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
住院精神病人冲动行为分析与干预

住院精神病人冲动行为分析与干预摘要:冲动行为在住院精神病人中发生率较高、危害性也大。
了解并找出住院精神病人冲动行为发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及时进行诊疗干预 ,减少意外伤害和不良后果的产生。
关键词:精神病人;冲动;分析;干预住院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容易产生突然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
冲动行为常与指令性幻听、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冲动行为,是精神科病房的常见现象,易引发医疗纠纷。
给诊疗和管理带来困难,对医护人员和病人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强化诊疗安全意识,做好预防和干预,对避免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很重要。
一、冲动行为原因分析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是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
此时,病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其心理平衡状态极易被打破,病房暴力事件,就是应激反应的严重后果之一。
1、冲动行为症状表现形式精神病人常难以摆脱的精神症状困扰、无望无助感等强烈,病人处于应激状态而发生冲动。
主要发生在:⑴病人之间冲动⑵自身伤害⑶对医务人员伤害。
⑴患者以罪恶妄想、言语性幻觉及牵连观念等为临床表现,受幻觉支配而发生暴力行为。
⑵有被害妄想的患者,怀疑周围的许多人也包括医护人员都在加害他(她),故而产生伤害念头。
这种伤人行为是有准备、有计划、有对象的。
⑶严重的精神症状使患者意识模糊或错乱,不能分辨是非、固执己见而发生冲动性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行为。
此种暴力行为常无任何准备和目的,在无意中酿成大祸。
⑷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常产生消极自悲观念,易发生自杀、自伤等。
⑸病人自知力缺损,否认自己有病,拒绝住院。
对精神科封闭式管理和严密的防范环境无法忍受,有被监禁感觉。
常有敌对情绪,因此而出现暴力行为。
⑹药物不良反应。
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或药源性抑郁,可能诱发不良情绪而采取暴力行为。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
许玉平;于新萍
【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09(006)009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1998~2007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5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自行设计调查表,按照表格内容逐个对照填写,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统计. 结果:19~34岁男性青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患者易发生冲动行为. 结论: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很普遍,多发生于19~34岁的男性青年,且与患者的不良性格、疾病类型、症状特征有关,对社会危害严重,进行早期预测和护理干预对预防冲动行为发生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111-113)
【作者】许玉平;于新萍
【作者单位】252000,山东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252000,山东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 [J], 周玲
2.积极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 [J], 虞晓兰
3.对3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与探讨 [J], 付秀华;王丽波
4.对3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与探讨 [J], 付秀华;王丽波
5.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 [J], 徐广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降低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
方法:对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患者发生的冲动行为,共15例,进行整理分析。
对策:提高护士的风险评估的能力,防护意识,做好沟通,进行环境设施的改造,合理安置床位,密切观察病情、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等措施。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原因分析;对策暴力攻击行为通常是指一种强烈的攻击行为,可能是身体的,言语的,或象征性的攻击[1]。
暴力具有极强的暴力性和破坏性[1]。
有关研究报道,到急诊科求诊的精神患者中60%的患者曾经出现过暴力行为,而强制入院的患者82%曾经发生过暴力行为[1]。
暴力行为的发生不但给病房管理带来了困难,还严重地影响了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为降低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冲动发生,故对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患者发生的冲动行为进行整理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1.临床资料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共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33岁;诊断:精神分裂症11例,双相情感障碍2例,其他诊断2例;事件后果:物品损坏5例,工作人员受到伤害4例,患者受到伤害6例。
2.原因分析2.1人员的因素2.1.1护士因素未熟练掌握风险评估的方法,对患者风险评估不到位,自我防范意识不足,未先做好防范措施;在与患者沟通接触时,缺乏沟通技巧,态度不冷静,言语刺激患者,激惹患者产生冲动行为;组织患者服药、进餐、打电话等宣传不到位,解释不到位,发生患者之间,患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冲突。
2.1.2医生因素医生在交代病情时未注意隐私保护,造成其他患者听到与其的被害妄想关联,发生冲动行为。
在给家属介绍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时不到位,家属不接受不理解,配合程度差。
2.1.3患者因素精神患者因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拒绝就诊治疗,一旦要求其住院治疗便会激动、伤人毁物等;患者受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的支配而发生冲动行为;患者自身除精神疾病外还伴有躯体疾病,躯体状况差,不能难受精神科药物,精神症状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冲动行为发生的风险增加;患者情绪不稳定在其要求未得到满足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部分患者表现为兴奋、话多、易激惹,爱管闲事,其他患者不听他的就容易发生冲动行为。
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改善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采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下两组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NORS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OSIE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流浪精神病;不良行为【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220-02临床中将表现在行为、心理方面的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称之为精神病,多数精神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表现,生活自理能力差,部分三无精神病患者甚至捡食垃圾。
本文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予以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的影响。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2.7±3.4)岁;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4.6±3.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自己,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患者友好相处,使患者放下反复防备心理愿意与其互动,告知患者医院的作息制度,告知患者医院相关生活公共设施与活动场所地点,如厕所、洗衣房、热水房、澡堂、活动室等,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消除陌生感。
1.2.2生活自理训练督促、鼓励患者自己完成洗脸、刷牙、穿衣、如厕等基本活动,护理人员可先进行示范,然后指导患者按照自己示教的内容进行练习,耐心指导患者多练习几遍,通过诱导、鼓励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指导。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常表现起病缓慢,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
