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2控制原理

合集下载

h控制原理

h控制原理

h控制原理
控制原理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输入信号来驱动系统行为的方法。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自动化、电子、通信等,以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所谓控制原理,即通过对系统的输入信号进行调节,使系统输出达到预期的状态或状态变化。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控制原理。

1. 比例控制原理:
比例控制原理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控制方法。

它根据系统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差异来进行调节。

控制器将输出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乘以比例系数,从而得到最终的控制输出。

比例控制原理适用于线性系统,能够快速实现对系统的控制,但对于非线性系统可能存在调节不准确的问题。

2. 积分控制原理:
积分控制原理是一种对系统进行长期调节的方法。

它通过累积系统偏差的时间积分来计算控制输出。

积分控制原理能够消除持续存在的偏差,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然而,积分控制原理可能会导致系统过调和或超调的问题,因此需要合理设置积分时间常数。

3. 微分控制原理:
微分控制原理是一种对系统进行快速响应的方法。

它通过对系统偏差的瞬时变化率进行控制输出的调节。

微分控制原理能够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但对于噪声信号可能会产生过度反应或不稳定的现象。

因此,在应用微分控制原理时需要适当设置微分时间常数。

控制原理是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掌握不同的控制原理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设计和调节各种系统,实现更高的控制性能。

了解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GD32E230开发标准教程【ch12】定时器与PWM输出 PPT课件

GD32E230开发标准教程【ch12】定时器与PWM输出 PPT课件
第十二章
定时器与 PWM输出
GD32E230开发标准教程
01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将GD32E23x系列微控制器的PA4引脚(TIMER13的CH0)配置为PWM模式0 ,输出一个频率为120Hz的方波,默认的占空比为50%,可以通过按下按键 KEY;对占空比进行递增调节,每次递增方波周期的1/12,当占空比递增到 100%时,PA4引脚输出高电平;通过按下按键KEY:对占空比进行递减调节 ,每次递减方波周期的1/12,当占空比递减到0%时,PA4引脚输出低电平。
实验原理
PWM输出实验流程图分析
由于TIMER13的CNT计数器对PSC_CLK时钟进行计数,而TIMER13_CAR等于599,因 此,TIMER13的CNT计数器递增计数从O到599,计数器的周期=(1/fpsc cLk)×( TIMER13_CAR+1)=(1/72)×(599+1)ms=(100/12)ms, 转换为频率即为 120Hz。
本章任务
任务提示: (1)配置PA8引脚浮空,使用杜邦线连接PA8和PA4引脚。 (2)编写函数实现占空比在一个较小值和较大值之间往复递增或递减循环, (3)在1s处理任务中调用占空比循环函数,实现呼吸灯功能。
原理
timer_channel output mode config 函数的功能是配置外设TIMERx通道输出比较模式。具体描述 如表12-10所示。
实验原理
timer_channel_output_shadow_config函数的功能是配置TIMERx通道输出比较影子寄存器功能。 具体描述如表12-12所示。
实验原理
当按下按键KEY3时,对占空比进行递减调节,每次递减50,由于 TIMER13 的CNT计数器递增计数从O到599,因此,占空比每次递减方波周期的1/12 ,最多递减到0%。当按下按键KEY时,对占空比进行递增调节,每次递增方 波周期的1/12,最多递增到100%。当按下按键KEYz时,占空比设置为50% 。

CH12输入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接口技术

CH12输入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接口技术
本章重点
1.键盘的基本工作原理 2.键的识别:行扫描法和行反转法识别原理 3.计算机的键盘子系统 4.扩展键盘扫描电路的工作原理 5.主机键盘接口的功能和构成 6.09H键盘中断处理程序对各类键的处理 7.16H键盘中断处理程序的功能
第12章 输入设备的工作原理与 接口技术
12.1 键盘的基本工作原理 12.2 键的识别 12.3 计算机的键盘子系统 12.4 键盘中断处理程序
D6 Caps Lock键 按奇数次为1,否则为0
D7 Ins键
按奇数次为1,否则为0
(2)对第一类ASCII码键
第一类键:ASCII码0-127 处理方法:
将系统扫描码转换为ASCII码 低位字节为ASCII码,高位字节为系统扫描码
(3)对第二类ASCII码键
第二类键:对应ASCII码128-255 处理方法:
;键号加1
;如未找到键为低电平的列线,则继续 ;键命令处理程序
;后续处理程序
2. 行反转法的原理
(1) 行线、列线分别接并行口,行线输出,列线输入; (2)列线输出读到的值,读行线输入的值; (3)根据读得的行值和列值确定闭合的按键位置。
例. 标号为5的键闭合: (1)在行线上输出0000B,读列线的值为1011B (2)在列线上输出1011B,读行线的值为1101B (3)行线和列线的值合起来为1101 1011B,即DBH是唯一 的,对应键5。

