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重点介绍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哲学学科,它涉及到审美经验、审美评价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问题。
美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视觉艺术、音乐、文学、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美学的目的是探讨美的本质及其相关原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美学原理的分类美学原理可以分为形式原理和内容原理两大类。
形式原理形式原理是指影响艺术作品美感的外在形式因素。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称与平衡对称和平衡是美学原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艺术作品中,对称和平衡可以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绘画中,一个图像的左右对称可以使观者感到平衡和稳定。
色彩运用色彩是艺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
不同的颜色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空间构成艺术作品中的空间构成也是影响美感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的构图和空间布局,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空间感。
例如,在绘画中,透视法可以让画面更具立体感。
内容原理内容原理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主题等内在因素。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情感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形象、色彩、音乐等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
例如,一幅画作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选择来表达出快乐、悲伤等不同的情感。
传递思想艺术作品还可以通过视觉形象、情节等来传递一定的思想。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故事情节来传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反映社会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象、问题和价值观念。
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社会。
美学的价值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美的享受和提升生活品质通过学习美学,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美的体验可以提升人的情感和精神境界,使生活更加有意义和丰富。
创造能力的培养美学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
艺术作品中的创作过程和思维方式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人们的智力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美学原理重点范文

美学原理重点范文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创造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人们对于美的形式、结构、内容、表现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美学原理重点包括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审美观赏、审美创造和审美教育等方面。
首先,美的本质是美学原理研究的核心之一、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美进行探讨,提出了多种理论,如客观理论、主观理论、客观主观统一理论等。
客观理论认为美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如形式美、色彩美等。
主观理论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情感和意识的产物,如情感美、思维美等。
客观主观统一理论认为美既有客观的属性,也有主观的感受。
其次,审美经验是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在审美经验中,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形式、结构、内容等方面得到美的愉悦和满足。
美学家通过对审美经验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规律和原则。
第三,审美观赏是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审美观赏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美的对象进行欣赏的活动。
在审美观赏中,人们通过对于美的对象进行感知和思考,获得审美的快乐和满足。
美学原理研究了审美观赏的规律和方法,如审美注意、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等。
第四,审美创造是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创造是指人们通过对于美的对象进行改造和再创造的活动。
在审美创造中,人们通过对于形式、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创造,产生了艺术作品、设计产品等美的对象。
美学原理研究了审美创造的方法和技巧,如形式创造、意义创造等。
第五,审美教育是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对于美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美学原理研究了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如培养审美情感、培养审美判断等。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重点包括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审美观赏、审美创造和审美教育等方面。
它通过对于美的本质和美的创造方法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规律和原则。
美学原理的研究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还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原理 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难点解析一、美学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二、美的本质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三、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
四、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五、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
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美学原理重点内容

美学原理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①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
它的这种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是主观的。
黑格尔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克罗齐的美学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②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他肯定了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达芬奇认为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荷迦兹、博克、狄德罗的美的观点也都承认了美的客观性。
③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他的、见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出现以前的最高水平。
但他对美和生活的本质的理解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在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辩证法。
因而,也具有缺陷。
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枝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朱光潜提出,说琴声在枝头上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的是机械唯物主义。
琴声的发生既要有琴,又要有琴声的手指,总之,要主观与客观统一,那就是美。
3、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先秦时期,墨子、孔子、孟子、荀子等都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是有功力性的。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②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以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从风格上研究美三个方面来看。
所有这些关于美的创造的理论,不仅接触到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而且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还不能科学地全面地解释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往往夸大艺术家的个人天赋和灵感作用。
③结合现实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有其独特性,与西方美学史有很大的不同。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
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
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
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
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
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图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产生和鉴赏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认知和理解。
美学原理是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它研究美的规律和原则,探讨美的形成、表现和欣赏的规律性。
本文将从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的概念及其属性、美的表现形式和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美学原理知识点的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美学主要是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包括对美的本质、产生和鉴赏等问题的探讨。
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强调了美的理念和观念的重要性,认为美是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完美之物;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在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的客观现象,对美的观念和体验是基于感觉和理性的统一。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美学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老子》、《庄子》到《诗经》、《论语》等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美的思考和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美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东方美学的一部分。
近代以来,美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和启蒙运动,为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美学开始与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学科体系。