精神患者冲动行为是精神分裂症常见临床表现,所谓的冲动行为是个体缺乏考虑的、草率地做一些不恰当的冒险行为,多与环境不相称、常常导致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它包括外走、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近年来有关具有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对自身、他人和社会所造成伤害,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引发严重社会治安问题常有报到。
患者的冲动行为是精神科最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社会功能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帮助精神病患者的恢复社会功能是我们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多年来探讨、研究的课题。
这样对我们精神科护理工作者提出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及时了解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护理工作方能有的放矢,做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也是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长期从事精神科重症护理工作,经常面对重症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冲动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总结如下:1一般护理1.1评估患者的冲动可能性向家属了解患者发病的经过及病程中表现,病史中有无冲动行为;接触患者时注意患者的情绪是否稳定、是否合作、对住院治疗的态度;护理体检中注意有无外伤存在。
通过对病情正确的评估,分析患者潜在的冲动可能性,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1.2首次接触患者时,要对患者态度和气、诚恳,用劝导性语言安慰患者,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同时注意接触方式,掌握接触的技巧,接触时不要与患者发生语言冲撞。
遇到患者表现异常如目光游离、情绪不稳、紧张、不安、高声辱骂、表情凶恶、敌对情绪等情况时,应适时采取干预措施如将患者置隔离病室,用语言稳定患者情绪,必要时给予保护约束,患者活动不能离开工作人员的视线,对重点患者应口头和书面交接,让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并嘱加强预防,同时应注意环境的安全,对病区的危险物品严格交接,避免让患者在危险场合停留。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对冲动行为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4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院后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n=23)、对照组(n=23)两组,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MOAS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MOA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研究组患者MOAS评分明显要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也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护理;冲动行为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精神类疾病,病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情感障碍,部分患者会表现为思维障碍或行为障碍。
据统计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发作表现形式为抑郁狂躁,或者混合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1]。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能会出现过激行为,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造成损伤,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自杀等严重行为。
目前临床除了要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外,也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心理行为引导,有效控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冲动行为。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4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院后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n=23)、对照组(n=23)两组,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
其中研究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19~52岁,均值(38.45±3.78)岁。
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0~53岁,均值(38.63±3.59)岁。
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日常生活干预等精神科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赵婷婷【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按随机数表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调查简表(SF-36)、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SF-36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8(029)019【总页数】3页(P3183-3185)【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SDS;SAS;SF-36【作者】赵婷婷【作者单位】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心理科,天津 3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长期重性精神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知、思维、行为等障碍,同时伴周围环境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1],该病易受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自杀、伤人等过激行为,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精神分裂患者发生的不良情绪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文献报道,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等情绪。
笔者就心理干预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纳入标准[2]:(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理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抑制

心理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抑制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抑制效果。
方法将2006年~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在护理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评分。
结果观察组精神护理量表中与冲动行为有关的项目评分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抑制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降低精神病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标签:心理护理;精神病;冲动行为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方面会出现异常,病情越严重则上述异常表现越明显[1]。
因为患者的意志受到病态心理的支配,所以会对外界表现出敌意与攻击性。
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因患者的冲动行为给医护人员及周围其他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常见,鉴于此,抑制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降低其攻击性是护理工作的关键[2]。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方式,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攻击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06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3±11.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6.3±0.5)年;病情: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躁狂症7例,精神分裂症17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
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1±12.4)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3±0.5)年,病情:癫痫性精神障碍3例,躁狂症9例,精神分裂症13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
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两周后 的护理干预 , 院期 间对照组发生 冲动 行为 住 2 , 中冲门 1 , 2例 其 9例 伤人 l例 , 毁物 1 , 例 砸玻璃 1例。干
2 1 预防措施 .
