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尔木玛沁大湾铁多金属阶段性总结

合集下载

青海省格尔木市野牛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分析

青海省格尔木市野牛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分析

青海省格尔木市野牛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分析野牛沟多金属矿床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中,矿化体均赋存在早侏罗世肉红色钾长花岗岩岩体中的破碎蚀变带中。

本文就针对青海省格尔木市野牛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也探讨了该区域的成矿原因,旨在为该区域矿产资源开采提供理论参考。

标签:格尔木市野牛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分析本文研究的野牛沟多金属矿床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中西部位,近两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在矿区进行了地、物、化等勘查工作,现有必要对矿区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也能分析该矿区的找矿潜力。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祁漫塔格地区地处秦祁昆造山系内一个重要的“构造结”,属于东昆仑造山带西部延伸。

北部与阿帕-茫崖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和阿尔金造山带相邻;东北部以昆北断裂带与柴达木陆块相接;南部以昆南断裂带为界,与巴颜喀拉-羌塘地块相隔。

而东昆仑祁漫塔格成矿带是青海省最重要的铁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也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示范区之一。

目前,在该区已发现有四角羊-牛苦头、虎头崖、野马泉、肯德可克、尕林格和它温查汉等一批大中型铁多金属矿床。

而格尔木市野牛沟多金属矿床就是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中西部位,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91°46′00″,北纬36°54′00″。

因此,该矿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该研究区域带内基底为元古界岩片及下古生代断块岩片,岩石主要有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含炭片岩、薄层大理岩及少量玄武安山岩等组成,构成北祁连早古生代中期缝合带蛇绿构造岩片带。

而野牛沟—盘坡—仙米断裂带和南侧柯柯里—默勒—麻庄深大断裂为区域主断裂,断裂控制岩浆岩及后期石炭、二叠纪沉积,并形成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并且区内动力、热液变质作用强烈,超基性岩、中基性火山岩边部的断裂构造发育,在断裂附近往往形成破碎蚀变带。

2典型矿床特征分析野牛沟属于疏勒南山-大坂山次级带的西端,区内由于俯冲作用的加强,形成弧后盆地,并发育有弧后盆地扩张脊型蛇绿岩。

青海省格尔木市玛沁大湾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青海省格尔木市玛沁大湾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青海省格尔木市玛沁大湾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青海省格尔木市玛沁大湾铅锌矿矿区有较好的成矿条件,本文从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矿化蚀变等方面对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利用进一步建立成矿规律。

标签:玛沁大湾铅锌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1引言本区位于柴达木准地台之南缘,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在区域上隶属祁漫塔格断褶带。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史中,本区经历了多次复杂而强烈构造变动。

不同规模和力学性质的构造形迹发育尚好,其中北西西向、北西向及东西向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了区域主体构造骨架,且对各时代地层分布、各类岩浆岩和变质作用及矿产等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地质背景2.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属柴达木南缘地层分区。

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中元古代蓟县纪狼牙山组;寒武-奥陶世滩间山群;晚泥盆世牦牛山组;早石炭世大干沟组、晚石炭世缔敖苏组;早中二叠世打柴沟组;晚三叠世鄂拉山组;新近纪油沙山组;第四纪。

中元古界蓟县纪狼牙山组、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和石炭系是区域主要赋矿地层。

2.2构造北西向构造是区内的主干构造,控制着区内地层、岩浆岩的空间分布。

构造形式有断裂和褶皱两种,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要表现形式,断裂构造按其展布方向,切割关系可分为三组,即北西向、东西向、北东向。

其中北西向断裂属区域构造,规模较大,形成时间早,对区内的地层、岩浆岩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东西向断裂构造仅限于楚鲁套海高勒-狼牙山地区,属局部构造,规模较小,延伸有限,但对热液矿床有明显的控制意义。

北东向断裂组不太发育,为局部构造,规模小,发生晚,多以压扭性、扭性断裂为主。

2.3岩浆岩测区岩浆活动有喷出和侵入两种形式,划分为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岩浆旋回。

区内侵入岩属东昆仑花岗岩带的祁漫塔格花岗岩亚岩带,以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岩为主。

区内岩浆喷发活动频繁,主要有加里东中期、华力西早期和印支期,分别出露在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晚泥盆世契盖苏群和晚三叠世地层中,从喷出岩石类型看,从早到晚有从基性到酸性的趋势。

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大滩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及找矿前景

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大滩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及找矿前景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 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大滩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及找矿前景赵宗骁,李斐斐(青海省第一地质勘查院,青海 海东 810600)摘 要: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大滩东多金属矿出露地层主要为早—中三叠世昌马河地层走向呈北西 ̄南东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是测区的主要矿源层,为后期矿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比较发育的北西向、北西西向逆断层具有明显的多期活动特点,多形成破碎带,为热液活动、成矿元素富集提供了良好空间,对本区矿化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破碎蚀变带控制了土壤异常展布。

