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_省略_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_教研课题为例_赵秀凤
英语语法隐喻在阅读中的应用策略——评《化工英语阅读教程》

在 英 语 阅 读 当 中ꎬ
质ꎬ 却使用了名词进行表达ꎬ 这就与人们的传统认识产生
阅读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
了一些差别ꎬ 特别是在进行外文阅读时ꎬ 这种影响就更是
对于阅读有效性的影响是
非常严重的ꎬ 可能导致其产生较大的阅读障碍ꎮ
读材料的理解程度ꎮ 在英语阅读当中ꎬ 将遇到的语法隐喻
一书对于专业的化工英语
阅读 做 出 了 一 定 的 解 析ꎬ
并且 通 过 不 同 类 型 的 案
例ꎬ 让读者能够对化工英
语阅读进行掌握ꎮ
« 化工英语阅读教程»
书名: 化工英语阅读教程
作者: 张媛媛ꎬ 杨昌炎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 年 09 月
186
2020 年
书评广告
英语语法隐喻在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评 « 化工英语阅读教程»
郑美静ꎬ 王 颜
( 保定理工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因此其阅读难度也不尽相同ꎬ 从笔者多年的阅读经验来看ꎬ
反应工农工程、 工业催化等与化工紧密联系的内容ꎬ 除了
越是正式的语体ꎬ 其中隐喻的数量和难度也就越高ꎮ 这主
对于阅读材料的解析之外ꎬ 还配合了词汇、 词组以及练习
要是因为在正式的英语表达当中ꎬ 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化表
题等ꎬ 让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进一步对阅读内容进行巩固ꎬ
学生对语法隐喻的了解更为深入ꎮ 因而ꎬ 在英语阅读练习
的含义有着很大的区别ꎬ 比如名词表示的是参与者ꎬ 动词
当中ꎬ 通过对不同语体当中 的语 法隐 喻进 行归 类和 分析ꎬ
表达的过程等ꎮ 从根本上来讲ꎬ 语言内容都是人们对于客
能够有效提升对语体的辨别意识和能力ꎮ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方式。
这篇文章强调“如何使用隐喻”。
此外,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值得深入探索。
本文就大量例证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使用的。
关键词:隐喻;教学方法隐喻是英语学习中必须了解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让语言散发出更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隐喻修辞手法呢?一、在词汇教学中众所周知,英语有自己的特色叫做语境。
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所以它的意思是不同的。
因此,很难对每一个词给出相应的意义,更不用说灵活运用它了。
由于隐喻的认知本质,这个特性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这个词。
例如,当教师解释一个新单词时,隐喻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因为它生动。
以“成功”这个词为例,它可以分为“suc”和“ceed”,而“suc”则是“sub”的变体,意思是“从属”,“ceed”意思是“行走”,所以“成功”是指最初的行走。
然而,大家都知道一个词的基本意思并不是通常的意思。
因此,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基本意义来理解同一字的其他含义。
二、在英语写作中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做事情最好的状态是有兴趣而不是感情。
因此,当教师要为学生引导一种方法时,他们必须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意识形态来接受隐喻,所以教师必须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汉语中,隐喻与明喻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后,可以自行与中国的修辞知识进行比较。
很快,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并建立自己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思考如何进行引导时,必须用一个音节来表达。
他们还需要尽力探索和理解这个想法,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会对感知新知识产生兴趣。
写作是专业学生利用综合知识的一种技能,遗憾的是他们不能写一篇优秀的作文。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他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幸的是,由于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英语的观念,作文已成为固定的模式,写作也有很多问题。
报刊英语中的隐喻翻译策略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贺新年报刊英语中的隐喻翻译策略摘要:报纸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的媒介手段,拥有庞大的阅读群体。
随着国际传媒大鳄们的脚步逐渐迈入中国报刊市场,报刊英语的汉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报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英语中的隐喻现象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了英语报刊中的隐喻及其汉译。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分类,分析隐喻的应用,并讨论隐喻的翻译策略,使报纸英语基于规则的翻译。
通过分析和探讨收集的报刊英语中含有隐喻句子,最后得出结论在报刊英语汉译的过程中,应当先了解隐喻的应用功能,在翻译时,灵活转变,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此来提高译者翻译作品的质量。
关键词:报刊英语;隐喻;翻译策略报纸作为最重要的媒体之一,帮助人们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
在全球化进程的激烈竞争中,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促进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这几乎归功于媒体。
报纸一直都是大众媒体的主阵地,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版。
英语报纸涵盖政治,商业,军事,历史,体育,科学,自然,艺术,食品等各个领域。
报纸作为最强大的传媒媒体之一,报纸的特点是多样性,便捷性,及时性。
新闻媒体工作者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报道时,记者应该在他们的报告中考虑使用适当词汇,语调,情绪,修辞等。
因为它不仅关于当事人的态度,有时甚至政府。
英语报纸的译者,身肩重任,在翻译材料时,必须考虑政治、文化背景等所有方面。
隐喻是英语报纸中常见的修辞技巧。
