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阆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知识分享

2018-2019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18-2019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部分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命题人:耿协平审题人:查家元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选项。
1.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 B.刀耕火种.曲柄锄耕 D.铁铧犁耕2.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嫛、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B.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D.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3. 张老师讲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时欲展示下列四幅图片,如按重大成就出现的时序先后展示,第三展示的图片应是()A. 曲辕犁B. 水转风车 . 都江堰——鱼嘴 D. 耧车4. 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在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5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6.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诸如福建等沿海省份,“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津舶为家者,十而九也”。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一(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一(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
“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2.“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铁犁牛耕C. 耜耕D. 耦犁3.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4.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两幅示意图,从图中反映出的主题是()A. 西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 封建自然经济具有脆弱性C. 政府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D. 江南地区普遍推行曲辕犁5.“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声材”《礼记•曲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形态()A. 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D. 私营手工业6.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B. 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7.《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总分100分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75分)一。
单项选择题(75分,每小题3分)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主题的民俗文化.“春牛”民俗文化的形成主要缘于A.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B.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C.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D.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是古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畜力,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衍生出“春牛"文化,A选项符合题意。
牛耕文化主要与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有关,与小农经济这种模式无关,B选项排除.牛耕文化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无关,C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铁犁牛耕C. 耜耕D. 耦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砍山" “众木尽噘"“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B意味着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排除;C即石器锄耕,排除;D是两牛犁耕法,排除。
故本题选择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刀耕火种3.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
四川省阆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总分:100分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
阆中市是春节文化发源地,每逢春节阆中人都要进行“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
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A。
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B. 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C。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
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2。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该材料反映A.作者主张实现严格的海禁政策B.作者认为海禁政策是错误,但清政府是无辜的。
C.清朝初年实现了严格的海禁政策D.作者认为海禁的目的是为了驱赶像鳄鱼一样伤害中国人民的西方侵略者。
3。
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是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
近代工业开始出现C。
商业活动受到限制D。
农业仍占主导地位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四个步骤依次是A。
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B。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C。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责任制D. 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土地改革5. 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该诗主要反映的社会现象包括①服饰改革②礼仪的革新③不缠足运动④婚姻风俗的变革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6。
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侧重于A. 放权让利B. 承包经营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7. 梁启超曾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word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1.5分,共60分)1.读右图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2.右图可以用来说明(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4.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筒车 B.桔槔 C.水排 D.翻车5.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①小农经济②土地私有③精耕细作④男耕女织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③④6. 王安石与朋友的书信中说:“昨日以早事奏报.言今早者皆贫民,有司不得己,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这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民生 B.百姓赋役负担太过沉重C.土地因过度开发而贫瘠D.政府不断强化经济干预7. 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
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
”这说明汉代(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8.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春为岁首”,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阆中中学2019年春高2017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总分100分时间:5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1.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
……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
”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A. 颁布“解负令”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建立四百人会议D. 鼓励发展工商业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A.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B. 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 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D. 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发明了将生铁熟铁混合锻打的灌钢法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4.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A. 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B. 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 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D. 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5.袁行霈、严文明在《中华文明史》写道:“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最终是北方得以统一南朝,是北朝而非南朝构成了隋唐盛世的来源,这不是偶然的”。
材料反映的现象表明A. 隋唐盛世与南方无关B.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C. 南方经济停滞不前D. 北方政局十分稳定6.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
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
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A 2.C 3.D 4.A 5.C 6.C 7.B 8.D 9.C 10.C 11.A 12.D 13.B 14.D 15.C 16.C 17.D 18.B 19.A 20.A 21.B 22.B 23.D 24.B 25.D 26.C 27.D 28.B 29.B 30.A 31.(1)目的:呼吁美国遏制苏联。
影响: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分)(2)(2)原因: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力图恢复自己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抵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