本文对西大滩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及找矿前景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大滩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找矿前景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04-0089-2Or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rospecting prospect of polymetallic orein the east of Xidatan, Golmud City, Qinghai ProvinceZHAO Zong-xiao, LI Fei-fei(The firs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Qinghai Province,Haidong 810600,China)Abstract: The exposed strata of Xidatan East Polymetallic Mine in Golmud City, Qinghai Province are mainly the Changmahe formation of early Middle Triassic, which is orient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al line. It is the main source bed of the survey area and provides material basis for later mineralization.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 NW and NW trending reverse faults hav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tage activity, and most of them form fracture zones, which provide a good space for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enrichment of ore-forming elements, play a certain role in controlling mineralization in this area, and the fracture alteration zones control the abnormal distribution of soil. In this paper, the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rospecting prospects of the polymetallic ore in the east of Xidatan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Keywords: Golmud City, Qinghai Province; Xidatan East polymetallic ore;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prospecting prospect区内紧贴昆南大断裂,岀露地层为早-中三叠世昌马河组上岩性段,岩性为碎屑岩夹酸性火山岩,被多条断裂切割,呈条块状分布,地层整体呈北西-南东走向,倾向北东,为单斜构造,小型褶曲发育,褶皱不发育,断裂构造极发育,近东西向断裂,多呈压扭性质,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呈张扭性或平移断层性质,断层劈理节理发育,劈理节理的空间被石英充填,石英脉呈网脉状,不规则脉状,断续脉状产出,侵入岩仅在区内西南、东南两隅发育,区内中部零星出露花岗斑岩脉,该地段可能有隐伏岩体存在。