它定义了一个语言的符号意义,其中一个表达式被用来指代非字面上表示的东西,以便暗示相似性隐喻的本质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另一个事物。
本论文将探讨隐喻的分类,分析隐喻的应用,并讨论隐喻的翻译策略,使报刊中的英语翻译符合规律。
1隐喻的分类隐喻分为如下:Conceit是一种比较,它的比较性比它的公正性更显著,当我们在坚定地意识到非相似的时候,我们做出了相似的比喻成为一种自我。
高校课题申报:隐喻功能视阙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

隐喻功能视阙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隐喻,隐喻功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英语的阅读教材里。
目前,鲜有教材用专门的篇幅介绍它,只有个别单元的课后练习题里粗略地提到这种修辞手法,没有相对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隐喻的认知机制,也没有大量的练习题和补充性的材料帮助学生加强和巩固这部分知识。
如果老师不讲解,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渠道或意识去了解和掌握它。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经常被人们有意或无意识地运用到话语或语篇中,来间接地表达所思所想。
因此,如果不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的功能以及其在语篇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很难深度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地从隐喻功能的角度探究其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驱动作用,以期为促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供一个视角和方法。
课题界定:本课题的名称是“隐喻功能视阙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证研究”。
本研究探讨的是隐喻的5大功能:修辞功能、认知功能、语篇功能、语用功能和文化功能。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指的是,大一、大二期间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的教学。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的学者就隐喻和阅读的研究更关注于隐喻在专门用途英语(ESP)方面的应用。
Marisol Velasco Sacristán (2005)表明隐喻在第二语言商务英语学习者的教学中是一种有用的手段:有助于提高二语学习者技术和半技术词汇的意识和专业阅读水平。
Frank Boers (2000)通过一个小规模的实验证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对他们的专业阅读是有好处的。
国内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隐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刘祥云(2011)指出,运用隐喻研究成果来指导外语教学,已经成为目前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批评语篇分析框架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设计

批评语篇分析框架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设计摘要:英语报刊阅读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选修课之一,但其实际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中式精读课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阅读英文报刊时只会获取文字表面的信息,无法真正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更无法领悟报刊英语的特点与实质。
因此,本文将尝试综合fairclough,fowler及thompson的批评语篇分析模型及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构建一个系统的逐渐深入的可指导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新框架,并简单阐述如何将其应用于报刊阅读,引导学生从文本理解过渡到超越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批评语篇分析功能系统语法英语报刊英语阅读教学1.引言在现阶段的英语报刊阅读课堂中,笔者发现其教学重点依然停留于简单的单词和语法理解。
修完该课程的学生只能理解语篇中的语义与结构,却不明白这些语言表达的真相,更不懂为什么要使用这些语言表达。
为解决该问题,笔者尝试构建一个可帮助学生和教师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去认识报刊英语的新框架,对语篇有更加深刻的解读。
2.理论综述:批评语篇分析与英语报刊阅读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哲学界在语言认识上的转折:语言不再是客观、理性的表达,而是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工具。
简而言之,语言的研究跳出了字符含义,转而涉及社会学等其他维度。
这就是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它独特的语篇分析的视角,即以语言分析为基础,结合语篇特点,尤其是语篇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透视语言结构背后的思想(flower,1991)。
英语报刊阅读是一门特别的英语阅读课,不仅因为它的教材多选自英美主要报刊、杂志,且题材广泛,涉及政经、文化等各方面,更重要的是语篇的产生往往是为某种意识形态或某个利益集团服务的,语篇中的语言“用于传递、劝阻、隐含,同时误传、欺骗、模糊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kramsch,1993:224)。
这是由报刊的媒体性质决定的。
英语报刊常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充当政府喉舌,推销英美政策、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杨春,2004:114)。
试论中学生英语阅读中的隐喻思维

试论中学生英语阅读中的隐喻思维摘要:隐喻不仅是日常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认知能力。
基于隐喻和隐喻能力与语言的密切关系,隐喻研究对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阅读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英语阅读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领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
也就是说,透过语言的表层因素,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所要传达的深层涵义。