(4分)(3)特点: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两极格局解体后,一方面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另一方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
(4分)原因:苏东剧变或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分)32.(1)原因: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3分)(2)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4分,任意4点即可)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经济重心的南移。
(3分,任意3点即可)(3)特点:专业化城市发展: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分)品质:勤俭致富;乐善好施;坚持诚信;注重信誉等。
(任意2点即可,共2分)33.(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人热衷传播天主教。
(3分)条件: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冒险精神(2分)(2)影响:提高了人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4分)(3)垄断组织。
(1分)影响:促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四川省阆中市柏桠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练习试题(含解析)

D。 “日益萎缩"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由图示可知“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后,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发展高潮”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A选项错误;由图示可知“黄金时代”出现在1913—1919年,清政府已经灭亡,结合所学可知“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B选项错误;由图示可知,“短暂发展"出现于1927-1937年之间,此时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不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故C选项错误;由图示可知“日益萎缩”出现的时间是1945-4949年,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美国在经济方面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排挤和打击,故D选项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A。 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 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答案】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南京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和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 “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甲午战后列强开始商品输出
B。 “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阆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总分:100分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阆中市是春节文化发源地,每逢春节阆中人都要进行“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
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2.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该材料反映A.作者主张实现严格的海禁政策B.作者认为海禁政策是错误,但清政府是无辜的。
C.清朝初年实现了严格的海禁政策D.作者认为海禁的目的是为了驱赶像鳄鱼一样伤害中国人民的西方侵略者。
3.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近代工业开始出现C.商业活动受到限制D.农业仍占主导地位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四个步骤依次是A.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责任制D.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土地改革5.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该诗主要反映的社会现象包括①服饰改革②礼仪的革新③不缠足运动④婚姻风俗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侧重于A.放权让利B.承包经营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调动职工的积极性7.梁启超曾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材料客观反映了A.国人期望实现变法图强B.《时务报》的经营注重创新C.报纸的商业信息性增强D.报纸适应了新式教育需要8.李艺在阆中古玩市场上找到一张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私股股东领息凭证(见右图),该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可以证明A.新中国成立不久后股份公司的发展B.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高潮。
C.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9.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0.下组图片所示内容,主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生产目的是A.宋代官窑B.家庭手工业C.明朝机房D.江南制造总局11.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杆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看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12.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大跃进】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
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3.清末民初,某种工具首先受到青年学生、新派人物的欢迎,其原因是这种自享其力而避免役使他人的代步工具,更符合这些人提倡的社会平等观念。
这种工具是A.人力车B.自行车C.马车D.轿子14.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这些措施A.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B.表明宋代开始出现夜市C.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D.使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15.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据此可知,此时的李鸿章力主推广A.教育之法B.治国法律C.经商之法D.制造之法16.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
“买办”受雇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
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A.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B.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C.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D.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17.根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至1940年止,分布在湘西辰沅区的工厂达69家,其中机械厂49家,冶炼厂3家,电器厂3家,化工厂7家,纺织厂5家,其它厂2家。
拥有厂矿之多,在当时大后方各重要工业区内,仅次于四川的重庆区、川中区,和云南的昆明区,排列于第四位。
这表明当时A.中国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快C.官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D.湘西工业以轻工业为主18.下图的漫画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成就B.经济建设结构比例有所调整C.经济建设的冒进主义错误D.粮食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戴上“红帽子”经营,即企业在注册的时候找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来当“婆婆”,挂靠在它的下面。
“戴帽”后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可以享受到种种优惠。
这种现象A.是政府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举措B.反映了社会对非公有经济的抵制C.说明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尚未完善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20.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21.1992年辞官“下海”者有12万人,不辞官却又投身工商业的人超过1000万。
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经商。
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街上遇到三个人,就有四个是老总。
这一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A.公私合营的展开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22.有学者认为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试验探索阶段,扩大开放阶段和体制性开放阶段。
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标志性事件是A.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内地全面开放B.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C.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D.社会转型缺乏动力24.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25.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
这说明当时中国A.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B.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C.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D.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二、非选择题26.(19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4分)(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分)(4)材料四中“新经济的萌芽”指什么?(1分)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27.材料四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振兴织袜厂之出品”等字样。
同时刊登《请看本厂创办之历史》一文:“本厂织袜机器造男女大小粗细厚薄各色线袜。
”1915年,“振兴”厂选送的产品在法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
3天内。
到黄浦区商场询问此品牌手表的消费者超过了700人!广告登出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大,当时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标志;另一种认为这是崇洋媚外,拿报纸做生意,有损报纸的形象。
——刘一达《第一个外商广告启示录》(1)任选..材料四中1920年或1979年的一幅广告,结合广告内容及相关材料,进行解读(至少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