判 断 哪 一 个 键 被 按 下 的 流 程
PROG: MOV MOV OUT
FROW: MOV OUT ROL MOV IN CMP JNZ ADD DEC JNZ JMP
FCOL: RCR JNC INC JMP
PROCE: … DONE: …

宇通纯电动低压控制系统原理及故障处理

宇通纯电动低压控制系统原理及故障处理

底盘线束 120Ω 模块 CON3.6 CON1.2 CON5.7 CON6.5 CON5.10 CON6.2 CON2.5 CON6.9 CON2.4/7 CON2.17 CON3.3 CON4.13 CON1.16 主线束 132
602 607 WK NCH NCL 120Ω 仪表 JP2.1 JP2.16 JP2.15 JP3.1/2
WK NCH NCL
121 600 钥匙开关
21
低压控制电路STAR 低压控制电路STAR档 STAR档(自制单模块负控典型车型6115 自制单模块负控典型车型6115) 6115)
CON3CON3-D CON1CON1-D CON3CON3-B 封闭电器盒 电源C2/Z3 4/2 底盘线束 4/2 36路保险盒
仪表 CL1 CH1 A1 F-1 G-12 C-4 C-2 C-1 149
5
602 主线束 149 底盘线束 149
蓄电池
总火
CON3CON3-G 电磁式电源总开关 (封闭电器盒) 封闭电器盒)
123
149
15
低压控制电路ON 低压控制电路ON档 ON档(自制双模块双控典型车型6805 自制双模块双控典型车型6805) 6805)
CBH CBL CTH CTL
新能源监 控主机处
程序刷写 接口
19
低压电源控制电路( 低压电源控制电路(自制单模块负控典型车型6115 自制单模块负控典型车型6115) 6115)
封闭电器盒 常火电源C2 4 底盘线束 4 三六路常火 保险盒 607 主线束
5
电源翘 板开关
148
模块 CON3.6 CON2.3 CON1.1
封闭电器盒 电源C2/Z3 4/2 底盘线束 4/2 614 612 612 610 CL2 CH2 前模块 602 CON3.6 CON2.4/5/7 CON5.7/10/11 CON6.2 CON6.1 CON6.5 CON6.4 CON1.18 顶架线 六路保险盒 610 4/2 中央电器盒 F-1/2 I-1 A-5 C-1 616 顶架线 121 120Ω 仪表 JP3.1/2 JP1.1 JP2.1 JP2.15 JP2.16 JP1.24 JP1.25 CH2 CL2 614

国际象棋开局基本原理

国际象棋开局基本原理

国际象棋开局基本原理国际象棋开局也称“布局”,为对局的第一阶段,从双方棋子在棋盘上的原始位置开始;下面是有国际象棋开局基本原理,欢迎参阅。

一、夺取中心两位对局者坐到棋案旁,没有不想把布局走好的。

在对局开始前,双方的棋子都位于棋盘的底线和次底线上,这时能够触动的除了八个兵就是两个马。

什么是棋子的最有利位置呢?国际象棋棋盘中央d4、d5、e4、e5四个格子构成的正方形区域称为中心,也称“盘心”。

而中心正是整个棋盘这一战场的制高点,在双方战略上尤其是开、中局时的必争之地。

这样说的理由是:1、除了车以外,任何棋子在中心时能控制最多的格子,也即能发挥其最大威力。

2、位于中心的棋子能够最迅速地调动到两翼去,也就是说具有最大的机动性。

3、原始局面时中心是空着的,开局阶段战斗的主要舞台就在于此。

因此,有位棋艺理论家甚至说:“开局者,中心的争夺战也。

”正因为夺取中心是开局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所以白方第一步最为流行的是走1. e4(占领中心e4格,控制中心d5格)和1. d4(占领中心d4格,控制中心e5格),这两种走法都在不同时期风靡过,至今仍被广泛地采用。