因此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促进英语阅读的理解。
关键词:隐喻、隐喻思维、阅读理解20 世纪70 年代末,对隐喻研究从早期的隐喻作为修辞手段的研究到从逻辑、哲学和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直至近几十年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现象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
Lakoff &Johnson (1980 )指出, 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种解释语言的新途径,认为隐喻和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阅读过程中隐喻思维的本质,探讨隐喻给英语阅读教学所带来的新思路和新启示。
一、隐喻与隐喻思维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行为。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是一种认知模式。
Lakoff 在书中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现象,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较难理解的目标域 (Lakoff & Johnson, 1980: 10-13)。
其特点是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表达本体无法表达的涵义,从而生成新的意义。
隐喻的过程不仅是人类认知的手段,更是人们认知的基础。
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借助已知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认知和命名新的事物,以此对知识、信息、语言进行有效的储存、记忆和表达,以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隐喻思维也是一种横向的思维,将思维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充分调动起来。
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2003—2014)

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外语类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2003—2014)林美珍【摘要】对2003-2014年我国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论文数量逐年递增;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还探讨了目前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9)002【总页数】7页(P103-109)【关键词】多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现状与趋势【作者】林美珍【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话语不是以单一模态呈现,而是以多种模态同时共现。
话语研究对象也从单一的语言模式拓展至图像、声音、动作、空间布局、手势、动画等其他模态。
多模态话语研究已经成为话语分析新的研究领域。
兴起于西方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把所有交际模态都看成意义生成资源的话语分析视角。
国外学者分别从“交互社会学视角、语体学视角、认知视角和功能符号学视角对各种多模态话语进行深入描述和分析”[1],探讨多模态话语的总体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及应用价值。
其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功能符号学视角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成为多模态话语研究的主流。
与国外研究热潮相比,国内则起步较晚,直到2003年才出现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引介到国内的研究论文。
但从2008年至今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研究论文数量逐年递增,研究视角也日益多样化,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因此,及时考察和分析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历时12年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厘清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与发展脉络,并预测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鉴于目前鲜见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的专项研究,笔者拟对过去12年间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刊载的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文献检索和统计分析,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旨在呈现目前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趋势特点和存在问题,以促进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语法隐喻研究的有效运用分析

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语法隐喻研究的有效运用分析作者:董静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1期【摘要】语法隐喻提倡我们通过事物的喻体来认识本体,提倡通过另一类事物来感知和了解相似的事物。
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语法隐喻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化困难为简单,化书面为生活,更可以化国际为民族,增强学生的民族认知感。
【关键词】高校英语阅读语法隐喻有效运用一、前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学好英语将获益终身,而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最初是从这门语言的单词学起,到词组,再到句子,最后到文章。
而要写好英语文章,就需要从英语文章的阅读开始,显然,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就尤其重要。
众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而语法隐喻作为其中的一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从中获益。
