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范文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范文优选

( 十) 阅读下文,完成l 一4 题书吴道子画后苏轼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①,得自然之数②,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人名)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曰书[注]①乘除:抵销。
这是说上述的各种技法如顺逆、旁侧、斜直的合理运用,使之互相补充,从而获得平衡。
②自然之数:指符合自然的情理。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天下之能事毕.矣( ) 或不能必.其主名( )2.文中用了“游刃有余”“运斤成风”两个成语,写出其中一个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含义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2)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译文4.根据文意,写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
( 用文中句子回答)答36答案与精析1.完备(或:穷尽) 确定(或:肯定)依据行文,“天下之能事毕矣”与“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相对应,可见“毕”与“备”同义。
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可知,“必其主名”的“必”是动词;又该句与后文“知其真伪”相对应,“必”应理解为知道、确定。
2.(1) 游刃有余,比喻才学能力出众;(2) 运斤成风,比喻技艺出神入化。
作用:表示对吴道子画艺的高度评玠。
这两个成语是常用成语。
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通常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斤,斧子;这个成语通常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文中称吴道子绘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干豪放之外” “盖古今一人而已” ,故解释时应作适当引申。
3.(1) 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或:传述);(2)不过世上很少有(吴道子的)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见到一二次罢了。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5题。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太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
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
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
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
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
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战过半曰,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
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
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
”一曰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瞄千数。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
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
北方悉平。
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
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竞大奇也!”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
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黄初二年,进爵为公。
三年,立为任城王。
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彰读《诗》《书》课:督促。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30篇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30篇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文言阅读训练30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
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
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
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
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
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
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
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遭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
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那么以为卫,动那么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J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假设会稽诚非久驻之地。
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
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
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
”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上令都督府措置。
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
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
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
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那么君之,己为君那么兄之可也。
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 从之。
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 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
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
明年致仕。
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人教版范文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新编

人教版范文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新编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十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从击黥布军,为都尉。
孝文时,嘉迁为御史大夫。
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
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
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
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通恐,入言文帝。
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
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
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
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
”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
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
而丞相嘉自绌①所言不用,疾错。
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
南出者,太上皇庙垣②。
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
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
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
”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至舍。
因欧血而死。
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注]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
②埂垣:宫外的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人教版范文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 精选范文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 ~6题。
季卷)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遂良复职,黜仁约为清水令。
或慰勉之,仁约对曰:“仆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
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然,不能碌碌为保妻子也。
”时武侯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讳不协而诬奏之。
高宗临轩问仁讳,仁讳惶惧,应对失次。
仁约历阶进曰:“臣与仁讳连曹,颇.知事由。
仁讳懦而不能自理。
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讳非常之罪,则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
请专对其状。
”词辩纵横,高宗深纳之,乃释仁讳。
仁约在宪司,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
人或劝之,答曰:“雕鹗鹰[注],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卑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耳。
”后为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
今不异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矣。
”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注] 雕鹗鹰:四种猛禽。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词的正确词义是( )①颇.知事由②臣之恨.矣A .①稍微 ②怨恨B .①稍微 ②遗憾C .①很,甚②遗憾D .①很,甚②怨恨下列2、3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分别是( )( )2.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A .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
B .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
C .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
D .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
3.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棉非常之罪A .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遭受极大的罪名B .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遭受极大的罪名C .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犯了极大的罪过n 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讳犯了极大的罪过 4.韦仁约谈到自己对王公卿相的态度时,运用了一些比喻与称代,以下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 .“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
B .“雕鹗鹰”比喻王公卿相,“众禽”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