青海它温查汉西地区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条件分析

青海它温查汉西地区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条件分析

岩条件、 围岩条件 、 构造条件控制明显 , 下步 工作 中应在强磁异常 区寻找磁铁矿型铁矿体 , 在低缓磁异常 区寻找 除磁铁矿型矿一 苯以外的铜 锌金 等 多金 属矿。 关键词 : 铁 多金属 ; 地质特征 ; 控矿条件 ; 它温查汉西 研究 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曼塔格 山东段 ,大地构造位置处 3 . 1物理化学条件 。3 . 1 . 1形成温度 : 矽卡岩型矿床的 肜成温度范 于柴达木陆块 与祁曼塔格陆块的结合部位 ,隶属于柴南缘祁漫塔格 围为 9 0 0 ℃一 2 0 0 。 C 左右 , 为气化至热液 阶段 的产物 , 是一: 呻 . 特殊的热 成矿带。 液矿床 。3 . 1 . 2形成 的压力与深度 : 接触代交过程中, C a C ( ) , 分解生成 1矿 区地 质地 特 征 C a O + C O 这 对形 成矽 卡 岩具 有重 要 的意义 ,如 C a C O , + Mg — 1 . 1地层 。研究地表零星 出露 的地层主要是下古生界滩间山群 C O 3 + 2 S i O v - ' C a Mg S i 2 0 ( 透辉石) + c 0 ; 如果接触交代作用 拘形成部位 ( O S T ) 和上泥盆统牦 牛山组( D 3 m) 。下古生界滩 间山群 ( O S T ) 属一套 过 深 , 所处压力 过大 , 上式 中的 C O 难以从 C a C 中分 出 , 从 而不利 浅变质岩系 , 岩性 主要 为结 晶灰岩 、 白云质 大理 岩 、 大理岩及泥 质片 于矽卡岩的形成 。研究区所见矽卡岩型矿床均形成于从 浅成到 中深 岩、 硅质岩 、 千枚岩 、 板 岩等 , 该套地层与南北两侧华力西期酸 I 生 花岗 成 的环境。 岩接触带发育 的矽卡岩带是铁 多金属矿主要赋矿层位 。上泥盆统牦 3 . 2岩浆岩条件 。研究区成矿侵人体的规模 以小型 : , 侵入体 牛山组( D 3 I l 1 ) 主要是一套酸性火 山碎屑岩 , 岩性为流纹岩 、 安 山岩 、 火 的产状以岩株 、 岩瘤较为常见。侵入体的产状对矽卡岩和 矿体 的分布 山角砾岩 、 凝灰岩 、 砂岩 、 复成分砾岩 。 第 四系( Q) 上部为现代风成砂 , 有较大的影 响。 矽卡岩和矿体大多分布在侵入体 的上盘接触带 , 层状 底部 可见有残 、 坡积砂砾石( 角砾状 ) 层。 侵入体或多层侵入体可形成多层矿化 , 但 以上盘为主。 研 究区内凹凸 1 . 2构造 。研究区内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 向, 基本为一向北倾斜 不平的接触 面比平整的接触面更有利于形成矽卡岩 型矿 ,岩体 的 的单斜构造层 。有一些层间小 断裂 , 长度不超过 2 0 0 m, 多对矿体影响 凹人部位要 比凸出部位更有利于成矿 。侵入体表面这些 凹凸不平 的 不大 。c 6异常 Z K 0 0 4孔内磁铁矿化辉绿岩脉内发育厚约 2 m的碎裂 形态多数是 由于围岩 中存在裂 隙以及岩浆岩 的多期 活动造成 的 , 这 岩带 , 岩石矿物成分基本无变化 , 说明断裂构造为成矿后期 断裂 , 与 些裂隙为后期含矿溶液 的运移和交代作用创造了条件 ,听以常常影 铁铜锌成矿关系不明显 ; C 5异常 Z K 2 6 2 0 1 孔 内含金高达 5 — 3 4×1 0 响和控制着矽 卡岩和矿体的分布, 如2 4 6线和 2 9 4线控制的 I 一 1 1 号 的高含量段岩石为碎裂状强蚀变矽卡岩 ,无磁铁矿化和黄铜矿化等 矿体。 现象 ,说 明断裂构造与主成矿期后的金矿化关系密切。Z K 2 6 6 0 2孔 3 . 3围岩条件 。围岩岩性对矽卡岩型矿床 的形成有 要的影 响 , 3 2 2 . 3 1 — 3 2 6 . 1 l m处见一厚约 3 . 8 m破碎带 , 岩石受构造影响多呈角砾 最有利 的围岩就是碳酸盐类岩石。区内围岩主要是下古生界滩 间山 状、 泥状; 说明在 c 5异常区局部深部断裂较发育且强度不一 , 而且断 群一套广厚的碳 酸盐岩夹薄层碎屑岩 , 其化学性质活泼 、 脆性较 大 、 裂构造都为成矿后期 断裂 。 渗透性 强和富含 C a O和 Mg O而易于被交代 ,形 成各种 类型的矽卡 1 . 3岩浆岩。侵入岩主要有华力西期 的二长花岗( 斑) 岩( . y ) 、 岩。 研究 区成矿较好的一般都是薄层的碳酸盐岩 , 因为薄层层面 间的 花 岗闪长斑 岩( 6 ) 、 钾长花 岗岩( 考 ) 、 石英 闪长岩 等( 6 O) ; 结合 比较虚弱而有利于热液的流通 ,所以热水溶液更 易于选择交代 裂隙及孔隙度等对矿化 岩脉有辉绿岩脉 ( v) 、 石英 脉 、 斜绿泥石岩 脉等 ; 火 山岩 主要有 安山 薄层灰岩而形成矽卡岩和矿体 。围岩的节理 、 岩、 流纹质火山角砾熔岩等 。 富集及矿体形态 、 产状等也有重要 的影响。 2 矿 床 地质 3 . 4构造条件。研究 内构造主要有接触带构造 、 围岩层理和层间 2 . 1矿体特征 。研究区内共发现 1、 Ⅱ、 Ⅲ、 Ⅳ、 V五个矿带 4 l 条 破碎带 、 断裂和裂隙 、 围岩捕掳体构造 , 对矽 卡岩型矿 床的形成 有重 K 2 3 2 0 2孔控制的础一 1 号矿体 , 铁、 铜、 铅、 锌、 金多金属 矿体 。 I号矿 带呈 长条带状 , 走 向一般 7 O 。 要 的控制作用 。接触带构造表现为 Z 8 5 。, 倾 向北北西 , 倾角 1 0 o一 5 O 。。工业类 型为铁铜锌金等 , 矿石 Z K 2 5 4 0 1 孔、 Z K 0 0 2孔、 Z K 2 5 4 0 2孔共同控制的 I 一 1 1 号矿体 ; 围岩层 自然类型以原生矿为主, 靠近覆盖层处有轻微孔雀石化等 。圈定铁铜 理 和层 间破碎带 , 对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有特殊的意义 , 它可使含矿气 穿 锌等多金属矿体 1 9条 , 其中多金属矿体 1 0条 , 铁矿体 2条 , 铜矿体 4 水热液在远离侵人体的围岩中形成稳定的似层状矿体或透镜体 ; 条, 锌矿体 3 条。 Ⅱ号矿带呈透镜体状 , 倾角 3 0 。一 6 O 。工业类型为铁 切岩浆岩的侵入接触带的断裂可使气水热液进入围岩 ,形成脉状或 铜锌金等 , 矿石 自然类型 以原生矿为主。圈定铁铜锌 等多金属矿体 9 分枝状的矽卡岩和矿体 ,也可使晚期含矿热液在矽 卡岩 中形成脉状 条, 其 中多金属矿体 2 条, 铁矿体 3 条, 铜矿体 2条 , 金矿体 2 条 。Ⅲ 矿体 , 如Z K 2 5 0 0 6孔和 Z K 2 6 6 0 2孔控制 的 I一 1 1 号 矿体 ; 在大多位 掳体接触面 号矿带呈 长条带 ,走 向一般 7 0 。一 8 5 。 ,倾 向北北西 ,倾 角 1 5 。 于接触带附近 ,和捕掳体有关 的矽卡岩和矿化同样受摧: 4 5 。, 矿种为铁铜锌金 , 矿石类型为磁铁矿 、 黄铁矿和黄铜矿。圈定 的控制 ,少 数 情况 下 矽卡 岩 和 矿体 几 乎交 代 了整 个 捕掳 体 , 如 K 2 3 8 0 3孔控制 的 I一 1 5号矿体 、 Z K 2 7 0 0 3孔控制 的 I 一 1 2号矿体 多金属矿体 1 条。 Ⅳ号矿带呈长条带状 , 走向一般 4 5 。, 倾向北北西 , Z 倾角 2 0 。一 4 5 o, 工业类 型为铁和锌 , 矿石 自然类型 以原生矿为主。 圈 等 。 定铁锌等多金属矿体 5 条, 其中铁矿体 1 条, 锌矿体 4条。 V号矿带 4 结 论 它温查汉西铁多金属矿床的围岩主要为下古生界溯间山群 的碳 呈长条带状 , 走 向一般 7 0 o一 8 5 。, 倾向北北西 , 倾角 4 5 。, 工业类型 为铁铜锌金 , 矿石 自然类型以原生矿为主 , 圈定 7条矿体 。 酸盐岩 , 矿体主要受花 岗岩杂岩体接触界面控制 , 主要 体赋存 于矽 多金属矿体产于矽 卡岩带的上部。据此 , 认为该矿床 的成 2 . 2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裂隙发育 , 局部破碎不完整 , 围岩蚀变非 卡岩带中, 因类型主要为接触交代 ( 矽 卡岩 ) 一热液型铁多金属矿床 . . 矿床具多成 常明显 , 主要 的围岩蚀变有发育于大理岩和灰岩内的矽卡岩化 , 围岩 裂 隙面处 的硅化 , 大理岩及矽卡岩中的蛇纹石化 , 钾长花岗岩 内黄铜 因 、 多期次 、 多 阶段 、 多矿种 的基本特点。下步勘查工作可逐步探索覆 生岩体与滩间 山群碳酸盐岩 矿化 、 磁铁矿化 , 黄铁 矿化 , 绿泥石化 , 绢云母化 , 角岩化等。其中黄铁 盖层下基岩地质特征 ,摸索华��

青海扎日根地区铁多金属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

青海扎日根地区铁多金属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

青海扎日根地区铁多金属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本文主要围绕扎日根地区两个典型的铁多金属矿床展开探讨,分析该区域的成矿地质条件以及成矿模式,并根据该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地质科学的认知程度,对区域内的找矿潜力进行预测,希望本文结论对于勘探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能够提供有力线索和依据。

标签:扎日根地区铁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找矿潜力1引言扎日根地区位于唐古拉成矿省,属于沱沱河-杂多华里西期、喜山期铜、钼、铅、锌、硼、湖盐、芒硝、石灰岩、煤成矿带。

该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大小矿床共15处,主要以铁、铅、锌等多金属矿为主。

比较有代表性的铁多金属矿有诺日巴纳保铁锌矿和空介南铅锌银多金属矿,这两处矿床分别是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和低温热型矿床中的典型。

研究这两处矿床的地质特征,对于该地区的矿产地质勘探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即从这两处矿床的成矿模式入手,分析该地区铁多金属矿的成矿特征,然后从地质背景、物理勘探程度以及对地质科学的认知程度来分析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前景和找矿潜力。

2扎日根地区典型铁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2.1铁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成矿的主要条件,成矿规律也与之密切相关。

成矿地质条件主要是指地质体的生成环境以及其后的演化和后期构造变运过程中与其它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扎日根地区火山活动时间跨度较大,最早开始于晚古生代,终于中生代,其中二叠纪、三叠纪火山活动最为强烈,而且该时期的火山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的特征。