进入20世纪后,1. c4(控制d5格)和1. Nf3(控制d4、e5格)也成了开局“常客”。

实际上,自1886年开创了世界冠军对抗赛历史一百多年以来,数以千计的该赛全部对局,都是以上述四种着法起步的。

如果一方让对方完全控制中心,那是非常危险的。

这里列举一局实战,是瑞典国际特级大师斯托尔别克与前苏联世界冠军鲍特维尼克的对局,白方在完全失去中心后惨败。

Stolberg, Mark Moiseevich—Botvinnik, Mikhail [E48]URS-ch12 Moscow, 19401. d4 Nf62. c4 e63. Nc3 Bb44. e3 0-05. Bd3 d56. Nge2 c57. 0-0 Nc6 8. c×d5 e×d5 9. a3 c×d4 10. e×d4 Bd6 11. h3 h6 12. b4 Re8 13. Qb3 Be6 14. Bd2 Qd7 15. f4 Bf5 16. Qc2 Be4 17. b5 B×d3 18. Q×d3 Na5 19. Ng3 Nc4 20. Bc1 Rac8 21. Ra2 Bf8 22. a4 Bb4 23. Nd1 Ne4 24. f5 N×g3 25. Q×g3 Bd6 26. Qf3 Be7 27. Qg3 Bf6 28. B×h6 B×d4+ 29. Kh1 f6 30. Bc1 Re4 31. Qd3 Ne5 32. Qb1 Rc4这局棋白方主要的错误在于没有对c4格和e4格进行有效的控制防御,使这两个格子被黑方控制,随着对局的进行,白方逐渐失去了对中心的控制权。

分子生物学 Ch12-tan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分子生物学 Ch12-tan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引物3
5、基因扩增的诊断
常采用Southern印迹杂 交定量法
关于多态性分析
基因组的核酸分子碱基排列顺序 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等位基 因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基因多态 性。
DNA多态性可分为位点多态性 和重复序列多态性两种。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1) DNA序列测定 (2)核酸分子印迹杂交 (3)聚合酶链反应(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PCR-SSCP 限切酶酶谱分析PCR-RFLP 随机引物分析 PCR-RAPD (4) DNA芯片技术
针对不同突变类型的基因诊断 技术
1、点突变的诊断 PCR结合点杂交 DNA芯片技术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
正常男性 先证者
142bp 99bp
女性携带者 胎儿绒毛样品
2、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
(三)基因表达异常的诊断 1、mRNA的定量分析 (1)相对定量
斑点杂交
RT-PCR (2)绝对定量
2、mRNA长度分析 Northern印迹杂交
RT-PCR
三、遗传病的基因诊断
1、直接诊断策略 2、间接诊断策略
(2)可使靶细胞变成稳定表达 目的基因的转化细胞;
(3)感染靶细胞后不扩散; (4)假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效率 非常高;
(5)不感染非增殖细胞。
4、安全性问题 (1)感染的可能性 (2)污染的可能性 (3)在靶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
(二)腺病毒载体 1、结构
E1A E1B L1~L5 E2B
E3
E2A
E4
(四)转染靶细胞的筛选和导 入基因的鉴定
1、选择靶细胞应考虑因素 (1)组织特异性细胞; (2)易获得、寿命长 (3)离体细胞易受外源遗传物 质转化;

通信原理CH12卷积码

通信原理CH12卷积码

(2,1,3)卷积码的树状图表示
12.2 卷积码的图解表示
树状图(续)——树状图分析:
第1个输入比特m1=0时,输出比特x1,1x2,1=00;
m1=1时x1,1x2,1=11。即从a点出发有2条支路(树
叉)可选:m1=0取上支路,下一节点mj-2mj-1=00 00
(为a);m1=1取下支路,下一节点mj-2mj-1=01
半无限矩阵表示
当第1、2信息比特输入时存在过渡过程
[m1 0 0]T1=[x1,1 x2,1]
[m1 m2 0]T2=[x1,2 x2,2]
其中, 1 1 T1 0 0 0 0
1 0 T2 1 1
0 0
12.3 卷积码的解析表示
半无限矩阵表示
把上述编码过程综合起来,可得矩阵表示如下
X= MG 其中,G为生成矩阵(半无限,矩阵的空白区元素均为0)
12.2 卷积码的图解表示
网格图(续)
支路上标注的码 状态
元为输出比特, 自上而下4行节 a 00 点分别表示a、b、
00 11
00 11
00 11
00
00
11
11
c、d四种状态。 通常有2N-1种状 b 01 态,从第N节开
11 00
11 00
11 00
始,图形开始重
10
10
复而完全相同 c 10
12.2 卷积码的图解表示
网格图
按照码树中的重复性,可得一种更为紧凑的图形表示
把码树中具有相同状态的节点合并在一起
状态
a 00
00
00
00
00
00
11
11
11
11
11