C .“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自己。
人教版范文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 2范文

人教版范文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2范文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二九)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开宝中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意以属端.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曰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①。
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②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
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准遂告其故。
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愿少缓之,端将复奏。
”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
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
’夫举大事不顺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曰杀之,明曰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太宗曰:“然可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
”即用其策。
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注] ①建明:即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
②李继迁(963~1003):北宋时党项族人,西夏国的建立者,与北宋时战时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亦不形.于言 形:表现。
B .虑与寇准同列..同列:同在朝班,同事。
C .端愈谦让不自当. 当:承当。
D .端疑.谋大事 疑:怀疑。
人教版山东泰安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山东泰安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1.解答题第1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
陆抗上疏曰:昔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
苟无其时,虽复大圣,亦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也。
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黜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调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
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哉?吴主不从。
吴大司马陆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上流,受敌二境。
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
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
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前乞屯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
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
今臣所统千里,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羸敝日久,难以待变。
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宦官开立占募,兵民避役,逋逃入占。
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埸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并力备御,庶几无虞。
若其不然,深可忧也!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
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云分将其兵。
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
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
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
处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
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
遂从机、云受学,笃志读书,砥节砺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1)下列对文中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B: 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C: 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D: 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
人教版范文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题文言文 范文

(二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会义旗入关,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温彦博又荐焉.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害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垂堕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曰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大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70自胜.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曰,谥曰文昭.(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五)[注] ①杜:杜如晦.②王:王圭.③魏:魏征.④英:李世勐.⑤卫:李靖.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de)词语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 )A .太宗徇.地渭北 徇:曲从、偏私.B .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赡:充足.C .致.之幕府 致:召集.D .及渐笃.,追赴宫所 笃:沉重.(二六)1.A(“太宗徇地渭北”,“徇”(de)意思是“带兵巡行占领地方”)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de)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e)一组是( )A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B .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质于齐,兵乃.出C .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D .①为.唐宗臣,宜哉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2.A(B 项“乃”译为“才”;c 项“与”译为“和”;D 项“为”译为“作为,是”.A 项“以”①表因果,译为“因为”;②介词,译为“把”)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得君王倚重(de)一组为( ) 3.DA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朕无西顾之忧矣B .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 .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②并委令处分发遣D .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②废朝三曰,谥曰文昭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de)分析和概括,不正确(de)一项是(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均佳.后来掌管文书,每当撰写奏章时,他驻马路边,不打任何草稿,一挥而就.B.房玄龄与唐太宗一见如故,房玄龄竭尽心力廷揽人才,遇有猛将谋臣,他就暗中与他们交结,使他们能各尽死力.C.房玄龄一度曾因为人中伤,被唐太宗驱斥.后又被召入府阁议事.到太宗入东宫成为皇太子,才提拔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D.唐高祖认为房玄龄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以重任;柳芳认为房玄龄(de)德行异常高深、伟大,已经到了无法形容(de)地步.4.C(并非“被唐太宗驱斥”)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de)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以自己(de)长处来衡量别人,随才录用,不拘贵贱.(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房玄龄病情稍有好转,太宗便喜形于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脸色便变得悲伤.(3)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总共有32年,天下人称为贤相.(二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天圣中,晏丞相①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曰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强后母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②,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自公坐吕公③贬,群士大夫各执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节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注] ①晏丞相:即晏殊.②希旨:迎合皇上(de)心意.③吕公:即吕夷简,范仲淹曾因与其意见相左而被贬职,后吕夷简也被罢免.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de)意思,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 ) (二七)1.BA.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欢戚:愉悦悲伤.B .宜掩其小故..小故:小事.71C .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 戮力:合力.D .食不重肉..重肉:两种以上荤菜.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de)意思和用法相同(de)一组是( ) 2.CA .不择利害为.趋舍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 .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C .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D .吕公患之. 欲深治之.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de)说明,不正确(de)一项是( ) 3.DA .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 称代前文(de)“公”即范仲淹.B .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 称代前文(de)“所有为”(de)事.C .其.事遂已 称代前文(de)“上将率百官为寿”.D .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称代前文(de)“言事者”.4.全体现了范仲淹“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思想品质(de)一组是( ) 4.D①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②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③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强后母之渐④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⑤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⑥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5.