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合集下载

日语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

日语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

B. 具体形式 1. 拟声词、拟态词的翻译 2. 外来语的翻译 3. 人称代词的翻译 4. 指示词的翻译
5. 形式名词的翻译 6. 成语的翻译 7. 谚语的翻译 8. 习惯语的翻译
(二)句子层面
A. 抽象形式 1. 顺译 2. 倒译 3. 分译与合译
4. 意译 5. 加译 6. 简译 7. 变译
B. 具体形式
1. 使役句的翻译 2.被动句的翻译 3. 复杂长句的翻译 4. 敬语的翻译
3)具体性引伸
例:おい,きみ。きみをまじめな青年と信用し,金 錢を扱う重要な地位につけた。それなのに,それ を裹切り,気の遠くなるような額の使い込みを やった。
译文:喂!你!我相信你是一个正派的青年,把你安排 到管钱的重要岗位上,你却辜负了这些,用掉了令 人难以置信的巨额款项。
4.转换词语 5.正反表达
日语翻译(日译汉)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总结
一. 翻译理论
(一)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一种深入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学习的过与交往。
(三)翻译的标准
➢ ➢ ➢
➢ 化:即“化境”,不生硬牵强,保存原味。
(四)翻译的原则
1.对比原则 2.神似原则 3.汉化(或日化)原则
译文:但是,本性单纯的托尔斯泰并不满足这种生活, 内心向往着健康、纯洁的爱情。
2)抽象性引伸
例:今は林立した高层ビルが駅の周りを幾重にも取 り囲み,切符売り場の前の広場の辺りに,地下道 が張り巡らされて,冷たい変な臭いのする商店街 になっている。
译文: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把车站围了好几层。 售票处前面的广场附近布满了地下通道,已经成了 冷清且怪味四溢的商店街了。
(五)翻译的过程
1.充分准备 2.吃透表层 3.捕捉寓意 4.自由表达 5.修改校对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跨文化活动,是通过语言转换来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日趋全球化,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需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翻译理论是从学术层面对翻译现象进行分类、解释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提供各种公式、方法、原则和规则等,以便于进行准确、标准和符合语言习惯的翻译。

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等。

等价理论是翻译理论中比较主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在翻译中需要寻求同等意义或近似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上达到一定的匹配度,从而使译文意义不失真、不失真实、不失健康和不失文采。

等价理论的核心是翻译中需要双重转换:语言之间的转换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相对于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则更加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它通过考虑翻译对读者的影响和作用来决定翻译取舍。

即使在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某些方法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实践的实效性成为评价翻译品质的核心标准。

文化转换理论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通过翻译者的思维活动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相转换。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不仅需要翻译者有优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转换的思维观念和技巧。

翻译实践是通过词汇、语法、语义、上下文等多种手段将原文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实践上,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技术素养、翻译规范等。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实践并不等同于语言的传递,因为翻译的本质是作为中介创建并解决两个文化或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翻译需要翻译者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

因此,好的翻译一定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翻译。

翻译者需要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方法和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相互交织着的。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术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翻译理论。

1.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和观念的转移。

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 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文字。

译者应当有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3. 统一性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应进行大幅度的改动或添加,而应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4. 语际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主张翻译应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5. 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仅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

文学翻译理论也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6. 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追求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的翻译。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日译汉翻译

日译汉翻译

日译汉翻译日译汉翻译是一种将日语文本翻译成中文的语言转换过程。

随着中日之间交流合作的不断增加,日译汉翻译在国际交流、商务合作、文化文学交流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帮助读者了解日译汉翻译的一些基本要点。

1. 翻译理论与方法在日译汉翻译中,翻译理论和方法是基础和指导。

翻译理论的研究包括功能对等翻译理论、《金刚经》翻译论、失当翻译理论等。

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加译等。

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目的和读者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2. 翻译技巧与策略翻译技巧和策略对于完成高质量的日译汉翻译工作至关重要。

常用的翻译技巧包括掌握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语言工具、词汇精确匹配等。

翻译策略包括上下文重构、语境转换、保留涵义等,帮助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文化背景与语言环境在进行日译汉翻译时,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符合读者的需求。

翻译者需要熟悉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语言特点,融入到翻译中,同时还需要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和特点,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读者的习惯和理解。

4. 技术和工具的应用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对于提高日译汉翻译的效率和质量非常重要。