火山岩的喷发与沉积为该区创造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经过区域低温、脆性动力等不同变质作用和地质构造作用,该地区形成丰富的成矿带,矿体分布较为广泛,除了以铁矿、煤矿、铅锌矿以及铜矿为主的开心岭岛弧成矿带外,还有沱沱河走滑拉分盆地的铜化矿和盐类矿产。

2.2典型铁多矿床成矿模式扎日根地区现已发现的最为典型的矿床有两处,一处是代表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的诺日巴纳保铁锌矿,另一处是代表低温热型矿床的空介南铅锌矿,下面就这两处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详细探讨。

青海省都兰地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青海省都兰地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 23
.
4 )1
%&'(
-
/ 0

1

! "# $! %&
'

)*+ 5*6
(
"
571
89
*#
"=$源自>:;<
1 !"
)
1构造岩浆带边界;2早古生代缝合带主断裂;3晚古生代缝合带主 断裂;4研究区范围;Ⅰ 柴北缘结合带;Ⅱ 柴达木地块;Ⅲ 祁曼塔 格—都兰;Ⅳ 东昆仑北坡;Ⅴ 东昆仑南坡;Ⅵ 宗务隆山—鄂拉山
区内发育有大范围的侵入岩,其产出特点呈现 岩株(不规则)以及岩基状,英安岩以及花岗闪长岩 与石英闪长岩和云母花岗岩等是其主要的岩性特 征。区内铁多金属矿与花岗闪长岩与其存在非常紧 密的联系。 2.2 矿体地质特征
地层层间破碎带以及中酸性侵入体外侧的交接 带(印支期)是该区铁多金属矿的主要产出部 位。 主要为旁侧接触带以及顶部接触带,矿体在岩石顶 部发生凹陷的区域上逐渐呈现变富及变厚的特征。 隐伏矿体是区内的主要类型,主要呈现不规则以及 似层状和囊状与透镜状的特点,分支现象在走向上 可见。主要呈现 NW 向展布,向 SE以及 NE向进行 倾斜,角度为 40(°)~60(°),其中有 744m的矿体 长度,为最大矿体,其厚度在 10.14m,有210m的延 伸。Fe以及 Pb与 Zn等是其主要的成矿元素。同 时还存在 Ag以及 Cd与 In等元素,存在明显的分带 性特征,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其上部,铁矿主要分布在 其下部,并 随 着 岩 体 接 触 带 呈 现 相 同 的 变 化 特 点。 矽卡岩矿石是其主要的矿石特点,黄铜矿、磁铁矿、 闪锌矿与方铅矿等是其主要的矿石矿物,同时还存 在赤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斜长石、石英、透辉 石、绿泥石、石榴子石与透山石等是其主要的脉石矿 物。他形结构、半自形结构、粒状结构是其主要的矿 石构造。条带状以及块状和细脉状等是其主要的矿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评价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评价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评价祁漫塔格地区位于青海省西部,属海西州格尔木市管辖。

其北临柴达木盆地,南与昆中花岗岩浆弧带相接,西至青新省界处,东到格尔木市附近尖灭。

东西长约270km,南北宽约80km,面积2.16×104km2。

标签:地质地质特征矿床成因铁多金属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祁漫塔格加里东裂陷槽区,北濒柴达木坳陷,南以祁漫塔格南缘断裂为界与东昆仑中带分开,西北由托格拉萨河凹陷分隔,与阿尔金断裂遥遥相对,是一个顶朝向西北的弧形构造带,被北侧柴达木古陆和南侧昆中断裂所夹持,构成一个裂陷槽。

本区经历了加里东期裂解-闭合并受到印支期陆缘碰撞-造山演化运动的影响,构造发育。

区域性断裂呈NW向,以逆冲断裂为主,次为NE及NNE向,形成网状断裂系统,不同级次断裂构造组成的网状系统为成矿流体的运储、各类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迁移通道和赋存空间。

2铁矿床地质特征本区具有规模的铁矿是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喷流(气)沉积型铁矿,产于奥陶系滩间山群,层位稳定,矿体规模大,典型的铁多金属矿有尕林格、野马泉、五一河、球路奥窝头等矿床。

其次为沉积变质型铁矿,产于元古界狼牙山组内,层位稳定,品位变化大,大部分地段为含铁碎屑岩,仅见于虎头崖一处。

沉积型铁矿产于石炭系大干沟组碎屑岩中,层位稳定,品位变化大,大部分地段为含铁碎屑岩。

淋滤型铁矿产于元古界狼牙山组千枚岩间的断层内,目前,仅见狼牙山一处。

3祁漫塔格地区铁矿资源潜力分析总体来说,祁漫塔格地区铁多金属矿的勘查和科研的工作程度均较低,其在找矿上的突破是在近几年认识的基础上取得的,如肯得克可钴-铋-金矿的发现,尕林格铁矿资源量的大幅增加。