语法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它指的是把活动、情绪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事物转化为另一种实体的一种方法。
而将语法隐喻使用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名词转化为动词,将不可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理解事物,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方便学习。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前人文献,简要分析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语法隐喻教学的有效运用。
二、语法隐喻研究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1.语法隐喻可将表面化为形象,赋予语言内涵。
于我们而言,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因为不是从小接触,学习起来就显得尤其困难,特别是对长篇的英语文章,阅读起来更是艰难,这个时候,将语法隐喻使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化艰难为简单,化表面意思为形象意思。
以“party animal”这个词组来讲,按照直白译,可能很多学生会直接翻译成“派对动物”或“参加派对的动物”,而如果采用语法隐喻来翻译,将表面意思意识化,采用形象的翻译法,可翻译成“派对狂”,即非常喜欢参加派对的人。
又如比较有名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按照句子的单词意思来翻译,学生可能会直接翻译成“哪里有将来哪里就有方法”,显然,这样的翻译行不通,更是拗口和不知所云,而如果采用语法隐喻翻译,可翻译成“有志者事竟成”,初听发现两个句子根本不是一个意思,但仔细琢磨,却又发现,这样的隐喻翻译是再好不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7月第34卷第4期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uly.2013Vol.34No.4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教研课题为例赵秀凤,张卉(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49)摘要:在电子媒体时代,英语报刊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广泛运用图文隐喻,借助人们所熟悉的概念或图式构建、灌输和宣扬西方价值体系,因为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体系,塑造思想的重要工具。
藉此,本文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这一教研课题为例,介绍和展示英语报刊阅读的批评隐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选取英语报刊中的多模态隐喻涉华语篇作为训练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素材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批评隐喻;多模态隐喻;中国形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13)03-0061-04Abstract:At the age of electronic media,on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English newspapers is the extensive use of ver-bal-pictorial metaphors,which employ familiar concepts and schemata to construct,infuse and plant western value system.Metaphor is employed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construct discourse framework system and shape thought.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topic of China’s image built by the foreign media with multimodal metaphor as a case to introduce and illus-trate how the critical metaphor pedagogy can be implemented in English newspaper reading course.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approach to choose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discourses in relevance to China in English news-papers as materials to cultivate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Key word:critical metaphor;multimodal metaphor;China’s image;newspaper reading course1.引言英语报刊阅读不但是英语专业高年级一门重要的选修课,而且英语报刊各类文章也被广泛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近十年关于英语报刊教学的文献来看,其教学的重点还仅停留在语言能力培养这一层面,普遍认为英语报刊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信息搜索能力,感受鲜活而又地道的英语(王九萍1997;端木义万2006;生安锋、赵玉荣等2006;王中锋2010;刘丹2011)。
我们认为,英语报刊还应该是培养批判性阅读习惯,提高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提高客观公正的评判能力,培养成熟的心智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更具价值和意义。
正是基于这一教学理念,我们指导学生采用英语报刊批评阅读策略,并把它贯穿于英语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在习得纯正英语语言的同时,锤炼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这一教研课题为例,介绍和展示英语报刊批评阅读策略的实施过程。
该课题设计的初衷与隐喻的功能有关。
莱考夫在《道德政治》(1996)、《别想大象》(2004)、《政治思维》(2008)著作中反复指出,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体系,塑造思想的重要工具。
同一隐喻的重复灌输会在听者大脑神经中得以定型,并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形成永久神经回路,形成固化的世界观。
西方主流媒体的英文报刊是实施话语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战场。
