何怒:呼,使动用法,“使……呼叫”;怒,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发怒”。

四、古今异义1、有孙母未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2、守备邺郡:守备,古义:应征;今义:守卫。

3、二男新战死:新,古义:最近;今义:全新。

4、存者且偷生:且,古义:姑且;今义:并且。

5、死者长已矣: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室中更无人:更,古义:再;今义:更加。

7、天明登前途:前途,古义:前行的路;今义:前进的道路。

8、老妪力虽衰:力,古义:体力;今义:力量。

9、急应河阳役:急,古义:赶快;今义:急躁。

10、幽咽似鸣蝉:幽咽,古义:形容声音细微;今义:形容声音低沉、沙哑。

11、听妇前致词:致词,古义:道歉;今义:说话或写文章时表达的意思。

12、天明登前途:前途,古义:路途;今义:未来的光景。

13、夜久语声绝:绝,古义:消失;今义:断绝。

14、其余唯破琴书云尔:云尔,古义:“云”通“而”,连词;今义:“云”是天空中的云朵。

五、重点句子翻译1、有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即“有吏在夜晚捉人”,译为“有个官吏在夜晚抓人”。

2、老翁逾墙走:“逾墙走”即“越过墙逃走”,“走”是“跑”的意思。

译为“老翁翻墙逃跑了”。

3、老妪力虽衰:“老妪力虽衰”即“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了”,译为“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翻译◆
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请问一下啊,你们这些官兵们,这个小小的城巿已经没有壮丁可供征戍了耶!官差们回答我,征兵的府帖是昨天晚上才发下来的,要我们征召十六岁的小丁入伍。

我说,十六岁的小朋友个子那么矮小,怎么有能力防守王沁郑?哎!肥肥壮壮的男孩,有母亲相送,而枯瘦的男孩就只能孤孤单单地无人告别。

天已经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小朋友们啊!擦擦你们的眼泪,不要把眼睛哭坏了呀!要是把身体给哭坏了,你们就只剩一身白骨,谁给你们收尸啊!这个世界终究是无情的啊!朝廷的军队在相州打仗时,大家都急切地盼望安史之乱能就此平定,谁晓得,皇帝那么胡涂,贼人那么狡猾,使得整个军队都溃散了。

不过没关系,国家现在正有充足的粮食,在旧京勤练士兵,戍守的时候须挖掘壕沟,而用不到水,平常闲来无事就牧牧马,差役是很轻的啦!更何况有王师的照料,待遇是很优裕的喔。

所以,送行的人也别哭得那么伤心,仆射们一个个都像兄长那样亲切,你们可以放心地让小朋友们当兵去啦!
1.诗中写人民遭受兵役之苦的诗句是,是通过表现的。

2.“中南绝短小,何以守王城”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况乃王师顺”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与《石壕吏》一诗比较,两诗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
1. 诗中写人民遭受兵役之苦的诗句是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是通过”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新安吏的答话表现的
2.自然引出后面对服役者那番劝慰的话
3.这里明确表示出诗人支持平叛的态度,诗人关切人民的命运,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反映了诗人虽充满深切同情,却又勉强中男放心入伍的矛盾心理。

4、两诗均暴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翻译◆
兵哥们好辛苦地在潼关的道路上跑来跑去,忙着修筑城池。

潼关的城池好坚固喔,大的比铁板还要硬,小的也有万丈那么高喔!请问一下潼关的兵伯伯阿,你们修筑城池是为了防备皮皮的胡人吗?兵伯伯邀请我下马参观他们的城池,指着每一座山,为我一一的介绍。

他说,潼关的地势很高喔,高到可以和天上的白云相连了,也很险要喔,连小鸟都不能飞过去喔!如果坏坏的胡人打来了,我们只要在这里守着,就不怕西都会有危险了。

而且潼关险要的地方,只能容纳一个人一辆车通过,他们的长戟根本不能挥动,我们只要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他们的千万大军了。

我说,哎呀!还是要小心啊!哥舒翰曾经在这里中了敌人的计,百万大军都被水淹死了,你们不要嫌我太唠叼,一定要记取哥舒翰的教训,可别重蹈覆辙了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