《管理学原理(斯蒂芬罗宾逊版)》ch12领导

《管理学原理(斯蒂芬罗宾逊版)》ch12领导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第12章领导理论•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刘邦论用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

”引自《史记·高祖本纪》•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3目录第一节领导的一般概述第二节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运用第三节领导决策•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4第一节领导的一般概述一、领导与管理*领导者与管理者*领导与管理*领导与领导行为*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工作环境)*领导=指挥、协调、组织、预测、决策、统率……•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5一、领导与领导者•领导(Leaders )——“他是我的领导”这里指的是领导者。

领导者有两种:居于领导职位的人;并不处在领导职位但对他人产生了影响力的人。

•领导(Leadership )——动词。

指的是指引、引导和动员他人行为与思想的过程。

•领导职能(Leading )——狭义。

仅指在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影响一个组织或群体的成员去实现目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6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一个有效的领导者能够有力地影响其下属,使下属现有的技能、才智和技术水平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而使组织取得更高的绩效。

•理想条件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是领导者,但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能成为领导者,尽管表面上他处于领导的职位,在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只要不能有效地发挥对他人的领导作用,他就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领导者。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不要作“老板”要作领导者说:”让我们来做”说:“去做”说:”咱们“说:“我”用指导的方式用逼迫的方式引发热诚和激情引起恐惧和躲避以信誉服众以权力压制人对下属循循善诱喜欢在下属面前逞威风承认下属也会有好主意自己永远是对的给予指示发号施令领导者老板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的差别激励、荣耀、勇气和贡献效率、系统、流程、标准经常用语期望、承诺指示、督促、鞭策进行方式愿望、价值观、企业文化预算、制度、管制、职权控制手段高低动人人、物、钱、信息、管理系统象领导能力(制度是人执行的)管理能力(制度的作用)项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9二、领导的内容和作用•下属和组织其他成员追随和服从某些领导人员的原因,在于他们所信任的领导人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11 控制原理
教学目的:掌握控制的内容、原则、过程;掌握控制的类型及其标准
重点:反馈控制
难点:如何在实践中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开篇案例】
哈勃望远镜的研制
经过长达15年的精心准备,耗资超过15亿美元的哈勃(Hubble)太空望远镜最后在1990年4月发射升空。

但是,美国国家航天管理局(NASA)仍然发现望远镜的主镜片存在缺陷。

由于直径达94.5英寸的主镜片的中心过于平坦,导致成像模糊。

因此望远镜对遥远的星体无法像预期的那样清晰地聚焦,结果造成一半以上的实验和许多观察项目无法进行。

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如果有一点更好的控制,这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镜片的生产商是Perkings-Elmer公司,使用了一个有缺陷的光学模板来生产如此精密的镜片。

具体原因是,在镜片生产过程中,进行检验的一种无反射校正装置没有设置好。

校正装置上的1.3毫米的误差导致镜片研磨、抛光成了错误的形状。

但是没有人发现这个错误。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与许多NASA项目所不同的是,这次并没有时间上的压力,而是有足够充足的时间来发现望远镜上的错误。

实际上,镜片的粗磨在1978年就开始了,直到1981年才抛光完毕,此后,由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完工后的望远镜又在地上待了2年。

美国国家航天管理局(NASA)中负责哈勃项目的官员,对望远镜制造过程中的细节根本就不关心。

事后航天管理局中一个由6人组成的调查委员会的负责人说:“至少有3次有明显的证据说明问题的存在,但这3次机会都失去了。


【讨论题】
1.什么是控制?说明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

2.如何设计良好的控制系统?
哈勃望远镜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一件事情,无论计划做得多么完善,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控制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出问题。

因此,对于有效的管理,必须考虑到设计良好的控制系统所带来的好处。

§1 控制的基本性质
一、概念――控制是组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检查和纠偏的活动或过程
二 、控制的必要性
1. 组织的复杂性(实现组织目标涉及方方面面)
2. 组织环境的多变性(手机市场)
3. 失误的不可避免性(小马的图纸→赫特)
三、控制的基本内容
1. 对人员的控制
在企业中,人的因素相当复杂,因此控制起来也相当困难。