重视首次接触 , 首次接触患者 时要微笑 、 在
预组发生 冲动行为 5 , 中冲门 4 , 例 其 例 毁物 1 。 例
本文结果表明 , 流浪精神病患者住 院期 间 由于精神症状 及不安全感支配 的冲动行为 , 经过 护理干预明显减轻 。研究 在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 为护理特点 , 促进其生存质量
的提高 , 疑是一个有益 的尝试 。 无 参 考文献
[] 郝 1 伟, 江达开. 精神病学 [ . M]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0 : 人 2 4 0
1 , 2例 纵火 2例 , 自残 1 。 例
13 冲动行 为的概 念与危害 .
一
,
广义的冲动行为包括对人 ( 他人 和 自 ) 动物和物体 的 身 、
伤害行为 … 。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病 症状 、 紧张 、 敌视 、 恐惧等各种原 因产生冲动行为 , 有时精神病 患者 冲动行 为的 实施多能使 自己需要 感到满 足 , 有时 既不履行 后果 , 也非 出 于其它行为动机。除已经实施的冲动行为外 , 还存在潜在 的 或可能的冲动行为 , 如患者发 出言语威胁或作 出姿态要采 取
对 于存有命令性幻听 的患者 , 于重点病室 , 放置 专人看护 , 列
为重点干 预对像 。 22 护 理干预 . 流浪精神病患者在住 院期间 由于精 神症 状 及不安全感支配而发生 各种难 以防范 的冲动行 为 ( 自伤 、 冲
1 7 —1 8 7 7
[ ] 陈彦方 .C D一 相关精神障碍 的治疗与护理[ . 2 CM 3 M]山东科学
躁动 、 易激惹状态 、 冲动伤人 毁物的患者 , 尽量解除 冲动患者 的武装 , 并给予必要的保 护性 约束 , 尽量取得患 者的配合 , 保 护其 它患者及他人 , 可能与 患者少 发生肢 体 冲突 , 后 尽 约束
( 收稿 日期 :0 1 7— 0 2 1 —0 2 )
21 9
1 1 一般资料 .