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地质勘探工作程度、资源特点等,显示出巨大的资源量潜力。

3.1地质科学的认识程度深化地质科学研究与认识的不断创新,是找矿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科学依据。

祁漫塔格地区找矿突破主要体现在成矿理论的创新上,主要表现在热水喷流沉积控矿理论的认识和找矿模式的建立上。

青海省洪水河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青海省洪水河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I号矿化带矿体特征一览表
辉长岩一辉长闪长岩一角闪闪长岩一石英闪长岩呈
渐变过度的关系,矿区地表闪长岩体分布零散,但 从矿区矽卡岩化蚀 变带特征来看,深 部闪长岩体有完整 归一趋势。该岩体 是矿区围岩蚀变、 矿化蚀变的最重要 母岩体。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该矿床由于矽 卡岩化与热液蚀变 在空间上的叠加而 造成矿化特征的复 杂多变。共圈出锌 多金属矿体2个, 磁铁矿体5个,金 矿体2个,铁矾帽 9个。根据围岩蚀 变、矿体走向、分 布特征及其与岩 性、构造的关系, 可分为南、北两个 矿段。初步划分了 I、Ⅱ、Ⅲ条矿化带。 I号矿化带:分布于矿区南侧,基本沿白云石 大理岩与钙质片岩的接触界线产出,局部由断层控 52
制,呈Nw—sE向展布,贯穿南、北矿段,全长1.6km, 矿化带宽6—30m。带内岩石片理化发育且较破碎, NW向断裂及层间裂隙为控矿构造,矿体呈扁豆状、 透镜状断续分布。南矿段已控制zn I—l、zn I一2
两个多金属矿体;北矿段仅圈定6个铁矾帽,未发
现矿体(见表1)。 Ⅱ号矿化带:位于I号矿化带北东侧,基本上 沿矽卡岩与钙质片岩接触部位产出。呈NW向贯穿 矿区,全长约2kin,矿化带宽度一般在1~2m之间, 最宽30m。由强烈破碎的片理化的矽卡岩、钙质片 岩或大理岩组成。该矿段已控制FeⅡ一1、ICeII一2、 FeⅡ一3三个磁铁矿体和AuⅡ一1金矿体(见表2)。 Ⅲ号矿化带:位于Ⅱ矿化带北东侧,沿岩体与 矽卡岩接触界线展布,长度大于900m。矿化带内赋 存以磁铁矿和磁黄铁矿为组合的铁多金属矿体两个 即FeⅢ一l、FeⅢ一2。以铜、银为主的多金属矿体 两条,编号为CuⅢ一l、cuⅢ一2(见表3)。
成洪水河背形构造,其轴向为NNW。断裂构造发育, 按其走向可划分为两组。即NW、NE向两组断裂。 其中NW向断裂为区内主干断裂,略具规模,控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格尔木市玛沁大湾西铁多金属矿普查2014年度工作总结青海中堃矿业有限公司2014年12月青海省格尔木市玛沁大湾西铁多金属矿普查2014年度工作总结编写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地质勘查院编写人:包振军薛刚曹永福吴涛项目负责:包振军总工程师:徐卫东院长:仇仲学提交单位:青海中堃矿业有限公司提交时间:二○一四年十二月正文目录一、前言 (1)二、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3)三、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分析 (5)四、本次工作情况 (13)五、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14)六、工作质量情况 (18)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18)八、下一步工作安排 (21)附图目录图号图名比例尺01 青海省格尔木市伯喀里克地区区域地质矿产图 1:20000002 青海省格尔木市玛沁大湾西铁多金属矿地质图 1:10000附件1、地质勘查资质证书2、设计评审意见书3、委托勘查合同4、探矿权证书一、前言1、项目基本情况“青海省格尔木市玛沁大湾西铁多金属矿普查”是青海中堃矿业有限公司申报的2013年度青海省商业性探矿权投放项目,委托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青海地质勘查院承担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及室内报告编制。

其主要目的任务是:充分收集现有成果资料,在以往地质矿产勘查的基础上,采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蚀变等地质特征;根据物探测量,圈定出具有进一步工作的物探异常区;应用各类地物化信息,并布置槽探等工程,进行揭露验证,发现并圈定矿(化)体。

项目周期:2013年8月~2015年8月。

设计批复主要实物工作量:槽探2000m3钻探1000m2、工作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条件普查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东昆仑山脉西段,普查区距青海省格尔木市西约450km,距西宁市约1250km。