翻译工作者可以使用翻译软件、在线词典、术语数据库等工具,辅助翻译过程中的词汇查找、语言对比等操作。

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日译汉翻译的需求。

5. 翻译实践与经验在进行日译汉翻译之前,有一定的翻译实践和经验对于提高翻译质量非常有帮助。

翻译者可以参考其他经典翻译作品,了解不同领域的翻译要求,并尝试进行实际的翻译练习和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总之,日译汉翻译是一门复杂而有挑战的语言转换过程。

翻译者需要掌握翻译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理解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并应用技术和工具。

通过不断的翻译实践和经验积累,翻译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更好地满足中日交流合作的需求。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而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技巧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的是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而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

下面将介绍一些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功能在进行翻译时,首先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功能。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对原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弄清楚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以及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意思。

只有深刻理解原文的功能和意图,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加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2. 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习惯在进行翻译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习惯。

不同的读者群体可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因此翻译人员要灵活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对目标读者的背景和需求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

3. 保持原文意思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原文意思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保持对原文的尊重,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气,使译文在表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这对于保持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非常重要。

4. 灵活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5. 不拘泥于字面意思,注重表达的功能和效果在进行翻译时,要注重表达的功能和效果,而不拘泥于字面意思。

有时候原文的某些表达方式在目标语言中可能不太合适,这就需要翻译人员根据译文的功能和效果进行灵活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这种灵活性和变通性是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技巧的重要内容。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强调的是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文的意图和功能。

在进行翻译时,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功能,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习惯,保持原文意思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灵活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注重表达的功能和效果。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是一种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该注重功能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意图。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该根据目标受众和目的来调整翻译策略,以实现最佳的功能翻译效果。

1. 理解原文意图:在进行翻译之前,首先要对原文的意图和目的进行深入理解。

这样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语义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将其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2. 适应目标受众: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受众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该考虑目标受众的语言背景、文化差异和专业知识,以便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和语言风格,以符合目标受众的习惯和理解能力。

3. 重视语境:语境是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需要将原文的语义和情感的表达转换到目标语言中。

翻译者应该注意原文中的上下文信息、词义和语法的使用,以便在翻译中进行恰当的选择和调整。

4. 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当原文中存在语言障碍或文化难题时,可以考虑使用意译、借译或添加解释的方法来保持信息传达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5. 注重译文的流畅性:翻译不仅仅是字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注意句子的结构、语法和语言风格,以确保译文读起来通顺、自然,并且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习语表达。

6. 不拘泥于结构和语法:语言是一个活动的系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该具备灵活运用语法规则和结构的能力,以便在不拘泥于原文结构和语法的保持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不仅注重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更强调翻译的功能和目的。

通过深入理解原文意图,适应目标受众,注重语境,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以及不拘泥于结构和语法,翻译者可以实现更好的功能翻译效果。

专业的语言翻译理论

专业的语言翻译理论

专业的语言翻译理论语言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能够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翻译成为了一项越来越受重视的专业领域。

本文将以专业的角度,介绍语言翻译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翻译的定义和作用语言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在国际交流、商务活动、学术研究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翻译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各领域的跨国合作。

二、翻译理论的分类翻译理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流派: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理论。

1. 等效理论等效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追求在目的语言中传达出与源语言相同的意义和效果。

这种理论强调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要保持两种语言之间的等效性,使译文具有与源语言相同的效果。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根据接受者的需求和情景,调整译文的形式和内容,以传达源语言的目的和意图。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同时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3. 目的理论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某种特定的效果,通过翻译来实现特定的目的。

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对翻译目标的思考和理解,以此来确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哪种翻译理论,都需要依赖一些基本的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翻译原则:1. 信实原则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意图,不能随意增删或改变原文的信息。

2. 通顺原则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以使译文通顺自然。

3. 文化适应原则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调整和适应,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环境。

4. 语法准确原则翻译应该遵循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保证译文的语言结构正确。

五、专业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作为一名专业的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技巧:1. 语言能力:掌握专业的目标语言和源语言,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2. 文化背景: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能够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例1.两个表面之间进行摩擦后,摩擦表面的材料温度会升高。

[译文] Any friction between two surfaces will result in a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material.例2.假使生产过程没有实现自动化的话,生产率就不会这样大幅度的增长。