19世纪以来,包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美学思想家陆续提出了各自的美学理论,例如康德的审美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等,这些理论对美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的起源和发展,彰显了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美学理论体系。
二、美的概念及其属性美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其属性涉及到物体、感觉、认知和情感等方面。
美的概念的形成和属性的解释,是美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根本属性和特征,它是美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不同的美学思想家对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出版《美学》(Äesthetik)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创立。
鲍姆加通也因此在美学史上被人称之为“美学之父”。
2.中国的美学:近代:(1)王国维的观点:境界说。
著作:《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2)蔡元培的观点:以美育代宗教,推行美育。
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1)朱光潜的观点:美在意象。
著作:《诗论》、《谈美》、《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如:“花是红的”这里的“花”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对象,而“花是美的”这里的“花”则是客观自然景物与人的主观情思相交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
(2)宗白华的观点: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出发,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
《美学散步》如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3)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3.什么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人。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如歌唱艺术(阿炳《二泉映月》),如安格尔的名画《泉》。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如:三寸金莲、环肥燕瘦、古代的长辫、非洲人以黑为美……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1.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
柏拉图开创了西方美学史上美的本质、美的本体论研究的先声。
2.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界的四派(1)蔡仪:客观论美学。
蔡仪认为,事物的美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欣赏的人而存在,而决定事物之所以美的关键是客观事物的典型性。
何谓典型呢?蔡仪认为就是事物的个别性中显现的种类的一般性(他的典型论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不同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形象。
)。
缺陷:把美学缩小为被动的反映论,完全否定审美主体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机械性。
(2)吕荧、高尔泰:主观论美学。
吕荧、高尔泰认为,美是人的主观观念,客观的美不存在。
缺陷:把美全部归结为主观,不符合审美的实际。
(3)李泽厚:实践论美学。
20世纪50年代,李泽厚提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李泽厚受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启发,提出从”自然的人化“来解释“美”的客观社会性的形成和统一,认为“美”就是这样一种在人类实践即人化的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客观的社会属性。
缺陷:在具体解释过程中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承认美的具体形象性,但把美产生的最后根源或前提条件(实践)与美的本质混为一谈;脱离活生生的审美现实,忽视感性个体的审美活动的当下生成。
(人化并不都是美的)(4)朱光潜:主客观统一论美学。
朱光潜提出“物”(“物甲”)与“物的形象”(“物乙”)的区分,物甲是纯客观景物,物乙是物甲在人们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
而“美”就是这个“物乙”即“物的形象”。
优点: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都是情景的契合,都离不开人的创造);认为美的社会性与审美主体相关,对美的社会性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3.审美意象的特点:(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2)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如: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3)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如:王夫之说的“如所存在而显之”、“显现真实”(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使人产生美感。
如:王夫之所谓的“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的美感)。
4.审美意象与审美活动的关系(3点)(1)审美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2)审美活动是一种渗透着人的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在这种意向性活动中,审美意象得以产生,美感得以形成。
(3)在意向性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不是纯粹主观的,它必然受到外界景物的触发。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1.什么是审美体验?(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1)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2)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审美体验与认识活动的区别:)①美感(审美体验)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对象世界)来研究。
②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
③美感(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而认识则是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了分割。
④美感(审美体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华奕照耀,动人无际”,这就是美,而认识则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灰色的,乏味的。
2.审美态度(获得美感的主观前提)(1)审美态度是一种与实用、功利态度的距离。
如对待一棵古松树,商人见出它的经济价值,植物学家见出它的科学价值,画家才见出它的审美价值。
(2)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超越实用眼光,与功利拉开距离心理距离是指审美主体必须与使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布洛的“心理的距离”理论做了介绍。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最不畅快的事。
呼吸不灵便、路程被耽搁,固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忙脚乱地走动,以及船上的乘客们的喧嚷,时时令人觉得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尤其使人心焦气闷。
船像不死不活地在驶行,茫无边际的世界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也只能做到镇定的程度。
但是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
你暂且不去想到它耽误了程期,不去想到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你姑且聚精会神地去看它这种现象,看这幅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
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
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犹豫不易决定。
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么?”3.移情、移情说(1)所谓“移情”,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2)移情说的代表有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
(3)移情的作用:移情作用的核心是物我同一、是审美意象的生成,移情作用是一种能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美感活动。
4.意识与无意识(1)个体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美感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艺术创造的动力也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就是人的本能的欲望,也就是性欲。
理解:1、内容:(1)个体心理的三结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2)无意识层面的主要成分是力必多(Libido),即性欲。
力必多转移的三种途径:梦、白日梦(幻想)、艺术想象。
所以说无意识中的性欲是美的源泉。
(3)文学艺术体现了人的深层的无意识欲望:俄狄浦斯情结。
2、缺陷:(1)把人的无意识归结为人的被压抑的性本能和欲望,把美感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归结为这种性的本能和欲望,这是非常片面的。
(2)把对病态心理的研究扩大到全体人类,而成为人类心理的普遍结论,这也是不对的。
(2)集体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把研究的视角从个体的精神发展移到人类的系统的精神发展,把艺术创造和世界历史的动力归之于“原型”、“原始意象”。
理解:1、内容:(1)集体无意识,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它不是由个体习得的,而是完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最普遍的人类思想。
(2)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始意象或原型,如“阿尼姆斯”原型,是每个女人心中都有的男人形象,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成份。
在遇到像自己的阿尼姆斯的男性时,她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即女性心中的“白马王子”)。
“阿尼玛”原型则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即男性心中的梦中情人)。
(3)艺术家受集体无意识的驱动,艺术作品创造的源泉在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始意象。
2、缺陷:(1)“原始意象”说只是一种推断,无法科学证实。
(2)过分夸大远古人类的生活经验(原始意象)对后代人类心理的影响。
(3)抹杀艺术创作的个性和个性风格,违背艺术史的历史事实。
5.美感的特点: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1)无功利性①美感的无功利性,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没有直接的实用功利的考虑,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②美感的无功利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事物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把它凝结为一个审美意象。
如:作为一个艺术欣赏者,面对梵高的《向日葵》,我们不是为了把它当做投资的商品,我们也不是为了要吃它上面的葵花籽。
(2)直觉性①美感是一种审美直觉,它超逻辑、超理性,它是对本真的生活世界的完整把握。
如禅宗的“悟”、中国古代诗论的“品味”、“性灵”、“神韵”。
②审美直觉渗透着知识、理性,沉积在审美主体身上的历史、文化、知识必然要渗透都美感活动中。
如: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