普查区东西长9.2km,南北宽10.6km,面积约95.69km2。

普查区有4个拐点,拐点坐标如下:1、91°29′31″,36°55′18″;2、91°35′44″,36°55′23″;3、91°35′48″,36°49′46″;4、91°29′37″,36°49′41″。

本区交通条件极差,仅在东北部有新青公路通过,沿那陵郭勒河、巴音郭勒都森、阿达滩河谷有便道可通行,工作区内大多数地区车辆难以通行,只能靠马匹或人徒步行进。

普查区地处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山中西部,整体属高寒山区。

区内山体水系发育,山势陡峻,沟谷深切,相对高差极大,其最低海拔为4030m,最高海拔为5380m。

区内物理风化剥蚀作用极强,海拔4500以上大多为碎石流覆盖,植被稀疏,呈典型高寒荒漠景观。

水系属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主要河流有那陵郭勒河,从工区北东角由南向北流入东台吉乃尔湖。

区内大部分地区没有食用水,需从公路沿途泵站拉运。

本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高寒、多风、少雨,蒸发强烈,气候干燥的特点,昼夜温差悬殊,年均气温0℃以下。

每年5—9月是野外施工最佳期。

区内人烟较少,无固定人口居住,仅有少数蒙古族、维吾尔族牧民。

经济产业以畜牧业为主,几乎没有工业、农业发展。

二、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普查区现代意义的地质调查始于1946年李树勋沿柴达木南缘到阿尔金的路线地质调查。

解放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先后开展了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0万地球化学测量和石油、铁、铜等矿产的普查、检查、勘探、不同比例尺的航磁、重磁及一些科研专题项目。

基本查明普查区地质特征和区内成矿规律。

1、1954-1958年石油工业部青海石油管理局、原地质部物探局西北大队205队物探队等单位,对柴达木盆地进行了石油物探地质普查,完成了柴达木盆地1∶50万重磁普查报告及相关图件,为盆地基底构造、基底深度及中新代沉积厚度的变化情况,为大比例尺物探普查及区域构造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地矿部632石油普查大队又对柴达木盆地边缘山区进行1∶20万路线地质调查。

3、1965-1969年青海省地质局区测队开展了1∶100万柴达木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初步建立了普查区地层系统,确定了区域构造格架;4、1978-1981年青海省地矿局第一区调队一分队实施完成的伯喀里克、那陵郭勒、乌图美仁幅三幅1∶20万联普查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较系统地建立了本区地层层序,在中元古代狼牙山组、晚奥陶世滩间山群、晚泥盆世牦牛山组、石炭纪大干沟组、缔敖苏组、打柴沟组均采到丰富的化石,取得了较准确的时代依据。

基本查明区内侵入岩的期次和岩石类型。

同时发现和圈定一批重砂异常和矿点,为今后地质找矿提供了较全面的基础资料;5、1978-1981年青海省地质局组织由地质一队、六队、八队、水文一队、区调一队、测绘队、物探队、地研所等八个单位,对野马泉地区的铁矿进行会战,对该铁矿区及外围地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对该铁矿点进行了较中肯的评价。

6、1982-1985年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区调综合地质大队二分队实施完成的1∶20万土窑洞、茫崖幅两幅联普查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基本建立了普查区北部的地层系统,对构造单元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划分,基本查明普查区侵入岩规模和岩石类型,划分了侵入期次;7、1984-1985年青海地球物理勘查队进行了1:20万区域重力编图工作,著有《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西部1:20万区域重力编图及资料初步研究报告》及相关图件;8、1997-1999年青海省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院实施完成了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对普查区的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圈定,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信息;9、2001-2003年青海省区调地质调查院一分队实施完成的库朗米其提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运用造山带新理论、新方法对普查区西部的地层进行了较系统划分,对乌兰乌珠尔西段的花岗岩基进行了了解。

10、2000-2004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在野马泉一带采用电法、磁法开展了多金属矿产普查,对铁、铜、铅、锌等矿产进行深部勘探评价;11、2004-2006年,新疆地矿局和青海省地调院及柴达木综合地质大队在普查区巴音郭勒河一带进行了矿点检查和小范围的铜、铅、锌矿的详查工作。

三、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分析1、区域地质背景该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山,北邻北祁漫塔格岩浆弧,东昆北断裂呈北西向穿过普查区。

该区经历了吕梁期至燕山期多旋回、多体制造山运动的叠加,地壳结构复杂,构造演化时间长。

其主造山旋回为加里东旋回。

具体详见附图12、地层普查区地层出露较全,由老到新有元古界(金水口群、狼牙山群)、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及第四系。