在阅读英语报刊语篇时,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剖析其背后的国家立场、意识形态、后殖民文化战略,是深刻理解该类语篇主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2.批评隐喻与多模态隐喻研究2.1批评隐喻研究从学理上讲,批评隐喻研究属于批评话语分析的范畴,是以隐喻为考察点揭示隐喻与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以语篇中的隐喻为切入点,根据认知隐喻理论,剖析作者和报刊的立场、地位、意识形态等因素如何左右隐喻始源域和目的域的选择及其跨域映射,揭示隐喻在塑造和传播思维模式和价值方面的作用。
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属于语篇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赵雪梅2010:33)。
代表人物Lakoff(1996,2004,2008)和Charteris-Black(2004,2005)等以多党派纲领和竞选语篇为语料,系统分析隐喻在灌输、保持和改变意识形态、维持控制关系和权力秩序、引导公众舆论方面的作用。
批评隐喻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语篇中的隐喻,阐释深藏在隐喻背后的政治或意识形态动机。
目前批评隐喻分析主要集中于语言文字隐喻,对非语言符号及其多种模态符号协同表征的隐喻的批评分析并不多见。
2.2多模态隐喻研究多模态隐喻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是概念隐喻研究的延伸和拓展。
1996年,Forceville首次把违背视觉常规的图像视为图画隐喻,并加以系统研究,拓展了经典的语言隐喻研究范畴。
此后,Forceville用“多模态隐喻”这一术语拓宽研究范畴,研究图像、颜色、线条、声音、文字等多种不同模态符号对隐喻的协同表征,力图弥补认知语言学界单纯依赖语言符号构建隐喻理论的缺陷。
多模态隐喻的最新标志性研究成果汇聚在论文集《多模态隐喻》(Forceville&Urios-Aparisi2009)中。
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语类,概括多模态隐喻不同于纯语言隐喻的诸多特征,旨在丰富和完善概念隐喻理论,彰显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价值。
但是,从现有文献看,批评视角下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还很少见。
3.隐喻和批评隐喻能力之培养3.1隐喻能力“隐喻能力”指在目标语中通过隐喻性结构和其他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映射或编码的高级语言能力。
简单地说,隐喻能力就是习得、制作和理解隐喻的能力。
就习得者而言,隐喻具有“固化或更新图式”的作用,通过隐喻有助于习得识解世界的角度,增长对世界的认识。
因此,隐喻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
Steen(1994)、Littlemore&Low(2006)等研究者纷纷著书立说,倡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提高隐喻能力。
我国学者严世清(2001)、蔡龙权(2003)、王寅、李弘(2004)、陈朗(2010)、薛锦、朱瑞青(2011)等也从多角度阐述了培养语言学习者隐喻能力的重要性,正如王寅、李弘(2004)所论,学习隐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目标语言的概念体系,培养隐喻能力可以增进语言学习,提高语言的流利表达能力与地道性。
3.2隐喻能力之培养隐喻能力的基础是对隐喻的加工处理,涉及到隐喻的识别、理解、解读和评价等多个环节(Steen1994)。
隐喻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到隐喻的概念性本质,引导他们寻找始源域与目的域跨域映射,认识到词汇、语篇层面中存在的系统性隐喻,推导出隐喻蕴涵。
其次,采用对比教学法,对比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中的始源域与目标域的选择,了解隐喻的共性及文化特性。
最后是培养批评隐喻能力,即在隐喻加工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增加批评视角,审视隐喻与社会价值观层面如意识形态、权利控制之间的关系。
4.批评多模态隐喻教学4.1教学设计背景在电子媒体时代,英语报刊阅读材料的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的时效性、生动性提高英语报刊阅读课的效果是教师不容逃避的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体的实效性和普及性,以先进文明的姿态报道和评论东方国家的时政,向全球灌输并诱导东方认同其西方文化价值观,达到重塑世界的目的。
但是,这一目的和要义并不是以宣言的形式传达的,往往是借助艺术化的手段。
其中一种惯用的战术就是图文隐喻(多模态隐喻的一种,下文称多模态隐喻),以文字评论配漫画的形式,借助人们所熟悉的概念或图式构建和传达某种抽象的概念、认识和评价。
该类隐喻体现着浓厚的西方色彩,彰显着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刻板印象的痕迹。
4.2教学材料的选取基于以上背景,我们认为图文隐喻语篇是培养学生批评隐喻能力的理想教学材料。
据此,我们设计一个教学课题:网络搜查西方主要报刊媒体中关涉“中国形象”的新闻报道或评论,从中选取配有隐喻性漫画的图文语篇作为重点学习分析对象,对隐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分析评价,所考察的内容包括本体、喻体、表征手段等。
4.3教学方法和步骤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从材料的搜集选取、到分类、归纳到分析评价都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师的理论指导必不可少。
在教学步骤上,第一步是教师结合大量语言和语篇实例对概念隐喻、多模态隐喻理论及批评隐喻分析方法等进行引介,培养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第二步,教师采用范例教学法,以具体实例向学生演示对多模态隐喻的分析和评价;第三步,采用小组研讨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搜集不同的西方英语报刊,如《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对所选取的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头脑风暴式分析,继而写成分析评价报告,之后在全班交流研讨成果。
4.4批评隐喻教学案例下面以《经济学人》一组为例。
该小组为5名英语专业大三的学生。
搜集的时间段为:经济学人2008年8月-2012年9月,内容为关涉中国的图文多模态隐喻语篇,共计181篇。
批评隐喻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信息源、议题设置、始源域分布、模态符号、隐喻语言表达、隐喻解读、隐喻批评。
信息源:《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于1843年9月创办的杂志。
其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
其声明的立场是启用批判性思维,坚守超党派的立场。
涉华议题: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经济学人》的涉华报道数量呈明显的递增趋势,报道评论也更加深入,视角更加丰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