我科 2 0 0 9年 ~ 0 1 3月 收治的 6 流 21 年 o例
浪神病患者 , 因在外有冲动行为而收治 于我院 , 均 均为 女性 , 年龄 1 5 9— 6岁 , 中位 年龄 3 . 2 8岁。在用 药 同样情 况下 , 随 机分成对 照组 和干预组各 3 。 0例 12 冲动方式 . 毁物2 例 , 8 冲动伤人 l , 7例 影响公 共秩序
【 关键 词】 流浪 精神病患者; 行为; 冲动 护理干预
di1.9 9 ji n 17 0 6 .0 2 0 .6 o:0 36 /.s .6 2- 39 2 1 .2 0 7 s
中图分类号 : R 7 .4 437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7 0 6 ( 02 0 — 2 9— 1 6 2— 3 9 2 1 ) 2 0 1 0
行动 , 或者立 即要实施 冲动行为 。精神病患者在院期 间发
护理人 员必须坚守重 护岗 , 尽职尽责 , 密观察病情变化 , 严 加
强 责任 心 , 掌握精神科 专科 急救及护 理技 能 , 有效 的管理 用 措施将 患者的冲动行 为消灭在 萌芽状态 。
3 结 果
生的意外事件 中, 以冲动 伤人最 常见 , 给病房 带来极 大 的安 全隐患 , 对工作人员和其它患者造成威胁。
要 有专人看 护 , 根椐 约束 情况 , 不定 时更换体 位。从 人 院开 始不定 时收缴危 险品 , 杜绝一 切不安全 因素 , 对于 处于没 有 安全感 、 没有病识力 、 冲门外走的患者给予言语 干预 , 建立 良 好 的护患关 系, 关心体贴 患者人手 , 从 给其安全感 , 尽量满 足 患者 的合理要求 ; 从根本上 尊重患者 , 理解患者 , 向其做健康 宣教 , 让其 了解疾病知识 , 减少 其对 住院 的反感 , 从而安心住 院治疗 。开展工娱疗 活动 , 根据 患者病情 及个人 兴趣 。 组织 冲动行 为的意义 目前 尚未统 患者 听音乐 、 做广播操 、 画等 ; 移患者病 态思维 , 绘 转 从而减 少冲动次数。对于拒食拒 药的患者 , 必须采取 强制性喂食及 配合液体治疗。冲动发生 时 , 护士用简单 、 清楚 、 接的语言 直 告知患者冲动行 为产生 的后果 . 目的是制止 患者 的行 为 ; 护理人员应沉着 、 动作迅速 , 有组织地 制止冲动行 为的继续 ;
4 讨 论
亲切 、 耐心 ,引导 , 、 让患者看 到笑脸 、 感到温 暖。给患者产生
良 的先 入之 见 , 利于 取得 其信 任 和合作 。语 言温 和友 好 有 善 , 刚接 触患者 时 留心 他们的外观 、 态 、 神反应 、 在 体 精 情绪
变化 , 迅速判断患者存在的问题 , 给予 有效帮助 。了解病 史 , 要详 细掌握人 院前 冲动行 为 的原 因 、 方式并 收缴好 危险 品。
21 0 2年 1月
中国 民康 医学
Me ia o ra fC ieeP o l at dc l u lo hn s e peSHe h J n l
Jn2 1 a .0 2
V0 . 4 S 12 HM N . o2
第2 4卷
下半月
第 2期
【 护理研究与实践 】
护理干预对 流浪精神病 患者住 院期 间冲动行 为 的影 响
周 g -
( 山 市 康 宁 医 院三 疗 科 , 宁 鞍 辽 鞍山 144 ) 10 1
【 摘要】 目 探讨 的: 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 者在住院期问冲动行为的 影响。 方法: 分析我院有冲动 行为 史的 流浪精神病患者 6 例的 0
临床资料 。其中因毁物人 院 2 例 , 8 因冲动伤人人 院 1 , 响公共秩序入院 1 例 , 7例 因影 2 因纵火人院 2 , 例 因自残人院 1 例。随机分成对照组 和 干预组各 3 例 。结果 : O 住院期间对 照组发生冲动行为 2 例 , 中冲门 1 , 2 其 9例 伤人 1 , 例 毁物 1 , 例 砸玻璃 1 例。干预组发生冲动行为 5 , 例 其 中冲门 4 , 例 毁物 1 例。结论 : 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可通过护理干预措施 提前预 防, 护理干预措施 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冲动行为 。
技术出版社 , 0 : . 2 12 0 2
动毁物 、 伤人 、 冲门外走 )医护人 员虽可预见 , 冲动 时多 , 但是
无预兆 突然发生 , 给护理安 全带来一 定难度 。对于处 于兴 奋
[ ] 陈淑清 , 3 王述彭, 刘静芬. 精神科护 理学 [ . M]长春 吉林 科技 出
版社 ,9 4 7 1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