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史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引擎和成果体现。
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的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论文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这篇论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我们将深入研究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
论文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
这篇论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中国在古代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论文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这篇论文将讲述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我们将探究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政治互动的贡献。
论文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这篇论文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包括其规范、变迁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及家族的影响。
论文五: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这篇论文将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古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文六: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这篇论文将探讨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现代化进程。
我们将分析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这些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以上是六篇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题目,每篇论文都将在800字以上详细讨论相应的主题。
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关于历史的议论文

关于历史的议论文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岁月会沿着历史的车辙见证一个民族的崛起,这一切,历史会告诉未来!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历史的议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历史的议论文篇一什么是历史呢?或许你会说,历史是朝代的演变,是时间的推移,是一个又一个激烈的战事……然而,历史并非复杂。
在故宫里,我就看到了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
望着那又宽又广的故宫广场,那精致华美的小石桥,那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我不仅感叹了:这就是美丽的皇宫么?真是大气!可为何那时的中国政府缺少了这几分豪迈与阔气?怎会如此腐败?我的脑海里掠过让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鸦片战争……想到这里,我深深地叹了口气。
走进故宫深处,鳞次栉比的宫殿立刻呈现在眼前:木制的窗子,华丽的内设,那现代人看来已过高的门槛,一切都透出了清谧。
我的思绪又一下子被拉回了唐代。
唐代是粗犷的,却一点也不杂乱无章,洋洋洒洒、舒舒展展地纳入了细密,交织成一曲壮丽的乐章。
似乎总有千年不枯的吟笑,妩媚迷人的娇嗔,激情迸发出来,好象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此情此景,人间能得几回睹?唐代这分豪壮,就这样隐隐地显露出来。
再往里走,就到了皇帝上朝的大殿前了。
我不由得为之一震:难道,这就是皇帝的座椅?怎么和想象中的相差如此甚远?单单一张龙椅,孤伶伶地立在大殿中央,莫非太过于凄凉了。
这古色古香的龙椅,这痕迹斑斑的青铜鼎,就是组成中国的零件吗?我眼前似乎浮现出皇帝正襟危坐的样子,当宫中歌舞升平的时候,当朝中官员只顾饮酒作乐的时候,当厚厚的奏折堆了一叠又一叠的时候,有谁想过,百姓们受到了怎样的欺凌啊!当时宫中的人竟然这样愚昧!!时光仿佛穿梭着,“吾皇万岁”的声音又在我耳边响起,像飘在浩淼深邃的天空,显得渐渐空虚了。
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似乎恍然大悟:历史不就在这里吗?没错,历史就隐藏在龙椅上,青铜鼎上,油漆已脱落的门柱上。
我看到了历史,我感觉到了历史!我明白了,仅仅一个朝代,一段时间,是不能代表什么的。
历史论文参考

历史论文参考历史论文参考历史论文参考篇1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他们“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
人们惊叹于他们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阔的经营领域,并为他们创造的晋商文化所折服。
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进取敬业的精神是晋商之魂;为世人所赞叹的大院文化、会馆文化、票号文化等,如今已成为山西乃至中华民族丰富历史文化的瑰宝,倍受世人瞩目。
晋商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因晋商的推动而形成、发展、繁荣的山西地方戏曲至今仍在三晋大地上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山西素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明清时期,戏曲演出非常盛行,经久不衰,而且戏种丰富,有梆子腔、太谷秧歌、眉户戏、碗碗腔等多种地方戏曲,其中以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梆子最为著名,流播广远,并且对华北地区的其他地方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促成了明清及近代戏曲艺术的繁荣。
追根溯源,山西地方戏曲的形成、繁荣与晋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的戏剧研究者认为二者的发展是同步的:“山陕商贾发迹于明,兴盛于清,衰落于民国。
梆子戏亦形成于明,盛行于清,衰落于民国。
”山西晋中地区有句民谣也揭示了晋商与戏曲艺术的密切关系:“祁太溜子,蒲州戏子。
”“溜子”指钱铺、票号,代指晋商。
而晋南蒲州地区的戏曲演员众多,被称为“戏窝子”。
民间将这二者连在一起,可见其关系非同一般。
正是由于许多富有的晋商对戏曲情有独钟,积极出资请班唱戏、承办戏班,支持戏曲演出,才使得许多蒲州籍的戏曲演员红极一时。
晋商爱好戏曲,除个人兴趣外;与“演戏酬神”习俗密切相关。
“演戏酬神”是山西人纪念、供奉关羽的一种形式,是流行于晋商中的商业习俗。
关羽是山西解县人,从明崇祯年间开始,被尊为“关夫子”,成为武圣人,备受朝廷及民间的尊崇。
人们对其顶礼膜拜,为其广修庙宇,其中关羽家乡解州的关帝庙被奉为“天下第一武庙”,与曲阜的孔庙齐名。
由于是同乡,山西人对关羽自然更加崇拜,奉为保护神,县县建有关帝庙。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历史小论文主要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根据历史事件撰写的论述性文章,历史小论文包括论点、论据及论证三部分,缺一不可,论点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感悟来拟定,确定论点后,就要整理相应历史资料作为论据,以这些论据来论证论文观点。
下面学术堂整理了6篇历史小论文范文供参考。
历史小论文范文一:论文题目: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关乎政治、文化、学术的公案由汉至今两千余年,对此评说不绝于史,众说纷纭有秉承儒学传统口诛笔伐者,认为这是秦始皇个人暴政的体现,是秦始皇个人的偶然冲动行为,几乎也是教科书的一贯定论也有对此存疑认为是夸大其事者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及许多学者的有关评论,整理出浅要观点。
一、史学界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自秦末汉初,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成为学术界和民间广泛用词:汉语大词典》对其解释为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蟠书坑儒史学大家剪伯赞先生的:秦汉史》专着作这样的评论:焚书坑儒,在客观上是对文化之一般的毁灭,把之史记》所记载对四百六十余诸生的残暴坑杀,称之为坑儒之惨剧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里曾说过:近人有替始皇辩护的,谓被坑者不是儒生而是方士,我自己在前也曾这样说过,但这是不正确的,没有把本纪的原文细读清楚当今学者郭志坤在引用郭先生这句话时明确表态:秦始皇坑杀的儒生就是不折不扣的孔子之徒一直到最近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其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教材读本也依然鲜明的写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是对文化的摧残,党校论文,同时也激起士大夫们对秦政普遍的抵触和反抗.以上引自各家说法,说明焚书坑儒一直为史学界所沿用,大家一致评判这是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的一大迫害,引起当时士人的反抗。
二、秦始皇统一之初的文化政策。
秦始皇在他统一之后并没有立即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来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的,而是奉行兼纳各家思想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对待儒生也是予以重任其表现如下:第一,在中央设置博士一职。
历史小论文——精选推荐