其中中生界以前见于青海地层区划昆仑区的祁漫塔格分区及布伦台-金水口小区。

第四系广布柴达木盆地分区。

元古代元古代地层主要有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Ar3Pt1b),断续出露于该区域西部、西南部、东南部,大部分被加里东-华力西期侵入岩吞蚀,呈大小不等的残留体,尕林格一带与牦牛山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构成喀雅克登塔格复式侵入岩基带的基底。

由于后期多次不同类型变质作用叠加改造,主期区域变质岩石除在尕林格一带保留较好外,其他地方则多呈动力变质岩石中的残留构造透镜状出露。

其展布方向呈北西西-南东东向,约占区内基岩面积的11%,是区内出露的最老地层。

该套地层总体经过了多期次的变质变形作用改造,原始面理及层序已被完全置换,现存构造面理为多期变形置换重建的结果,故具有层无序的特点,属中高级变质岩系。

岩性为灰色、灰红色条痕—条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斜长片麻岩夹白云大理岩。

蓟县纪蓟县纪狼牙山(岩)组(Jxl)在区内呈东西向集中分布于祁漫塔格山的东北部,尕林格北部,狼牙山及以南地区。

与区内牦牛山组(D3m)、大干沟组(C1dg)、鄂拉山组(T3e)呈断层接触,部分地段被第四纪地层覆盖。

该套地层岩石普遍经受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改造,多数层位原始层理已被完全置换,但部分层位仍保留原始层理面,整体属低绿片岩相。

碳酸盐岩普遍具较强的糜棱岩化,岩石普遍具轻微的变质现象。

韧性剪切带中普遍发育碳酸质糜棱岩,其中发育条带、眼球、旋转碎斑、剪切褶皱等构造形迹。

依据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及宏观上的可分性,将狼牙山(岩)组分为两个岩性段,即碳酸盐岩段(Jx l2)和灰岩夹碎屑岩段(Jx l1)。

两个岩性段之间以断层相接触。

(1)、狼牙山(岩)组灰岩夹碎屑岩段呈东西向分布于狼牙山以北地区。

与区内大干沟组(C1dg)呈断层接触,与鄂拉山组(T3e)呈角度不整合接触,部分地段被第四纪地层覆盖。

与狼牙山(岩)组碳酸盐岩段呈断层接触,组成向斜构造。

(2)、狼牙山(岩)组碳酸盐岩段呈东西向分布于狼牙山及以南地区。

与区内牦牛山组(D3m)、大干沟组(C1dg)、鄂拉山组(T3e)呈断层接触,部分地区被第四纪地层覆盖,与狼牙山(岩)组灰岩夹碎屑岩段成断层接触。

奥陶-志留纪奥陶-志留纪地层滩间山(岩)群(OST)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于小狼牙山及南部的呼都森,小灶火及那陵郭勒河两岸,祁漫塔格山北部一带,与区内大多地层呈断层接触。

与早泥盆世以后的花岗岩体呈侵入关系,局部为断层接触,在小狼牙山地区晚泥盆世黑山沟组不整合;在肯德可克与晚三叠世鄂拉山组不整合接触。

滩间山(岩)群在区内多呈大小不等的构造块体产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十分发育,变质、变形强烈,地质情况十分复杂。

岩性为一套以变质为主的碎屑岩、火山岩及碳酸盐岩。

总厚度大于5216m。

顶底出露不全。

泥盆纪主要出露为牦牛山组(Dm)地层,该套地层按其岩性组合可划分为:下部砂砾岩组,岩性主要为角岩化复成分砾岩、角岩化细砂岩、中细粒石英长石质岩屑砂岩等;上部火山岩组,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灰色-浅肉红色流纹岩、灰色安山岩、灰绿色蚀变玄武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等,近顶部夹有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及少量灰岩透镜体。

二者为整合接触关系。

砂砾岩组由东向西变薄,至野马泉往西,火山岩组直接超覆在元古界金水口群之上。

石炭纪石炭纪地层在该区域分布较少,依据岩石色貌、构造、古生物化石特征看,可进一步划分为早石炭世大干沟组(C1dg),晚石炭世缔敖苏组(C2d)。

两组主要分布在野马泉等地,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①、早石炭世大干沟组(C1dg)早石炭世大干沟组(C1dg)总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底部与狼牙山(岩)组、滩间山(岩)群呈不整合接触,顶部与晚石炭世缔敖苏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岩性主要为一套碎屑岩向碳酸盐岩发展的沉积组合,代表滨浅海相沉积环境。

主要岩性为含生物碎屑灰岩、假鲕状灰岩、砂岩、砾岩。

②、晚石炭世缔敖苏组(C2d)晚石炭世缔敖苏组(C2d)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于野马泉一带,顶部与打柴沟组(P1-2d)为整合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