[译文] Ha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not been made an automatic one,the productivity wouldnot have increased so greatly.例1原文中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是通过词汇形式“后”来表述,而在译文使用一般将来时来描述这一时间范畴,这样从词汇到语法的转换完整地表达了原文要传达的时间概念和语义逻辑关系。

例2原文用“假使没有……就不会”的词汇形式表达假设发生的某种情况及其相应的后果,可是在英译时,这个语义是没有办法用词汇形式表达,只能考虑层次转换,求助于英语语法中虚拟语气表达形式。

2.范畴转换范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形式的脱离,是在不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之间自由的转换。

范畴转换可以细分为四类转换: 即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转换。

(1) 结构转换( structural shifts)。

顾名思义,结构转换就是语言结构上的变化,如一种语言是“主语+谓语+状语”,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就必须转换成“主语+状语+谓语”的结构。

常见的结构转换有:主、被动语态转换;肯定、否定结构转换;英语句子的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t)与汉语句子的主题突出(topic-prominent)之间的转换等。

例1.检测员把机器表面以足够大的放大倍数复现出来。

[译文] A machine surface was reproduced to a large enough magnification by the inspector.例2. 能用塑料,为什么还要用木料?[译文] Why use wood when you can use plastic?在例1中,汉语中主动的把字句变成英语中的被动句,改变了原文的主谓结构。

例2中原文的状语从句在译文中被后置了。

例3.已知物体的重量和比重,就能求出其体积。

[译文] Given the weight and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a body , we can calculate its volume.英语是“主语突出性”或“主词突出性”语言(subject- prominent),其基本句法框架是“主—谓”结构框架;汉语是“主题突出性”语言(topic-prominent),体现的是“话题—说明”(topic-comment)的关系结构框架。

因而,出现在句首(主语位置)的成分不一定就是动作的施动者,可能是某个问题某件事。

有时为突出话题,汉语干脆省略主语,变成无主句,如例3的原文。

在英译过程,必须根据原文的语义,改变句子结构,增加主语(we),以满足英语基本句法要求。

(2) 类别转换( class shifts) 。

按照韩礼德的定义,类别是根据其在相邻高一级单位结构中的作用而划分的特定单位成分的组合。

当译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就产生了类别转换,如汉英翻译中常见的词类转换。

例1.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方法的开拓者。

[译文] Nightingale pioneered modern nursing methods.例2.蓝图的尺寸和比例必须正确。

[译文] The blueprint must be dimensionally and proportionally correct.词类转换可以打破原文词句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的表达通顺、自然,如例1中的名词“开拓者”到动词“pioneered”的转换;例2中的名词“尺寸”、“比例”到副词“dimensionally”、“proportionally”的转换。

(3) 单位转换( unit shifts) 。

单位转换是指源语中某级上一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

也就是指在句子,分句,短语,单词和语素五个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

在翻译实践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前四种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

例1.液压油中存在颗粒物,会加速系统的磨损。

[译文] The solid particles in hydraulic oil will lead to accelerated wear-out of the system.例2.一个物体,即使其内部运动是看不见的,也可能是热的。

[译文] An object may be hot without the motion in it being visible.上述例句里的原文中的分句分别转换为名词性短语和介词短语,彰显英语表达的简洁性。

(4) 系统内转换( intra-system shifts) 。

系统内转换是指源语与目标语具有结构形式基本对应的系统,但在翻译中又需要在目标语系统中选择不对应词语。

如,《汉英医学大辞典》中,“风、寒、暑、湿、燥、火”这6个中医术语的英译分别为“wind, cold, summer heat, damp, dryness, fire”。

译文在形式上,除“summer heat”外,基本与原文对应,这种英译,仅符合中医里所指的“六气”,而未能译出“风、寒、暑、湿、燥、火”中医术语的真实内涵“六淫”之意。

按“六淫”内涵译为“unusual wind,unusual cold,unusual summer heat,unusual damp,unusual dryness, unusual fire”,形式上就缺乏对应。

系统内转换在有文化特色术语英译中,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能够揭示术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3.1.2 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核心。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在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 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时也是不应该追求的。

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 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

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人类行为活动,并且是有很强目的性的人类活动。

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威密尔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与以前的等值翻译理论相比较,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在威密尔的翻译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她用信息传递(message transmitters) 来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

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 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那么目的从何而来? 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 initiator)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

发起者(如果译者自己译了一本书送去出版,这名译者就同时兼任了发起者) 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

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