历史⼩论⽂历史⼩论⽂范⽂(精选22篇) ⽆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家⼀定都接触过论⽂吧,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怎么写论⽂才能避免踩雷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历史⼩论⽂范⽂(精选22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历史⼩论⽂篇1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嬴姓,赵⽒,名政,秦庄王之⼦。
秦始皇是⼀个功⼤于过的皇帝。
秦始皇吞并六国,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设郡县制,奠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修驰道,为庞⼤帝国的政令通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但秦始皇修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的规模极为庞⼤,滥⽤民⼒;焚书坑儒,抑制思想,摧残⽂化;法令严苛,赋税重,增⼤了⼈民的负担。
我们不能仅仅把秦始皇修长城想作是滥⽤民⼒,统治残暴的体现。
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侵,事实上也是如此。
⽂献斥责在⼯程进⾏时造成不少⼈命死伤,另⼀⽅⾯却使各地的交通进⼀步发展,有助⽇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计较⼿段,不考虑⼈民的⽣活。
有⼈曾这样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只说空话。
⼏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
秦始皇⽤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的学⽣。
”这种想法有道理,但并⾮说儒家不好。
后世⽤“外儒内法”,是⼀种“外柔⽽内刚”的政策。
以伦理道德束缚⼈们,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味⽤法家最终被推翻的教训。
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秦始皇。
历史⼩论⽂篇2 ⾃从我看了外国侵略中的历史时,我感到⾮常的⽓愤,因为外国的侵略和压迫实在是太残忍了,那昏庸⽆能的慈禧太后,只知道退让,和求和。
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哪⾥有压迫,哪⾥就有反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唐太宗,武则天那时的朝代唐朝都⾮常的兴盛,唯独到了清朝,出现了民族的败类,“慈禧太后”那时的皇帝光绪帝⽀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意见来变法,可是光绪帝没有兵权,慈禧太后闻之,简直反对,这个昏庸⽆能的亡国之君⼜把戊戌变法破灭了,这个维持只有108天的变法,这表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的爱国之情。
历史作文(3篇)_高三议论文作文_

历史作文(3篇)历史(1)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
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
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
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魁。
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
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
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
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
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
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
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
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
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
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想好了,我选择腐刑。
”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
历史三种类型小论文专练10篇

