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规范解答】 第(1)问,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 了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 为太祖”得出确立了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 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 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第(2)问,根据“庙 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了改革阻力;根据“‘非 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 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了其改革的决心, 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
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 史料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
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 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
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 族融合加快。
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为 史料二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
徭役和兵役
于中央集权 的巩固
2.整顿吏治 (1)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问题。 (2)措施:制定 俸禄制度 ,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3)意义:吏治 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 农业生产 的恢复和发展。
3.迁都洛阳 (1)原因 ①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 粮食 不能满足京城需要。 ②平城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 中原地区 。 ③北方少数民族 柔然 对北魏构成威胁。 (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 黄河流域 的控制。
③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 合推向高潮。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 变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农民
2、三长制
背景:宗主督护制
内容:
影响:使许多农户成为了国家直接掌握的 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 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 央集权的加强。 “如干之使手,干之总条”
三、整顿吏治
背景:官吏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 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 之间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1、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2、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3、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4、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二、均田制与三长制
桑田 露田
男:40亩 禁女:20亩 男:20亩
国家所有
限 农民所有 麻田 男10亩 女5亩 禁
1、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 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作用: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 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发徭和征发赋税, 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 数民族的封建化,对后代影响深远,为中国 社会鼎盛时期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民族融合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 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 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 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 核心发生。
北魏商业、手工业 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北朝动物纹锦
北魏太和年中( 486 - 499 ),鲜卑统治集团为了加速北魏 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加强镇压中原人民,实行了汉化政策。 反映到石窟艺术上,以云冈、龙门为中心,无论何种形象, 都采取了汉族形式的衣饰。由北魏首都平城、洛阳向外发 展,西至秦陇、河西各石窟,南至巴蜀,东北至营州(义 县万佛堂),东南至青、徐(云门山与驼山)都受到了影 响。这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大变化。根据这样 的发展道路,全国最大的石窟群,如莫高窟、麦积崖、炳 灵寺、寺沟等石窟北朝中期后的造像,完全可以说受到云 冈、龙门造像的影响。北朝末期,四川广元千佛崖第七十 二窟的佛、菩萨等造像,与甘肃天水麦积崖中晚期的造像 风格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说,四川地区早期的石窟造 像是受到麦积崖、炳灵寺石窟造像影响的。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二、内容 1.经济方面:均田制 (1)前提: 政府 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 荒地 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 租税 ,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 赋税 和征发徭役。
2.政治方面 (1)三长制 ①原因: 宗主督护制 存在很多弊端。 ②内容:设 邻长 、里长、 党长 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 徭役和兵役。
提示
史论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
的进程。
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矛盾
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③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 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 中央集权 的巩固。
(2)整顿吏治 ①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②措施:制定 俸禄 制度,按 政绩 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③意义: 吏治 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概念阐释
史论要旨
知识图示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主题一 史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 (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
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史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②所求不 ——谢灵运
自主学习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史料二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 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了北
的同时 , 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 魏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 省略 酷„„自北魏建立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 号之后的内容说明人民起义 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使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史料三 (孝文帝)雅好读书, 手不释卷, 《五经》 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 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 《老》 ,尤精释义。史料表明孝文帝受到汉族文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 ,任兴而作。 化影响。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 高祖纪》
[图解示意]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
生活在东北地区 南迁 315年 386年 ――→ 黄河流域 ――→ 建国 ――→ 改国号魏定都平城 的鲜卑族拓跋部 439年 ――→ 统一北方
教材整理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措施 前提或原因 内容 把国家控制的 荒地 政府能够掌握、 支配 大批的 无主荒地 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 政府交纳 租税 ,承 担一定的徭役和兵 役 作用 抑制了 土地兼并 , 有利 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 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胡汉民族文化 的融合,进一步 (4)意义: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
发展中华文明。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改穿 汉服 ,改用汉姓,提倡鲜卑族与 汉族 通婚,改说汉语,改行 汉制 。
[课中思考 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课中思考 ] ] 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提示】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 , 但是 【提示】 , 但是 它不可能完全的 , 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 它不可能完全的 , 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 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法;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优等生经验谈:听课时应注意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学们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思路和过程,那么后面的结论自然就出现了,学习起来才能够举 一反三,事半功倍。
2019/5/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7
谢谢欣赏!
2019/5/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1)三长制③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

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
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里,有利于
__中_央__集_权____的巩固。
①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