例如:我在扬州出差
2. 对财务的控制――对资金运动的控制
3. 对作业的控制
(作业:指劳动,原材料等资源投入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转换过程)
(1)人员配备控制→通过人事选择和人事训练以有效控制组织内员工的非期望行为和态度 (2)人员行为控制→ 方法:①直接巡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以实现实时控制 ②对既往工作评价,绩效好奖励,差则纠正或处罚 (在企业中,人的因素相当复杂,因此控制起来也相当困难)
①防止错误的分配资源 ②及时提供经济活动的信息反馈 (例如:报销需领导签字;审计) 目的 生产控制
质量控制
原材料供应控制
库存控制
4.对信息的控制→①真实性 ② 有效性 ③速度
5. 对组织绩效的控制――能否达成组织目标及其程序
总结一句话:凡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都应纳入控制范围
三. 控制的基本条件
1.必须能够为需要控制的可变因素规定明确一致的标准
2.要有畅通迅捷的信息反馈渠道
3.要有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
四.控制原则
1. 重点原则――对关键因素做重点控制
2. 及时性原则→ ①未出现偏差,即能预测出偏差的产生,防患于未然(如生产线产生废品) ②一旦发生偏差,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 客观性原则――尽可能选择和制定客观的标准,以减少主观判断。

4. 灵活性原则――控制要有弹性,不能生搬硬套。

5. 经济性原则
6. 与组织特性相适应原则
①与组织结构相适应
②与领导方式相适应
③利于沟通
④能够被员工理解→否则会抵制
控制标准
经济效果 费用 比较
§2控制过程与关键控制点的选择
一. 控制过程
1. 确定控制标准:是对组织中的人、财、物及各种组织运作活动方式和内容等规定的量值界限(或尺度)
(1)控制标准内容
①时间标准――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的时间
②生产能力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格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如年产30万辆)
③消耗标准――一定数量的产品和服务所需消耗的限额
④质量标准――符合质量的要求
⑤行为标准――行为准则,包括:工艺规程,安全规程,岗位责任制
(2)要求
①明确
②适用
③稳定
④可操作性
2. 衡量绩效――根据标准衡量执行情况,把实际工作成果与标准进行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

要求:①系统全面检查为主③要有制度保证
②定期持续进行④抓住重点
3.进行偏差分析,找出原因
4.采取纠偏措施
二、关键控制点——能够显著影响计划或目标实现的因素
§3 控制类型
一、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分
正反馈——在检出目标差后,不是减少目标差,而是使目标差加大;
负反馈——检出系统实现状态与期望状态(目标)的偏差(目标差),并自动
出现某种减少目标差的反应,使系统的实现状态逐渐逼近其期望状态的过程。

注意:
①反馈信息要准确;
②反馈控制速度要快于被控制对象变化的速度;
③调节措施不能过度。

二、按控制点的位置划分
1.程序控制——在已知系统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前提下,预先确定控制变量的标准和程序;
如:车间质检卡
2.实时控制——通过监控实际正在进行的活动,保证目标的实施;
车间巡检;心电图仪;
3.跟踪控制
三、按控制方式分:
1.集中控制——在组织中建立一个控制中心,由它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加工、处理,并由这一控制中心发生指令,操纵所有子系统的活动。

例如:计划经济体制;教师工资制度
2.分散控制——构成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按局部最优的原则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而系统的最高层只是在其下级各子系统间起协调作用。

3.分层控制——把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结合起来的控制方式
高招:计划内;
计划外
四、按控制源划分
1.正式组织控制——在组织系统内,依明文规定的政策、程序并通过正式的组织机构来贯彻这些政策和程序。

内容:
①标准化——国标、行标、企标;
②质量标准化——ISO9000;
③人事控制;
④设备、物资控制——台帐
⑤信息
2、非正式组织控制——正式组织控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如:出工不出力;出勤不认真学习——所以需要非正式组织的规范、情感等来控制;
§4 控制的误区与控制的进一步完善
一、控制的误区
1.过分的控制——计划经济、户口等;
2.不恰当的控制点——只重视GDP增长,资源消耗太多;
3.责任制度问题——组织控制靠制度、机制;
如:政府治理、腐败
4.不公平的奖励——会引起抵触情绪;
例如:奖励领导得,责任下属担;
5.为控制而控制——多管局下来的,不控制显不出自己是领导;
二、管理控制的进一步完善
1.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围绕目标,用合理制度、机制
2.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控制——如质量控制TQC
3.采用目标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有目标
4.重视自我控制——Y理论,需组织文化;
5.加强对监督者的监控——谁来监督…
6.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控制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