下列叙述和分析,与文意不符合(de)一项是( ) 5.BA.范仲淹认为事情能否办成功,有不由自己决定(de)客观因素影响,但自己必然想方设法尽力去做.B.太后临朝听政时,皇上打算在冬至这一天大会群臣,并亲率百官为太后祝寿,后来听从范仲淹(de)劝谏而作罢.C.范仲淹与吕夷简因意见相左而遭贬职,群臣中有以吕夷简为是,也有以范仲淹为是,各不相让,但以范仲淹为是都被指为营私结党,有(de)因此遭放逐. D.范仲淹慷慨无私,为政清廉,对妻子儿女仅仅给以维持生活之需.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de)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天下人欢乐之后再欢乐.(2)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侍奉皇上、对待同僚,全都从自己坚守(de)原则出发.(或“他侍奉皇上、对待同僚,全都按照自己坚守(de)原则办事”)(二八)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注]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且移安抚司贵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曰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曰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宋史·唐介传) [注]猪,同“潴”,水停聚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de)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 )A .皆帖伏..以去 帖伏:顺从.伏,通“服”. B.峄怒,数驰檄按诘..按诘:诘责质问.C .而同列依违.. 依违:表面依从,暗地背叛.D .进用冢司..冢司:宰相(de)别称.(二八)1.c(依违,指做事骑墙,犹豫不决,模棱两可)7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de)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e)一组是( )2.B(A .却,表转折;B .准备/干预;C .如果;D .很快,马上)3.对下列各句“之”字指代内容(de)说明,不正确(de)一项是( )A .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指“辽使”.B .中人杨怀敏主之.指“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C .介筑堤阑之.指“泛滥(de)塘水”.D .即有之.,不可隐 指文彦博(de)劣迹.3.B(之,指处理“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de)事)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介“刚直无畏”性格(de)一组是( )①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 ②民以为利③遂劾宰相文彦博 ④明曰取其疏入,改置英州⑤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 ⑥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A .①④⑥B .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4.D(②写百姓得利;④写唐介被皇帝改迁;⑥写士大夫对唐介(de)敬仰)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de)概括和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 )A.唐介是刚直不阿、不畏权势(de)谏官,他对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de)行为据理力争,毫不考虑个人(de)安危.B.从文中可以看出,统治集团内部不乏种种卑劣行径,有(de)人明哲保身,不敢直言,有(de)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一己之利,相比之下,唐介(de)精神更显得可贵.C.皇帝虽几次发怒,但在理智上不能不承认唐介是尽到了职守,还是接受了谏议,直臣取得了最后(de)胜利.D.唐介(de)时代,朝廷里仍有些秉公无私(de)官吏,他们或据理力争,或揄扬直臣,表现了正气,这也是皇帝最终肯定了唐介(de)原因之一.5.A(“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de)说法不对)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de)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2)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担了杀忠直大臣(de)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至任所.(“中使”一词可不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阅读下文,完成l一4题。
卷)书吴道子画后苏轼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①,得自然之数②,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人名)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曰书[注]①乘除:抵销。
这是说上述的各种技法如顺逆、旁侧、斜直的合理运用,使之互相补充,从而获得平衡。
②自然之数:指符合自然的情理。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天下之能事毕.矣( ) 或不能必.其主名( )2.文中用了“游刃有余”“运斤成风”两个成语,写出其中一个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文意,写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
(用文中句子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答案与精析1.完备(或:穷尽) 确定(或:肯定)依据行文,“天下之能事毕矣”与“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相对应,可见“毕”与“备”同义。
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可知,“必其主名”的“必”是动词;又该句与后文“知其真伪”相对应,“必”应理解为知道、确定。
2.(1)游刃有余,比喻才学能力出众;(2)运斤成风,比喻技艺出神入化。
作用:表示对吴道子画艺的高度评玠。
这两个成语是常用成语。
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通常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斤,斧子;这个成语通常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文中称吴道子绘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干豪放之外”“盖古今一人而已”,故解释时应作适当引申。
3.(1)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或:传述);(2)不过世上很少有(吴道子的)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见到一二次罢了。
翻译第1句,要能看出“知”通“智”;要能看出“焉”是兼词“于之”。
翻译第2句要能看出省略成分并补上,要能正确解释“盖”和“而已”。
4.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要注意“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这一要求。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
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
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勒苦着称。
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
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
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
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
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
公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曰连夕,对之理事。
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
前汝弃之,所以死耳。
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
”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
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十余曰间,决断成尽,方还大厅。
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
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阎。
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剌史无德可以导人。
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 [注] 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被嗟异数:多次。
B.以功除.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
C.尽用市.药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两:再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着称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着称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⑥罪人闻之,成自款服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376.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答案与精析1.答案为D。
“两”,在这里指双方。
2.答案为A。
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
B项,“若”①,如果;“若’’②,你。
c项,“因”①,就,于是;“因”②,通过。
D项,“乎”①,表反诘语气;“乎”表推测语气。
3.答案为D。
“侧坐讯问”的主语是“当直佐僚”。
4.答案为B。
①是在读书期间。
②只是一种愿望,还未付诸行动。
⑥是写“罪人”,不为直接。
5.答案为D。
“不再打官司”的不是“罪人”,而是“欲诤讼者”。
6.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十二)(甲)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成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
”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
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
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
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1.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一部____________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____________(人名)。
2.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近修缮好水边的草房住下 B.靠近有好水的草地住下C.就近好好地在水草边扎营休息 D.靠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3.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后者□□。
(用文中词语回答)4.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用自己的话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1.编年体司马光2.答案为D。
“就”,靠近;“舍止”,扎营休息。
3.前者:简易后者:烦扰4.治军应该用法。
(或:从严)5.(1)①李广才气高;②士卒乐于为他献身。
(2)①后继者难以为继;②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萤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乙)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恒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粹牛Ⅲ,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曰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④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注]①桴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臣名.之( ) (2)臣故畜.粹牛( ) (3)公诚.愚矣( ) (4)管仲正.衿再拜曰( )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38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