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整顿②措施:制定__俸_禄___制度,按_政__绩___的
• 提示 与汉服俑较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 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
•【解析与探究】(教材第33页)
• 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 提示 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 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 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自我测评】(教材第33页)
•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 趋势。鲜卑族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 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 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 (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 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 【史论探究】 • 史料一 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
路有行馑…… • ——《魏书·食货志》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48张)(共4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48张)(共48张PPT)
back
(二)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⒊迁都的作用是什么?
迁都原因: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
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 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贿,
背公缘私。”
——《魏书·高祖纪二》
“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魏书·李安世传》 “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魏书·韩麒麟传》
自471年到481年仅十年间,爆发18次人民反抗斗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归纳指出北魏统治面临怎样的危机? (出现了什么严重的社会问题)
o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 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 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 任意纵马践踏。
o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 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 阖门比屋。”——谢灵运
材料反映了北魏在建国之初是如 何对待统治下的其他民族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 自改革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第一 阶段
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创建 新制
整顿吏治,官吏实行俸禄制 和任期制;均田制;三长制
迁都洛阳;
第二 阶段
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移风 易俗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嘉峪 关墓 葬砖 画牛 耕图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 前的繁荣景象。 2.孝文帝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 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自主思考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繁荣景象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评价孝文帝? 温馨提示:根本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社会发 展。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推动了中 国历史的发展。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过程: ①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率军到达洛阳。 ②孝文帝秉公执法,打击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为改革的 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4)影响: ①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洛阳城的 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迁都洛阳,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 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源自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1)386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 方,结束了北方多年以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社会矛盾激化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社会矛盾 进一步激化。 深度点拨北魏改革前,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矛 盾异常尖锐。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 1.概况 (1)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2)实施:改革前期,实际决策者是冯太后。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2岳麓版选修1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12岳麓版选修1
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 鲜卑骑兵那么在后督阵,并任意纵 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
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
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
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
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
决。
献文随帝着死献,文冯帝太慢后慢以长太大皇,
母太子后间身的份矛再盾次越临来朝越听深政。。公
冯润见事情败露,干脆 想杀死孝文帝,不料事 情又败露了。即便如此, 孝文帝仍然没有杀她。 直到孝文帝病死在回军 途中,才留下遗诏,赐 死冯润。孝文帝死时,
北魏孝文帝皇后冯润 才33岁。
北魏商业、手工业 和文化开展的再现
北朝动物纹锦
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 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以下符合李悝变法主张和措
施的是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选贤任能②铲除井田疆界,事实 上破坏了井田制③制定了中国第 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④创立 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以确
立的根本原因是
1、无视了北部边境 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3、全盘吸收汉文化 4、后继乏人
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开展的潮流
文成帝后冯太后的侄女——冯润也是个很有手段 的女人。在孝文帝出征打仗时,她逼迫孝文帝的 妹妹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弟弟冯夙。彭城公主一 怒之下,赶到前线,把冯润的丑事告诉了孝文帝。
最新考古 已证实,位 于内蒙古 大兴安岭 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 祝文刻写 的是鲜卑 族拓跋部 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 跋部的发 源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俸禄制的作用
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防止贪污的目的, 但制度 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贪污现象。
四、迁都洛阳 1.原因 (1)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需 要; (2)平城地处偏僻,很难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3)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对北魏构成威胁。
2.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过程 493 年,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 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要点二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 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 新制度。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从文化风俗角度看, 少数民族汉化接受了中原先进的 封建文化;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少数民族封建化。
要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1.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 势。 (2)北魏初期,鲜卑族拓跋部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 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导致了 民族矛盾尖锐。
2.三长制 (1)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易形成地方割 据势力,使国家赋役征收减少。 (2)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 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3)作用:政府直接掌握了农户和地方政权,改变了 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名师点拨]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 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 国有制。
4.意义 (1)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其规划和 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2)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 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中华文明。
五、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4)改说汉语。
2.实行汉制 (1)废除鲜卑旧制。 (2)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名师点拨] 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 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 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

[名师点拨] 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 合的趋势, 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 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孝文 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
二、均田制与三长制 1.均田制 (1)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无主荒地。 (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①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 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②促进 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 5 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 民族融合
[目标导航]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2.通过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对比,分析社会矛盾形成 的原因及解决办法。3.认识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在各个民族 不断交流、融合中产生的,孝文帝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 大趋势。
(3)要稳固北魏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 族融合的潮流。
2.改革中实行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 程,将北方的民族融合推向高潮。 (1)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 (2)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 (3)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4)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一、北魏统一北方 1.统一北方 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 乱的政治局面。
2.社会状况 (1)落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 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 (3)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激 化了社会矛盾。
3.改革的实施 (1)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 展。 (2)决策者:北魏早期的改革实际的决策者是冯太后, 490 年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 “青 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 西至于大秦, 百国千城, 莫不欢附; 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 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 变法》
三、整顿吏治 1.背景:北魏前期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 现象相当严重。官吏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 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措施:制定俸禄制度,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 集,严惩贪污;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 定。
3.作用: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百姓赋役负担减 轻,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 恢复和发展。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2)你认为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理由。
提示:(1)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 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 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 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民族大融合。
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 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经济方面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 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方面 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 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 特别提示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是地主阶级的 改革。这次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巩固北魏政权。改革客观 上推动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即从经济角度看,北方少数民 族由游牧向农耕经济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