历史三种类型小论文专练10篇展开全文(一)年代尺小论文要求:观察下面年代尺,请选取年代尺所示事件2—3例,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体现历史发展趋势)范文如下:1、事件:文艺复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意大利兴起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因为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1688年进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它们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事件: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8世纪,法国兴起启蒙运动,宣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理论准备。
由于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
革命摧毁了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它们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事件:《共产党宣言》发表与巴黎公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1871年,3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建立。
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们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在世界兴起。
4、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英国的崛起(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1688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序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期末论文
题目:历史人物之晚清重臣李鸿章
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年6月1号
历史人物之晚清重臣李鸿章
摘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近代史上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
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民族罪人,有人说他百年难遇之人才。
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
梁启超早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提李鸿章。
”
关键字:李鸿章晚清重臣不平等条约洋务运动外交军事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李鸿章的生平,简单了解一下他。
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本名章桐,安徽合肥人。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1]。
李鸿章曾概括自己的一生是"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少年科举,李鸿章小时候,并不用功读书。
父亲骂过揍过,都是“西望长安——不见家(佳)”。
直到有一天他明白不努力就没有好日子,于是废寝忘食,刻苦攻读,到十八岁,他考取了秀才。
二十四岁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上了进士。
“从来御侮之道,必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
壮年戎马,咸丰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
治元年(1862年),自成一军,称为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出犯太平军。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办天下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
中年封疆,李鸿章后来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官封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
兵权在握,成为“坐镇北洋,遥执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
晚年洋务,在此期间,李鸿章从事了大量的活动,不难看出其中很多活动都是关于军事的,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强国的强烈愿望。
他希望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努力来使国家富强,免受外族侵略。
李鸿章曾经发过这样一段议论:“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这句话体现出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改革者所具有的风骨了。
“凡论事,只论是非,不能顾毁誉厉害”
李鸿章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可能就是他签订了很多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
法新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2],由此看,李鸿章似乎真的是十恶不赦,是不是李鸿章不签这些条约,这些条约就不存在了,不会被签定了呢?李鸿章虽为重臣,代表天国进行谈判,然而最后定夺还是由君主说了算,然而骂名是他李鸿章背负无疑了。
不可否认,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对他非议是可以理解的,但义愤毕竟不能代替科学的历史分析。
如果没有李鸿章,清朝可能损失更多权力,流失更多财力。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他在外交上的努力我们应该铭记。
总的来说,对于他的功绩我们铭记在心,对于他的失败我们引以为戒。
当人们说李鸿章是卖国贼的时候,我们仔细想一想,“弱国无外交”,在当时那种请况下,李鸿章夹在封建主义和帝国列强之间,他需要在当时的统治者和帝国列强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使统治者满意,又要使帝国列强满意,对于一个晚清的重臣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权力所在,军务,商务消息岂能有别国操之”
提到李鸿章不能不提的就是他参与的洋务运动,早在一八六四年,李鸿章就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用其人。
”在中日战争以前,李鸿章呕心沥血,专办洋务:同治四年八月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同治十一年十一月设轮船招商局,同治九年十月设机器局于天津,同治十一年五月请开煤铁矿,光绪六年七月设水师学堂于天津,光绪七年四月设开平矿务商局,光绪八年四月设商办织布局于上海,光绪十一年五月设武备堂于天津,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成军,等等。
[3]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李鸿章等人又逐步意识到“自强”与“求富”的连带关系。
他逐渐感到只靠“船坚炮利”,还达不到“强”的目的,“必先富而后能强”,民用企业的出现,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值得庆幸的。
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和外国资本的扩张。
我国的纺织、开矿等工业,直到甲午战前未被外国侵略者染指,李鸿章是有一份功劳的。
在19世纪末期,他不但在旧的封建海军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海防理念,还在中国建立了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4]。
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懂得物理、化学、电学、测量、地图绘制、机器与轮船制造及军事科学的新型技术人才。
虽然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伴随着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而宣告失败,但洋务运动的队总过近代史的意义却不容忽视。
在中国这个充满专制和封建压力的国度中从事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可以不说是一个创举。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总结:“一生秋风糊裱匠”。
梁启超对李鸿章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水浅而舟大也”
在为官方面,李鸿章信奉: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
故在他任职期间,他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擅长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至于外交,可以说是李鸿章权倾一时重要原因,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也因此留下骂名;说起洋务运动,这可以算作是李鸿章任职期间做过的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事,因为这次运动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开端的催化剂。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如果说,李鸿章一生的主要行迹仅仅局限于对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么,他理所应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问题是,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而且他还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只要我们尊重历史事实,就不能不承认李鸿章“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
因而,对这样一个表现复杂的人物,是不能轻易加以全面否定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查询相关的资料,我了解了有关李鸿章的事情,对于李鸿章的一生,我们难以做出准确的论断,他有功有过,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客观的评价他,生于当时的年代是他的悲凉,有所作为是他的能力,纵然做了许多让后人唾弃的事,但是这是他的无奈,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他只能选择这么做,我们不能只去批判他的过错而对他的功绩视而不见,这是不公平,不客观的。
总之,对于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怎么看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是敬佩他的,就用李鸿章的临终诗作为结尾吧,算是对他的总结: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5]
参考资料:
[1] 百度网,/view/21591.htm,2012-05-03
[2] 百度网,/view/aafd11126c175f0e7cd13776.html,
2011-10-02
[3] 沙健孙,马敏,张建国等著,《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6月第四版,47-48页
[4] 百度网,/view/21591.htm,2012-05-03
[5] 百度网,/question/8215184.html ,200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